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68)

 爱雅阁 2018-01-29

 (八五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曰:“兄年老,吾自往辩。”  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为左参议,命举所知。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子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与王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波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宇仲持,居宫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③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源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换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4.把第互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

参考答案

1A     2A   3C

4、(l)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2)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参考译文】

郑濂,字仲德,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三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

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喝。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

后来有人诬告郑家结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郑家兄弟六人争相要跟随官吏前去,最后由郑濂的弟弟郑前往,当时郑濂正在京城,他赶去拦住弟弟说:“我是兄长,应该由我去。”弟弟说:“哥哥你已经老了,应当由我前往。”就这样,兄弟两人争相入狱。

明太祖知道后说:“像这样孝义的人,怎么会去追随他人叛逆呢?”随即将诬陷之人治罪,并重用郑家子弟为官。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八六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参考答案

1CA 字:人的表字;B 因:于是;D 徒:同一类的人)

2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3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4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⑵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⑶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八六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 · 郦生陆贾列传》)

【注释】①握: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                  弟:小弟

D.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冲:交通要道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B郦生乃深自藏匿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D延郦生上坐,谢之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主要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度,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立即采纳了夺取陈留县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⑵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⑶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参考答案

1C(弟:但,只管。)

2C(两个“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交好”;A项,介词,凭/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D项,道歉/辞别)

3A (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不仅仅因为他放荡不羁,还因为他的才智超群,可以说“不敢”中包含着敬畏)

4.⑴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

⑵骑士(回去之后)就按郦生嘱咐的话从容地告诉了沛公。

⑶如果(您)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文言文参考译文: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尽管如能,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但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斤斤计较、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刚愎自用、不能听取宏伟意见的小人,因此他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不去逢迎这些人。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个骑士恰恰是郦食其邻里故人的儿子,沛公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一天,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他,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你只管像我教你的这样说。”骑士回去之后,就按郦生嘱咐的话从容地告诉了沛公。   

后来沛公来到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拜见。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生来见。郦生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并且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整齐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郦生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郦生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生说道:“您把乌合之众,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以此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于是沛公就派遣郦生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八六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青州刺史范之子。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秉法清勤,引为治书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治,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久之,行①河南尹,寻即真。肃宗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②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③。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储兵积粟,以为边备。未几,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

  道元素有严猛之称。司州牧,汝南王悦④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匿于悦第,时还其家,道元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之,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是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悦等讽⑤朝廷遣为关右大使⑥,遂为宝夤所害,死于阴盘驿亭。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选自《魏书·酷吏传·郦道元传》)

[注释]①行:这里是“代理”的意思。②沃野、怀朔……御夷:均为镇名。③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郡县驻防地仍准许使用古城邑名称。④司州牧,汝南王悦:汝南王,名元悦,当时担任司州牧。⑤讽:暗中劝谏。⑥关右大使:官名,处理雍州地区的事务。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治书侍御史  (       )   

迁辅国将军    (       )

行河南尹,寻即真(       )

时论薄之        (       )

2.下列加点词“为”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于人为可讥                 B.遂为宝夤所害

C.我为鱼肉,何辞为            D.不足为外人道也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

译文:

⑵悦启灵太后请全之,敕赦之

译文:

4.对全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郦道元多次升官,都与御史中尉李彪的提拔有关。

B.郦道元父亲曾任青州刺史,后又升任尚书主客郎。

C.郦道元执法苛严威猛,对违法的人和事毫不留情。

D.郦氏兄弟俩与世人不能和睦相处,多有猜忌之心。

5.汝南王元悦“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与郦道元“为宝夤所害”有什么关系?请做分析。

 

 

参考答案

1.引荐、推举;连续;不久;轻视、看不起

2.BD (A作动词“是”用;C作语气助词用;BD均为介词

3.⑴土著人到朝廷告发郦道元为官苛刻严厉,他(因这件事)犯罪被罢官(要点:蛮民、诣、阙、讼、坐)

⑵元悦(汝南王)禀告灵太后,请求(灵太后)使丘念保全,(太后)下令赦免丘念(要点:启、全之,敕

4. C

5.汝南王元悦建议朝廷让郦道元担任关右大使,别有用心。郦道元素来有苛严威猛的名声,执法严厉,让他去处理雍州地区的事务,必然要与已有谋反之心的雍州刺史萧宝夤产生强烈冲突,汝南王元悦是借萧宝夤的手杀死了郦道元

.参考译文: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是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太和年中,担任尚书主客郎。由于郦道元执法清正勤勉,御史中尉李彪推荐他担任治书侍御史。(郦道元)连续升任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在担任东荆州刺史时,郦道元)以威猛的手段来治理,当地土著人到朝廷告发他(为官)苛刻严厉,他(因这件事)犯罪被免官。很久以后,他代理河南尹职务,随后正式任职。肃宗将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各镇合并改为州,这些郡县的驻防地仍准许使用古城邑名称。()诏令郦道元拿着皇帝赐的节仗兼任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划州郡(官员)的设置,裁减人员,决定去留,储备兵马,屯集粮草,来作为边境防备。不久,郦道元升任为安南将军、御史中尉。

