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嶽(岳)神庙”与“獄(狱)神庙” 本回庚辰本有脂批道:“茜雪至‘嶽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此批语中有两个“神庙”,第一个为“嶽(岳)神庙”,第二个为“狱神庙”。 还有两回也有“獄(或嶽)神庙”的批语。 第二十六回,对“小红”甲戌本有眉批道:“‘嶽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庚辰本则批为“狱神庙”。 第二十七回,仍是对“小红”甲戌本有侧批道:“且系本心本意,‘狱神庙’回内方见。”庚辰本则有眉批道:“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儿,便是确证。作者又不得有也。己卯冬夜。”又道:“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此回两处都是“狱神庙”。 那么究竟应该是“嶽(岳)神庙”还是“狱神庙”呢?其实这是个伪问题,《红楼梦》只有八十回,不存在八十回后还有所谓“狱神庙”的问题,而在八十回内又不可能出现所谓“狱神庙慰宝玉”之类内容。但“嶽(岳)神庙”则出现过两次:一次为第五回的“太虚幻境”,太虚幻境的原型即东岳庙,东岳庙即“嶽(岳)神庙”;一为第八十回的“天齐庙”,天齐庙即东岳庙,宋真宗曾诏封东岳大帝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后又尊为帝,称“东岳天齐仁圣帝”。所以在《红楼梦》中只有可能出现“嶽(岳)神庙”,不可能出现“狱神庙”。 根据本回以及第二十六回和第二十七回的脂批可以推测,万斯同稿《红楼梦》曾有“岳神庙”一回,并“被借阅者迷失”。钱名世在改续《红楼梦》时,曾为无法复原而叹息。“丁亥夏”,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夏,离《红楼梦》成书之“甲午八月”,还有整整7年。“甲午八月”即康熙五十三年(1714)八月。 二、赵姨娘、贾环 且先来清点一下贾政的妻妾子女。 第二回:“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1、贾政,指明朝。 2、王夫人,指清朝(孝庄)。 3、贾珠,指崇祯帝。 崇祯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生。天启二年(1622),封信王。(天启七年)八月,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崇祯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崩于万岁山。(《明史·本纪二十四》 “十四岁进学”,指崇祯帝在天启二年(1627)封信王。 “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指崇祯帝十八岁即皇帝位,在位十七年,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崩于万岁山。 4、李纨,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崇祯六年(1633),孔有德与耿仲明从山东渡海降后金,次年尚可喜亦降。贾兰则指吴三桂。崇祯十七年(1644)降清,引清兵入关。(贾珠留下的孤儿寡母,就是崇祯帝留下的清初汉人四王。) 5、元春,代指清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史称后金。这就是元春“生在大年初一”的原因。第六十二回探春道:“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元春和“太祖太爷”的生日相同,“太祖太爷”即指努尔哈赤。 6、宝玉,和其通灵宝玉一起构成大明国玺,代表朱明皇权。 7、赵姨娘贾环,指李自成农民军(大顺军)。(详解见第二十五回“逢五鬼”、第三十三回“情烈死金钏”、第五十五回“愚妾争闲气”、第五十六回“兴利除宿弊”) 8、探春,指南明隆武朝廷和郑成功,代指南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殉国。五月三日,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多尔衮同日进入北京),五月十五日称帝。南明正是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产物,所以探春为赵姨娘所生,又与贾环为伍(指后来李自成大顺军余部“联明抗清”)。 再看本回之“弹妒意”。 贾环与莺儿掷骰子,输了耍赖。莺儿是宝钗丫环,代表宝钗,即清朝。贾环即李自成农民军。 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征伐降而复叛的吴三桂,吴三桂引多尔衮入关,李自成大败。这就是所谓“掷骰子”。 李自成撤离北京后,清军穷追猛打,从北京到陕西到河南到湖北,一直将李自成赶过长江。这就是所谓“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唐王聿键自立于福州……(四月)李自成毙于九宫山,其将刘体仁、郝摇旗等以众无主,议归腾蛟(湖广督师何腾蛟)……腾蛟开诚抚慰……摇旗等大悦,招其党袁宗第、蔺养成、王进才、牛有勇皆来归,骤增兵十余万,声威大震。未几,自成将李锦、高必正拥众数十万逼常德。腾蛟令胤锡(湖广巡抚堵胤锡)抚降之,置之荆州……自成乱天下二十年,陷帝都,覆庙社,其众数十万悉归腾蛟。”(《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这就是李自成死后大顺军的“联明抗清”,即所谓贾环“和迎春等顽去”了。大顺军余部在隆武帝时“联明”,其后一直尊奉南明永历帝,而迎春即南明永历帝。
一、“四儿” “四儿”,指南明四帝一监国中的第四个政权——邵武政权。 顺治三年(1646)八月,隆武帝在汀州遇害。十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就任监国。赣州失守后,小朝廷逃往广西梧州。十一月,在粤大臣苏观生等奉请隆武帝之弟续封唐王朱聿鐭(yù)监国,并抢在朱由榔之前,于同月初五日正式称帝。朱由榔等人自知铸下大错,为了收拾广东民心,东返肇庆,并于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明年为永历元年。桂、唐两藩争立,双方调兵遣将,大打内战。十二月清兵偷袭广州得手,朱聿鐭(yù)被俘,自缢而死。朱由榔又再次离开肇庆,经广西逃往湖南。(顾诚《南明史》) “四儿”原名“芸香”,袭人改为“蕙香”,属于袭人所代表的“香(降)”字派。宝玉觉得“晦气”,按排行改为“四儿”,即南明第四个政权邵武政权。 “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指本是逃难到广东的朱聿鐭,抓住机会过了一把皇帝瘾,苏观生等人也趁机尝了尝“拥立”、“定策”的滋味。 脂砚对“聪敏乖巧”四字批道:“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鲁监国不久前也曾与隆武帝争立,大打内战,导致门户大开,被迫逃到了海上,隆武政权也随即灭亡。 袭人道:“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伏下柳五儿,即永历帝朱由榔。(见第六十回“柳家的”) 二、平儿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各部的过程中,创建了八旗制度,“以旗统兵,以旗统民”,兵民合一,凡满洲成员皆隶属于满洲八旗之下。