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晖是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的男人,在走进咨询室的瞬间,给我的印象是他的神态与相貌极不相称,章晖神态拘谨,目光回避,表情羞涩,偶尔与我眼神交会时,让我感受到慌乱中的那么一点不易觉察的敌意。 章晖是因为人际关系问题来找我的,但是章晖不能很好的讲清楚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情绪等等。给我的感觉,他似乎是生活在真空中,不属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经过了三次的咨询,才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和投射的图画中理清他的问题:章晖在工作的一年中,遇到很多挫折,几乎要把他打垮了,主要是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学生时代基本是独来独往,没有什么好朋友,虽然渴望友谊,却不知道如何能得到同伴的认可;章晖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所以他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关注,因为家长和老师大多认为成绩是第一重要的。 章晖是三代单传的孙子,得到全家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爸爸妈妈)的所有关注和宠爱,特别是妈妈,在章晖的记忆中,整个童年只记得妈妈,自己没有上过幼儿园,原因是妈妈担心,阿姨老师可能不喜欢他,小朋友有可能欺负他;上小学时,虽然学校就离家100米,连马路都不用过,但5年中妈妈都是风雨无阻地接送自己,每天放学走出校门一定会看到妈妈手里那种自己爱吃的零食等在门口,“今天有人欺负你吗?”这是与妈妈每天见面的第一句话,就像我们见面说“你好”一样自然。这导致章晖与别人接触时,总去验证别人对自己的恶意。 临床诊断:焦虑来源于被剥夺的社会化过程 有时候,父母有什么心结,无意识地会从孩子身上看出来。这是亲子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现象。就是母亲把对一种行为的感受告诉孩子,要孩子不要怎样。孩子原本没有这样的感受,因提醒而产生,并经由母亲,常常携带负面情绪地反复提醒、斥责、批评,或产生某种特定的亲子行为,比如当孩子在与伙伴玩耍时,无意中的碰撞行为,父母觉得是孩子受到了有意的欺负,并时时地提醒孩子“某某欺负你了”。最终把这种感受印刻在孩子的心中,转而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困境。所以,如果你感受到什么,不要提醒孩子,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他的内心很健康。 孩子的成长,就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通过与家长、同伴、老师及其他人的互动交往的社会化过程,使得自己从一个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这样孩子将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达到自我潜能的最大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些小挫折是必然的,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的能力去处理,也正是对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事件的解决中,孩子逐渐成长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他不得不走向社会时,就会承受沉重的挫败,这种看似突如其来的,其实是早期就已经播下的种子,今天结果了而已。 在章晖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妈妈对小孩子之间的互动有自己的偏见,过分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被欺负”,幼儿时避免她的担心发生,几乎没有让孩子上过幼儿园,章晖失去了最初与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小学期间由于妈妈的不断强调,使得他也总会在同学的正常互动中找到被欺负的“事例”,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逐渐采取了回避接触的方式。久而久之,章晖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及意愿。在学生时代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注意,因为自己也能从学习中自得其乐,成绩也让他找到自尊;但随着走入社会,工作中出现的种种不适,才使得这个问题凸显。 育儿建议:不要代替孩子体验与思考 我想告诉各位父母,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不要代替孩子决定,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不要代替孩子体验,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品尝;不要代替孩子作总结,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反思。 不要将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飞飞十岁了,班主任建议家长带孩子看一下心理医生,因为老师觉得飞飞缺乏这个年龄孩子应有的朝气,有些为孩子的发展担忧。 在接待室见到飞飞时,助理将我介绍给飞飞的妈妈,她很热情和恭敬的与我握手问候,我注意到飞飞仰着脸目不转睛、面无情绪地直视着我,我俯下身夸张地挥手与他打招呼:“嗨,你好呀,飞飞!”他的表情并没有多少变化,妈妈难堪地教训孩子:“老师与你说话呢,问老师好!”,这时的飞飞笔直地站起身,给我鞠了一个很标准的90度的躬,“老师好”。坐下后又恢复刚才的状态。 在走近咨询室时,飞飞跟在妈妈的身后,妈妈坐下后,他站在妈妈的身边没有动,“坐到老师的身边。”妈妈伸出手,将飞飞拉到我的旁边坐下。在谈话中,我只与妈妈澄清了相关资料,比如:孩子的出生成长经历,有无家族病史,智力水平,有无躯体疾病等问题。后来只能让妈妈离开咨询室,因为每当我询问飞飞情况时,不等孩子开口她就说完了,不管我怎样温和地强调:“让孩子自己说”、“相信孩子能表达清楚的”、“我们看看孩子自己怎么看”等等,几乎都不起作用,妈妈离开咨询室前,孩子几乎没有超过5句完整的话。 我感受到飞飞的想法:有妈妈在,我不用有自己的大脑;即使有了自己的思考,也难得会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有幸表达了又能怎样?不幸的是,妈妈却未能感到孩子的无力感。 问题出在哪里呢?一个智力正常的十岁男孩,上课思想游离,与同学几乎是自动隔离状态,行为上是听(妈妈)指令的小机器人。 希望妈妈能明白,代替飞飞做一个做事情、做决定是她的需要,而不是飞飞的需要,更不是飞飞发展的需要。把思想还给飞飞,让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发展向外的关系,成为一位健康、快乐的飞飞。 放开手,孩子会走得更好 有一天,我和爱人坐在小区的游乐场边上,看着几位小朋友滑滑梯。一个4、5岁左右的小男孩特别引人注意,每一个轮回都是由爷爷或奶奶抱上滑梯,小手始终不放开家长的手,并且在“宝宝不怕,爷爷不松手的…”安慰下才敢一手扶着滑梯边,一手紧紧地抓着老人的手,缓缓地滑下,这样自然给投入游戏的其他孩子带来了阻碍。一个排在“宝宝”后面的,与他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性急地在后面推了一把,并笑呵呵的说:“男子汉,不用怕。”,这个加速让“宝宝”像其他孩子一样滑下,脸上还绽放了略带紧张的新体验的笑容。 接下来的事,让我们在场的人都有些震惊。怒气匆匆的爷爷和奶奶冲到滑梯下,爷爷一把拎起随后滑下的小男孩,怒目圆睁地训斥到“小流氓,谁家的孩子怎么没人管教,长大一定会进监狱……”,那个“宝宝”突然收起了笑脸,“哇!”一声大哭起来,爷爷放下惊呆的小男孩,赶紧抱起孙子,嘴里骂骂咧咧地走了,留下了惊呆的全场人,和那个还没有从惊吓中清醒过来的孩子……。 可能大家会感受到,那位爷爷的愤怒是他自己,最初“宝宝”却因为新的体验开心的笑了,但爷爷的举动,会使得“宝宝”歪曲自己的感受,会让委屈和愤怒替代自己的刚才曾有的愉悦开心的感受。家长反复的替代性的提示,孩子最终会将这些体验变成自己的,阻碍他的正常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