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行书的结体、用笔、章法及风格

 qzzj强者 2018-01-29


王羲之的最突出成就表现为他的行书,而行书的最高典范就是他的《兰亭序》。他的行书雄逸媚劲,不激不厉,是功力、天姿风韵和修养学识的完美的有机结合,是动与静、美与“丑”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结体、用笔,无论是章法与风格特征都鲜明突出。

  

结 体


王体行书结体善于变化,笔画有曲有直,相同的偏旁有宽有窄,有大有小,相同的字百姿千态,各尽变化,正如孙过庭《书画》所认为的“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星齐列,为体互乖”。


王体行书结体能各尽其态。由于汉字的笔画有多有寡,结体有长短、宽窄的不同,天然不齐,一般是“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但王羲之却独出心裁,进行夸张处理,大的更大,小的更小,长的更长,短的更短。但这些字在大章法中都又显得十分和谐、贴切。

王体行书结体能错落有致。王羲之认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笔势论》)行书不管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都显得长短不一,宽窄各异,大小不匀,形成强烈的对比。有的字左宽右窄,有的字左窄右宽;有的字上短下宽,有的字上宽下短……自然而又有意地打破了汉字结构的均衡,达到参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王体行书结体以欹侧取势,有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这是他的行书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左献和右侧是使字向一边倾斜,这就需要在章法中运用上字下字的反倾斜}来“纠偏”:有的“似欹反正”;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是指局部是斜的,而整个字又是正的。这样就能寓险求稳,动中求静,从而达到“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的极高境界。

王体行书结体也很洗炼,在字形易识的前提下,省减了某些笔画,有“代笔“合笔”等法则。这样使笔画简化,从而增强行书的美观与流便。

王体行书通常借用楷书和草书的结构法,进行楷、行、草三种书体的杂交,或以增强动势,或以加强静感。

  

用 笔


王体行书的用笔难度也极高:


其一是变方为圆。如在笔画的转折处,楷书是用折法,以成方;而王体行书是用篆笔,即转以成圆,并掺折意,使转折处圆健而有弹性。

其二是变长为短。即为了结体的需要,常常将横、竖、撇、捺等长笔画变为最基础且又是,最短的笔画—点。

其三是变直为曲,将横画、竖画变斜变曲,这样就加强了用笔的变化,增强了起伏感和灵动感。

其四是变顺为逆,即改变了一般运笔的顺序。王体行书中大部分字的行笔顺序也是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规矩,但也有个别字为了行笔的连贯,改变了约定俗成的行笔先后顺序。

其五是变断为连,也就是说将分离的笔画相互地连接起来。连接有明连和暗连
两种。明连是用有形的牵丝或游丝将笔画连接起来;暗连是靠有倾向的笔势使笔画之间相互形成呼应。

其六是变同为异,即同一种笔画使用了多种不同的笔画,或者采用了不同的构形,这样就丰富了用笔的表现力。



  

章 法

王羲之的行书章法也很有特色。传世的王行书摹本,只有《兰亭序》是草稿,其余的都是给亲朋好友省疾问安的尺牍,因此是作者不假思索的作品,信笔挥洒,极其自然,使整篇章法透露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时代风韵,可谓自然天成。


其章法首领尾应,即开首的字都写得较大而且笔画略粗,有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作用,“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戈字智《汉溪书法通解》)。尾应即尾字要照应,这样与首字发生共鸣,首尾顾盼呼应,增强通篇的表现力。

其章法和中有违。“和”就是和谐,就是一致性、统一性;“违”就是违拗也就是差异。王体行书对此非常在行,能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王体行书章法注重虚实处理,用笔轻为虚,重为实;笔画重而空白多,为实中有虚;反之笔画轻而空白少,为虚中有实。这在王字诸帖中比比皆是。



  

风 格


王体行书气势连贯。王体行书的贯气方式有形接、线贯和势连几种。“形接”是字与字之间牵丝相连,一般都是2字进行,最多4字,并且是且连复断,断面复连“线贯”是每行字靠中轴线进行贯穿,王羲之比颜真卿、米芾、王铎都做得好;“势连”是靠笔势连接,有引带法、折搭法和蓄势法三种。


王体行书情字交融。章法的基本要求是贯气,在贯气的基础上则要求贯情,也就是说在作品中要贯穿作者的真实感情,正如孙过庭所认为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