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止咳中成药应该要辨证选用天气越来越冷,咳嗽的患者骤然增多。许多人不愿用止咳的西药,而希望服用止咳的中成药。虽然市面上卖的每种止咳中成药包装上都标有“止咳化痰”、“镇咳平喘”等功能,但由于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对止咳中成药应辨证选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咳嗽是冬季的常见症状,一旦出现咳嗽,最受人们青睐的莫过于中药止咳口服液、糖浆、膏滋之类。虽然每种止咳中成药都标有“止咳化痰”、“镇咳平喘”等功效,但由于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在选药时应避免盲目和随意性。下面列举几种常用止咳中成药供大家参考:
杏仁止咳糖浆由杏仁、桔梗、远志、陈皮、甘草等药组成,此糖浆用于风寒咳嗽。对于热性、风热感冒,如口干舌燥、咳痰等热性表现者则不宜。
牛黄蛇胆川贝液由人工牛黄、蛇胆汁、川贝母等药组成,其中牛黄可清热镇惊,蛇胆属祛风化痰药物,故此,该口服液只适用于热性咳嗽,而不宜于寒咳。适应对象是“上火”较重并兼痰多者,一般用于热症较深阶段。
梨膏类梨膏由梨、麦冬、贝母、款冬花、百合、冰糖等组成。这类膏滋药多系润燥生津之品,适用于阴虚咳嗽。此种咳嗽多见于干燥时节或久咳伤阴者,表现为咽干口渴、干咳痰少或无痰。对于寒咳较多者若误用则适得其反,同时,平常脾虚者应忌用。
强力枇杷露由枇杷叶、桑白皮、桔梗、百部、白前、罂粟壳等药制成。本露镇咳作用较强,主要是其中罂粟壳收敛止咳作用强劲,对于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及使用一般止咳药无效者,中医会考虑使用该药。
风寒咳嗽
多系外感风寒所致,这种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伴有畏寒、头痛、鼻塞音重、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病人舌苔白,多伴有怕冷的现象。宜服温化寒痰止咳药,如消咳喘、半夏露、杏苏止咳糖浆、桂龙咳喘宁、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风热咳嗽
此类咳嗽的特点是频咳、咳声洪亮、痰色黄稠难咳,伴有发热、头痛、咽痛、口渴、鼻涕黄浊而黏稠等症状。病人舌质红、舌苔黄。宜用清热化痰止咳药,常用的有羚羊清肺散、蛇胆川贝液、枇杷露、罗汉果止咳冲剂、鲜竹沥口服液、祛痰灵、急支糖浆、镇咳宁糖浆等。
风燥咳嗽
此类咳嗽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有血丝,伴有咽干、鼻唇干燥等症。风燥咳嗽者宜用清肺燥兼宣肺疏表药,可用雪梨膏、枇杷叶膏、川贝雪梨糖浆、羚羊清肺丸、杏苏二陈丸等。
痰湿咳嗽
此类咳嗽以体弱老人居多,其特点是咳声重浊,痰多而黏腻、呈灰白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后加重,伴有胸闷、食少、体倦、便溏等症状。宜用理肺健脾、宁嗽祛痰药,如半夏露、半夏天麻丸、橘红痰咳冲剂(口服液、膏剂)、二陈丸等。多痰哮喘者可加服人参蛤蚧丸,但不可服用雪梨膏、梨膏糖等。
久咳阴伤
此类咳嗽的特点是久咳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夹有血丝,常伴有午后颧红潮热、盗汗、神疲等症状。
儿童咳嗽需分病因用中成药 【慧聪制药工业网】温差开始加大,孩子由于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健全,此时家长稍稍照顾不周,就会导致孩子感冒咳嗽。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为孩子准备了一些治疗感冒咳嗽的中成药。专家指出,家长要学会给孩子正确使用止咳类中成药。
轻微咳嗽别吃止咳药
儿科主任医师张思莱指出,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咳嗽,就希望马上用药将咳嗽止住,其实这样做不但对孩子不利,有的时候反而是有害的。因为咳嗽本身是机体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反射动作,呼吸道里的病理性分泌物以及从外界进入呼吸道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射的动作排出体外。张思莱提醒,孩子一天偶尔咳嗽几声或者轻度咳嗽,家长不需要马上给孩子用止咳药。但是如果孩子咳嗽频繁、剧烈,甚至影响孩子进食和睡眠,此时就需要用止咳药了。
外感咳嗽分清风寒风热
