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翁量: 华尔街泄密了巴菲特仓位管理的指标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巴菲特,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

 择善固执TDM 2018-01-29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巴菲特,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大师”,他把风险控制是第一关,提出投资的三原则:第一条,不要亏钱;第二条,不要亏钱;第三条,牢记前两条。虽然他的那句“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的格言尽人皆知,却很少有人思考和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股神巴菲特在六十余年的投资生涯中,他不仅赚来富可敌国的个人财富,还创造来纯粹依靠投资跻身世界首富的传奇。在52年的时间里他管理的公司取得8843倍的涨幅。他创造了高达19%的年复合增长率,远超同期美国标普500指数平均9.7%的增长率,标普500指数同期涨幅约127倍。通过分析52年巴菲特的业绩,我们可以发现:

他在52年之中,投资收益率超过50%的只有1年;

他在52年之中,投资收益率在40-50%之间的有5年;

他在52年之中,投资收益率在30-40%之间的有7年;

他在52年之中,投资收益率在20-30%之间的有9年;

他在52年之中,投资收益率在10-20%之间的有9年;

他在52年之中,投资收益率在0-10%之间的有19年;

他在52年之中,投资收益率为负数的只有2年;

为什么在52年之中没有一年投资收益率超过60%的人能够成为世界首富?

为什么52年之中有21年,将近一半的年份里,投资收益率低于10%的人能称霸股坛。

巴菲特财富增长的秘诀不在于一两年的暴利,而在于持续稳定的复利。我们来看巴菲特业绩表里关键的几个年份,

1967年标普500指数涨幅30.9%的情况下,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才11.0%;

1975年标普500指数涨幅37.2%的情况下,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才21.9%;

1999年标普500指数涨幅21.0%的情况下,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才0.5%;

为什么这些年份里,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会大幅低于标普500指数涨幅,不是因为巴菲的股票没有涨好,而是这些年份是美国牛市的后期时间,巴菲特对股票仓位进行大幅的减仓。打个比方,我们手上有10万元,我们只投资5万购买基金,假设基金涨了20%,我们5万元的基金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是5万元×20%=1万元,但是1万元收益,对我们总账户来说收益率是多少呢?是1万除以10万等于10%,基金的涨幅是20%,但对总涨幅来说收益率是1万/10万=10%,为什么基金涨了20%,总收益才10%,因为只用一半的仓位,所以巴菲特在牛市后期的年份里,收益率不仅没有跑赢标普500指数,而且是落后很多,主要原因是巴菲特在牛市后期大幅减仓了。

但是我们来看标普500指数大跌的年份,

1974年标普500指数跌幅26.4%的情况下,他不仅没有亏损,反而赚钱了,投资收益率达到了5.5%;

2002年标普500指数跌幅22.1%的情况下,他不仅没有亏损,反而赚钱了,投资收益率达到了10%;

2008年标普500指数跌幅37.0%的情况下,这次他也亏损了,但是只亏了9.6%,比标普500指数少亏了非常多;

为什么这些年份里,标普500指数大跌大情况下,巴菲特不仅没有亏损,反而赚钱了,或者只亏了小钱?因为这些年份是美国熊市的时间,在牛市后期巴菲特大幅减仓了,虽然少赚了牛市后期的钱,但是在牛市结束后开始暴跌的过程中,因为仓位很小,没有遭遇到大的亏损,反而在熊市最低点附近进行抄底,大幅加仓买到重仓,也就是非常大的仓位,行情稍为反弹一些,巴菲特就开始赚钱了。巴菲特常常说到“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从短期来看,比巴菲特业绩更优异的投资者有非常之多,甚至在牛市翻倍的投资者也非常之多,但是巴菲特所见长的并不是“赚得快”,而是“赚得久”,他绝非投资晒场上的“百米冲刺冠军”,却是投资“长跑”中最终的胜出者。

我们应该向巴菲学习仓位管理的思路,“牛市顶减仓,熊市底重仓”,这个道理很多资深投资者都知道,但是只知道个概念,但不知道如何操作,不知道如何做到在牛市中不能卖了太早,牛市的利润是最丰厚的,赚钱效率也是最快的,如果太早减仓反而影响长期的总收益,但是太晚减仓又经常碰到来不及减仓行情就开始见顶暴跌,行情的顶部是没有人可以预测到。同样的, 很多资深投资者也不懂如何加仓和熊市抄底,他们经常抄底到半山腰,就是抄底后的行情跌了一半下来,回头看原来抄底抄到了半山腰。那么怎么办,如何才能做到巴菲特那样可以穿越牛熊的仓位控制法呢?

