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明清,为什么都没有超过300年?

 w1644 2018-01-29
小时候看演义,评书。总是为西宫娘娘和八千岁的故事着急上火,急于皇帝的愚钝,重用小人导致江山丢了。后来吧,就是把皇帝当成最大的坏人,总是要迫害我们好人,但为什么要个坏皇帝的?。但看史书吧,依然充满诸葛亮进君子远小人的这种论诉方式,好像江山丢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风,近小人导致江山丢了。那为什么天天每个朝代都是这个问题呢。历史会是这么脸谱化的吗?怎么能找到历史背后的故事呢?

其实,历史也简单。怎么说呢!就是平衡。夏开始家天下,商开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记载少,就以周开始。周朝呢,仔细想想,怎么管天下。没啥好办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业大,兄弟多,咋办只能分家过呗,就是这么简单。这一点和日本西欧差不多,也是分层次的管理,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士几层关系。规定好义务和权利,以及效忠关系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将军,大名,武士几层。欧洲是国王,贵族,骑士等。分封制是个比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制度,就是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一下,分层管理。这种制度,日本现在的大公司里依然有其影子。

这种制度的弊病就是纷争不断,时间久了,封臣之间利益冲突会有纷繁的战争。如果规模不大,会形成几个大的封臣之间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诸侯平衡的产物。

但这个规律对中国不适合,为什么?因为中国太大了。比如中国东周任何一个诸侯都是西欧一个大国的体量。任何一个诸侯都有席卷天下的实力,并且中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大势,无论从治理黄河还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讲,这是必须的。从一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种是好地方 ,打战不好,无险可守。就这样打来打去,出了春秋五霸。毕竟各个诸侯国是堂兄弟们,要点脸面,打仗还多少有些顾忌。但从三家分晋开始,大夫夺诸侯权开始后,就撕破脸了。这就是战国七雄的兼并战,说白了,就是抢你家的地。秦有地理原因的优势,然后严刑峻法的变法,秦国变虎狼之师,随吞并天下。

秦有天下,发现麻烦也来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训。经验教训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县制吧。可是问题也来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管理的有效距离也就马一天跑的距离,管不过来。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几斤的书简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并六国的成功的方法,严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实和暴政关系不大,主要是才刚有天下,管不过来。社会已经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状态。一味靠严刑峻法,不顾及地方情况千变万化,各地有不同的问题,简单靠秦始皇有吞并六国之威,还能压得住。直到汉武帝推恩令,才算解决了刘姓王国的麻烦。为了吸取秦始皇的严刑峻法的教训,汉朝开国只好用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这才有文景之治。但这种方式治国,造成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随着时间推移,也就所谓门阀士族的兴起。

门阀士族的兴起,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但直接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历史进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势力才消失在历史长河。从西汉到盛唐,历史人物虽说风起云涌。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于士族。士族的兴起,造成王朝的统治被士族把持,东汉是士族完全壮大时期,多少有名义上共主,东汉后就是分分合合几百年。看似混乱,其实背后都是士族势力的争斗。无论是南阳的豪强,山东的大族,还是关陇的军事贵族,本质上就是世袭的士族。就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地方豪强势力。

士族势力的兴起,显示出我们大帝国的困境。无论如何国家太大了,皇权必须有人依靠才行。其实主要的问题就是,统一这么大的国家,皇权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须依靠一定的层次去间接管理。但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中间层次的失去控制。汉朝和唐朝就是在国家强大的过程中失去了对中间层次的控制。汉其实亡于门阀士族,唐亡于藩镇割据。本质上就是管不了。

从宋到明清等王朝,开始采用加强文官,重用科举,提防武将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对地方的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办法就不好用了,必须得变化了,这就是每个王朝都有变法的原因。但往往变法要针对中间层次,也就是官僚体系进行改革,会使他们利益受损。在这一背景下,使得问题没解决反而又产生问题,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溃。这背后就是原因就是管不过来的问题,早期人少地多,有问题了多少处理有余地。到王朝后期中间层次膨胀到王朝无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回旋余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镇的教训,不管迟早会出现更大的麻烦。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过来。宋以后的问题就是王朝管不过的问题。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运,这些人失去控制的时间上限就是三百年,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内政被忽视了。其实宋朝防武将,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后受制于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临安投降书没有宰相签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个不想统治的胡乱闹的外来政权,兴于弓马,败于弓马。

明朝有宋宰相之祸,罢相。但发现依然没法,皇帝毕竟管不过来。只有依靠文管体系,不得已有了内阁,不是宰相的宰相机构,皇权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厉害也是对文官的制衡,皇权对此有绝对控制力,不是汉唐时的宦官当权。但依旧是最后管不过来,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祯不会说文官个个可杀,最后陪崇祯依旧是个老太监。

清虽然用外国人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失去对中层汉族人的控制。虽未亡于曾国藩,但还是亡于北洋的袁世凯。其实也是王朝最后管不过来的问题。 

唐朝先后存在了289年,明朝存在了276年,清朝存在了268年,都没有超过300年,而存在的时间在长短上面又非常接近。因此,就有人猜测,是不是存在着一种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存在时间长短的规律。或者又存在着几种中国古代王朝盛衰的模型。


小编觉得,这样的规律是不存在的。因为纵观中国历史,300年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砍儿,汉朝和宋朝都超过了300年,秦隋只有几十年,晋朝只有一百多年,元朝还不到一百年,而且每个朝代所面临的问题都不太一样,所以不存在这样一个周期律,或者存在某种数学意义上的王朝兴衰和更替模型。即便是某个或者某几个朝代之间存在那样的情况,也多是巧合。

不过,有一点必须承认的就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还是有相似性的,所以,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虽然没有时间上的规律,但是在基本逻辑和历史演变上面还是比较像的。