张思莱表示,中医认为咳嗽一般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尤其对于学龄前儿童肺、脾二脏关系更为重要。引起小儿咳嗽的原因可能是外感,也可能是内伤。当机体不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时,就会发生外感咳嗽,外感咳嗽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
风寒咳嗽主要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清涕,初起咳嗽咽痒,吐白色稀薄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治疗应该辛温散寒,止咳化痰。可服用儿童清肺口服液、消咳喘、解肌宁嗽丸、半夏露、通宣理肺丸等中成药。
风热咳嗽主要表现为发热、口干咽燥、胸闷、咳嗽痰多,咳黄痰(或浓痰),且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舌质红,舌苔黄。治疗宜采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可服用蛇胆川贝液、川贝枇杷露、小儿急支糖浆、桑菊银翘散、罗汉果止咳冲剂、银黄口服液等中成药。
饮食不节制易患内伤咳嗽
由于学龄前儿童各脏腑稚嫩,如果饮食不节制,影响了各脏腑的功能,尤其是脾胃失调,最终伤及肺脏,就会引起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一般有痰湿咳嗽、痰热咳嗽和阴虚燥咳。
痰湿咳嗽一般表现为咳嗽伴有喘、胸闷、痰多清稀。舌质淡红,舌苔白腻。治疗应该宣肃肺气,燥湿化痰。可服用杏苏饮、复方鲜竹沥口服液等中成药。
痰热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发作频繁、痰黄黏稠难咳、发热口渴、面红耳赤、烦躁不安。舌质发红,舌苔黄腻。治疗宜采用宣肃肺气,清肺化痰。可选用健儿清解液、橘红丸、猴枣散等。
而阴虚燥咳主要表现为久咳不愈、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以咳出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咽喉干燥、声音嘶哑。舌质红,少苔。治疗应该采用养阴清肺,润燥化痰,可选用养阴清肺口服液、小儿止嗽金丹等。
江小姐最近感冒,咳嗽、流鼻涕打喷嚏,还怕冷,痰白。按照平时的习惯,感冒她总会先扛着,实在难受才到药店买些药吃。这次扛不住了,鼻塞严重,喉咙痛,声音嘶哑讲不出话来,上班通电话都困难,于是她跑到公司楼下药店买了一些蛇胆川贝枇杷露和一盒感冒药。可是没想到,止咳药不但不管用,反而越来越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刘友章教授说,像江小姐这样,由于不对症随便服用止咳药导致咳嗽加重的患者相当多,这也是患者服用止咳药的一大误区。他提醒,咳嗽被许多人当成小事,事实上,病因复杂,病人最好是在医生确诊后再对症用药。 风寒咳嗽别用蛇胆川贝 按中医说法,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刘友章教授说,咳嗽病因不同,用药是大大不同的。如外感风寒咳嗽,其表现特点为:咳嗽、胸部紧缩而声音嘶哑、鼻塞音重、咽喉发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涕、喷嚏等症状,舌苔白,多伴有怕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用驱风散寒的药,如杏苏止咳糖浆。如果选用蛇胆川贝液之类的止咳化痰药,就会越吃越咳。 他说,止咳化痰的蛇胆川贝液应该对症风热咳嗽。其临床表现特点为:痰稠、痰黄,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头痛,舌苔黄。咳嗽时多兼有发热、出汗。 睡前别服止咳药 他特别强调,患者有痰咳不出,不能用镇咳药,这样会压抑痰更加不能咳出。他说,事实上咳痰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能将呼吸道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另外,痰湿咳嗽不能吃蛇胆川贝枇杷露、雪梨、苷橙以及烟熏腊味食物;燥咳不能吃煎炸、姜蒜等辛辣食品,可吃雪梨、川贝等食物。 有些老年人为了睡眠好,往往会在睡觉前服一些止咳药。专家指出,由于咳嗽的同时往往还伴有咳痰的症状,在睡前服用作用强的止咳药,虽然咳嗽是暂时被止住了,但很容易造成痰液在呼吸道中滞留,使痰液无法通过咳嗽排出,加重呼吸道感染。如果痰液积聚,大量涌出时会阻塞呼吸道,严重时可能导致窒息。专家提醒,痰多的患者要避免在睡前服用含有镇咳作用的止咳药。 