在1999年11月22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巴菲特先生论股市》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巴菲特首次提到一个指标,之后人们称之为巴菲特指标,就是一个国家股市的总市值处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巴菲特说:“在任何时候这个指标能够衡量股市的估值,这个指标大于100%,表示股市过热,这个指标低于50%,表示股市被低估,合理的位置应该在70-80%左右”。

这一指标在过去5次美国大牛市巅峰时间1969年、1972年、1987年、2000年和2007年均出现大于100%,随之而来的便是美股的连续暴跌。那么巴菲特指标是否适用于美国以外的证券市场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889年日本牛市巅峰时,巴菲特指标达到146%;

2000年英国牛市巅峰时,巴菲特指标达到188%;

2000年法国牛市巅峰时,巴菲特指标达到103%;

2007年韩国牛市巅峰时,巴菲特指标达到107%;

2007年中国A股牛市巅峰时,巴菲特指标达到136%;

2015年中国A股牛市巅峰时,巴菲特指标达到122%;

(巴菲特收益数据,我参考了书籍《跟巴菲特学习仓位管理》)

显而易见,巴菲特的指标在很多国家都获得验证,它可以用来判断股市是过热还是被低估的指标,但是在使用上要结合一个国家历史表现作为最重要的参照基准。

                                                          (目前的数值)

我本人在股市中十几年,发现有交易错误的次数里,大部分都是临时判断行情的冷热程度进行加减仓,更多的时候是减仓比例太多,或者加仓比例太多。所以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用客观的数据来指导我们仓位控制,我们像机器人一样无脑式去执行控制仓位比例。目前找到初步的策略,正在执行中,如下图就是执行的效果。

那么图上的这些数据怎么来的,我统计出了表格,如下图的左上角,从巴菲特指标和A股10年估值的高低点来划分牛熊程度。比如今天牛熊程度显示45%,那么稳健的仓位是100%-45%=55%的仓位。

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投资风格进行调整,大部分人适合30%以下重仓,30-70%中等仓位,70%以上轻仓;也可以每10-15%的变化调整一次仓位;还可以根据技术派的是否在趋势线进行调整仓位,或者突破年线半年线来调整仓位。

总之,大方向上,学习巴菲特的仓位管理:牛市顶减仓,熊市底重仓。在行情过程中,震荡时间更久,如上面第一个图,从仓位角度,来回赚了很多次差价,这个差价长期下来利润非常可观,这利润比牛市顶的利润来的安全靠谱,投资也要根据大法法则,容易成功的动作多执行,容易失败的动作少执行,次数多了大数威力就出来了。

方法缺陷:

1、在单边牛市行情一部分阶段中,这种仓位控制没有满仓的赚得多。但是可以根据右侧交易破位才开始减仓的策略来弥补此缺陷,或者根据证券公司股民开户数量来判断牛市的持续性,或者用市场成交量开始缩量上涨来判断风险和做好减仓的准备,这方面还没有开始量化,还在升级中。

2、如果选股能力超强,可以跨越牛熊(熊市行情大跌,所抓住的股票不跌甚至能上涨)的高手,更适合天天都满仓,不过这种高手非常罕见。

方法优点:

1、可以避免熊市下跌导致的大幅亏损,因为牛市的高点无法判断,牛顿说:“有计算宇宙星球,却无法测算人心和市场情绪”。没有人能卖到最高点,用格雷厄姆的盈利收益率的方法来判断,当盈利收益率没有十年期国债2倍和超过10%的情况,为什么要满仓股市呢,在盈利收益率开始减低的时候,我们可以减仓一些仓位到其他投资品种上,我做过的好几个比较安全的P2P平台可以获得年化8%以上的收益,更高的利息的P2P平台就不安全了。哪里收益率和风险比更划算,资金就应该流向哪里,认识了一些高人,牛市末端从股市撤离资金买房子的,现在回头看,2008年买了房子,2015年买了房子,做了相当成功。

2、大部分行情是波段震荡,波段的高点和低点不好判断,但是根据表格上的”牛熊程度指标“,每变化10-15%调整一次仓,可以赚取差价,利润可观

3、股市小白更适合这种方法,避免牛市顶进场深套,避免熊市尾巴和牛市刚启动的时候小仓位,牛市中间阶段加资金进场,牛市尾巴再加资金进场,熊市尾巴又在割肉。

4、每天不用考虑行情是否涨跌,不要因为仓位小怕踏空,也不要因为仓位重怕下跌,用机械式的数据来控制仓位,无论行情涨跌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情,最好经常性大跌一波,再大涨一波,来回折腾,哈哈,这对我们来说,差价利润就更多了。

爱上这种科学机械式的仓位控制法,可以超越牛熊,行情涨也喜欢,跌也喜欢,管它牛市还是熊市,管它刮风下雨,5-10年的波段(牛市 熊市),2-5年的波段,1-2年的波段,全部控制,以20年的时间长度看股市,心态就非常好,总之大小差价的利润就是像印钞机一样为我们生产钱!再加上通过财报报表深挖跑赢大盘的牛股,这种牛股在合理的仓位情况下就是一个按照复利模式而且利率水平相当高的赚钱机器。

谁说高收益就有高风险,其实通过合理的方法,可以做到低风险和高收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