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写意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可能是这样,多年来,自己虽然隐居在寂无人迹的山中,但还是有人相伴的。那个人,他在当初也喜欢这样的生活,喜欢这份宁静,这份清雅,这份与红尘的遮隔。在过去的岁月中,他曾为自己带来过许多山水花鸟、云光雾岚代替不了的充实,多少个夜里他曾与自己围炉夜话,谈天说地,多少个白天自己曾与他漫步山间,坐看云起。但现在,尘世的魔障在他心里逐渐升腾,他已不能再忍受这种清静得如同原始似的夜,宁谧得如同空白的天,他渴望着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在那儿重新开始他向往的热闹生活。于是,送他离开,送别里有着一丝无奈,一丝伤感,因为明确地意识到这个人走后,自己将面临怎样的状态:隐居是可以的,但隐居的终极目标并不在于远离与人的交往,并不在于拥有无边的空旷的寂寞。 也可能是这样的,自己就隐居在这片山林中,很少有人将目光投向这儿,自己也习惯了这样的枯寂,心海在花开花谢的时光流逝中沉静如水,但就在这么一个不自意地日子,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忽然来了,他带着对这种生活的羡慕,带着远处的繁华,衣襟上沾着斑斑的酒渍,就那么来了。他的到来,打破了固有的平静,在短暂的相聚后,送他离去。因为他毕竟属于另一个自己早已告别了无意再深入其中的园地,他回到那儿是必然的。但既然他已来过,那么还是会给自己水波不兴的处境带来一些变化,这变化最重要的还是反馈在心里。 倚在门边,望着那个人渐渐地远去,竟然感到山风有着丝丝的寒冷,那在以前是从来没有感觉过的,回头看,屋子也是说不出的空寂,四周的墙壁溢出寒意来侵袭着日渐枯瘦的身体。也许只是一时兴起,也许只是为了一个不想违背的诺言,也许听从了心底的召唤,也许厌倦了人海中的挣扎,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那么,不论那个人存在与否,这样的生活轨迹还是要延续下去的。下意识地掩起门来,就等于将越来越猛的风挡在门外了,就等于与那个朋友真的分别了,就等于回到了原来的自己。但这时却不由得生出一些怀疑来:真的自己回到原来的自己了吗?真的可以将那个人的离开当作蛛丝一样轻轻地抹去吗?不能的,肯定不能的,它的离去毕竟还是在心空投下了浓重的印迹,那是无论如何不能擦拭掉的。不是么?自己不是隐约地开始盼望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到那时,当这春草萌发的时候,当这草成长成风里的一片歌谣的时候,自己的心将不可避免地如同蛰伏了一个冬季而蓬勃地草,重新焕发出冲动地染遍天涯的欲望,到那时,这个人还会来吗?还会来陪伴自己度过墨一样黑的孤寂的夜晚吗?还会来听自己的心声吗? 告别那个人,也就意味着告别了昨天平静的生活,也就意味着多了一份期待。这样的细节对于一般人的是平常的,但对于一颗守在深山里的本来多感而硬性地逼着它通向枯寂的心灵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我们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时刻,送走一个人,然后迎来一个空虚的灵魂城堡。在这一点上,掩起柴扉步入城堡还是打开柴扉任它摇摆,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态度。 作者 简介 作者:李尚飞 |
|
来自: 航行大海靠舵手 > 《古诗词赏析(一日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