小孩别用大人剂量 另外,专家提醒,虽然同一药厂,同一品牌,成分一样的止咳药,但小孩与大人的用量相差很大。正在发育的小孩血脑屏障没完全建立,肝肾功能、免疫力不健全,应选择适合小儿的药品。若按大人用量,可能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止咳药服用三大误区 误区一:止咳中药与西药同服: 中西药各自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性,合理同用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西药都能合用,有的也可能相互干扰,降低效果,甚至发生中毒。如含麻黄的止咳药,不宜与降压药同用,可能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因此,中西药最好不要同用,即使同用也应在服用时间上分开半小时以上。 误区二:中药无不良反应 有人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可以随意服用。但是,科学证明是药三分毒,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不良反应,所以要对症下药。例如,川贝止咳露治疗风寒感冒咳嗽,但对肺热咳嗽则反而会加重病情;蛇胆川贝液偏寒,风寒咳嗽者不宜。 误区三:感冒咳嗽就服用抗生素 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只对并发性的细菌性感染有效,对病毒无效。柴葛解肌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和喉部炎症的概括,俗称感冒。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病,普通感冒一般5~7天自愈,但现代人心理压力加重,生活较为安逸,活动少,且加上环境因素,易患感冒且易传变,反复发作,甚至1年发作10余次。我院中医科自2007—2009年治疗冬春季节时行感冒360例,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门诊病例360例,其中男179例,女181例;年龄3~80岁不等;疗程最短2天,最长2月余。其中反复感冒者206例,服用西药或输液治疗无好转者184例。
1.2 治疗方法 360例均予加味柴葛解肌汤,武火水煎15min温服。柴胡15g,葛根30g,黄芩12g,赤芍9g,羌活10g,白芷10g,桔梗10g,杏仁6g,黄芪15g,板蓝根10g,甘草6g。咳嗽痰黄者加浙贝10g,桑白皮12g;热盛者加石膏15g,青蒿12g;头痛重者加藁本10g,菊花10g;咽痛加射干12g,牛蒡子10g;鼻塞者加辛夷10g,薄荷10(后下),恶寒者加荆芥10g,防风10g。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痊愈:服3~6剂,卫表及鼻咽症状消失;显效:服3~6剂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改善不明显及不能坚持服药者。
2.2 治疗结果 痊愈198例,占55%;显效144例,占40%;无效18例,占5%;总有效率95%。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44岁,2008年12月13日初诊。因发热、咳嗽、鼻塞咽痛,周身酸痛不适2天来我科就诊。现患者仍发热(T 37.5~38.2℃),头痛,周身酸痛不适,咽痛,咳嗽,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苔厚腻微黄,脉浮数。治以疏表解肌,兼清里热。柴胡15g,葛根30g,羌活12g,白芷10g,桔梗12g,浙贝15g,杏仁9g,黄芩12g,青蒿9g,金银花15g ,连翘12g,赤芍10g,薄荷(后下)10g。3剂,一剂两煎,10~15min,早晚两次分服。3日后复诊,体温正常,鼻塞咽痛等症状消失,但自感乏力,仍时有咳嗽,舌苔薄黄,脉象平和。上方加黄芪15g。炙冬花12g。继服3剂,卫表及鼻咽症状消失,饮食好,二便调。嘱患者慎起居,适寒温,以防复感。
4 讨论