  郦道元素来有苛严威猛的名声。(当时)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爱身边的近臣丘念,常与他起卧同室。到了选任州官时,多听由丘念(办理)(平时)丘念藏在元悦府第中,有时回自己的家,郦道元逮捕丘念投入监牢。元悦禀告灵太后请求保全丘念,(太后)下令赦免丘念。道元冒死抗命,并趁机揭发元悦的罪行。这时候,雍州刺史萧宝夤已稍稍露出谋反的形迹,元悦等人暗中劝谏朝廷派遣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处理雍州事务),于是(郦道元)被萧宝夤所害,死在(上任路上的)阴盘驿站。

郦道元喜爱读书,广泛阅览奇书。()为《水经》撰写40卷作注,撰写《本志》13篇,又作《七聘》以及其他许多文章,都在世上流传。然而,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又相互多有猜忌,被当时舆论看不起。

(八六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原平

郭原平,字长恭。禀至行,养亲必以己力,佣赁以给供养。性甚巧,每为人作工,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食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又未尝睡卧。父亡,哭踊恸绝,数日方苏。以为奉终之义,情礼自毕,茔圹凶功,不欲假人。本虽巧而不解作墓,乃访邑中有营墓者,助人运力,经时展勤,久乃闲练。又自卖十夫以供众费,窀穸之事,俭而当礼。性无术学,因心自然。葬毕,诣所买主执役无懈,与诸奴分务,让选取劳。主人不忍使,每遣之,原平服勤未尝暂替。佣赁养母,有余聚以自赎。既学构冢,尤善其事,每至吉岁,求者盈门。原平所起必自贫始,既取贱价,又以夫日助之。及父丧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常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肉。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瑶之乃自往,日:“令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每出卖物,裁求半价,邑人皆共识悉,现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后取值。宅上种竹,夜有盗其笋者,原平遇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通,又采笋置篱外。邻里惭傀,无复取者。

宋文帝崩,原平号恸,日食麦饼一枚,如此五日。人日:“谁非王臣,何独如此?”原平泣而答日:“吾家见异先朝,蒙褒赞之赏,不能报恩,私心感动耳。”

                                      (《南史·卷七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禀至行,养亲必以己力       禀:禀性,天性。

B.跨积寒暑,又未尝睡卧       跨积寒暑:从冬到夏。

C.窀穸之事,俭而当礼         窀穸:墓穴。

D.吾家见异先朝               见异:看见怪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养亲必以己力         ②佣赁以给供养

B.①则虚中竟日           ②白雁至则霜降   

C.①本虽巧而不解作墓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①既学构冢,尤善其事    ②既取贱价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奉终之义,情礼自毕。

 

②经时展勤,久乃闲练。

 

③与诸奴分务,让逸取劳。

 

④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后取值。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郭原平讲孝道的一项是(   )

①原平所起必自贫始               

②原平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

③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     

④父服除后,不复食肉

⑤日食麦饼一枚,如此五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郭原平非常讲孝道,他家里有时候断了炊,他便自己在外边饿一天肚子,总是等到傍晚收了工,领了工钱,在附近买了粮食以后,才回家生火做饭。

B.他虽然灵巧却不懂怎样修坟墓,便到造墓的人家去帮忙。由于经常干活,时间长了他便也会修墓了。他还多次顶替别人服役来换取修墓的费用。

C.郭原平给人修墓,一定先替那最穷的人家去修墓,不但收的费用低,他自己还整天当劳动力去帮着别人干活儿。

D.宋文帝死后,郭原平嚎啕大哭,一连五天,每天只吃一个面饼。有人讽刺说他:“谁不是皇帝的臣民呢,你能这样,真了不起!”郭原平哭着回答说:“我家受朝廷恩惠不能报答,    心里难受才这样。”

 