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天聪九年,皇太极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正式编设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天聪五年设汉军旗,崇德七年(1643)正式编设汉军八旗。 由此可知,入关前的清朝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满族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三者在清朝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与贾琏、凤姐、平儿之间的关系一样。贾琏即顺治康熙二帝,代表满族;凤姐即孝庄,代表蒙古族;平儿则代表汉族。(孝庄本属蒙古族,嫁给皇太极为妃,辅佐清初三朝,所以孝庄或凤姐大多时候都代表满蒙。) 在清朝入关前,贾琏是夫,凤姐是妻,平儿是丫环。表明满族是一家之主,满蒙都是主子,汉族人则是奴仆,即“胡虏之奴仆”。(详解见红楼入门之一“草花”) 在清朝入关后,贾琏是夫,凤姐是妻,平儿则成了通房丫头(下等妾)。满蒙仍是主子,平儿仍是“胡虏之奴仆”,但“胡虏之奴仆”在外人(关内汉族人)面前,则上升为小半个主子。 所以平儿即“胡虏之奴仆”,指在关外被清(金)征服的汉族人、汉族旗人、汉军八旗等等。 本回之“多姑娘”则指清朝入关后的汉族降人。其夫“多官”,脂砚道:“今是多多也,妙名!”诨名“多浑虫”,脂砚道:“更好!今之浑虫更多也。”“多姑娘儿”,脂砚道:“更妙!”明朝之“浑虫”和降清的文武官员实在是太多了。理学家提倡“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的忠贞观,所以作者用水性杨花、人皆可夫的淫妇来代指降清者,即用女人之“贞”代指男人之“忠”。平儿从贾琏枕套中抖出的“一绺青丝”,应指降清者所剃之发。明朝之降清文武们为虎作伥,使缺兵少将的清廷如虎添翼,就像“多姑娘”“压倒娼妓”的床上功夫一样,令“贾琏恨不得连身子化在他身上”。 本回由“压倒娼妓”的“外人”(在关内降清的汉人)多姑娘,引出有名无实的“内人”(在关外降清的汉人)平儿,即“胡虏之奴仆”,为后文埋下伏笔。脂砚道:“此段系书中情之瘕疵,写为阿凤生日泼醋回及‘夭风流’宝玉悄看晴雯回作引,伏线千里外之笔也。” 平儿确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内人”。本回平儿道:“我浪我的,谁叫你动火了?难道图你受用一回,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见我。”第六十五回兴儿道:“虽然平姑娘在屋里,大约一年二年之间两个有一次到一处,他还要口里掂十个过子呢……” “外人”和“内人”的出处见第十六回,凤姐对从南方回来的贾琏道:“我们看着是‘外人’,你却是看着‘内人’一样呢!”
二、“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三、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谜底:(1)枕头 谜底:荔枝 谜底:砚台 谜底:炮(爆)竹 谜底:算盘 谜底:风筝 7、惜春之灯谜 谜底:佛前海灯 8、宝钗之灯迷 谜底:(1)更香
一、《红楼梦》的章回结构 “元妃的四出戏” 元春“省亲”共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 脂砚道:“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元春所点四出戏,其实是指《红楼梦》的四大部分,《红楼梦》就由这四大部分构成。弄懂了这四大部分之所指,也就明白了《红楼梦》的谋篇布局。 1、第一出《豪宴》 脂砚道:“《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一捧雪》是清初戏剧家李玉的作品。明嘉靖年间,莫怀古收留落魄裱褙(装裱书画)匠汤勤为门客,后携其进京并推荐给权奸严世蕃(宰相严嵩子)。汤勤为讨好严世蕃,向其透露莫怀古有祖传玉杯“一捧雪”。严向莫索取,莫以赝品代之。汤勤又告密,严遣人至莫宅搜杯,莫弃官潜逃。严世蕃令人追至蓟州拿获,命蓟州总镇戚继光将莫就地正法,仆人莫成挺身替死。人头解京,汤勤识破后胁迫莫妾雪艳。雪艳在成亲之日刺死汤勤,并自刎而死…… 《豪宴》是《一捧雪》中的一出,写严世蕃宴请莫怀古,莫怀古引见汤勤,宴罢严世蕃留汤勤于府中。此处戏中有戏,宴会中正演出杂剧《中山狼》,暗指汤勤即“中山狼”。 “《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贾家”即北京朱明,因“江南甄家”还未正式登场,(见第五十六回“江南甄府进京”)故此处之“贾家”代指朱明。此处由《豪宴》中之“中山狼” 汤勤,牵连出忘恩负义之吴三桂,由《一捧雪》“莫家之败”牵连出“贾家(朱明)之败”。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十六七岁中武举。崇祯五年(1632年),20岁升为游击将军。崇祯八年(1635年)任前锋右营参将,崇祯十一年(1638年)升前锋右营副将。崇祯十二年(1638年),27岁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其友叹道:“仁兄廿七登坛,儒门出将,父子元戎,讵谓奇遘(gòu遇也)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吴三桂以33岁之盛年得封平西伯,应诏勤王,在崇祯帝殉国后投降李自成。四月,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接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五月三日,多尔衮进北京,吴三桂受封平西王。 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1658),吴三桂攻南明,进剿贵州。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占昆明,顺治帝命吴三桂驻镇云南。顺治十七年(1660)四月,吴三桂请兵入缅,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吴三桂获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在昆明缢杀永历帝。五月,吴三桂晋封亲王。 吴三桂入缅后,永历帝知死不可免,曾给吴三桂一信: “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指明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指崇祯)之于将军,可谓甚厚……奈何凭借大国(指清),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第思高皇帝(指朱元璋)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永历自称)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奕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 从吴三桂履历和永历书信即可看出,吴三桂就是“贾家之败”中忘恩负义的“中山狼”。