柴葛解肌汤始见于《伤寒六书》,原方剂量较小,用于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具有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功。笔者用加味柴葛解肌汤治疗外感表证,多获良效。感冒是常见的普通疾病,发病率高,且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预防。笔者临证20余年,观察现代人感冒单纯风寒者较少,而感风寒入里化热早快者多见。考虑与环境因素有关。现代人生活较为安逸,活动少,卫表不固,肌腠不密,稍感外邪易发病,甚者轻微受凉即感冒,易传变,且反复,甚者一年感冒十余次。临床中,笔者发现即使风热感冒,处方用药亦应重视辛温解表药与宣肺之品的应用,因风寒和风热常相互转化,笔者临证以柴葛解肌汤配以辛温解表药羌活、白芷并少量宣肺止咳药多获良效。从临床来看,若忽视了宣肺,患者往往会出现表证消失而逐渐咳嗽,甚或表证愈而咳嗽重。因此,早期应用宣肺止咳之品,在解表祛邪的同时,还可起到预防咳嗽的作用。总之,对感冒的治疗只要用药精当,巧妙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疗效。
银花、青蒿、大青叶与柴葛解肌汤 对三阳合病证进行探讨,在研究柴葛解肌汤的方解和银花、青蒿、大青叶功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三阳合病寒轻热重证宜选用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
【关键词】 三阳合病 银花 青蒿 大青叶 柴葛解肌汤
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为清热解毒诸药之首选药。青蒿,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退虚热,截疟,清热解暑,应用于温病后期,热入阴分,或治疗疟疾寒热往来,外感暑热等。大青叶,性味苦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热病邪入血分和热毒所致诸症[1]。柴葛解肌汤,是清解三阳合病的代表方剂,功效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热,寒郁化热[2]。然而柴葛解肌汤中加银花、青蒿、大青叶三药则能扩大其治疗范围,提高其疗效,现浅谈之。
1 三阳合病之病机:外邪亢盛,传变由外至内
三阳合病是六经病证之外感病演变过程的反映。六经,以阴阳为纲,分三阳和三阴,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三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此三阳经病同时出现称为“三阳合病”。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一般来说,三阳合病的传变,大多从太阳开始,然后传入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之病机:外感风寒,寒郁化热,热邪由太阳经初犯阳明经所至。因表寒之邪尚未全解,见头痛,肢楚,脉浮;寒郁肌腠化热,见恶寒渐轻,身热俱增;热邪初犯阳明经,见心烦不眠,鼻干,眼眶痛,舌苔薄黄等内热之证象;而少阳是人体半表半里之枢纽,邪气由太阳之表传经阳明之里之间,少阳被郁,枢机不利,则郁而化火,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心烦。
2 三阳合病之论治:热轻者辛凉解肌为主;热重者泻热毒,火郁发之
太阳表证未解,阳明内热初成,此为三阳合病之热轻证,治当外解太阳之表,内清阳明之热。而当太阳表证邪亢,阳明内热已成,少阳之气火郁,此之为三阳合病之热重,往往炎夏季节多见,此时若单用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则难以速效,根据《素问·热论》“三阳之邪,多热毒,郁而发之,热先解…”的理论,应在解肌清热的基础上加重清解三阳之热毒,宣发少阳之郁火。
3 柴葛解肌汤:解肌之力强而清热解毒之力不足
柴葛解肌汤解肌之功效显著,已为千百年来诸医者所证实,对于三阳合病之“头痛肌楚”者,柴葛解肌汤的作用不容置疑。方中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白芷助柴胡、葛根以解肌表,散寒止痛,使解肌之力倍增,以达外解太阳之表;黄芩、石膏清泄里热,从而内清阳明之热,此四味为臣药。柴胡配黄芩又可中和少阳之枢。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泄热;桔梗开宣肺气,以助宣泄邪热,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并能和中,为使药。诸药成方,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但对于大热、咽肿痛、发斑等热重缠绵者则显功力不足。
4 银花、青蒿、大青叶:解热毒,透郁火
