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逸梵:最洒脱最传奇的一生,以放弃儿女为代价,可值得?

 雲泉 2018-01-29

提起母亲,许多人能想到的词,无外乎温柔、贤惠之类的词,而黄逸梵之于张爱玲,则恐怕是又爱又怨,晚年时,张爱玲曾形容自己的母亲“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的确,黄逸梵多次出走国外,到后来一生漂泊在国外,成为我们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不可谓不是一个传奇,其思想上的新潮程度不亚于任何同时代的男性学者。

黄逸梵虽然系出名门,却因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因此童年并不幸福,自小在传统的家族中忍受着“男尊女卑”的压制,弟弟可以去新式学校上学,她却只能裹着小脚窝在家里读私塾。尽管家中是清朝旧式家族,黄逸梵思想上却因为清末民初民主自由气氛的渲染而极为开化,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

黄逸梵:最洒脱最传奇的一生,以放弃儿女为代价,可值得?

幼时黄逸梵(坐者)

在黄逸梵22岁那年,由家里人做主,将她许配给了名臣之后,李鸿章的外孙张志沂,论起门当户对,两人倒也是一双璧人。张志沂身世显赫,家财万贯,母亲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当年为了保证女儿嫁为人妇后不被欺负,她的嫁妆丰厚到足够张家后三代人随意挥霍,黄逸梵也不弱,虽然初嫁时,她的嫁妆不多,但在1922年,黄家大夫人在上海去世,家里的大部分财产落在了她与孪生弟弟黄定柱的身上,姐弟两人,一个得到了家里无数价值连城的古董,另一个分得了房产和地产。

黄逸梵:最洒脱最传奇的一生,以放弃儿女为代价,可值得?

黄逸梵

新婚之际,夫妻俩,和一双儿女也算是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两人虽家世相似,三观却完全不同。张志沂虽受过新式教育,骨子里却是个典型的旧式遗少,再加上科举制度的废除,他的满腹文采都化作不合时宜,因而即使他爱妻儿,但这份爱却不妨碍他喝酒看戏、抽大烟、逛妓院、娶姨太太,因为这些都是他作为遗少固有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为一个女人而改变。而接受过新思想的黄逸梵对于丈夫的这些行为却是看不惯的,于是,在外人眼里金童玉女的婚姻实际上只剩下无休止的争吵。

终于逃离的机会来了,1924年,张志沂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黄逸梵以小姑子需要监护人为由,偕同出洋。那一年,黄逸梵已31岁,留下两个孩子,一个四岁女儿张爱玲,一个三岁的儿子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这是她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尝试着自由不羁的新生活。所以,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新生。她要远离那个早已腐朽霉透的深宅,奔向自己渴望的生活,到了此刻,她已顾不得许多,家,本身就已是围城,而孩子,只能一鼓作气地狠下心来抛下。

黄逸梵:最洒脱最传奇的一生,以放弃儿女为代价,可值得?

张爱玲和张子静

留学的日子里,黄逸梵过得如鱼得水,和小姑子一起租房同住,一起弹琴跳舞。她和徐悲鸿一起学油画,和蒋碧薇成了闺蜜,还结识了很多名流。姑嫂一起到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小脚的她比大脚姑子滑得还要好。没了张志沂的黄逸梵,变得开朗洒脱,在雪山之下,她悟出了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旅行。

然而等她离去多时,与姨太太闹翻的张志沂渐渐觉出她的好。他寄了一张照片给她,附带一首七言绝句:才听律门金甲鸣,又闻塞上鼓鼙声。书生自愧拥书城,两字平安报与卿。又是承诺将姨太太赶走,自己也将去医院戒除鸦片。不知是这首诗打动了黄逸梵,还是她与小姑子正巧也准备回国。黄逸梵回家了,带着和丈夫重新开始的希望。这一年,张爱玲八岁。

黄逸梵的回归,给这个沉闷许久的家注入了活力,他们从石库门搬到了一处花园洋房,家里养了狗,种了花草,还摆上了孩子爱看的童话书,往来期间的亲戚朋友,谈吐优雅——她带回的,更是她梦想中的艺术理想。她教张爱玲画画,弹钢琴,学英文,希望在女儿身上看到自己未能从小便开始的洋式淑女模样。张爱玲的昏暗童年,此时此刻被打上了一束清澈、纯净的光。

黄逸梵:最洒脱最传奇的一生,以放弃儿女为代价,可值得?

