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了 先看视频吧 3分03秒 聊聊消失的这三个月我的经历和感受 ↓↓↓ 1 如果你是老朋友,该是会首先注意到这个公众号名字的改变。从“浮想集”变为我的名字“望山”,这主要是因为获得了来自陌生人善意的成全,以及,我与自己的和解。 木心先生说,年轻人谈人生谈世界,其实说的都是自己。 我曾把自己心中的各种浮想拍出来、写出来,取名“浮想集”,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自我表达。然而我的体验告诉自己,如果表达仅仅陷在自我里,对创造和欣赏的两端来说,都很可惜。 我在想,每个人都是社交网络圆心的今天,以一个自媒体人的身份创作与在朋友圈里的表达之间究竟该有什么不同? 思考的结果是,其实没什么不同。 我曾一直坚持把看我视频、读我文字的人称为我的“读者”而不是“粉丝”,因为我眼里读者和粉丝不一样,读者有更审慎的态度和更难得的审美趣味。 而事实上,我发现这只是自己的潜意识里在要求我作品另一端的你,给我更多的仰慕和不可懈怠的注意。这样的自我表达,其实并没有我想的那么深刻,而这样的态度,哪怕真诚,也并不真正合时宜。 所以,成为某个人的粉丝和给朋友圈的照片点个赞,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都不过是某个人在某一时刻的切片与另一个人之间产生的一点认同。 每个心智成熟的人都该明白,今天粉上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粉,这中间并不存在什么历史使命。就像人们都会删了没有太多交集的好友一样,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漂流,我们终究会放弃去在意那些屏幕前曾经一闪而过的意义。 这一点,我很晚才明白。 2 虽然透过屏幕的彼此,并没有什么彻底和永恒的在意,但这并不意味着表达本身价值的瓦解。因为表达让我们看到自己,也让我们拥有可以一起对抗孤独的抓手。 就像微信启动页面巨大星球面前渺小背影的隐喻一样,因为我们前所未有地接入了近乎无限大的世界,我们自己也因此变得足够渺小。 越独特,就越容易掉进孤独。然而,哪怕是一闪的认同,都能让你免于万劫不复。 在创作和表达的经历里,我所获得最深刻的感受来自于一个个具体的你。 启发、疑惑、感动、惊喜,你们每个人的思考、态度和经历,都成为了我的镜子,给我机会让我在对话中去接受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每条回复和在意都是一瞬间的永恒,哪怕有一天你忘了我也忘了,那都始终会以感受的方式刻在我们各自的生命里。 于是,我感谢每一个在某一刻成为我粉丝的朋友,而我自己也是无数个独特灵魂的粉丝。 终于明白,我乐在那种彼此间的成就里。 3 在上面片子里我说,成长就是在生活里,成为绝望而勇敢的意义难民。 辞职回国来到北京生活的这一年里,我获得了关于“真实”前所未有的体验和经历。 曾经我在发布的第一个片子里说,“我要冲破那种中规中矩的生活,摆脱别人目光的审判,试一次不计成本地任性。“ 而现实的生活里,任性的边界就是我之前的积蓄。 人们讲梦想,但于我,我想成为的自己前所未有地具体。我想用影像、声音和文字去构建我内心不得不表达的那些意义。 没有人能自由自在没有顾虑地单纯追求Ta们所爱,这是生活里人人平等的绝望,我也一样。但心里那些想要去表达和实践的意义,始终念念不能忘。 于是,我成为了心甘情愿被自己坚持的意义驱赶的难民。 为了可以有收入和时间来持续做Vlog/视频博客和自媒体,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自己的视频工作室,消失的这三个月一直在实践通过商业制作的业务获得收入。这三个月里,我还上了一门电影课、认识了一群有趣的朋友、和一只叫北北的狗混成了好伙伴,关于这些故事,未来我们慢慢聊。 事实上,这就是我所热爱和投入了其他生活可能性来选择的事业。在很多朋友看来我的选择或许并不聪明,但我知道真实的自己想要成为这种绝望而勇敢的意义难民,想要一边带着镣铐定义我眼里的意义和美,一边在我爱的命运里享受流亡。 这就是我所选择的主观世界,这里没有出口却有着值得承受的孤独。我知道,自己不是森林中唯一的孤独者,因为我抬头看见,有人在孤独里彼此微笑得不凡。 朋友你好 我是望山,这山望着那山的望山 你是谁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