银花,味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善治热毒诸证,无论内热或外热皆可用之;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善清透少阳邪热,又可治疗温热病后热入阴分;大青叶,味苦寒,归心、肺、胃经,善治温热病热入血分或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三药功效各异,归经各有偏重,银花解内外诸毒,青蒿清透少阳邪热,大青叶又防治热邪内陷,逆转心包,深入血分。三药组合,从外至内,热毒得清,火郁得透。
5 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清泄热毒,透郁,解肌
柴葛解肌汤功效解肌清热。其中,柴胡、葛根、羌活、白芷皆为辛宣之品,长于解肌,并无解毒功效,单凭黄芩、石膏只能泄阳明之热。而银花、青蒿、大青叶体轻达表,能透热于外,又清气分、血分之热。其中,银花清解全身上下内外热毒;大青叶防治热入血分;青蒿配柴胡、黄芩,能清透少阳肝胆之郁火,解半表半里之邪热[4]。由此可见,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既能外解太阳之表、内清阳明之热、中和少阳之枢,又能清热解毒,清气分、血分之热,弥补了柴葛解肌汤之不足,扩大了其治疗范围,治疗三阳合病之寒轻热重证之“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心烦口渴、头痛肌楚、目痛、咽痛、发斑、舌微红苔薄黄、脉浮微洪”等症较单用柴葛解肌汤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单纯的三阳合病热轻证,运用柴葛解肌汤已有显著疗效;对于三阳合病证兼有大热、咽痛、发斑等热重证者,在柴葛解肌汤中加入银花、青蒿、大青叶三昧,组成柴葛银蒿大青汤,将更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王蓉新.方剂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编辑:悦 铭)
作者单位:524003 广东湛江,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组成】 柴胡(6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黄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芍药(6克) 桔梗(3克)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杀车槌法》加石膏一钱(5克),煎之热服。本证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月去之加苏叶。(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解肌清热。
【主治】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微洪者。
【案例】
1.温疟
陈连年,年五十岁,商人,位天台城内东门。病名:温疟。原因:前医误作湿温证治。证候:日晡潮热无汗,渴喜冷饮,饮食不进,身尚恶风,脉象弦数。诊断:此因风发之伏气温疟也。疗法:宜柴、葛以解表热,知、芩以退里热,半夏以和阴阳,参、甘以扶元气,加葱白、竹叶,引里热以达表,仿柴葛解肌汤之意。处方:川柴胡一钱生葛根一钱 肥知母三钱 淡黄芩钱半 生甘草八分 法半夏二钱 海南参二钱 鲜竹叶三十片鲜葱白三个。效果:服一剂,骤然战慄,遍体大汗,不省人事,病家惊慌。余曰:此伏邪外达之象也,俗称发溅,正虚邪胜,不能相敌之故。即时神清能言,原方去柴、葛、葱白,加生石膏、水芦根,专清伏热,连服二剂而痊。(王经邦医案,录自何廉臣.1959.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按〕本案初病为外感之证,当发汗解表,但前医误作湿温证治,引邪深入。现症见日晡潮热无汗,渴喜冷饮等阳明经热证,而身尚恶风说明表邪乃在,故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宜辛凉解肌,透热达表,以柴葛解肌汤加减。
2.面瘫
王某,女,54岁,工人,左侧面瘫5天。5天前晨起感觉左侧面部不适,查其左侧面部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右侧,苔白,脉浮。证属邪犯三阳,风痰阻络,治以解肌清热、祛风化痰。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黄芩、白芍、桔梗各12克,葛根、生石膏、羌活、白芷、白附子(先煎)、僵蚕、全蝎5克(研吞),丹参、鸡血藤、当归各15克。服7剂后,面瘫减轻,上方继服5剂,后再以上方加地龙、乌梢蛇各15克调治而基本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马有度.2003.方药妙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按〕本例治用柴葛解肌汤为主,合用牵正散祛风化痰止痉,方中葛根、白芷解阳明之邪,羌活解太阳之邪,柴胡解少阳之邪,石膏、黄芩清热,白芍酸甘收敛,防辛散伤阴,桔梗载诸药上行三阳,再配以丹参、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地龙、乌梢蛇搜剔通络。故用之甚效。
