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获奖导游词:中国科举博物馆(孙逸宁)

 minshao8 2018-01-29


一、景区概况

各位游客,欢迎您来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参观游览。博物馆位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内,是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以及科举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在修缮和保护原江南贡院明远楼、飞虹桥等历史遗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2012年12月12日建设项目正式立项,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于2017年1月28日正式向国内外游客开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选官制度,它始于隋大业元年(605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停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千百年来,科举将读书和做官通过考试链接起来,经过公平的竞争,最后以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因此有着“至公之制”的美誉。它的诞生对于世界而言是精神领域中的一大贡献,完全可以与物质领域中的四大发明相媲美,所以有学者将其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我们现在所在的“江南贡院”是曾经科举考场,它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仅作县学、府学考试之用。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这里便成为了乡试、会试的考试场所。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这里变成了乡试的考试场所。此后,经过历代不断的翻修与扩建至清朝同治年间达到鼎盛,拥有号舍20644间,占地约30万平方米,与当时的顺天贡院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科举考场,并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科举考场。

新建成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西起魁光阁,东至文源桥,南临秦淮河,北抵南京市中医院,整馆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主要展示与科举相关的一些特色民俗,北区主要是由地下四层的科举博物馆和地上明远楼号舍遗址区组成。

图片来源“网络”


二、各景点概况


【南区】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南区,它毗邻秦淮河,是古代考生排队入场之处。正南面的照壁上有一幅瓷板画“南闱放榜图”,展现出的是古代考生在贡院前观榜的情景。右转是一条登科长廊,正上方门额上有李鸿章所题的“唯才是举”。走上长廊,我们可以欣赏悠悠的秦淮河水,感受南京的千年文脉。右侧是与科举民俗相关的文物珍品展示,前方右手处是魁光阁,是古代考生拜魁星之地,其亭顶原为红色,由于夫子庙地区连年发生火灾,故将亭顶改为蓝色。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五香豆和雨花茶”是“秦淮八绝”之一,虽然美味已不存,但是其名声也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地面建筑】

历史上江南贡院原有三道大门,头门、仪门、龙门,而我们此刻所在的是江南贡院的第三道大门——龙门所在地。考生穿过龙门后将经历九天六夜“地狱般”的追梦之旅,因而这道大门有着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景。在大门左右挂有一幅楹联“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这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所撰写的,体现出了古代考生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人生,牌坊正中的“江南贡院”是集字于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的手稿。

穿过牌坊,一个方形水池出现在我们面前,它犹如一方古砚,清风拂面,似乎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有阵阵墨香扑鼻而来。平静的水面如同一面明镜,将四周景色倒影其间,有着“以史为鉴”的含义。水池的面积约有1300平方米,象征着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1300年之久,墨池之水让人可以感受到文人墨客的文思泉涌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墨池两侧的抽象号舍向大家还原了历史上江南贡院的盛况,号舍是以千字文——中国古代孩童时的启蒙读物来进行排列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封建社会时期,阿拉伯数字的推广程度远远不及千字文,因此使用千字文的每一个字来对应当时的某一考试区域,可以方便考生对号入座。隔着水池,与龙门相对的是江南贡院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历史遗迹——明远楼,这也是我们最后会参观的遗址区。那下面就请各位首先随我前往地下博物馆参观游览。


【迎宾大厅】

 走入迎宾大厅,迎面看见的弧形电视墙上用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四组动态画面向大家展现了古代学子人生中的四个重要阶段。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看这些小朋友,它们正在田间嬉戏玩耍。而后他们将接受启蒙教育,并开始他们的漫漫“科考之路”。

经过童试选拔出的秀才们将入读官学,经过数年的学习后赶赴贡院参加科考。该画面向大家还原了当年古代考生通过水路、陆路分赴江南贡院参考的生动场景。由于江南贡院地处夫子庙北岸,所以大部分考生会选择住在附近,因而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古代考生考试的场所——号舍,考生需要在狭小的号舍内考九天六夜,这幅画面向我们展现出的是136个考生在号舍内考试的场景,让我们体会到古代考生考试之不易。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寒窗苦读学子终有一天鱼跃龙门、金榜题名。迎面而来,您可以看见有一位状元正骑着高头大马穿过龙门,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地位将会得到改变。