参考答案

1. D。“见”表示被动,“见异”的意思是被看重。

2. BA项①介词,相当于“依靠”;一②连词,同“而”。B项相当于“就”。C项①相当于“虽然”;②相当于即使。D项①时间副词,相当于“已经,……以后";②副词,相当于“尽,全。”

3. ①他认为给父母办丧事,从道理上讲,不管是情义还是礼节都应该由孝子自己来干。

②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实干,时间长了也便精通了此道。

③和其他奴仆分担劳务,把轻松的事让别人,自己拣重活儿干。④彼此相让,原平一定要让价钱稍便宜些,才肯收钱。

4. D。①句表现郭原平的起家情况。④句表现其善待盗其笋者。 

5. D。“何独如此”的意思是“你何必这样呢?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恭,具有仁孝的品行,全靠自己的力气来赡养父母,给人家做工争取膳食。性情谦虚,每为人做活儿,只收取打短工的工钱。主人供应饭食,他因为自己家贫,父母都没有吃过好饭,就只吃些咸饭。有时候家里断了炊,他便自己在外边饿一天肚子,决不独食。一定等到傍晚收了工,领了工钱,在附近买了粮食以后,才回家生火做饭。父亲病重一年,从冬到夏,原平衣不解带,不吃蔬菜,从冬到夏从来没有躺下睡过觉。父亲死后,他蹦着跳着哭昏过去,几天后才醒过来。他认为给父母办丧事,不管是从情义还是礼节上讲,都应该由孝子自己来干,丧葬之事,不宜交别人代理。他虽然灵巧却不懂怎么修坟墓,于是就到本地造墓的人家,去给人帮忙,这样经常出力干活,时间长了便精通此道。他还十次顶替别人服役来争取费用。修墓的事,办得既节俭又合乎礼节。他并没有经过什么专门的学习,全是凭内心的一股自然灵气。葬完父亲以后,就到雇主家里去干活儿,并毫无懈怠之意。他和其他奴仆分担劳动,常把轻松的事让给别人,自己拣重活儿干。主人不忍心使唤他,几次让他回去,而他却辛勤劳作不曾停歇。得到的工钱用来养母,有余剩就攒着自己赎身。他学了修墓手艺之后,对这活儿很精通,每到宜于丧葬的吉日,来求他的人络绎不绝。原平一定先到最穷的人家去干活,不但收的费用低,还整天当劳力去帮着干活儿。等他父亲丧事办完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逢年过节,常在这里悲哀悼念,只啃几口干粮,不喝汤水。父亲丧服期满后,他再也不吃肉。高阳许瑶之免去建安郡丞后回乡,派人送他一斤丝绵,原平不要。瑶之就亲自登门,对他说:“今年冬天太冷,建安的丝绵又好,所以我拿来奉送给您。”原平才拜谢收下。

每次出门卖东西,他只要半价,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总是按照原价付钱,彼此相让,原平一定要让价钱稍便宜些,才肯收钱。他家房子附近种着竹子,夜里有人来偷笋,被原平碰上了,贼人逃跑时掉进了沟里。原平就在种竹处的沟上修了座小桥供人来往,又采下笋放在篱笆外边,邻里感到惭愧,再无人来偷取。宋文帝驾崩,原平嚷啕大哭,一天只吃一个面饼,这样一连五天。有人说他:“谁不是皇帝的臣民呢,你何必这样?”原平哭着回答说:“我家蒙先帝看重,受褒奖之赏,不能报恩,所以心里特别难受。”

(八六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十一年,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帝纳之。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是时,朝廷多举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芳及亡入匈奴。

以老病上书乞骸骨。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以充其家,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明年卒,时年八十六。帝亲临吊,赐冢茔地。

                                        节选自《后汉书》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伋因言选补众职              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

B.及帷帐钱谷,以充其家        作《师说》以贻之

C. 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设九宾于庭,臣乃敢上璧

D.设几杖之礼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伋很有办事能力和对百姓广布恩德的一组是(   

A. 数纳忠谏争                  悉遣归附农

B. 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 所过问民疾苦

C. 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       当简天下贤俊

D. 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伋凭借着忠诚和处理政事的高超能力,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B.郭伋解决渔阳寇盗横行和匈奴为患的问题时,都采用了武力警示与安抚并行的手段。

C.郭伋诚实守信,即使是对小孩子作出的承诺也不会违背。

D.郭伋一生政绩显著,朝中大多数人的认为他能够胜任重职。

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2)翻译:

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

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参考答案

1.A(趁机;用,凭借。B:来,表目的。C:才。D:结构助词,的。)

2.BA“数纳忠谏争”表忠诚;“悉遣归附农”是处理盗贼的手段。C“当简天下贤俊”表明善于选拔人才D“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是给族人)

3.B(解决匈奴问题时,没有使用安抚的手段。)

4.(1)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2)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之乱,又加上彭宠的战败,百姓大多奸猾凶恶,盗贼到处都是。/于是(郭伋)以擅自做主的罪名弹劾自己,皇上认为他的计策很好,不因此怪罪他。

文言译文

字细侯,是扶风茂陵人。郭年轻时就有高洁的志向品行,哀帝、平帝年间被征召为大司空府,多次升迁,做了渔阳都尉。世祖即位后,被任职为雍州的长官,转职两次,做了尚书令,屡次向皇上尽忠进言。