3.耳鸣耳闭证
罗某,男,55岁,工人。左耳鸣、耳内有闭塞感近1月,目涩,鼻干,苔黄白而腻,脉浮。耳鼻咽喉科检查见左耳道充血少许,鼓膜未充血,左侧咽鼓管欠通畅,诊为卡他性中耳炎。证属邪犯三阳,清窍不利。治以解肌清热、通络利窍。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黄芩 白芍 桔梗 龙胆草 苍术各12克 葛根 生石膏各30克 羌活 白芷 细辛 石菖蒲 甘草各9克 葱白5克 泽泻 路路通当归各15克。5剂后各恙均减,继进3剂加朱砂3克,生龙牡、磁石各15克,药尽病愈。(马有度.2003.方药妙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按〕本病予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佐以龙胆草、当归清肝泻火、养血活血,石菖蒲、路路通、细辛、葱白通窍开闭,苍术、泽泻除湿利水助其开郁通窍,龙牡磁朱重坠潜镇,共奏解肌清热、通络利窍之功。三阳经邪去,耳鸣耳闭自解。
【方义】感冒风寒,邪在肌表,原应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今恶寒渐轻,身热转盛,而且鼻干目眶痛,心烦不眠,脉浮微洪,是太阳经风寒未解,已渐次传人阳明经,所以兼见风寒郁于肌腠化热之证。治当以辛凉解肌为主,兼清郁热。本方用葛根、柴胡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白芷助柴、葛解肌表,并除诸痛;黄芩、石膏,清邪郁所化之热;桔梗宣肺气以助疏泄外邪;芍药、甘草合而和营泄热,皆是佐药。方中羌活入太阳经,葛根入阳明经,故不再用引经之使药。原书各药均未写用量。但石膏注明为一钱,可知邪初入阳明,热尚不甚,解肌又多辛凉之品,过量则不利于疏泄外邪,再从原书又特为注明:“本证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月去之加苏叶。”可知黄芩用量亦不宜过大,免苦寒之性,有碍解肌疏邪。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方名】 柴葛解肌汤(陶氏) 【出处】 《伤寒六书》 【分类】 解表剂-辛凉解表 【组成】 柴胡(6克) 干葛(9克)甘草(3克) 黄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 芍药(6克) 桔梗(3克) 【方论】方中柴胡、葛根解肌发表为君;石膏、黄芩清内郁之热,羌活、白芷散外感风寒为臣;桔梗宣肺利咽,芍药和营泄热为佐;生姜、大枣和营卫,健脾胃为使。诸药相配,共奏辛凉解肌,兼清郁热之效。 【功用】 解肌清热。 【用法】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3克),煎之热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12克,水煎温服)。 【禁忌】 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原书主治《伤寒六书》卷3:“治足阳明胃经受邪,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来源】《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柴胡3.6克 葛根4.5克 赤芍3克 甘草1.5克 黄芩4.5克 知母3克 贝母3克生地黄6克 丹皮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温邪,内有郁热,发热头痛,不恶寒而口渴者。 【加减】心烦,加淡竹叶10片,谵语,加石膏9克。 【加减】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方解 本方证乃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寒郁肌腠化热所致。