分享

听课听得懂,一到做题却懵了,考试总是拿不到分数,这样还有救么?

 家有学子 2018-04-09

为什么总是听的懂老师教的知识,但是每次考试,总是一脸懵?

为什么别人平时抱怨不太能学懂,但到最后还总比我学的好?

这可能是困扰很多高中生的两大问题,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有效解决一下呢?往下看吧。

因为你听课了不代表你听懂了。

你听懂了不代表你理解了。

你理解了不代表你记住了。

你记住了不代表你消化了。

你消化了不代表你会做作业。

你会做作业不代表你会考试。

你会考试不代表你能得分。

你能得分不代表你能得满分。

你说你懂了,懂的是什么?

那你懂的是什么呢?

是看懂了所有“基本概念”?还是把握住了所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记下了所有的解题步骤,还是看清楚了这个知识的“用途”?

(一)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听不懂?

- 1 -没有打好基础

听的懂真不是学生有多聪明,而是老师讲的好。

老师上课讲题目或者知识点,会想尽各种方法把意思讲的生动形象,方便学生去理解。但是轮到自己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处处都是问题。

比如高中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也就那么几个公式,很多学生会背,做到题目是反过来用就不会了,好不容易想到了化简完要他求最大值最小值又不会了。

于是老师上课一讲,画个图一示范,又听懂了。

然后呢?下次遇到一样的还是不会。

再加上,你可能从来不会去主动背诵公式。

每次遇到题目,书一翻抄一下就结束,不肯自己动脑回忆公式,以为节省时间。殊不知每次自己回忆公式都是对公式以及知识点的一次复习,加深印象。

其实,每个知识点的本质其实都是一个基础公式,都是由它发散开来的。

- 2 -抓不住学习重点

虽然有些同学经常问问题,感觉很刻苦,但实际上,这是在用行动上的勤奋演示战术上的懒惰。只专注着做笔记,经常对一些关键地方一知半解。

比如前面提到说求三角函数值域只要画个图就可以,课上老师画好了方法讲了一下,他就记住要画个图,然而后面老师讲怎么求值域就没怎么听,以为自己就会了。下次又遇到了,画完图傻眼了。

因为老师画起来很轻松很多同学画起来也很轻松,没重视,到头来发现自己不会。

- 3 -浮躁

很多学生,你给他讲题目讲了一堆,他一句都没有听进去。他只想知道最后结果。

数学老师问:看到这个问题你首先想到什么?然后该怎么办?这里要用哪个公式或者定理?

他不愿意去思考,只想着结果。

- 4 -健忘

因为没有好的做题习惯。每次作业都翻开书对着公式做题。而好的习惯应该是先看看今天讲的例题,然后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有人会说,李华一定没有勤看笔记,复习课堂内容。

其实不是,李华其实也利用了笔记。做作业时,李华常常去翻翻笔记,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翻着笔记了,就对着老师的模版一步一步抄。翻不着就只会问人或者不写

如果李华做题前看看老师以前怎么讲的,然后把笔记合上自己思考,最后还会做不出题吗?

(二)怎么办?

- 1 -

 建立与已知的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区分两个概念——“知识本身”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作为一个普通学生,你很可能只是听懂了'可以’,以及看清楚了操作过程。然后就自以为懂了。对了,“方程”这个概念之前学过,应该也很熟悉。


而作为一个学霸,他会想清楚这几个问题:

什么叫“二元”?什么叫“一次”?什么叫“换元法”?什么叫“整式相消”?这么做为什么能达到“消元”的目的?


然后,脑海里可能会建立这样的联系:

1.二元-未知数-X,Y。

2.目的-消元-方法-换元法+整式相消。

3.一次-目前还不需要关注。

4.……


甚至可能链条更长,逻辑更严密,思考更具体。


有了这样的联系,并且明确了目的,只要是看到“二元一次方程”,甚至可能形式更麻烦,换元整式相消要交替使用,还可能会用到'移项’,学霸都不会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的是“消元”。


- 2 -

 注意老师讲解的那些背后的逻辑

一个题目如果只有一个步骤的话,那么你操作起来就没有那么难。


但需要老师讲解的题目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步骤略多。步骤一多,你肯定会忘嘛,何况你并没有刻意去记忆。


所以你要求听完之后会做,那真是拿天才的期待来要求一个普通的正常人脑。

通过这一层的分析,在一个班级中都只是在听,那么你只要稍加多做一点事情就可以取得一点点记忆上的胜出:


刻意记忆老师的解题步骤,并加强理解。


我们从几十个大脑同时听着老师的讲解,每个大脑的cpu运行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只是跟着老师的一步再到下一步,他只是机械的听了每一步的讲解——因为这是老师在讲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

是步骤与步骤之间的衔接。


这个是老师不会讲的。这个怎么讲?因为步骤之间的连线本身就不是内容啊,这个是需要你自己去理解,去建立连接的。


- 3 -

 学会自上而下、正向反向的理解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认识问题的三个层面。


听懂老师讲的,最多只能算达到了“是什么”的层次,为什么老师要用这个思路做题,是第二个层面“为什么”,我该用什么方法思考这类问题,是第三个层面“怎么办”。


这三个问题你都解决了,才算真正掌握相关内容。


自下而上的学习,即理解、提炼、整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如同拼图,把零碎的知识拼接成一个体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练习-理解-熟练”过程,所以,每一步都非常重要。


- 4 -

 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听

这里先提出另一个问题:新的知识点,为什么老师讲了你能够听得懂?


自问自答:是因为老师懂了,所以才能够以连你都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用他的思路给你讲过一遍题之后,请你用你的话复述一遍。你的同桌如果能够听得懂,那证明你也真的懂了。这种情况下你再做题,肯定能够做得出来。


可能经常向同桌做这种事情有显暧昧,那至少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话讲一遍,但凡你能够完整复述一遍,对那个题目的理解力已经有质的提升。


- 5 -

 块状练习,交错检验

如果想系统上解决李华的问题,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就是去打穿所学每一个知识点。


比如练习两个知识点,用三个题目来练习一个知识点,一共六个题目,让这六个题目的交错,集中展开练习。


市面上有那种专题参考书,每个知识点下面有好多个题目,于是学生这样的做下去了,做了几个题目之后你会发现你会做,你以为你已经掌握这个知识了,可是再过几天你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又发现不会做了。


其实,同一个知识点下的那些题目,解决他们的思路是差不多的。上一个题目的解决思路几乎可以解决下一题的解决思路。有没有发现,你做了那么多题目,其实你只是沿用了一次有效思考多套了几组数据做了一遍?


所以即便是学习新的知识点,你也要主动的组合不同的知识点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最好你一下子看不出来他考察的是什么知识点,需要你思考一番,才能够解答。


因此知识点交错练习的优点就出来了——因为他每次都要考察你的有效思考。知识点越多,对你的考察要求就高,你所需要的投入就越大——因此你的学习效果也越好。


这是针对这个题目的答案,可能看的比较多的是高中生,但我想这个题目对于大学生、自学者会有更多的反思意义,因此我想借题延伸开去。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