【坡道】

走出迎宾大厅,沿着130米坡道环绕而下,它将会带领我们回到1300年前的隋朝。在漫步中我们逐渐远离夫子庙的喧嚣,消除心中的浮躁,走入静谧的地下四层博物馆,来感受古代考生如何通过科考改变人生。

透过窗格,我们看到的是科举博物馆的内核——宝匣,宝匣四周又以经卷为皮。这满墙的经卷既是中国封建时期记载文字、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也象征的古代的莘莘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坡道左侧是用瓦片堆积而成的墙面,这层层叠叠的瓦片像鱼鳞,又像龙鳞,暗含着科举考试有着鱼跃龙门、金榜题名之意,同时他的形状又像一本本摊开的书本,所以又有着“读书破万卷”的学习精神。我们现在仿佛置身在一条江南小巷之中,坡道一侧的青瓦也体现出了江南地区独有的建筑特征“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粉墙黛瓦,高低错落”,这也巧妙的呼应了夫子庙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徽派建筑风格。

细看瓦片墙中,还有一些词语散落其间,“孝悌有闻、德行敦厚、强毅正直、学业优敏……”这些词都是隋朝时科举选材的要求。可以发现,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不仅要求学习成绩优异,道德品行也要端正,身体素质也要过硬,所以通过科举成就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人才。



【序厅】

走入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铅字墙,铅字墙上的文字截自于四书五经,共约十万字,象征中国古代在科举考试中走出的十万余名进士。铅字墙上的22组剪影复原了古代考生赶考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去了解“科考”,感受科考后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无尚荣光!

继续前行,“科第世家”石牌坊伫立在厅堂正中,它是从明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中征集来的。吴伯宗,他与他的祖父、父亲、伯父、兄弟等均在科考中荣获功名,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举家族,建此牌坊以示其身份地位的提升和彰显其家族的荣耀。

牌坊后是用投影所投射出的水幕墙,墙上有欧阳修、唐伯虎、王安石等诸多名人的姓名,它们逆流而上,体现出了科举考试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与水幕墙相对的墙上共有八个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记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在儒家中的理念是指在读书、实践中求知,从退致事物之理至探寻事物之本心,其实说白了就是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遵守本心,做好自我,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科举考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电影厅内播放的是长达十分钟的科举纪录片——千年科举梦,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千年发展历程,请观赏。


【五大展区】

地下博物馆共有5大展区,33个展厅,馆内收藏文物上万件,展出文物七百余件。五大展区依次为国求贤、鱼龙变化、金榜题名、金陵佳话与源远流长。


【第一展区:为国求贤】

正前方的姜太公渭水钓鱼、汉光武帝访严光、刘备三顾茅庐这三个故事场景将我们带回前科举时代,而后通过编年史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科举制度发展的经过,凸显出了君王求贤以及士人求仕的途径,更体现出科举制度的发展正向“至公之制”的目标前进。


【第二展区:鱼龙变化】

鱼龙变化展区全方位的展现了古代考生是如何通过科考鱼跃龙门,改变人生地位。科举制度从隋朝的进士科,经过历朝历代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四级考试。科举需要通过报考,随后逐级参加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至最后终获功名与荣耀。第一级考试叫童试,分为县、府、院三级考试,最终录取者被称生员,俗称“秀才”,第一名被称为“案首”。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级考试,明清时期的乡试在北京、南京及各省省会进行,通过考试者方可称“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我们熟知的唐伯虎就曾在江南贡院考中的乡试第一名,所以又被称为“唐解元”。各省新科及历科举人都有资格参加次年三月的会试,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三级考试,会试录取者被称为“贡士”,又被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最高一级考试叫做殿试,因在宫廷内进行,故而得名。清代殿试地点经过不断调整,最终定于故宫保和殿进行。殿试考中后称为“进士”,共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如果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即为连中三元。如果连同童试三级均获得第一名,被称“连中六元”,黄观与钱棨就是曾在江南贡院参加科考且“连中六元”者。