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治宜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方以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明医指掌》卷1),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本方的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之方,当有区别。编辑本段文献 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治三阳合病,风邪外客,表不解而里有热者。故以柴胡解少阳之表,葛根、白芷解阳明之表,羌活解太阳之表,如是则表邪无容足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内必郁而为热,热则必伤阴,故以石膏、黄芩清其热,芍药、甘草护其阴,桔梗能升能降,可导可宣,使内外不留余蕴耳。用姜、枣者,亦不过藉其和营卫,致津液,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编辑本段附注 本方是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为辨证要点。编辑本段化裁 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增强发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苏叶代之;热邪伤津而见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见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者,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静,镇痛和促进体液抗体的产生。
柴葛解肌汤治小儿急性上感
一临床上小儿急性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诊断易发于佝偻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的患儿,并发症较多。如鼻窦炎、喉炎、中耳炎、颈淋巴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支气管炎、肺炎等。此外,感染播散全身,并发败血症及化脓性病变,如关节炎、泌尿道感染,甚者脓胸,胸膜炎,对上呼吸道的毒素及变态反应还可对婴儿机体发生影响,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心肌炎、风湿病、紫癜、皮疹。因此应重视。
柴葛解肌汤组成:柴胡 葛根 黄芩 白芍 桔梗 甘草 羌活 白芷 石膏 大枣 生姜
方歌:节奄柴葛解肌汤,三阳合病细端详,黄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方中柴胡 葛根解肌退热,羌活 白芷散表邪,宣痹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泄热,桔梗宣利肺气,疏散邪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和中。本方寒温并用,辛凉为主,有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功,用于风热感冒,风热乳蛾,也适用于风寒郁而化热,寒温夹杂。
二 治疗依据:
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冒易化热,以热证多见。小儿肺脏娇嫩,而皮毛内合于肺,邪易客肺,致肺卫失宣,郁而化热,易出现肺热之证。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薄弱,邪袭后,乳食停而不化,郁滞而化热,产生里热。因此,小儿里热证不多见。根据这些特点,小儿一旦感冒后,寒易热化或热为寒闭,或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在这种情况,辛温辛凉并用,寒温同用,并佐经清里热,则风寒、风热、里热得到双解,则热退病除。
三 临床应用:
小儿急性上感属感冒、风热乳蛾病证。
1. 感冒:
(1) 风寒型:发热,恶寒,无汗,喷嚏,鼻流清涕,头痛体酸,或咳嗽有清痰。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驱寒解肌,祛风散热。本方去芩 膏 加荆芥 防风 苏叶。
(2)风热型:发热重,汗出热不解,头痛,鼻塞流浊涕,口渴,面红,咽红,或咳嗽有痰,稠或发黄,舌尖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清热。本方去姜枣,加知母芦根 或花粉以清热生津。