建武四年,(郭)出任中山太守。第二年,彭宠被剿灭,(郭)转职渔阳太守。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之乱,又加上彭宠的战败,百姓大多奸猾凶恶,盗贼到处都是。郭到任后,表明(官府的)诚信,公布(对改恶从善者的)赏赐,杀掉盗贼的首领,(于是)盗贼都散伙了。当时,匈奴屡屡掠夺渔阳郡的边界,边境军民为此困苦不堪。郭整顿约束军队,制定了攻守的策略,匈奴感到害怕而远远离开,不敢再入边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郭)在职五年,人口增加了一倍。后来颍川盗贼大量出现,建武九年,(朝廷)征召郭做颍川太守。郭到了颖川,招引安抚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几百人,(山贼们)都绑上双手,到郭处归降,(郭把山贼们)全都放归务农。于是(郭)以擅自做主的罪名弹劾自己,皇上认为他的计策很好,不因此怪罪他。

建武十一年,皇上因为卢芳占据北方,就把郭调职为并州长官。(郭)到京师谢恩,帝立刻召见,同时召集皇太子和王侯们(与郭一起)宴饮交谈了一整天。趁机进言说选择担任官职的人,应当选择天下的才俊之士,不应当专用南阳人。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郭之前在并州,向来广布恩德,到后来进入并州地界,所到的县邑,老人孩子相互扶持,在路上迎接他。(郭)在所到之处询问百姓疾苦,探访年老有德和有才略的人,恭敬地对待他们,从早到晚和他们商讨政事。

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个孩子,各自骑着竹马,在道边迎接。郭问:“你们为什么要大老远的过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这里,很高兴,所以来迎接。”郭婉辞感谢他们。等到事情办完,小孩们又(把郭)送到城外,问:“使君什么时候回来?” ”。郭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知孩子们。巡行回来后,比预计的日期早一天,郭认为这是对孩子们失信了,于是在野外亭中停下,等到了日子才进城。

当时,朝廷里很多人推举郭,认为他可以做大司空,皇上因为并州处还有卢芳的紧急军情,况且匈奴还没安定,想让郭长久管理当地事务,所以不征召他。郭知道卢芳平素狠毒,急切间难以用武力制服,经常严格约束边将,公开宣布重金收买的政策,来结纳反贼。卢芳的大将隋昱于是计划胁迫卢芳向郭投降,芳至此逃亡匈奴。

因为年老多病上书请求去职归乡。建武二十二年,被征召为太中大夫,(皇上)赐他一所住宅,以及钱财谷物布匹,来增加他的家产,就(把赏赐的财物)散给宗亲九族,没有留下一点。第二年(郭)去世,享年八十六岁。皇上亲自到场吊唁,赐给坟地。

(八六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 郭原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粜,然后举爨                  爨:做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郭原平孝敬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①唯餐盐饭而已                  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①父抱笃疾弥年                  ②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①于母前,示有所啖               ②岂可减溉田之水

D.①原平乃拜而受之                ②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译文: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禀:天赋,赋予。

2A   解析  B项后一句表明郭原平不赚便宜;C项后一句表明郭原平先人后己,不计较私利;D项分别表明郭原平不随便接受别人东西和不愿麻烦别人。

3C   解析  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

塘”。

4、(1)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解析  1)注意“以”“颠沛”“乃”“立”“令”“足”的翻译。(2)注意“若”“以”“其”“耋齿”“屡空比室”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八六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衰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或①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④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③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苟攸等曰:“诸君能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中华书局版)

注:①苟或:曹操的谋士。②太祖: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封其为魏太祖。 ③古时候称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候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智者审于量主       量主:估量主人

B多端寡要             寡要:抓不住要害

C必死于匹夫之手       匹夫:才智一般的人

D不使孤至此           至此:到这里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  月出于东山之上 

B.于是遂去之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待其变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又从攻谭于南皮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嘉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②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③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④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⑤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⑥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社会政治大动荡的时代,郭嘉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察选择自己的“主公”。他先是北见袁绍,后来又投靠曹操,表现了郭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择主原则。

B.郭嘉是由于苟或的推荐才得到曹操的赏识的,他擅长于分析时局形势以及各个政治军事集团内在的矛盾,有利于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决策,从而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C.“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后对是否乘胜追讨谭、尚作出的分析,这个看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了郭嘉料事的准 确,最终使得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D.曹操在郭嘉去世后南下荆州,结果“于巴丘遇疾疫,烧船”,惨败后的曹操想起了这位年轻而又诡奇的谋士,也令人对郭嘉能够一瞥之下看出他人肺腑的惊世才能产生无限遐 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霄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译文:

(2)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译文:

   

参考答案

1D(到这个地步)

2A(上句的“之”用在主谓之间j下句的“之”属结构助词“的”)

3C(①是对袁绍的评价⑤是曹操对郭嘉的评价 ⑥是郭嘉死后的事情)

4D(“令人对郭嘉能够一瞥之下看出他人肺腑的惊世才能产生无限遐想”这一句不是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

5(1)孙策刚刚吞并江东,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是些能得人死力的人。但是孙策轻敌而无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与单身在田野中行走没有什么不同。

   (2)各位年纪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最年轻。本想天下平定后,要把身后的事情委托(交付)给他,可是他中年去世。这是命啊!