【魁星堂】

魁星堂是地下博物馆的核心区域。走入魁星堂环视四周,橱窗内布满各类书籍,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著作,象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习精神。中部采用环形电视墙,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古代的考生从魁星祈愿到金榜题名、跨马游街直至衣锦还乡的全过程,下面请各位观赏。上方是一个挑高12米的空间,向大家展现的是浩瀚的星空,其中最明亮的七颗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北斗七星”。


【第三展区:金榜题名】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的四大喜事,而数“金榜题名”最为荣耀。十年寒窗苦读,就为后来的一举成名。它是古代学子人生中梦寐以求的大事,也是家族中的巨大荣耀,至今它仍有着美好、吉利的象征。


【第四展区:金陵佳话】

明清时期江南贡院曾是中国古代的两大科举考场之一,也是全国极其重要的人才“输出地”。三年一次的科考给夫子庙带来了一派繁荣的景象。本展区向大家复原了夫子庙明清时期集市的场景。走上街市,到书坊、茶馆逛逛,到魁星亭拜拜魁星,最后看看夫子庙的名人故居,岂不乐哉!



【第五展区:源远流长】

清末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废止,但是其所提倡的公平竞争以及择优录取的精神正影响着后来的考试制度。民国的考试院、新中国的高考制度、现代公务员选拔制度,都是科举进一步的延伸。科举对于世界各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都相继效仿中国实行科举制度,而欧美各国也借鉴科举制度并结合自身国情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


【明远楼】

前方这座三层楼高的建筑就是明远楼。历史记载,它曾是江南贡院最高的建筑,也是考试期间发号施令的场所。古代科举考试期间,考官监临考试昼夜登楼巡查便在此处,以防考生骚乱、作弊。“明远楼”匾额是清康熙皇帝所题,楼后是清乾隆皇帝所题,“明远”二字取自于《大学》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

明远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34年),经过历代修缮,方才保存下来。20世纪80年代,曾在此修建了“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2014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期间,根据原始照片资料及残留印记,进行保护性修缮并恢复了明远楼彩画。每当夜晚降临,灯光亮起,影像倒影在水池中,仿佛可以带我们穿越回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朝。

(图片来源“网络”)


【号舍】

明远楼两侧复建有99间号舍,9是自然数中最大的数字,这也代表着江南贡院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走近细看,每间号舍深约四尺,宽约三尺,高约为八尺。考生需要在此号舍内住上九天六夜,吃喝拉撒睡考都需在里面进行,甚是艰辛。号舍内有砖托,上下承有两块木板,白天考试将木板分开作为桌凳。每当夜晚之时,将木板拼凑在一起便可作床铺使用。墙中有一个大约三寸的石龛深入其间,以便考生放灯之用。在每一排号舍尾端均有一水缸,考试期间缸内装满水,以供考生饮水之用,同时以防火灾的发生。古代考生进入号舍后,人满即封门。在此期间不得随意走动、交谈,以防在考试期间考生在考场内舞弊。


【至公堂】

在科举博物馆中轴线的末端是复建的至公堂,这里曾经是监临、提调、掌卷、受卷等外帘官员的办公之处。至公堂正中有一石碑,名曰“御制宸翰碑”,碑上是清圣祖康熙所作的《为考试叹》。“人才当义取,王道岂纷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文宗濂洛理,士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用此诗告诫全国各地贡院的考官一定不能徇私舞弊,要公平公正的为国选拔人才。


【结尾】

各位游客,我们的参观即将到达尾声,回过身来,我们将目光再次聚集在博物馆的屋顶——“墨池”之上,面前墨池里的水静如明镜,有着“以史为鉴”的含义。科举考试固然有不合理之处,但如果我们可以在未来考试制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科举中公平、公正的选拔形式,那我相信,我们未来的考试制度一定会发展成为“至公之制”。

 

导游提示:

南区 — 地面建筑 — 迎宾大厅 — 坡道 — 序厅 — 为国求贤— 鱼龙变化 — 魁星堂 —金榜题名 — 金陵佳话 — 源远流长 — 明远楼 — 号舍 — 至公堂

游览时间约为90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