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山西二建自从2017年3月应用智检工程管理APP以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对此,我们特地采访了山西二建集团,二建的技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认为:集团引入智检工程管理APP软件后,使现场安全管理的业务范围、管理层级、劳务配合、统计会议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提升,解决了PC端的两个短板,形成了一整套新的工作模式,达到了施工现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效果,将危险源消灭在萌芽状态。 下面,智检君就带着大伙一起去听听二建的分享吧! 形成安全管理的神经末梢 智检助力山西二建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项目现场安全信息化管理 作 者:王沛 公司职位:技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信息化手段本身是一种工具。工具是手段的延伸,但工具更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如果工具仅仅被作为工具使用,轻则落地效果不好,重则被工具所累,甚至形成负担。我集团在现场安全信息化管理上,以新工具应用为基础,加深了工具的应用深度,形成了安全管理新的工作模式,这是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要点。 一.企业基本情况简介 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49年,是山西省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施工企业,现隶属于山西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是国家住建部核准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行业设计甲级企业;具备机电、市政、钢结构、地基基础、装饰装修、电子智能化、冶金、石油化工、公路、电力等施工条件。 山西二建常青藤项目 集团被评为“中国建筑施工企业500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中国建筑业成长性200强企业”、“全国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全国及山西省、太原市多项荣誉。现已获得国家级专利 77项,国家级工法3项,省级工法98项,山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信息化建设动因和历程 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事故的发生是隐患量积累的结果,项目现场人员多,交叉作业多,过程复杂,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工具,确保安全责任的落实,确保安全检查有效的执行,安全整改及时到位。 海恩斯法则 我集团从2015年开始正式启动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在现场安全管理方面,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管理环节多,二是记录难、更新难、追踪难。随即我们在信息管理平台中开发配备了安全检查、整改模块,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传统的PC端业务对现场管理反而造成了负担,尤其体现在数据采集和录入重复作业和无法将劳务队纳入系统管理,这两个短板造成数据质量和及时性都得不到保证,管理模式也没有因为新工具的引入产生提升。 2017年3月,集团引入智检现场管理APP软件,在竞杰·常青藤项目率先使用,使现场安全管理的业务范围、管理层级、劳务配合、统计会议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提升,解决了PC端的两个短板,形成了一整套新的工作模式,达到了施工现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效果,将危险源消灭在萌芽状态。目前该系统形成了事故发现、整改、销项、记录、统计等整个管理流程链条,做到简单快捷,高效处理项目现场安全隐患,进而实现施工生产过程安全最大化的目的。 三.系统选型和实施过程 为了打通现场安全信息化管理“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我们对多家公司的同类型产品做了广泛的调查和试用。系统选型的要求如下:
由于该系统的引入,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培训效率,该系统得以迅速推广,集团现场安全管理由原先的6个大类3级共183条检查项得以扩充、完善,达到9大类4级810个检查项,形成了“横向到边”的管理体系。 在本次实施过程中,我们尤其注意把劳务队也纳入系统账户作为整改人,让劳务队老板、班组长和作业人员同时接收到整改通知,形成“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手段。通过广泛宣传和样板带动,项目部“人人都是安全员、劳务配合一次到位”的理念已经开始扎根发芽,这就形成了新工作模式的基础。 扁平化管理缩短了反馈周期,移动化带来高质量的实时数据,多维度筛选节约会议时间,明确责任期限形成劳务队的奖惩依据,劳务分包合同随之补充修订带来执行力的提升,及时的信息反馈使集团和劳务方更加互信,达到双赢。 四.应用效果 该系统充分利用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的智能手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并达到以下管理效果: 1、安全管理全员化:人人都是安全员,每个人的手机都能下达整改通知,并实时同步更新到劳务队的整改系统中;每个检查都有现场照片和整改对比照片,整改效果一目了然。 2、安全整改垂直化:安全整改单下达后,劳务队老板、班组长和作业人员同时接收,整改情况同步更新,解决了以往流程长、时效慢的缺点。 3、安全意识主动化:工人反馈说,现在自己会主动佩戴安全防护用具,按标准作业,否则随时都会被下达整改单,与其总被人批评罚款,不如自己一次做到位——到处都是“安全员”,不规范的行为无从逃避,工人也就不抱侥幸心理了。 4、整改检查统计化:系统形成闭环管理,并从时间、部位、检查类型、责任人等多个维度自动统计,项目安全情况一目了然;检查、整改、奖罚一切以数据说话,让人心服口服。 5、安全会议高效化:一改以往会议风格,现在开会,拿出手机,整改率、整改及时率、问题的类型数量清清楚楚,再没有推诿扯皮,横向纵向对比随时掌握,点评可以直指核心。 6、“横向到边”军事化:每个检查项都在软件中配备作业指导书,随时随地查看检查标准,杜绝了师带徒中的人为因素,以统一标准、统一模式贯穿培训和实践,并达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知行合一的理想效果。 7、“纵向到底”日常化:通过傻瓜式的操作界面,每项操作不超过3步,等待时间不超过1秒,操作所见即所得,检查内容必附照片,检查地点在图纸上标示,会用微信就能用软件,大大降低了劳务队的接受难度,大大提高了使用频率。 8、集团管控现场化:软件将检查、整改数据实时推送到系统服务器,分公司机关可随时随地查看各个项目每天“检查多少、整改多少、核销多少”,集团总部既可以宏观掌握每个分公司的管理情况,又可以微观透视每个项目的管理细节,完全满足了三级管理的需求。 在安全管理成熟应用的基础上,我集团已完成对质量管理10大类型4级共2242个检查项的梳理和导入,并完善了各种规范对检查项的数据性要求,即将进入正式使用阶段。 信息化系统已形成神经末梢,让管理者“身虽远,神犹在”,现场尽在掌握。 五.应用经验总结 1、做好规划明确目标:信息化规划要做好“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建立好总体框架、业务范围、技术架构的方式,还需要明确推进的思路、步骤、管理措施和配套制度。 2、要做好需求调研和管理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以本系统为例,810条安全管理检查项的设立,大部分都配备了相应的数据要求,这就给检查人员建立了统一的标准,也使整改人有明确的任务,避免了主观因素,培训成本和难度由此降低,劳务队执行也口服心服。 3、坚持推动,养成使用习惯: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不仅仅指一把手参与,更多的是一把手投入,领导垂范和应用的监督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系统的建设,不是一天形成的,系统的使用也不是一天推动的。要长期不断地坚持,促使各业务部门和基层一线养成使用习惯,形成新的工作模式,让信息化成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4、抓好培训和考核:培训要避免“讲大课”,最好按照业务口专业对口培训,或者对单个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小规模培训。培训是一个“宣贯”的过程,一定要依托专业部门的配合,把软件的功能点、操作方法以及业务需要注意的细节,一起讲清楚。通过培训,还要改变员工的工作习惯,形成信息化、程序化的思维。要注意培养出集团总部、分公司、项目部等不同梯队的讲师队伍。培训和考核宜同时进行,培训后即开始练习、考核,确保每一位来培训的员工都真正学会操作,掌握业务要点,考核后即刻投入实用,避免遗忘或拖延。培训还应注意培训资料、操作手册甚至操作视频的配套,确保学员在培训后能及时查漏补缺,加以练习。 该系统为我集团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使企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