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之说——地理篇

 飞龙在天5r2g1p 2018-01-29

  


      1、“九疑”最早见于屈原《九歌·湘夫人》:“九疑缤其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屈原《离骚》也有“百神其备降兮,九疑缤其迓并”之句。

      2、“零陵”是永州境内最早的地名,也是全国最早的地名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说明零陵即舜陵,自从舜葬九疑后,零陵这一地名就已出现。北京大学编制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将零陵列为我国夏代以前的34处重要古地名之一。

      3、今永州境内设县最早见诸文献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深平防区图》,图上标有属今永州境内的5个县名,即:营浦(今道县一带及双牌、江永的一部分,县治在今道县道江镇)、舂陵(今宁远北部、新田一带及祁阳、双牌的一部分,县治在今宁远柏家坪)、道(今宁远东南部,县治设今宁远东城乡下胡家村)、南平(今蓝山一带,县治设今蓝山土桥圩附近,一说在蓝山城关城腹)、道(今蓝山、临武、江华的一部分,县治不详)。

      4、零陵郡始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郡治设于零陵县(今广西全州西南),辖7县4侯国。7县为: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一带)、营道(今宁远九疑一带)、泠道(今宁远东南部)、营浦(今道县一带及双牌、江永的一部分)、始安(今广西桂林、阳朔一带)、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一带)、钟武(今衡阳一带)。4侯国为:泉陵(今零陵、冷水滩、东安、祁阳、祁东一带及双牌的一部分,治今永州市零陵区)、都梁(今洞口、绥宁、武冈、城步一带,治今武冈)、夫夷(今新宁、邵阳县一带,治今邵阳县西),舂陵(今宁远北部、新田一带及双牌、祁阳的一部分,治今宁远柏家坪)。


      5、零陵郡治移至今永州市芝山区始于东汉初。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2-25),零陵郡治移至泉陵(今永州市零陵区)。从此,泉陵成为零陵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芝山区在历史上作为郡治始于此。

      6、零陵郡辖地最广在东汉。在此期间,零陵郡除原辖10县(4个侯国其时已除国为县,舂陵县并入泠道县),还增加了3个县,即:湘乡(今湘乡、双峰、涟源一带)、昭阳(今隆回、新邵、邵东一带)、阳(今邵东一带)。整个辖地北到湘乡,南达阳朔,东抵衡阳,西至绥宁,总面积约为今湖南省的四分之一强。

      7、零陵郡辖地最小在五代的马氏楚国。其时,永州零陵郡仅辖2县。即:零陵(今零陵区、冷水滩区、东安一带及双牌一部分)、祁阳(今祁阳、祁东一带)。

  8、永州之名始于隋。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将零陵郡改为永州总管府,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而得名。此时,永州之名始称于世。

  9、今道县历史上置郡始于三国。吴孙皓宝鼎元年(266),析零陵郡置营阳郡,郡治营浦(今道县)。营浦、营阳均因营 水(今潇水中游)而得名。辖4县:营浦、营道(今宁远九疑河流域一带)、舂陵、泠道。西晋初,并入零陵郡。东晋初,复置营阳郡。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辖地同前。

  10、道州之名始于唐。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翌年改为南营州,均因营水得名。贞观八年(634)改称道州。州治均在弘道(今道县,即原营浦县)。辖5县,即:弘道、延唐(今宁远)、江华、永明(今江永)、大历(今宁远东北部及新田一带)。唐宋州郡并称,故道州又称道州江华郡。

  11、零陵县名始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当时,零陵县属长沙郡,县治设在今广西全州县咸水乡一带。西汉以后改属零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始废原零陵、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一带)、观阳(今广西灌阳一带)3县,置湘源县,将泉陵县(汉武帝元朔五年即前124年置泉陵侯国,辖今零陵区、冷水滩区、东安、祁阳、祁东一带及双牌部分地,治所在今永州芝山区)改为零陵县。现在意义上的零陵县始于此。

  12、宁远县名更迭次数之多居永州各县区之首。秦末,今宁远县地设舂陵、泠道2县。西汉,分为舂陵、泠道、营道3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改舂陵县为舂陵侯国。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撤舂陵国并入泠道县。王莽改泠道为泠陵县、营道县为九疑亭。东汉建武元年(25)恢复泠道、营道2县。三国吴孙皓凤凰元年(272),分泠道设泠道、舂阳2县。晋穆帝永和中(345-356),改舂阳为舂陵。隋开皇九年(589),舂陵、泠道二县并入营道县。隋大业十三年(617),萧铣起兵建国号梁,析营道置梁兴县。唐武德四年(621),平萧铣,改梁兴县为唐兴县。唐长寿二年(693),改唐兴县为武盛县,唐神龙元年(705),复名唐兴县。唐天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延唐县。唐大历二年(767),析延唐县置大历县。五代后梁开平中(约909),改延唐县为延昌县。后唐同光初(约923),复名延唐。后晋天福七年(942),改延唐县为延熹县。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改延熹县为宁远县,以武定功成、远方安定之意命名,并将大历县并入。此后,县名沿用至今。前后总计宁远县名改动达19次之多。

  13、祁阳县名始于三国。吴孙皓元兴元年至天纪四年(264-280)期间,析泉陵县置祁阳县,县治在今祁东金兰桥一带。因县治位于祁山之阳而得名。辖今祁阳、祁东一带。后虽辖地多次变更,但县名沿用至今。

  14、江华县名始于唐。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冯乘县,县治深平城(今江华涛圩镇连山脚村),是为江华建县之始。唐武德四年(621),析冯乘县置江华县,因县治位于“阳华岩之江南”,故名。