 参考译文

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起初,往北求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聪明人慎重地估量主人,因此每有建议,必收全功,从而建立功名。袁绍只是想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而不知用人的关键所在。事情头绪多的时候很难抓住要害,喜欢谋划但是没有决断,想与他拯救天下大难,成就霸王的基业.难啊!”于是就离开了他。荀或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议论天下的事情。曹操说:“使我成就大功业的,必定是郭嘉啊。”郭嘉出来,也高兴地说:“曹公真是我的主人啊。”

    曹操征战吕布,三战三胜,吕布入城固守。当时曹操的士卒疲倦不堪,曹操想率领军队退还,郭嘉劝说曹操对吕布发起急攻,于是活捉了吕布。孙策辗转征战,行程千里,终于完全占领江东,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准备渡江向北袭击许昌。曹操的部下听了都害怕,郭嘉判断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是些能得人死力的人。但是孙策轻敌而无戒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与单身在田野中行走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埋伏的刺客一跃而起,一个人就可以与孙策匹敌了。以我看,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孙策兵临长江,尚未北渡,果然被许贡的门客杀死。郭嘉随从曹操打败袁绍,袁绍死后,又跟从曹操在黎阳击讨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连续作战,多次取胜。诸将想乘胜追击,郭嘉说:“袁绍爱这两个儿子,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现在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他们必定内讧,不久就会分崩离析。急攻,他们就会相互支持;缓攻,他们便会争权夺利,不如南向荆州装做征讨刘表,以待其变;事变发生后再进攻他们,可一举而定。”曹操说:“好。”于是南征。军队到达西平的时候,袁谭、衰尚果然争夺冀州。袁谭被袁尚的军队打败,逃到平原据守,派辛毗向曹操投降。曹操回军救援袁谭,郭嘉又跟从曹操平定了邺。后来又跟从曹操到南皮攻打袁谭,冀州平定了。曹操说:“只有郭奉孝最能领会我的意图。”郭嘉三十八岁时,病得很重,曹操派去探视的人往来不绝。到郭嘉死后,曹操亲往吊丧,哀伤得很,他对苟攸等人说:“各位年纪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最年轻。本想天下平定后,要把身后的事情委托给他,可是他中年去世,这是命啊!”后来曹操南征讨荆州,在巴丘遇到疾疫,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伤叹说:“郭奉孝若还在的话,就不会让我到这个地步了。”

(八六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励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今录其章章效于事者,着之篇末。  

(节选自《后汉书·郭林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坟籍: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B.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      辟:  征召。

C.隐不违亲,贞不绝俗              隐:  躲藏。

D.后遭母忧,有至孝称。            忧:  疾病。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太“好学善友”和“鉴品士人”的一组是(   

A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B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

C.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

车数千两。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D.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太早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他在县里做事。林宗说:“大丈夫哪能从事这种下贱的工作呢?”就辞掉不去。跟成皋屈伯彦学习,学了三年,博通群书,名闻京师。

B.郭太曾经在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折垫起来戴在头上,当时人们也学着他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为人所敬慕到这种地步。

C.隐居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后来母亲去世,郭林宗在野外号哭,极为悲痛。

D.郭林宗所奖励选拔的士人,都如他所鉴定的。先言后验,大家都佩服他。林宗不会附会增加夸张之,不会运用华而不实和怪诞不稽之词来夸奖人。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译文:                                                                    

2)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

译文:                                                                    

 

参考答案

1.D

2.B

3.C

4、(1)天子不得以他为臣,诸侯不得以他为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

2)郭林宗所举荐选拔的官员,都如他所鉴定的一样。

(八六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子仪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 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官名  官名                      B. 官名   一般尊称  

C. 别号   官名                     D. 爵名  官名

2.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

A. 母亲       B. 妻子      C. 儿媳      D. 姊妹

3.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

A.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B.所请不当圣意 

C.以是方镇跋扈                    D.求无不得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敕不下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自艰难以来       艰难:艰苦困难

C.是以方镇跋扈     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言虞候纵横之状   纵横:这里指放肆

5. 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6. 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A.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需经过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B.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C.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D.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7.“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

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         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参考答案:

1. D.(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    

2. B.(文中有“惜母”句,故知南阳夫人为诸子之母,为郭子仪之妻)    

3. D.(“此”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4. B.(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5. D.(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贺”,即“贺我”)   

6. D.(“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弹劾;“体”,体统)    

7. D.(叹诸子不懂事,不奖赏严肃执法的都虞候,而怜惜母亲乳母之子,是循私的表现)

参考译文:

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曾经向皇帝上表弹劾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郭子仪的下属)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对地方上的军事长军持姑息态度,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军事长官骄横不法,使朝廷存在疑虑,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郭子仪在河中(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叹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我的几个儿子,全是奴仆的材料。”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奖赏父亲的都虞候,可是却怜惜母亲乳母之子,这不是奴仆的材料是什么?