“贾家(朱明)”相当于莫家,清朝相当于严世蕃,吴三桂相当于汤勤,玉杯“一捧雪”则相当于代表朱明皇权的通灵宝玉。 “第一出《豪宴》(《一捧雪》)”是《红楼梦》的第一大部分,从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总共二十二回。其中第一回由朱棣篡位并迁都北京引出朱明之梦,由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迁都沈阳引出清朝之梦。从第二回到第二十二回,《红楼梦》一边介绍人物(明清历史人物)、时间(明末清初)、场所(宁府:明朝;荣府:清朝),一边记述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比如: 山海关之战(第四回“葫芦案”);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征抚漠南蒙古(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皇太极继汗位及两征朝鲜(第九回“闹学堂”); 皇太极改金为清(第七回“宝玉会秦钟”和第八回“金璎珞”); 松锦之战(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崇祯帝殉国(第十三回“淫丧天香楼”); 永历帝和郑成功之死(第十五回“馒头庵”); 多尔衮进京和南明的建立(第十六回“才选凤藻宫”); 永历帝被俘(第十九回“花解语”); 李自成大顺军之败及其余部的“联明抗清”(第二十回“正言弹妒意”); 绍武政权争立(第二十一回“四儿”) …… 由此可知,《红楼梦》的第一大部分(自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从努尔哈赤的兴起(主要从皇太极继汗位起),一直写到康熙一统中国。“元妃省亲”即所谓《豪宴》,指清朝入主中原;朱明之亡即“贾家之败”,吴三桂即忘恩负义的“中山狼”。 2、第二出《乞巧》 脂砚道:“《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长生殿》是清初诗人、戏剧家洪昇的作品。《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乞巧》是《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中的一段。此出之前主要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由“合”到“分”的过程,通过第二十二出的《密誓》,帝妃爱情逐步走上专一。但随后就是第二十三出的“陷关”、第二十四出的“惊变”和第二十五出的“埋玉”,写安禄山起兵造反,攻陷潼关,直趋长安,帝妃西行,至马嵬坡,军队哗变,杨贵妃被缢死于梨树下。 《红楼梦》中的《乞巧》指崇祯帝登基,大明臣民期待着明朝的中兴。后金的兴起壮大相当于安禄山叛乱,李自成攻北京则相当于军队哗变(农民军有不少由明军哗变而来)。而崇祯帝与杨贵妃的死法一样,自经于煤山海棠树下,即第五回元春“恨无常”之所谓:“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第二出《乞巧》(《长生殿》)”是《红楼梦》的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六回。 《红楼梦》的第二大部分从崇祯帝登基前后,一直写到清朝入关前后。 3、第三出《仙缘》 脂砚道:“《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邯郸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邯郸梦》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说一位姓卢的书生在邯郸道中,做了一场繁华富贵、盛衰荣辱的黄梁梦,梦醒后,由吕洞宾度其到天上,替代何仙姑作了为王母扫碧桃花的侍者。 《仙缘》是《邯郸梦》的最后一折,写八仙点度“痴人”卢生。卢生甫至仙境,张果老道:“你虽然到了荒山,看你痴情未尽,我请众仙出来提醒你一番,你一桩桩忏悔者。”于是众仙逐一点醒,最后都以“你个痴人”作收。卢生则一一叩头道:“我是个痴人!” 和卢生一样,南明也做了一个富贵发达的“黄梁美梦”,最后被清朝打破。 “《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二回脂砚道:“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甄家(南明)之宝玉和贾家(北京朱明)之宝玉,不仅名字相同,模样相同,连性情也相同。(见第五十六回)其实甄宝玉本就等于贾宝玉,也就是等于“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属于不同的人家而已。在北京朱明时期,宝玉(传国玺)属于北京朱明(假家,贾家),所以叫贾宝玉,即“贾家之宝玉”。北京朱明灭亡后,宝玉(传国玺)属于南明(真家,甄家),所以叫甄宝玉,即“甄家之宝玉”。但江南甄家(南明)在《红楼梦》中只是一条暗线,所以甄宝玉的出场基本上由贾宝玉代替,此即脂砚之所谓“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南明的“黄梁美梦”破灭后,通灵宝玉被清朝之“后金”(宝钗)顶替,已届劫终之日,须“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第一回),于是甄宝玉(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将通灵宝玉送归“大荒山青埂峰下”。“大荒山”即相当于《仙缘》里的“荒山”。通灵宝玉恢复原形后,这青埂顽石上就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此即《石头记》也。空空道人从裤裆底下倒抄《石头记》,于是《红楼梦》得以问世传奇。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是《红楼梦》的第三大部分,从第三十七回至第七十八回。其中含有属于第二大部分的章回。 《红楼梦》的第三大部分从清朝入关,一直写到南明灭亡。 4、第四出《离魂》 脂砚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又叫做《还魂记》,说杜丽娘一日游园后,梦见自己与一书生幽会,醒来后思念不已,竟至一病而亡。后书生柳梦梅也来到园中,按杜丽娘阴魂吩咐掘其棺,杜丽娘因而复生,随共结情缘。 《离魂》是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出,演的是杜丽娘因“惊梦”而夭折。林黛玉代表明朝,林黛玉也做了一个梦,即《红楼梦》(“明史”),明朝之灭亡即林黛玉之“离魂”。此即所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红楼梦》总共八十回,“第四出《离魂》(《牡丹亭》)”实际上就是《红楼梦》最后一回的最后一个句号。“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林黛玉之“离魂”还暗伏着林黛玉之“还魂”,所以《红楼梦》最后一回的最后一句还是“老套路”:“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从“元妃的四出戏”可以看出,《红楼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对明末清初历史的总写,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则是分写,其中第二大部分写崇祯帝登基后的北京朱明;第三大部分写南明。