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养生熏香活动的兴起,香文化的性质、内涵等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 除了对香料的大肆宣传推销外,对历代香薰炉、香铲、香粉盒等香具的收藏,也日益成为了人们的话题。 就香薰炉收藏来说,2010年以前,宋代以前的香薰炉收藏,一直是个冷门。但是,多年来明清香薰炉收藏,特别是以仿品为主的大明宣德炉市场交易火爆。 对香薰炉的认识和正确的使用,也是博大精深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社会上对香薰炉的收藏,主要是从实用出发,基本上是用于香席的手炉和用于礼佛的供炉。绝大多数有炉一族,还不大清楚香薰炉的性质、特点是充满奥妙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比如茶席上用茶炉,书案上用文炉,琴桌上用琴炉等等。许多香文化“爱好者”专注于香料的味道和养生的感悟,忽视了那些出香香具的性质和特点,以至于书案、琴桌上摆放祭炉,居然成为“香文化”主流现象。 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影响了香薰炉的使用和制作的风格。从主流风格角度来说,汉晋时代的香薰炉多山林之气,隋唐时代的香薰炉多庙堂之气,宋明时代的香薰炉多士夫之气,满清时代的香薰炉多匠作之气,民国时代的香薰炉多市井之气,当下时代的香薰炉多莫名之气。 从材料工艺史角度看,战汉时期是青铜器主流时代,因此汉代香薰炉以青铜香薰炉为高端香薰炉的主要代表,以皇家、贵族使用居多。同时,战汉时期是我国陶器时代末期,大量陶制香薰炉依然流行于战汉时期。魏晋南北朝,中国进入到了瓷器时代,特别是南方,各个窑口纷纷兴起,配合着熏香活动的由王宫贵族流向土豪士族,社会对香薰炉的需求量大增,这个时期大量瓷质香薰炉令人耳目一新。隋唐时期,社会由大动荡进入大一统。李唐王朝的开明统治使得国力大增。熏香活动进一步普及。前代各种材质的香薰炉在唐代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有创新。特别是唐代材料工艺进入到金银器时代,大量的金银质香薰炉开始在皇宫贵族中使用,乃至赠送或赐予僧家使用。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宋代的瓷质香薰炉以其质量高、数量增而在香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宋代还是香薰炉造型结构创新方面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此后历代的香薰炉再无划时代的的创新了。元明清时代,香文化已经完全走进寻常百姓家了,香薰炉也随着在熏香活动“大普及”的同时,而进入到了“大普通”阶段。当然,大明宣德炉和大清皇家炉不乏精品,但是总的评价这两代的香薰炉,从造型、纹饰到表现出的气韵,已逐渐失去了前代简约、浑厚的大格局,进入到繁缛、精细的小格局中了。即便是仿前朝的炉,也是仿其形不得其神了。 这些时代风格,与香薰炉使用者的主流社会力量不无关系。因香料是奢侈品(驱虫疫的草木类除外),宋代以前参与熏香活动的,社会地位最低的也要是“小文人”、“小土豪金”。宋代以后,熏香活动逐渐普及至寻常百姓之家。因而,存世的普品香薰炉多,就不足为奇了。 当代香薰炉制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香薰炉,以瓷质和铜质仿明清香薰炉为主,大量的仿宣德炉就属于此类。另一类是创新香薰炉,从古代香薰炉造型、纹饰中提取艺术元素,制作出了样式新颖的香薰炉,以瓷质的为主。 因当今中国大陆香文化主要是在时尚类成功人士中开始推广,主要接触的是从日本和台湾“回流”的香文化,对宋代以前传统香文化的深入了解不多。而且目前的香文化往往搞成了对香料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开发,忽视了其文化属性,因而,对宋代以前的香薰炉等香具的研究、收藏还是个极其薄弱的环节。以至于日常用香薰炉、影视作品中的香薰炉、甚至个别专业香文化活动中用的香薰炉,都是谬误百出。不过,民间“炉友”会还是不乏爱炉、藏炉、鉴炉高手的,只可惜的是,他们的视野往往局限在明清宣德炉这个范畴。
|
|
来自: 老刘tdrhg > 《4、瓷器/玉器/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