(八六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署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颜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晋书·郭崇韬传》

注:斩祛射钩:祛。袂;钩,衣带之钩。意谓旧怨。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     寇:敌人

B.藏于私家,何异公帑。   帑:国库里的钱财

C.由是谗间愈人           时:离间的话。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构:图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郭崇韬进入洛阳后,开始接受别人的贿赂,在故人子弟的劝谏下,他把收受的钱财都献出去了。

C.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D.向延嗣诬陷郭崇韬把蜀地的宝货据为己有,并有谋反的意图。庄宗对此大怒,马彦圭假传圣旨让魏王处死了他。

3.联系全文看,下面对文言文最后一段的议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时,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值得非议。

B.郭崇韬自认为是郭子仪的后代,路为其墓地时,下马痛哭,作者对此不以为然。

C.郭崇韬尽忠国家,征蜀时,军政大事都由他决断。能破蜀,他功不可没。

D.破蜀后,郭崇韬派遣使者招抚南诏诸蛮。作者认为这种举动体现了他的大志。

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

 译文: 

2)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译文: 

3)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A(是动词,入侵。)

2B(他早就有这种想法)

3AA不是郭崇韬改的。)

4.(1)艰难、安逸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就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2)于是,就与李从袭等人共同谋划陷害郭崇韬。

  3)想借此安抚他们(南诏的少数民族),使他们归顺,可以说他是有远大的志向了。

参考译文

郭崇韬是代州雁门的人。为人聪慧敏捷,因才干而在当时有名。庄宗还是晋王的时候,郭崇韬在他手下担任中门使,很得庄宗的亲近和信任。

   庄宗派兵把张文礼围困在镇州,久攻不下。这时,定州的王都色结契丹来犯。郭崇韬说“契丹来犯,不是援救张文礼的,而是王都用利引诱的原因,再说,我们刚刚打败了梁军,应应该乘着高涨的士气,不能自己后退胆怯。”庄宗认为很对,果然打败了契丹的军队。庄宗当了皇帝,就让郭崇韬担任兵部尚书、枢密使。

   郭崇韬一向廉洁,自从到了洛阳后,就开始接受各方官员的贿赂和赠送,老朋友和手下的人为此都劝戒他,他说:“我位及大将和宰相,俸禄和皇上的赐赠非常多,哪里缺少他们那一点东西,现在的藩镇诸侯,多是。梁朝的旧将,都是与皇上有旧怨的人。现在的一概拒绝他们,难道他们没有反叛的可能吗?再说,这些钱财藏在我私人的家中,同藏在国库里有什么区别呢?”第二年,皇上在南方有军事活动,郭崇韬把他所接受的钱财都献出来,作为皇上奖赏的钱财。

   同光三年的夏天,庄宗因为宫中炎热、潮湿、不能居住而苦恼,想建造高楼来避暑于是派遣王允平办理此事。郭崇韬进谏说:“陛下过去心中考虑的是天下社稷,现在想的是个人的享受,艰难、安逸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但还是希望陛下不要忘了创业的艰难。”庄宗不言语。最终还是让王允平建楼,郭崇韬果然又极力阻谏。宦官说:“郭崇韬的住宅跟皇上的差不多,哪里知道陛下的热呢!”于是,各种谗言纷纷传到皇上的耳朵中。

   第二年讨伐蜀地,商议选择大将军。于是让继岌担任西南面行营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军政都由他来决断。郭崇韬向来都很厌烦宦官,继岌的监军李从袭等人看见郭崇韬一个人独揽军权,心里很是不满,想用什么办法算计他。庄宗听说攻占了蜀地,就派宦官向延嗣前去慰劳大军。郭崇韬没有到郊外去迎接他,向延嗣非常愤怒,于是,就与李从袭等人共同谋划陷害郭崇韬。向延嗣回到朝廷后,乘机说蜀地的宝物都被郭崇韬据为己有了,并且诬陷郭崇韬有谋反的意图,将会对魏王不利。庄宗非常愤怒,派宦官马彦圭前往蜀地,监视郭崇韬的动向。马彦圭把这件事报告了给了刘皇后,刘皇后让马彦圭假诏给魏王,让他杀了郭崇韬。

   郭崇韬掌事的时候,从宰相豆卢革、韦悦等人以下都极力巴结他。郭崇韬的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弘”字,豆卢革等人以其他的借口奏请皇上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因为他姓郭,于是就说他是唐朝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认为是真的。他讨伐蜀地,路过郭子仪的墓地时,下马大哭后才离开,人们听说后,以此嘲笑郭崇韬。但是郭崇韬为国家竭尽忠诚,有远大的谋略。他占领蜀地以后,于是派使者把唐朝的威望和恩德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南诏的少数民族,想借此安抚他们,使他们归顺,可以说是有远大的志向了。