所以所谓“大观园”是作者借“省亲”之名,为详细记述明末清初的历史而特意搭建的舞台,即中国。】 第十七回,“元妃的四出戏”将《红楼梦》分为《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共四大部分,实际上只有三大部分。那么这三大部分有没有具体的分法呢?有。 1、《红楼梦》第一大部分 《红楼梦》第一大部分从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由于《红楼梦》没有第十八回,所以实际上是从第一回至第二十一回。 第六十二回探春道:“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第二十二回凤姐则道:“(正月)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所谓“(正月)二十一”,指《红楼梦》第一大部分到第二十一回为止。“正月”指第一大部分,“二十一”指第二十一回。 2、《红楼梦》第二大部分 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六回。 本回元春下谕,命宝玉与众钗入住大观园,贾政遣人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曰子好,哥儿姐儿们好搬进去的。” 所谓“二月二十二”,指《红楼梦》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二回开始。“二月”指第二大部分,“二十二”指第二十二回。而第二十二回即第二十三回,所以《红楼梦》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三回开始。 第二大部分有一个明显的标识,那就是“茗烟”被改叫做“焙茗”(“焙茗”出现在第二十四回至第三十四回之间)。 3、《红楼梦》第三大部分 第三大部分从第三十七回至第八十回。由于《红楼梦》并不是编年体史书(接近纪事本末体),所以其中含有不少本应属于第二大部分的章回,比如第四十六回、第五十二回、第五十三回等等。 4、《红楼梦》章回总结 《红楼梦》以第二十三回“入住大观园”为界,共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是总写,下部(第二十三回至第八十回)是分写;下部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六回)写北京朱明,第二部分(第三十七回至第八十回)写南明。 二、《红楼梦》第二大部分的时代背景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作者借用《西厢记》与《牡丹亭》的时代背景,点出了《红楼梦》第二大部分的时代背景。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名《会真记》。作者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作家。唐贞元年间,西洛书生张珙赴试,路经蒲东,入居古刹普救寺,遇故相崔珏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河中驻军孙飞虎兵变,围寺索崔莺莺,崔夫人许能退兵者以崔莺莺婚之。张生使僧惠明遗书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引兵解围。崔夫人悔约,改兄妹相称。红娘乃往来传书递柬,使二人在花园相会,为崔夫人所知,责挞红娘,红娘反诘其失信,崔夫人不得已,乃约张生中试后成婚。张生高中状元,以河中府尹身份归来,与莺莺终成眷属。 《红楼梦》作者借《西厢记》中的孙飞虎叛军,代指明末农民军。 明末农民起义始于叛卒、逃卒。崇祯初年担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说:“内陆流贼起于万历、天启年间。援辽兵丁陆续逃回,不敢归伍,因而结聚抢掠,以渐蔓延。不幸边地亢旱四载,颗粒无收,京、民二运转输不继,饥军饥民强半从贼,遂难收拾。”崇祯十年(1637)兵部尚书杨嗣昌在奏疏里说:“流贼之祸,起于万历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四路进兵,三路大溃,于是杜松、王宣、赵梦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其时河南抚臣张我续、道臣王景邀击之于孟津,斩首二十余级,飞捷上闻。于是不入潼关,而走山西以至延绥,不敢归伍而落草。庙堂之上,初因辽事孔棘,精神全注东方,将谓陕西一偶(隅)不足深虑。不期调援不止,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入关,直逼京师,崇祯下令勤王。山西军队在到达北京后因欠饷哗变,五千精锐逃回山西。陕西三边军队也在勤王途中一再发生哗变,比如崇祯三年正月,甘肃军队在安定县(今甘肃定西)哗变。参加兵变的士卒往往不敢归伍,纷纷投身农民起义,成为农民军主力。(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一日游园后,梦见自己与一书生幽会,醒来后思念不已,竟至一病而亡。后书生柳梦梅也来到园中,按丽娘阴魂吩咐掘其棺,丽娘因而复生,两人遂结为夫妇,同往临安。时杜宝升任淮安安抚史,正为金兵所困,丽娘生前教师陈最良惊悉丽娘墓被掘,赶往报知。柳生在临安应试后,也因金兵入侵,发榜延迟,乃受丽娘之托,至淮安传报还魂喜讯。杜宝以柳生是掘墓贼,吊而鞭笞。主考官苗舜宾赶到,救下柳生,告知柳生已高中状元。杜宝因退敌有功升为宰相,以丽娘柳生为鬼妖,奏请皇上灭除。皇帝裁决,柳生拜认岳父,全家人大团圆。 《牡丹亭》的时代背景在南宋与金朝对峙时期,而在明末与明朝处于战争状态的则是后金。 《红楼梦》作者用《西厢记》与《牡丹亭》的时代背景,点出了处于内忧外患中的末世明朝。本回宝玉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点明本回正处于明末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本回还用贾芹“谋差事”,为下回贾芸“谋差事”埋下了伏笔。 “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黛玉葬花”,“黛玉听戏”,好一副天上人间图画。图画中又隐隐约约烽烟四起,山河破碎,赤地千里,民生凋敝,好一派末世光景。“仔细忖度”,不觉为作者“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香菱将黛玉从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中惊醒,脂砚道:“为学诗伏线。”(见第二十四回、第四十八回)香菱即被朱棣拐走的南京朱明建文朝,林黛玉则代表建文朝之后的南京朱明。