张爱玲

然而快乐没持续多久,张志沂很快便故态复萌,每日的吞云吐雾更甚于昨,无休止的争吵打架,吓坏了尚沉浸在童话中的张爱玲姐弟。他不拿生活费,逼黄逸梵拿嫁妆作家里的开支,以为她只要把钱耗光,就会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了。她想逃,他便剪断她的双翅,妄图她成为那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月久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陪他成为旧时代的殉藏品。

他应该是爱她的,只是爱错了方式。他也曾百般讨好过她,但她无动于衷,他后来的沉沦,带着自暴自弃的性质。四年前,他们就有“新与旧”的差距,而后的四年里,她的骨子更加充盈了自由西化的东西,他们的眼界和观念更加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他终究低估了她,她已不再是黄家庶出的小姐黄素琼,而是在阿尔卑斯山上畅快滑雪,一双金莲横跨亚欧大陆的黄逸梵。1930年,她请外国律师协议离婚,只留下一句:我的心意已经像一块木头。

获得自由的黄逸梵,再次冲出国门,张爱玲送别她,见她“宛若一尾奔向灵魂之地的美人鱼”。易卜生的戏剧作品《玩偶之家》里有个出走的娜拉,鲁迅读后,曾公开发表演讲,讨论娜拉出走之后生活怎样了?他曾给出了两条路:要么堕落、要么回家。黄逸梵带着因分家产得来的钱财,开始了四处旅行,每次出行,她都要卖掉一些古董,每出手一个古董,她便自责万分,内心十分纠结,脱离旧时生活之后,却仿佛离堕落更近了。她痛恨那个庸碌无为的前夫张志沂,最终却还是和他一样,靠变卖古董过活,坐吃山空。于是她开始尝试回归到家庭中,将心定一定。她回国,与女儿张爱玲接触。

对于张爱玲的投奔,黄逸梵表现得异常冷漠,只是丢给她两个选择,一是拿一小笔钱去读书,二是嫁人,张爱玲选择了前者。十六岁的张爱玲,在学校里是天之骄子,可到了母亲这里,却木讷得几乎样样都得重新学起了。“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黄逸梵:最洒脱最传奇的一生,以放弃儿女为代价,可值得?

张爱玲和黄逸梵

夏天里弟弟张子静也来了,带着一只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他也不回去了。黄逸梵很理性地告诉儿子,自己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育,这个名额已经被姐姐占据了。弟弟哭了,张爱玲也哭了。可是,冷漠的同时,她又坚持着为张爱玲请犹太裔的英国老师来补习她的数学,每个小时就要花去整整五美元的高价钱。

那时候战争爆发,物价飞涨,黄逸梵没有收入,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古董,她又爱打牌,张爱玲开口找她要钱,经常要忍受她的白眼。母亲每天把“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这周没去喝咖啡,都是为了你。”“这个月没添新衣服,都是为了你。”张爱玲并不是天生冷酷的人,曾经她也活得热情洋溢,曾经她也毫无保留地爱着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是母亲的怀疑、漠然、自私一点点撕毁了女儿生命的热情。

没过多久,黄逸梵再次离开熟悉的子女和日常,再度逃往国外的自由生活,留下女儿与姑姑两人一起生活。后来,张爱玲的作品被桑弧改编成电影,黄逸梵看了感觉非常满意,张爱玲诧异她也像普通父母那样,对子女的成就容易满足。

黄逸梵:最洒脱最传奇的一生,以放弃儿女为代价,可值得?

张爱玲和姑姑

1957年,黄逸梵病重,给女儿写信,说唯一的愿望就是见见女儿。彼时张爱玲正在美国,自顾不暇,只是寄了100美元。一个月后,黄逸梵去世。六十一岁的她,走遍了全世界,却未能再踏进一个家。她的那些还未消耗殆尽的古董,都交给了张爱玲。

不能说黄逸梵不爱孩子,说到底她也尽到了做母亲的一些责任,只是她对张爱玲的教育有些过激。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她与张志沂婚姻的问题影响了张爱玲和张子静的一生,张爱玲的婚姻不能说是幸福,且她的文风满眼望去,尽是悲凉的底色,而张子静受影响更甚,与张爱玲的才华横溢相比,更衬得张子静的平庸和怯弱,缺乏爱的环境让他变得小心翼翼,最后甚至失去了爱的能力,最终他终生孑然一身未娶,成了那个畸形家庭的牺牲品。

一直以来,该不该为了孩子凑合一场不幸的婚姻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依黄逸梵的个性,她很有自己的主见,她不甘心在日暮沉沉的大家庭中终老,她耗尽了自己一生的浮华与落寞,将自由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活出了自己传奇且轰轰烈烈的一生,但是以一双儿女一生的幸福为代价,未免让人觉得唏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