(八七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郡国。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左原者,陈留人也,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其日,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茅容字季伟,陈留人也。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孟敏字叔达,钜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庾乘少给事县廷为门士,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官,遂为诸生①。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雠问②,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征君”。

黄允字子艾,济阴人也。以俊才知名。林宗见而谓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见允而叹曰:“得婿如是足矣。”允闻而黜遣其妻夏侯氏。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匿秽恶十五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节选自《后汉书·郭符许列传》,中华书局)

【注】①:受雇为人劳动,此处指受雇为人劳动的人。②雠问:辩驳问难。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而不仁,疾之以甚                                疾:嫉妒

B. 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            游:外出求学

C. 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                              奇:认为……奇

D. 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辟:征召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原纳其言而去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①允以此废于时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遂与共言,因请寓宿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D①林宗谓为己设       

②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说明郭泰尽心于教育的一组是(    

①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②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

③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

④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

⑤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

⑥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泰虽然出身贫贱,但是学业有成,曾一时名重京师,后传授知识,教育成就很大。

B. 被有些人认为是恶人的左原,受郭泰耐心教导的影响,最终还是停止了报复行动。

C. 对茅容、孟敏、庾乘,郭泰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学习,使他们终有所成。

D. 郭泰称勉黄允才能杰出,告诫他坚守道德,后黄允受袁隗指使抛弃妻子被舆论鄙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2)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

 

3)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雠问,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

 

参考答案

1. A(疾:厌恨)

2. B(两个“以”都是介词,表原因。A. 前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后一个“而”,连词,表因果关系。C. 前一个“因”,副词,于是、就;后一个“因”,副词,趁机、趁此,D. 前一个“为”,介词,替,给;后一个“为”,介词,因为)

3. C(第①句讲郭泰师从经历及学业有成;第④句讲茅容孝敬母亲的事;第⑥句讲庾乘学有所成,是郭泰尽心于教育的结果)

4. D(“后黄允受袁隗指使抛弃妻子”不符合文意,实际上是黄允为求富贵想娶袁隗的侄女而抛弃妻子的)

5. 1)后来不再出行而传授学业,弟子达到数千人。他勉励提拔士人,都像他鉴别的那样。(注:“教授、鉴”)

2)林宗因此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勉励他,让他出去求学。(注:“异、劝”)

3)后来,他能讲解谈论,自己认为等级低,每次都处在下座,学生和博士都到他那里去辩驳问难,因此郡学中把下座看成高贵。(注:两个“以”、“就”“卑第”)

【附文言文译文】

        郭泰字林宗,是太原界休人。家世贫寒低微,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到成皋跟随屈伯彦学习,三年学业完毕,博通典籍。他善于言谈议论,很擅长音乐格律作诗赋。于是到洛阳游学。第一次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认为他非常与众不同,就相互友好,于是名震京师。郭泰性情明白通达能了解人,喜欢勉励教导士人。他身高八尺,容貌壮健有气度,穿着绣衣围着宽带,周游州郡封国。后来不再出行而传授学业,弟子达到数千人。他勉励提拔士人,都像他鉴别的那样。

    左原是陈留人,是郡学的学生,犯法被斥退。林宗曾经在路上遇到他,为他摆酒菜来安慰他。对他说:“过去颜涿聚是梁甫地方的大强盗,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大经纪人,终于分别成为齐国的忠臣和魏国的名贤士。蘧瑗、颜回尚且不能没有过失,何况其他人呢?千万不要恼怒怨恨,找出自身的过失而已。”左原听取了他的话而离开。有的人讥讽林宗不断绝和恶人来往。林宗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不仁义(人们又不教导他),又过分地厌恨他,这样就会生出乱子。”左原后来忽然又心生愤恨,结交一些人想要报复郡学的各位学生。那一天,林宗在郡学,左原惭愧自己违背前言,于是就停止行动离开。后来这件事情被暴露出来,大家全都感谢敬服郭泰。

    茅容字季伟,是陈留人。四十多岁时,在田地耕种,当时和一同耕田的人在树下避雨,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林宗行路见到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和他一起谈话。(茅容)于是请求(郭泰)寄宿他家。第二天早上,茅容杀鸡做饭食,林宗以为是为自己安排的,接着茅容把鸡肉给他的母亲吃,自己拿粗劣的食物和客人一起吃饭。林宗起身向他行礼道:“您真贤良啊!”于是勉励他让他求学,终究因此成就了品德。