一、贾芸即崇祯帝 本回贾琏介绍贾芸道:“他是后廊上住的五嫂子的儿子芸儿。”宝玉道:“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象我的儿子。”脂砚道:“何尝是十二三岁小孩语。” 崇祯帝是光宗朱常洛第五子。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朱由校病死,因无子,由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帝。所以代表皇权的“宝玉”对贾芸说:“倒象我的儿子。”此即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帝无子嗣,兄终弟及。” 《明史·庄烈帝一》:“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生。天启二年(1622),封信王。七年(1627)八月,熹宗疾大渐,召王入,受遗命。丁巳(二十四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1628)。” 宝玉是“十二三岁小孩”,指本回应当在天启末年崇祯初年,所以贾芸代指天启崇祯二帝,这也是贾芸被称作“二爷”的原因,与贾琏被称为“二爷”相同。而北京朱明之“末世”,主要就指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 贾芸现年“十八岁”,指崇祯帝十八岁即皇帝位。崇祯帝出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登基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 且看贾芸之“八月里的那件事”。 本回刚刚进入大观园正文,贾芸正式出场,来到荣府找贾琏“谋差事”。贾芸从惧内的贾琏处了解到有个“栽花木的工程”,便转而求凤姐。凤姐是个“喜奉承尚排场”的人,必须准备见面礼,于是贾芸去找他“开香料铺”的舅舅卜世仁(“不是人”)帮忙。贾芸说:“我有一件事,用些冰片麝香使用,好舅舅每样赊四两给我,八月里按数送了银子来。”贾芸不仅没能赊到东西,反被数落了一番,又受到了舅母的羞辱。但贾芸为什么说“八月里按数送了银子来”呢?难道贾琏所说的“栽花木的工程”要在“八月里”进行吗? 贾芸“心下正自烦恼”,“不想一头就碰在一个醉汉身上,把贾芸唬了一跳”。这个醉汉就是“专放重利债”的“泼皮无赖”、自称“醉金刚”的倪二。倪二听了贾芸舅舅之事非常气愤,慷慨地借给了他十五两三钱有零的银子。贾芸去称了称,还真是十五两三钱四分二厘。脂砚道:“芸哥实怕倪二,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也。”是说贾芸担心借倪二的银子会留下什么后患。贾芸又自我安慰道:“不妨,等那件事成了,也可加倍还他。”这里的“那件事”又指什么呢? 贾芸用倪二的钱买了冰片麝香,去求凤姐,不仅见识了凤姐的排场,还通过巧妙的应对,成功地得到了“监种栽花木工程的事”。 贾芸为什么一定要送“冰片麝香”呢?是因为凤姐“要办端阳的节礼”。“冰片麝香”送出后的第二天,凤姐就允诺让贾芸“后儿就进去种树”。这里非常明显,贾芸进大观园“种花种树”,绝不会是在“八月里”,而是在五月五日端午节之前。这也理所当然,岂有在秋天大种花树之理?那么“八月里的那件事”究竟指什么呢?所谓“八月”,是崇祯帝登基的时间;“八月里的那件事”,指崇祯登基,崇祯于天启七年(1627 年)八月二十四日登基。这里用“栽花木的工程”代指“八月里的那件事”,实指崇祯登基。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贾芸正式进入大观园“种树”,不想宝玉“着了魔”,便在“夜间派了贾芸带着小厮们挨次轮班看守。”由于《红楼梦》没有第十八回,所以第二十五回即第二十四回。这里很明显,也指崇祯帝于八月二十四日即皇帝位。“种树”代指“八月”;“第二十四回”代指“二十四日”;贾芸“看守”宝玉即指崇祯帝“侍奉”传国玺。作者将《红楼梦》的回目数字,用来代指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正如“戚蓼生序”所言:“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 而第二十五回回目之“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也指崇祯帝于“二十四”日登基。“红楼梦”即“朱明之梦”,即“明史”;“通灵”即通灵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皇权;“双真”,“重真”,“崇祯”也;所谓“红楼梦通灵遇双真”,即“明史”到了“北京朱明皇权遇到崇祯帝”之时。第二十六回,贾芸第一次进入“怡红院”,听宝玉说“谁家的戏子好,谁家的花园好,又告诉他谁家的丫头标致,谁家的酒席丰盛,又是谁家有奇货,又是谁家有异物”。脂砚道:“几个‘谁家’,自北静王公侯驸马诸大家包括尽矣,写尽纨绔口角。”指贾芸已开始了解国家大事。 二、倪二即李自成 “倘或有要紧事儿,叫我们女儿明儿一早到马贩子王短腿家来找我。” “马贩子王”,指明末农民起义军早期领袖高迎祥。高迎祥曾以贩马为业,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崇祯九年(1636) 被俘杀。“短腿”,高迎祥姓“高”,这里却偏偏称其为“短腿”,表面上是在“讳知者”,实际上是在为读者“作转语”。《明史·李自成传》:“崇祯元年,陕西大饥,延绥缺饷,固原兵劫州库。白水贼王二,府谷贼王嘉胤,宜川贼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等,一时并起。有安塞马贼高迎祥者,自成舅也,与饥民王大梁聚众应之。迎祥自称闯王,大梁自称大梁王。” 倪二自称“醉金刚”。明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人物,甚至于一些部下偏裨以及战士,最初差不多都起绰号,比如“满天飞”、“一条龙”、“满天星”等。李自成初号闯将,后称闯王。史籍说,“一时贼首,多边军之豪及良家世职,不欲以姓名闻,恐为亲族累,故相率立浑名。”这种起浑名、立绰号的做法,主要是起义前期敌我力量悬殊的产物,它一直延续到明末农民战争的中期。后期起义军已经在斗争中壮大起来,逐渐走向正规化,就普遍地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了。(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倪二借给了贾芸“十五两三钱有零”的银子。张献忠参加农民起义的时间不明,而对于李自成,各种史籍记载也很不一致。明钱稚农《甲申传信录》卷六“赤眉寇略”:“明年(崇祯二年1629)己巳,赋渠高迎祥称闯王,自成往依之,与其党刘良佐自结一队,曰闯将。”如果从崇祯二年(1629)算起,到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殉国,正好是“十五年三个月有余”的时间,这就是所谓“十五两三钱有零”的寓意。也就是说《红楼梦》认为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参加农民起义。 倪二是“专放重利债”的“泼皮无赖”,竟然不让贾芸“按例”“写文约”,又声言不要利息。但在“十五年三个多月”后,李自成直接向崇祯帝索命,北京朱明因此灭亡。 三、小红即皇太极之后金 本回介绍小红道:“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 脂砚道:“‘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将“红玉”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和“赤瑕宫神瑛侍者”联系了起来。“红”即“绛珠草”中的“赤”(朱砂);“玉”即宝玉前身“赤瑕宫神瑛侍者”之“瑕宫”,即“有病”之传国玺。 “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他‘小红’。” “小红”即“小赤”,那么“红玉”即“玉小赤”,即金镶玉之传国玺。(见“红楼入门之四、五”)而《红楼梦》中的“小赤”即后金。 