  15、永明县名始于唐。汉武帝元鼎六年置谢沐县(辖今江永南部及广西恭城北部),因境内有谢水、沐水而得名,县治在今冷水铺乡甘棠村附近。是为江永建县之始。隋开皇九年,并入永阳县。唐贞观八年(643),省永阳入营道县。唐天授二年(691),复置永阳县,县治在今江永城关镇圳景村附近。唐玄宗天宝无年(742)改永阳为永明县,系以永明岭(都庞岭)定县名。

  16、蓝山县名亦始于唐。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置南平县,县治在今蓝山土桥圩附近(一说蓝山古城城腹)。是为蓝山建县之始,隋大业年间并入临武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复置南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改南平为蓝山县,因境内“山岭重叠,
荟蔚苍翠,浮空如蓝”而命名。

  17、东安之名始于五代。晋惠帝永熙元年(290),析泉陵县置应阳县,县治在今东安芦洪市镇,因位于应水(今芦洪江)之北而得名,辖地大致与今东安同。是为东安建县之始。隋开皇九年,应阳并入零陵县。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建国号楚,置东安场(军屯),场址在今东安紫溪市镇。宋雍熙元年(984),升东安场为东安县。县治在今东安紫溪市镇。辖地为今东安一带。

  18、新田县名始于明。明代,在宁远县置新田堡(又名新田营)。崇祯二十年
(1639),改新田堡为新田县。辖地与今同。

      19、道县之名始于民国。民国2年(1913)改州为县,道州始称道县。

      20、永州境内存在时间最短的县为阳明县。该县建于1927年,1931年撤销,前后时间不到5年。为了强化对阳明山地区的统治,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源远流长政府于1927年决定:划祁阳县的九牛坝、长吉山、花筵江,零陵县的罗峒、甘溪源、蔗糖,宁远县的龙潜、凤凰、石溪、桐梓,新田县的凌家源、马江源,桂阳县的白水山峒,常宁县的洋泉五峒等地为辖区,设置阳明县。欧冠为县长。县治开始设在石鼓源,不久又迁移阳明山区腹地白果市。随着阳明山农民武装被剿灭,欧冠于1931年12月上报源远流长政府批准,撤销阳明县。

      21、永州境内最年轻的县为双牌县。双牌县的前身为潇水林区管理局。1969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建县。县名双牌为古代“泷(音双)泊”转音而来。

      22、冷水滩市是永州境内最早设立的县级市。196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冷水滩市,于1962年10月撤销。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冷水滩市建制。1995年11月,改为永州市冷水滩区。

  23、潇湘最初是湘江的美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共收水部文字467个,其中水名148个,但水名中有湘无潇。他对湘的注释是:“湘水,出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一带)阳海山(今海阳山或称海洋山),北入江。”对潇的注释是:“潇者,深清也。”这说明东汉以前的潇湘只是湘江的美称,形容湘江之水深而清。

  24、把潇作为水名始于东晋郭璞。他在注《山海经·中山经》时说:“潇水今所在未详。”第一次提出潇为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自景纯(郭璞)注《中山经》云潇水今所在未详,始别潇湘为二水。”

  25、潇湘作为潇水与湘江合称,最早见诸文字在唐代。唐柳宗元在《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一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潇湘为二水。

  26、潇水的最初原型是深水。深水,《说文解字》中已有记载。而成书于两汉时期的《水经》载:“深水,出桂阳庐聚,西北过零陵营道县、营浦县、泉陵县,至燕室,邪入于湘。”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庐聚山,在今南平县(今蓝山,当时属桂阳郡)之南,九疑山之东。”这些记述,与今潇水流向完全一致。由于郭璞说“潇水所在未详”,而深潇又同义,从而理所当然地把深水当作潇水了。

  27、永州境内溪流,最著名者有三:其一为浯溪,得名于元结。浯溪原是注入湘江的一条无名小溪。唐代元结卸任道州刺史后,“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名溪曰“浯溪”(意即我的溪),并作《浯溪铭》以记之。浯溪之名始称于世。其二为愚溪。愚溪原名冉溪,又叫染溪。唐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曾家居溪畔,作《愚溪诗序》,始更名为愚溪。其三为濂溪。濂溪发源于都庞岭东侧的道县月岩林场,至道江镇汇入潇水。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世居溪畔,濂溪也因此而著名。

  28、永州境内名山,最著者有三:其一为九疑山。因其为舜之葬地而著名。其山名来历,唐元结在《九疑图记》中说:“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亦云舜登九峰,疑已(一作禹)而悲。从臣有作九悲之歌,因谓之九疑。”其二为阳明山。其山名来历,据清嘉庆《零陵县志》载:“朝阳甫出,而山已明,故名。”而山之著名,则因明嘉靖年间,秀峰禅师居阳明山寺(又称万寿寺),殁后其身不坏,供于寺内,号曰“七祖”,此后形成“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的盛况。其三为舜皇山。其山名来历,清道光《永州府志》载:“永之东安有舜山……因舜巡狩所经地。”其主峰舜皇峰,海拔1882.4米,清湖南《一统志》将其列为“湖南第一峰”。上述三山,均为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29、千家峒,古代瑶族聚居地。千家峒位于江永县大远瑶族乡。相传隋唐以来,这里曾聚居一千余户瑶族人家。后因官府血洗,瑶民被迫出逃,流散我国南方各地及海外。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四处寻找千家峒故址,留下了诸多神奇的民间传说。经我国民族研究工作者反复考证,江永大远即为千家峒故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