    孟敏字叔达,是钜鹿杨氏人。客居太原,挑着的陶炊器掉到地上,不回头看就走开。林宗见到,问他是怎么想的。他回答说:“陶炊器已经碎了,看它有什么用?”林宗因此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勉励他让他出去求学。十年后,孟敏有了名声,朝廷三公都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屈身前去。

    庾乘年轻时在县官署做事当守门士兵,林宗见到而提拔他,劝勉他去学习,(领着他)去见掌管学校教育的教官,于是让他做郡学学生的佣工。后来他(庾乘)能讲解谈论,自己认为等级低,每次都处在下座,学生和博士都到他那里去辩驳问难,从此郡学中把下座看成高贵。后来他受到官府征召都没有去,人们称他为“征君”。

黄允字子艾,济阴人。黄允因杰出的才能有名声。林宗见到他对他说:“您有人们没有的才能,足以成为担当大事的人才。然而恐怕您遵守道德规则不诚笃,将要犯错误啊!”后来司徒袁隗想要为他的侄女谋求婚姻,黄允听到后就抛弃自己的妻子夏侯氏。妻子请求隆重聚会家族亲人作为告别,在众人中间列举黄允隐匿秽恶的事情十五件,然后离开。黄允因此被当时舆论鄙弃。

(八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践更:服徭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姊子负解之势      负:依恃,凭仗

B、解使人微知贼处      微:稍稍、稍微

C、不可得,各厌其意    厌:满足

D、既已振人之命        振:挽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具以实告解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解遣人问其名姓                  皆出于此乎

C、之旁郡国            夜驰之沛公军

D、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何以伐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姐姐的儿子被人杀死,仇家未获,当郭解从仇家口中得知外甥是强迫他人喝酒而自招杀身之祸后,便不怪罪仇人而放走了仇人。

B、有人对郭解不敬,“箕踞视之”,他的门客要杀掉此人,郭解不但不责怪,反而嘱咐尉吏免掉此人的徭役。

C、洛阳有相互结仇的人,不听贤人豪士的调解,郭解替他们调停也无用,等郭解离去后,洛阳的豪士再从中调解,才肯听从。

D、文中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如“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的情节,衬托出郭解声望很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答:                                                                      

2)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答:                                                                      

3)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答:

参考答案                                       

1B    2C     3C

4、(1)于是放走那凶手,把罪责归于他姐姐的儿子(加罪于他姐姐的儿子),就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说了这事,都称赞郭解的道义,更加依附于他。

  2)在家乡居住(同住一个乡里),竟至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美好,他有什么罪过呢!

  3)(这个人)觉得奇怪(认为这件事很奇怪),问其中的原因,说是郭解让他解脱的。

【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后,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郭解的父亲因为任侠,在孝文帝时被杀死。郭解这个短小精悍,不饮酒。他小时候阴险狠毒,心中愤慨不高兴时,亲手杀死很多人。他不惜自身来助朋友报仇,藏匿亡命的人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自铸钱、盗掘坟墓,这种事原来就不可胜数。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危急中常常能摆脱出来,就像是犯法遇到了赦免。到郭解年纪大后,就改变操行,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施给别人,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更加强烈。已经救了别人性命,不炫夸自己的功劳,但他的内心仍然阴险狠毒,突然因为小的怨恨而行凶之事还和以前一样。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不让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威势,和别人饮酒,让人家干杯。人家不胜酒量,他就强迫灌人家。别人生气,拔出刀来刺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生气地说:“凭着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却捉不到凶手。”把尸体扔在路上,不加以埋葬,想借此来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打听到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己回来,把实情全部告诉郭解。郭解说:“你杀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没有道理。”于是放走那凶手,把罪责归于他的姐姐的儿子,就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说了这事,都称赞郭解的道义,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有一个人独自岔开双腿傲慢地坐着看郭解,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郭解的门客想杀了那人。郭解说:“在家乡居住,竟至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美好,他有什么罪过呢!”于是暗中嘱咐尉史说:“这个人,是我很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求免除他。”以后每到服役时,多次轮到这个人,县吏都没有要求他去。这个人觉得奇怪,问其中的原因,说是郭解让他解脱的。这个傲慢的人就袒衣露体向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事,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有相互结仇的人,城中几十个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他们始终不听。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连夜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委曲心意听从了郭解的劝告。郭解于是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很多尊者在这里从事调解,你们大都不肯听从。如今你幸而听从了我的话,我怎么能从别的县跑来夺取人家地方贤豪大夫的权利呢!”郭解于是连夜离去,不让别人知道,说:“暂且不要用我的话,等我离去后,让洛阳的豪士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谨守恭敬,不敢从车进入他们县衙门的办公地方。他到附近的郡和王国,替别人办事,事情可以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使各方满意,然后才敢吃人家酒饭。大家因此十分尊敬他,争着供他使用。城中少年和附近县的贤人豪杰,半夜来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请求把郭解的门客带到自己的房舍去供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