对“林红玉”之姓,脂砚道:“又是个林。”指“小红”所代表的后金本属于林黛玉所代表的大明,即所谓“原是荣国府中世代的旧仆”。 小红即后金,主要指皇太极及其后金。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 九月初一日,皇太极在沈阳即汗位,以明年(1627)为天聪元年。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正式称帝,改“金”为“清”,改元崇德。 本回贾芸谋差事,指崇祯帝即将登基。后金和农民军是崇祯登基前后明朝的两大对头,所以作者用倪二和小红作为本回的回目名,即“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小红见贾芸是在崇祯即皇帝位之前,即在天启末年。“这红玉虽然是个不谙事的丫头,却因他有三分容貌,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本回小红乘机为宝玉倒了茶,并替贾芸回了话。小红之所以能做这件宝玉“眼见的事”,是因为“袭人因被薛宝钗烦了去打结子,秋纹,碧痕两个去催水,檀云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麝月又现在家中养病,虽还有几个作粗活听唤的丫头,估着叫不着他们,都出去寻伙觅伴的玩去了”。不过这里缺少一个重要人物,即晴雯。(晴雯详解见第五十二回“雀金裘”) 晴雯到哪里去了呢?此处之晴雯即袁崇焕,正罢官居家,此即第八回之“撵茜雪”。天启六年(1626),袁崇焕大败皇太极,取得“宁远大捷”。战后袁崇焕反遭阉党排挤,被迫乞休致仕,直到崇祯元年才被重新启用。 劲敌一去,皇太极就想改称皇帝。此即指小红为宝玉倒茶,趁机接近宝玉。宝玉即传国玺,代表皇权。 不想却遭到秋纹碧痕的一番羞辱:“没脸的下流东西!正经叫你去催水去,你说有事故,倒叫我们去,你可等着做这个巧宗儿……你也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秋纹碧痕”代指明朝文武大臣。小红辩解道:“我何曾在屋里的?只因我的手帕子不见了,往后头找手帕子去。不想二爷要茶吃,叫姐姐们一个没有,是我进去了,才倒了茶,姐姐们便来了。” 小红“遭秋纹等一场恶意,心内早灰了一半”,听见有人说贾芸明天进来种树,“不觉心中一动”,“暗暗盘算”起来……小红在并不知道谁拣了她手帕的情况下,竟然梦见贾芸还她手帕。显然,小红之梦正是她“暗暗盘算”的内容。这就牵连出了皇太极与明朝的议和,即所谓“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第二十五回,小红望见贾芸带花儿匠“种树”,“红玉待要过去,又不敢过去”。皇太极一直想与明朝皇帝直接议和,崇祯三年(天聪四年1630)二月曾问降清明将道:“明主视尔等将士之命如草芥,驱之死地。朕屡遣使议和,竟无一言相报,何也?”(《清史稿·太宗本纪一》) 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进攻北京(“己巳之役”),谕明士民曰:“我国夙以忠顺守边,叶赫与我同一国耳,明主庇叶赫而陵我,大恨有七。我知终不相容,故告天兴师。天直我国,赐我河东地。我太祖皇帝犹原和好,与民休息。尔国不从,天又赐我河西地。及朕即位,复徇尔国之请,遂欲去帝称汗,趣制国印,而尔国不从。今我兴师而来,顺者抚,逆者诛。是尔君好逞干戈,犹尔之君杀尔也。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为匹夫,亦有匹夫而为天子者。天既佑我,乃使我去帝号。天其鉴之!”(《清史稿·太宗本纪一》 皇太极在天聪四年(1630)的一道谕文中也说:“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 这些都说明皇太极在天启末崇祯初,曾改称皇帝并想与明朝议和。 在贾芸看守“受镇”之宝玉时,小红“见贾芸手里拿的手帕子,倒象是自己从前掉的,待要问他,又不好问的”,“又怕人猜疑”。贾芸“看守宝玉”,指崇祯帝即皇帝位。而崇祯帝(贾芸)在登基时居然拿着小红(皇太极)的“手帕”,那么小红之所谓“手帕”实指帝位,即皇太极作为议和条件之一同意削去的“帝号”。 所以第二十四回小红“暗暗盘算”,梦见贾芸还她手帕,实际上指皇太极决定先称皇帝,然后再以“去帝称汗”为条件向崇祯帝议和。 第二十五回,“原来次日就是王子腾夫人的寿诞……薛姨妈同凤姐儿并贾家几个姊妹、宝钗、宝玉一齐都去了,至晚方回。”所谓“王子腾夫人的寿诞”,即指皇太极称皇帝。 第二十六回,“原来上月贾芸进来种树之时,便拣了一块罗帕。”贾芸在第二十五回进入大观园,而第二十五回实为第二十四回,指崇祯登基之八月二十四日。此处意谓皇太极为了议和“去帝称汗”,崇祯则拣起“帝号”做了皇帝,也就是指皇太极向明朝新皇帝发出了以“去帝称汗”为条件的议和请求。 宝玉病愈后,贾府“按着等儿”赏赐服侍的丫鬟,佳蕙说:“袭人那怕他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原该的。说良心话,谁还敢比他呢?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你说可气不可气?”其实晴雯是赖大家用银子买来的,进贾府时已“不记得家乡父母”(见第七十七回),小红反而是管家林之孝之女(见第二十七回)。脂砚道:“管家之女,而晴卿辈挤之,招祸之媒也。”为袁崇焕之死埋下伏线。小红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脂砚道:“红玉一腔委屈怨愤,系身在怡红不能遂志,看官勿错认为芸儿害相思也。”此即上面皇太极谕文中之所谓:“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等“委屈怨愤”之语。 皇太极曾与袁崇焕议和,天启七年(天聪元年1627)四月,皇太极答袁崇焕书云:“书中将尔明皇帝,下天一字书;我,下尔明皇帝一字书;尔明诸臣,下我一字书。嗣后尔凡有书来,当照此式。若尔国诸臣与我并书,我必不受也。”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闰四月,皇太极又答书云:“又云:国宝除封谕外,不可乱用。如此,则应与我铸满洲国帝(汗)印。尔当将讲和之礼、应给之财,再熟计之,勿视我如察哈尔汗(漠南蒙古林丹汗)也。”(金梁辑《满洲秘档》)可见皇太极一直将明朝实封其为“汗”并赐汗印作为议和条件之一。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小红在“蜂腰桥”通过与坠儿的对话,将寻找“手帕”一事“传”给了贾芸。贾芸“心中早得了主意”,将自己的一块交坠儿还小红。崇祯帝登基前是信王,贾芸将自己的“手帕”交坠儿还小红,应指崇祯帝同意封皇太极为王(或汗)。“蜂腰桥”,指辽西走廊,正是明朝国土形状之“葫芦”的“蜂腰”,是明朝与后金的交兵之地。“坠儿”指毛文龙,脂砚道:“坠儿者,赘也。人生天地间已是赘疣,况又生许多冤情孽债。叹叹!” 在袁崇焕乞休致仕期间,皇太极转而与毛文龙议和,崇祯元年(天聪二年1628)正月,毛文龙致书皇太极说:“今两国相持,终无结局之期,何不一和相约,共图息肩之策,前有袁抚台议和之事,繇于众官议论纷纭,故此处分未妥;若以本镇便宜海外,议疏甫奏,圣旨即允,实与别议不同者,定不踏耽延两国大事之地也。”又道:“况我先帝已崩,令先君亦游仙矣,何不罢兵息战,议请新封,以享太平之福乎?”(《档案存真》:《毛文龙致金国汗书一》)可见封皇太极为明朝王侯(或汗)应是议和的条件之一。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坠儿在“滴翠亭”将贾芸的“手帕”交给小红,小红给贾芸谢礼。小红“贼起飞志”,为防人偷听推开了滴翠亭的槅子,但此事还是被扑蝶至此的宝钗听到了。