比如,中国古代的土地问题,但凡没有很好的解决土地问题的王朝,其王朝存续的时间内,都会不断的爆发农民起义,比如号称“不立田制”的宋朝。但是因为宋朝的贸易和商业发达,所以宋朝的老百姓实际上过得不苦。因此,宋朝存在的时间也就相对长了些。但是如果把土地问题很好的解决了的,比如实行“一条鞭法”的明朝,实行“摊丁入亩”的清朝,存在的时间都比较长。

中国古代因为王朝更替不止一次,所以,普通老百姓对于王朝更替有了更多自己的认知,一旦皇权出现问题,许多人就会揭竿而起,这一点与日本不太一样。不要说到两百年,就是一百年的时候,一般的王朝都会面临比较大的危机,就看统治者怎么化解,化解好的像明朝可以持续近三百年,化解不好的,比如像元朝,持续只有89年。

因此,小编认为,中国古代不存在这样一个王朝之间更迭的时间长短的规律可循。 封建时代的历朝历代,再长都不会超过300年,即便相对强盛的唐朝,明朝,清朝也都没有打破这个尺度,似乎是一个奇怪的历史规律。但是其实也并不奇怪,这是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必然。由政治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税收制度与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左右,决定着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首先,政治制度上,进入封建时代后,就存在着一种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集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夜之间就摸索出最好的制度。秦代开创了郡县制的先河,有效了解决了夏商周以来分封制的弊端,国家开始进入大一统时代。但随后的两汉,刺史和州牧的设置使得地方权利开始抬头,豪强地主日益壮大。东汉以后,国家陷入长期的混战,三国两晋南北朝,纷争战乱几百年。隋唐之后,国家再次大一统,相应的制度使得封建社会经济达到了封建时代的新高峰。但是唐代中期节度使的设置,再次让地方权利扩大,随后国家又一次陷入长期的战乱。宋代对地方官员的权利进行了重大调整,此后,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但地方割据开始逐渐退出中国历史。元明清三朝,行省制度传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到了清代可以说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地方分裂逐渐消失,可见历朝历代在中央集权的加强中是一代代人长期摸索的结果。但是地方始终存在着分权的状况,一旦中央政府衰落或者出现问题,国家就会出现分裂与战乱。清朝之后,民国时期国家又一次军阀混战,持续多年。

第二,土地制度上,封建时代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农业社会里,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财富。但是土地私有制存在,使得土地兼并是迟早发生的事。封建时代自然灾害多发,也没有社会保险与福利,单个家庭在对抗天灾人祸方面毕竟能力有限,因病致贫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就算没有这些天灾人祸,总有好吃懒做的人。所以历朝历代开国时,因为前朝末年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多数人其实都有土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总有人会失去土地。自耕农失去土地退化为佃农并且依附于地主。慢慢的,土地兼并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失去土地,社会矛盾逐渐加大。这个时候,国家其实就比较危险了,换句话说就是风云飘摇。如果统治者相对开明,做出一些调整,保障农民的生存,这个朝代持续的时间可能就会稍长一点,但是也不可能永远续命,除非统治者自己发动“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当然,根本不会有统治者(利益既得者)自己坑自己的。如果统治者无动于衷,视而不见,那么农民起义的时间也就不远了。所以中国历史上,朝代再长也不会超过300年。因为土地兼并是不可阻挡的,只要土地私有制存在,就无法避免。国家的土地就那么多,能养活的人口也就那么多,封建时代的国家也没有任何政策保障下层民众的最基本生存,因而到了一定时代,就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战乱。

第三,税收制度。历朝历代在税收上虽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以人头来征税和服徭役的。虽然个别朝代在一定阶段也试图按照财产来收税,但是在封建时代,隐瞒财产的难度肯定要远远小于隐瞒人口。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朝代在刚刚开始时,多数农民都是自耕农,拥有土地,因而可以正常的进行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赋税,国家财政正常运转,社会就会正常发展。即便赋税重一点,但是只要有土地,总还有活路。不过一旦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失去土地,压力就变大了。财产明明集中到了地主和富商的手里,但是税收的任务却要让无地农民承担,问题就产生了。而多数时期,按人头收税的制度也使得下层民众非常艰辛。应该多交税的富人逃避了大量的赋税,而贫苦百姓却承担了不应有的赋税与徭役,农民失去了活路,国家的财政也会恶化,多数朝代越是财政恶化,就越是荒淫无道,卖官鬻爵,吏治更加败坏,官员上任前都是花钱上台的,上台后肯定变本加厉盘剥百姓,国家也就进入了死亡倒计时了。

最后,自然因素。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的年变化非常大。因而漫长的历史中,真正意义上的风调雨顺是很少的。古代中国以耕种业为主,降水变率大就要求水利设施要弄好。普通家庭是没有能力承担水利设施建设的,因而中央政府要合理使用民力来搞好农业水利建设。统治阶级开明的情况下,国家在这一块搞得就比较好。而统治者如果昏庸无能的话,水利设施往往就会荒废,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农业社会里,如果农业荒废了,国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综上所述,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和长期以来按照人头来征税的不合理的税收制度,造成了古代中国各朝代刚刚建立时,社会矛盾相对较小,而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农民失去生计,国家财政出现危机,问题就会迅速增加,如果统治者采取改革,缓和社会矛盾,国家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的太平。如果统治者破罐子破摔,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地方分离势力的抬升,整个国家将迅速走向衰亡。因而命长者200多年(不到300年),命短者可能就十几二十年。

古代王朝的兴衰也告诉我们后人,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须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下层民众基本的生存。国家可以存在贫富差距,但是切不可贫富悬殊,一定要把公平和效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此外,税收一定要合理,高收入者高税收,低收入者低税收,贫困人口不需要税收。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