(3) 寒热夹杂型感冒:发热,恶寒,无汗,流清涕,口渴,咽红,苔黄,脉浮数。治法:辛温辛凉并用,兼清里热。本方去姜枣,加荆芥防风 或苏叶 知母 射干 板蓝根。
2.风热乳蛾:
发热汗出,咽红肿痛,吞咽痛甚,咳嗽,舌苔黄白相兼,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除毒消肿。本方去姜枣,加马勃 板蓝根 青黛 公英 僵蚕 丹皮局部用锡类散冲喉,化脓者用六神丸。加减:恶心、咳嗽、苔腻者,加霍香 香薷 冬瓜仁 薏仁 ;咳嗽加贝母 百部 杏仁 瓜蒌仁 前胡;高热惊厥,加钩藤 天麻 地龙 僵蚕 安神镇惊;痰多加半夏 天竺黄 或二陈汤;腹泻加茯苓 薏苡仁;食滞者,表现为不思饮食,呕吐或嗳气吞酸,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苔厚腻 ,或薄白或黄,加炒神曲 焦楂 谷麦芽 藿香枳壳之类消食导滞。若便秘,壮热口渴者,舌干而黄垢,为食滞郁而化热,用大黄清热导滞。夹食滞者,可选午时茶。
体会:
1. 小儿脾常不足,加消食导滞药;
2. 小儿易虚易实,不宜汗之过度;
3. 若服药热不退,考虑食滞恋热,佐以消食导滞之品,加神曲、谷麦芽 焦楂可退热;
4. 对风热乳蛾,高热,咽红肿,尽早用丹皮 僵蚕 以凉血、清热、消肿,在方中佐丹皮,并不会引邪入里,反而疗效迅速。
柴胡
柴胡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能改善肝脏功能,抑制疟原虫、结核杆菌的生长,故对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疟疾及时寒时热的外感病有良效。
来自: 图书 馆员 > 《口腔》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分症状、辨寒热,精准用对药】浅谈同仁堂股份公司21款感冒用药
1、咳嗽: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气逆痰阻所致发热恶寒,恶寒较甚,头痛鼻塞,咳嗽痰白,无汗而喘,骨节身痛。1、咳嗽:症见痰湿阻肺,郁...
儿童外感风寒、内热停食或风热感冒该如何选药?选对了才能治好病
中医儿科专家介绍,小儿外感风寒、内热停食证,或表现为感冒夹痰,症见头痛身热,咳嗽痰盛,气促作喘,咽喉肿痛,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用于小儿外感风寒、内热停食引起的头痛身烧、咳嗽痰盛、气促作...
A-咳嗽不好,你抓准敲钟的“贼”没+ 经方治咳效如神+经方治疗咳喘总论+经方辨治咳喘4则治疗+咳嗽的成败得失+感冒过后残余的顽固性咳嗽
12咳喘,无表证,痰多,葶苈大枣泻肺汤、半夏厚朴汤主之。通用方 主方:桔梗 枳壳 麻黄 杏仁 甘草 加减 1风寒 苏叶 生姜豆豉 葱白 细辛等 2风热 前胡 桑叶 薄荷 连翘 3痰湿 半夏 云苓 ...
[中药二]拿下40分,内科常用中成药
麻黄 荆芥穗 防风 薄荷 大黄芒硝 滑石栀子石膏 黄芩 连翘 桔梗 当归 白芍川芎 白术 甘草。肝肾阴虚证慎用。黄连 黄芩黄柏石膏栀子 酒...
外感久咳方
痰多色黄,咯之不爽,或痰白而枯,或剧咳少痰,胸翳气急,舌淡红或微红,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数或濡数等久咳不愈者。黄芩、贯众、鱼腥草有清热燥湿祛之功能,可清宣肺经所蕴之痰热,三药均有较好的抗菌...
外感久咳方 | 针推医学网
主治 外感肺系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外 感咳嗽夜间为甚,痰多色黄,咯之不爽,或痰白 而黏,或剧咳少痰,胸闷气急,舌淡红或微红,苔 腻黄或白滑,脉滑数或...
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久咳方
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久咳方。【主治】外感肺系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外感咳嗽夜间为甚,痰多色黄,咯之不爽,或痰白而粘,或剧咳少痰,胸闷气急,舌淡红或微红...
宣肺案例
宣肺案例侯思捷。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风寒束肺,方中紫苏叶、生麻黄、辛夷、白芷辛温解表,杏仁、前胡宣肺止咳,黄芩、桑白皮清热宣肺,防其化热,款冬花、紫菀取其辛散温补,恐肺寒伤气之用。肺内郁...
咳嗽
方中青蒿、黄芩、葛根、苏叶疏表,桑叶、杏仁轻宣肺燥,贝母、沙参、梨皮滋阴润肺。肺为清肃之脏,邪侵于肺先伤肺阴,肺阴亏耗,伤及肺...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