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险半径”在驾驶中的综合运用

 疯狂插曲 2018-01-29

“危险半径”这个提法终于让大家兴奋起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这个概念实在是太重要了,它直接改变了你驾驶时思考路况的角度和方式。

很多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相信现在大家应该深有体会了。

今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探讨一下“危险半径”这个问题。

首先来明确一下“危险半径”这个概念:  

所谓的“危险半径”指的是,你驾驶时能影响到的周边范围(星矢的小宇宙)。速度越大,影响和波及的范围越大,所以“危险半径”半径就越大。

建立了这个概念之后,以下事实就不难理解了:

1、为什么高速要比市内危险?

由于速度的增加,每辆车的“危险半径”范围大大增加,那么车辆与车辆之间“危险半径”重合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危险半径”重合就意味危险概率的增加。

2、为什么要远离大车?

因为大车的“危险半径”比小车要大很多(影响范围),梦飞来做个比喻,希望能加深你对“危险半径”这件事情的理解。

请想象一个游泳池,一只大象跳下去和一只小白兔跳下去,谁溅起的水花大?(影响范围大)

大象就是大车,小白兔就是小轿车,以后你看到大车就应该想起这个例子。

3、为什么高速上车团容易造成严重的连环事故?

因为大量汽车的危险半径重合在了一起,使得危险发生的概率呈现指数级增长。

…………

相关的例子非常多,请大家结合“危险半径”这个概念去思考。

有了定性的概念之后,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做定量分析:

“危险半径”一定会伴随着另一个概念的产生——“危险中心”。

请回想一下,地震的概念,地震的源头简称为:震源。相对这个概念来说,一辆车其实就是“危险半径”的源头。

而震源周边受到影响最大的核心区域就是“震中”,然后往外扩散,辐射的强度逐渐减弱。

“危险半径”是一样的,越靠近一辆车(危险半径之源),那么受到它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
 


所以,你驾驶的时候,应该遵守如下准则:


1、“逢自身变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身“危险半径”对周边车辆的影响,多观察,特别是后视镜!别忘了,“危险半径”是个圆!

车后也有很大的范围会受到你的影响,所以后视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时配合八大好习惯里的“让速不让道”和“眼不到手不动”。

看到没有,所有的知识体系打通了!

这时候你也应该理解了,“变道”、“超车”、“掉头”等动作为什么危险的原因了。所以,在“逢自身变化”的时候一定请多观察。

2、尽量不要行驶在其它车辆的危险半径范围内
 


如迫不得已,从你们“危险半径”重合的那一刻就应该起到提醒的义务,同时多注意观察对方的动向,下面这个车祸视频很能说明问题。



其实从这个位置开始,就要非常小心了,因为车辆的危险半径已经重合。




有车友问梦飞:如何判断自己处在他人的危险半径之内呢?

当您对一个问题想不明白的时候,请回归到这个问题的原始定义:“危险半径”就是一辆车能波及到的范围,所以当你行驶在路上时就要不断评估,前车的下一步的举动是否可能波及到你。

这就是建立“危险半径”的感觉,同时也是培养驾驶的另一大能力——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路况)的过程。

就拿这个视频为例,视频车的道路是空旷的,而且别克SUV的前车缓慢,如果你站在别克的角度去思考他的路况,就应该能想到它很大程度会选择变道!这个过程,就是同理心的培养。

这种“猜心”游戏,是驾驶中最有趣的环节,也是梦飞喜欢开车的原因之一,当你判断对了对方的想法,就会很开心,嘿嘿嘿……

所以驾驶真的是一件不省心的事情,如果驾驶时某一刻你觉得自己无所事事或者开小差去了,那就是要出问题的时候。

驾驶的本质,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这要求你做到“三逢四要原则”和“八大好习惯”;从微观上来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要求你有同理心,同时善用“危险半径”这个工具。

下面留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请问“危险半径”和后视镜盲区是不是同一回事?差别在哪里?什么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