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鼓硬,笔画柔,背后故事来瞅瞅

 花间一酒壶 2018-01-29

各位老伙计们,老范我又来啦~

还记得不,上一期,

老范给大家讲述了“国家宝藏”石鼓的传世故事,

那么今天,咱们就主要来聊聊这石鼓拓片。



石刻文献与甲骨文、金文、帛书、简牍文字一样,

都是珍贵的古代文字记录。

作为比纸张寿命更长的载体,

其数量巨大,涉及面广,

可比肩纸质文献。

就拿老范最近在研究的《石鼓文》拓本来说,

“黄帛本”、“氐鲜本”、“咸同本”、“阮摹本”……

十余种不同版本的“十鼓”拓片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碑帖历来被称为“黑老虎”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但人们一谈起它,总是又爱又恨。

为啥?

因为啊,即便是著名的金石学家

也有“打眼”的时候。


例子咱就不举了,今天的重点是↓

作为一位非专业人士该如何鉴赏碑帖?

原拓、摹刻又是怎么回事?



1

原拓


所谓原拓

即在原石上传拓的拓片,

经过装裱后称之为拓本。

它是原石的忠实反映者,

一般来说,拓本拓印的年代越早,则越珍贵。

就拿《石鼓文》来说,

目前可见到的《石鼓文》原石拓本,

自明代中期至清代末期前后至少有十余种版本。


尽管故宫博物院的“石鼓”原石尚在,

但“风雨缺讹苔藓涩”,

原文应有七百余字,如今仅存二百七十二字

石鼓的损泐历代不同,

每一种拓本,其文字情况都大有不同,

这也正好原原本本地反映了当时石鼓的风貌。

如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比较早的原石拓本“黄帛本”(明代中晚期拓),

之所以称为“黄帛本”,

是由于该拓本的第二鼓中的“黄帛”二字未损。



著名的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定其为

明代嘉靖、隆庆以后拓本。

既然是拓本,理论上说就是可以不断复制的。

但是,据老范搜罗考察所知的“黄帛本”数量极少。

故宫博物院有2件、上海图书馆有1件,

可以说是无上善本

除此之外,还有明末至清初(乾隆初年)间拓本,又称“氐鲜本”

此时第二鼓中的“氐鲜”等五字未损,

而“黄帛”两字已残缺。



2

摹刻


看完了两个版本的原石拓本,

我们再来看看摹刻本。

《石鼓文》的摹刻,宋时便已有之,

明清更是不胜枚举。

 “摹刻”是复制善本碑帖的概念,

它与“翻刻”的概念不同,

“摹刻”的对象是书法,

其目的在于将重要书迹流传下来供人研习;

而“翻刻”则是依照原版,将版式、行款、字体等

尽可能做到以假乱真。 



而这其中最最有名的摹刻本就是

阮元据天一阁藏“天下最善本”宋拓《石鼓文》所摹,

(可参见老范说书第三十一讲内容)

石刻之祖在此,还不速来拜见

他在《杭州—扬州重摹天一阁北宋石鼓文跋》中写到:

“元于嘉庆二年夏,细审天一阁本,

复参议明初诸本,推究字体,摹以书意,

刻为十石,除重文不计,凡可辨识者四百七十二字……”。



阮元又记:“天下乐石以岐阳石鼓文为最古,

石鼓文拓本以浙东天一阁所藏松雪斋(赵孟頫)北宋本为最古。

海盐张燕昌曾双钩刻石于家。

余细审天一阁本,并参以明初诸本,

属芑堂以油素书丹,被之十碣,

命海盐吴厚生刻之。

至于刀凿所施,运以意匠,精神形迹,

混而愈全,则扬州江墨君德地所为也。”

观阮元摹刻本竟有472字,字口清晰,摹刻精良,

不难想见昔日原本之善那!


听老范讲完这一课,

是不是对鉴赏碑帖又多了那么些许心得呢~

不过本文只给大家介绍了3种版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