宝钗金蝉脱壳,将她们怀疑的对象转向了代表明朝的林黛玉。其实皇太极与毛文龙议和之事,是真被明朝发现了。 “滴翠亭”“盖造在池中水上”,指毛文龙东江镇之皮岛。“文龙者,仁和(杭州)人。以都司援朝鲜,逗留辽东,辽东失,自海道遁回,乘虚袭杀大清镇江守将……遂授文龙总兵,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陆。皮岛亦谓之东江,在登、莱大海中,绵亘八十里,不生草木,远南岸,近北岸,北岸海面八十里即抵大清界,其东北海则朝鲜也。岛上兵本河东民,自天启元年河东失,民多逃岛中。文龙笼络其民为兵,分布哨船,联接登州,以为掎角计。”(《明史》:《袁崇焕(毛文龙)传》) 崇祯元年(天聪二年1628)五月,皇太极派往皮岛的使臣阔科,被明朝户部官员擒获解往北京。这令皇太极怀疑毛文龙的诚意,议和中断。后毛文龙去书解释说:“前遣官赍书讲和,自今日始,所有一切,我无不承认;彼此若能息止战争,共享太平,不胜欣喜之至。即送阔科还与上及诸贝勒面商,业经议妥。不意贵使臣误入户部之船,被解粮者掠获,连我之三人一并解京。我亦未之闻也。我之大事,一败至此,实不及料。”(原载:满文老档案,转引《台湾文献丛刊》) 第二十七回,小红在为凤姐办事途中,遭到晴雯等的责问,小红道:“你们再问问我逛了没有。二奶奶使唤我说话取东西的。”脂砚道:“非小红夸耀,系尔等逼出来的,离怡红意已定矣。”指皇太极已决意与明朝彻底决裂。小红由于办事能干,被凤姐看中。第二十八回,凤姐向宝玉将小红要了去。贾琏指顺治康熙二帝,凤姐代表清朝。小红被凤姐要去,表明皇太极已改“金”为“清”,正式称帝。脂砚道:“凤姐用小红,可知晴雯等埋没其人久矣,无怪有私心私情。且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此于千里外伏线也。” “坠儿”之结局见第五十二回“雀金裘
“通灵遇双真”即崇祯登基 癞头和尚将通灵宝玉擎在掌上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通灵宝玉入世“已过十三载”,表明北京朱明已到了崇祯朝。在这前几日,贾芸已“带着小厮们挨次轮班看守”宝玉、凤姐,表明崇祯帝已经登基。贾芸即崇祯帝,宝玉及其通灵宝玉即传国玺。崇祯帝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登基,其登基日期与本回回目数相符。由于《红楼梦》没有第十八回,所以第二十五回即第二十四回。所谓“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也指“明史”已到了崇祯朝。《红楼梦》即“明史”;“通灵”即通灵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皇权;“双真”即“重真”,即崇祯。(参见第二十二回“宝玉年龄”、第二十四回“八月里的那件事”) 赵姨娘与贾环代表明末农民军。虽然从万历末年起,陕西军民已经开始了抗暴图存的武装斗争,但人们习惯于以天启七年(1627)二月发生在澄城县的农民起义作为起点。贾环“要用热油烫瞎他(宝玉)的眼睛”,即“灭明”,指明末农民起义;而所谓“金刚咒”则将贾环与“醉金刚”串连了起来。赵姨娘则要“把他两个(宝玉、凤姐)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赵姨娘“不伏”凤姐,道:“了不得,了不得!提起这个主儿,这一分家私要不都叫他搬送到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脂砚道:“这是妒心正题目。”凤姐即孝庄,代表清朝,这里指后金。兵部尚书杨嗣昌在崇祯十年(1637)的奏疏里道:“流贼之祸,起于万历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四路进兵,三路大溃,于是杜松、王宣、赵梦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其时河南抚臣张我续、道臣王景邀击之于孟津,斩首二十余级,飞捷上闻。于是不入潼关,而走山西以至延绥,不敢归伍而落草。庙堂之上,初因辽事孔棘,精神全注东方,将谓陕西一偶(隅)不足深虑。不期调援不止,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杨嗣昌所说的“辽东大溃”,指发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在十年之间实现了建州女真的统一。然后对海西女真扈伦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四部,展开攻势,软硬兼施,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征抚并用,逐个吞并——万历二十九年(1601)攻灭哈达;万历三十五年(1607)灭亡辉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并取乌拉;万历四十七年(1619),吞并叶赫。努尔哈赤先后用时36年,统一女真各部,实现了自元末200多年以来女真空前大一统的局面。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金政权,又称后金,年号天命。万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正月,天命汗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公开向明朝宣战,不久攻陷抚顺、清河。明朝于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发动萨尔浒大战,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兵分四路,分进合击,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则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将明军逐路击破。萨尔浒之战是明清历史的转折点,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后来乾隆帝在《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文》中说:萨尔浒一战,使“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萨尔浒之战”还点燃了陕西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最初“落草”的就是“萨尔浒之战”的明军逃兵。所以书中说赵姨娘提到凤姐不敢直呼其名,只敢“伸出两个指头儿来”,当马道婆道出“琏二奶奶”时,“赵姨娘唬的忙摇手儿,走到门前,掀帘子向外看看无人,方进来向马道婆悄悄说道……”脂砚道:“是心胆俱怕破。” “马道婆”是宝玉“寄名的干娘”,先骗了贾母几斤香油钱,又蹭了赵姨娘两块“零碎缎子”,最后为了得到赵姨娘的谢礼,竟然教唆赵姨娘暗里算计“寄名干儿”宝玉和凤姐。在看到“白花花的一堆银子”和“五百两欠契”后,“并不顾青红皂白”,“向裤腰里掏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教赵姨娘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千万小心,不要害怕!”此即所谓“魇魔法”。 “马道婆”指天启帝朱由校之乳母客氏,代指明末天启朝以客氏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魏忠贤(1568~1627),泰昌、天启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后兼掌东厂。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形成客魏集团,专断国政,恣意妄为,拉帮结党,纵容奸邪小人,打击异己,残害正直朝臣。当时人说,熹宗“内有客氏保护起居,旦夕不相离;外有忠贤曲意逢迎,巧会旨趣”,“而忠贤素所宠信,气指颐使,……且倚客氏,表里为奸,事权一旦把握”,把明王朝搞得政治腐败、财储空虚、军队羸弱。魏忠贤妄自尊大,僭礼越轨,自称九千岁,在宫内外的威风不减皇帝,生祠更是遍及各地。奸邪趋之若鹜,致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称。客魏集团曾想取朱明而代之:(1)魏忠贤企图摄政。就是想立一个傀儡小皇帝,他自己来摄政。魏忠贤与大臣秘议由他垂帘摄政之事,内阁辅臣施凤来明确表示反对,说“居摄远不可考,且学他不得”。魏忠贤虽然很不高兴,但是没有办法,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2)阉党中有人向魏忠贤献计,诡称皇后怀孕,暗中以魏良卿之子抱入,企图“狸猫换太子”,然后由魏忠贤辅佐,仿效王莽以辅佐孺子婴的方式进而篡位。(3)天启帝对皇后说:魏忠贤告诉我,后宫有二人怀孕,他日生下男孩就作为你的儿子立为皇帝。皇后以为不可。(4)《明史·魏忠贤传》记载:“客氏之籍也,于其家得宫女八人,盖将效吕不韦所为,人尤疾之。”就是客氏和魏忠贤想让宫女怀孕产子后,将孩子抱入宫中继承皇位。(5)魏忠贤策划政变。天启帝刚断气,停灵在乾清宫。群臣哭哀,气氛悲凉。魏忠贤单独在殿内接见阉党骨干、兵部尚书崔呈秀,说要发动政变。崔呈秀以天时不备谏止,此事遂作罢。天启七年(1627)崇祯即位,“安置魏忠贤于凤阳”,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二年(1629年),定逆案,阉党大部被斥逐。客氏被笞死于浣衣局。 所谓“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之“五鬼”,即魏忠贤之“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姊弟”指凤姐和宝玉。 马道婆代表客魏阉党,赵姨娘代表明末农民军。马道婆与赵姨娘内外勾结“魇魔法”,导致宝玉头痛欲裂,大叫道:“我要死!”指明朝已到了灭亡的边缘,即薛蟠眼中之所谓“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薛蟠即多尔衮,代指后金;林黛玉代表明朝。脂砚道:“忙到容针不能。此似唐突颦儿,却是写情字万不能禁止者,又可知颦儿之丰神若仙子也。”宝玉又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意谓明朝就快不姓“朱”了,指明朝内有客魏阉党蠢蠢欲动,外有农民军和后金虎视眈眈。 凤姐代表后金,虽然与宝玉同逢“五鬼”,但“受镇”后的表现却大为不同:“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 万历四十七年(1619)“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继续征明,又陷开原、铁岭,同时吞并女真族叶赫部,抚绥蒙古。天启元年(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辽阳是明朝辽东首府,努尔哈赤随即迁都辽阳,后又迁都沈阳,辽河以东尽归后金所有。天启二年(1622),努尔哈赤攻辽东另一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明朝叛军开城门迎降,打开了辽西走廊的门户,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一直退到山海关内,辽河以西也基本全失。熊廷弼论斩,传首九边。天启二年(1622)十月,帝师孙承宗以大学士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启用袁崇焕等,筑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城,建关宁防线,即山海关至宁远防线,后向北延伸到大凌河。后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始终没有攻占过宁远,没有攻破过宁远防线,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引多尔衮入关,清军才越过了宁远、山海关,进入北京。关宁防线阻挡了清(后金)军二十多年。天启四年(1624)孙承宗遭阉党弹劾离职,阉党高第接任兵部尚书兼蓟辽经略,下令全撤山海关外军民。袁崇焕坚决不撤,独守宁远孤城,于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大败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天启七年(天聪元年1627),袁崇焕又大败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战后却遭阉党排挤,袁崇焕愤然乞休。 后金步步紧逼,“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也是客魏阉党和明军逃兵(农民军前身)“魇魔法”的结果。脂砚道:“此处焉用鸡犬?然辉煌富丽非处家之常也,鸡犬闲闲始为儿孙千年之业,故于此处必用鸡犬二字,方是一簇腾腾大舍。”这是作者在自圆其说,可会心一笑,道一声:“辛苦了!” “双真”之癞头和尚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先点出通灵宝玉即“青埂顽石”,“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再点醒通灵宝玉其正在历劫,“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粉渍脂痕”指印泥;“鸳鸯”指“红楼人”,代指明清历史人物。通灵宝玉和宝玉一起投生到了“贾家”,即北京朱明,代表北京朱明皇权,在北京朱明(含南明)灭亡后,即“劫终之日”,还须“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但北京朱明现在还没有灭亡,宝玉还不能改姓,所以癞头和尚“又摩弄一回”,将累积在通灵宝玉上的印泥擦去一部分,露出北京朱明的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阴人”既指女人,又指太监,这里代指客魏阉党。脂砚道:“是要紧语,是不可不写之套语。”“双真”亦“崇祯”,“双真”用通灵玉“除邪”,指崇祯登基后铲除阉党。崇祯帝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登基,十一月除魏忠贤,崇祯二年(1629年)正月定逆案,斥逐阉党。 所以所谓“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指崇祯帝在阉党乱政、农民起义、后金伐明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立即着手铲除阉党,使几乎“改姓”的北京朱明又出现了中兴的希望,即让林黛玉又念起了“阿弥陀佛”,祈求起“好姻缘”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