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专题阅读24篇

 昵称8088609 2011-12-12

文言文阅读24道训练题

                     ——东华高中  陆 波(原创)

 

 

 

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

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 同“仇”,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毂八百乘霸诸侯                而此独钟名,何哉?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     孰能讥之乎?

C.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            竭诚吴越为一体

D.遂出见之,授以为相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土,故走来见。

答:____                                             ___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答:                                                                       

答案:1.C     2.C     3.A     4.B

5,①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②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参考译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二)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署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颜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晋书·郭崇韬传》

注:斩祛射钩:祛。 袂;钩,衣带之钩。意谓旧怨。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               寇:敌人

B.藏于私家,何异公帑。             帑:国库里的钱财

C.由是谗间愈人                     时:离间的话。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构:图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郭崇韬进入洛阳后,开始接受别人的贿赂,在故人子弟的劝谏下,他把收受的钱财都献出去了。

C.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D.向延嗣诬陷郭崇韬把蜀地的宝货据为己有,并有谋反的意图。庄宗对此大怒,马彦圭假传圣旨让魏王处死了他。

4.联系全文看,下面对文言文最后一段的议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时,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值得非议。

B.郭崇韬自认为是郭子仪的后代,路为其墓地时,下马痛哭,作者对此不以为然。

C.郭崇韬尽忠国家,征蜀时,军政大事都由他决断。能破蜀,他功不可没。

D.破蜀后,郭崇韬派遣使者招抚南诏诸蛮。作者认为这种举动体现了他的大志。

5.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

译文:                                                                  

2)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译文:                                                                   

3)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译文:                                                                  

答案:1A(是动词,入侵。)

2BA助词/代词/B代词,“用”;C/被;D于是、乘机/凭借。)

3B(他早就有这种想法)   4AA不是郭崇韬改的。)

5.(1)艰难、安逸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就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2)于是,就与李从袭等人共同谋划陷害郭崇韬。

3)想借此安抚他们(南诏的少数民族),使他们归顺,可以说他是有远大的志向了。

参考译文:郭崇韬是代州雁门的人。为人聪慧敏捷,因才干而在当时有名。庄宗还是

晋王的时候,郭崇韬在他手下担任中门使,很得庄宗的亲近和信任。

庄宗派兵把张文礼围困在镇州,久攻不下。这时,定州的王都色结契丹来犯。郭崇韬说“契丹来犯,不是援救张文礼的,而是王都用利引诱的原因,再说,我们刚刚打败了梁军,应应该乘着高涨的士气,不能自己后退胆怯。”庄宗认为很对,果然打败了契丹的军队。庄宗当了皇帝,就让郭崇韬担任兵部尚书、枢密使。

郭崇韬一向廉洁,自从到了洛阳后,就开始接受各方官员的贿赂和赠送,老朋友和手下的人为此都劝戒他,他说:“我位及大将和宰相,俸禄和皇上的赐赠非常多,哪里缺少他们那一点东西,现在的藩镇诸侯,多是。梁朝的旧将,都是与皇上有旧怨的人。现在的一概拒绝他们,难道他们没有反叛的可能吗?再说,这些钱财藏在我私人的家中,同藏在国库里有什么区别呢?”第二年,皇上在南方有军事活动,郭崇韬把他所接受的钱财都献出来,作为皇上奖赏的钱财。

同光三年的夏天,庄宗因为宫中炎热、潮湿、不能居住而苦恼,想建造高楼来避暑于是派遣王允平办理此事。郭崇韬进谏说:“陛下过去心中考虑的是天下社稷,现在想的是个人的享受,艰难、安逸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但还是希望陛下不要忘了创业的艰难。”庄宗不言语。最终还是让王允平建楼,郭崇韬果然又极力阻谏。宦官说:“郭崇韬的住宅跟皇上的差不多,哪里知道陛下的热呢!”于是,各种谗言纷纷传到皇上的耳朵中。

第二年讨伐蜀地,商议选择大将军。于是让继岌担任西南面行营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军政都由他来决断。郭崇韬向来都很厌烦宦官,继岌的监军李从袭等人看见郭崇韬一个人独揽军权,心里很是不满,想用什么办法算计他。庄宗听说攻占了蜀地,就派宦官向延嗣前去慰劳大军。郭崇韬没有到郊外去迎接他,向延嗣非常愤怒,于是,就与李从袭等人共同谋划陷害郭崇韬。向延嗣回到朝廷后,乘机说蜀地的宝物都被郭崇韬据为己有了,并且诬陷郭崇韬有谋反的意图,将会对魏王不利。庄宗非常愤怒,派宦官马彦圭前往蜀地,监视郭崇韬的动向。马彦圭把这件事报告了给了刘皇后,刘皇后让马彦圭假诏给魏王,让他杀了郭崇韬。

郭崇韬掌事的时候,从宰相豆卢革、韦悦等人以下都极力巴结他。郭崇韬的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弘”字,豆卢革等人以其他的借口奏请皇上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因为他姓郭,于是就说他是唐朝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认为是真的。他讨伐蜀地,路过郭子仪的墓地时,下马大哭后才离开,人们听说后,以此嘲笑郭崇韬。但是郭崇韬为国家竭尽忠诚,有远大的谋略。他占领蜀地以后,于是派使者把唐朝的威望和恩德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南诏的少数民族,想借此安抚他们,使他们归顺,可以说是有远大的志向了。

(三)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独当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雕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 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 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 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日:“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1、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逵对独帝意            当:适合

B亲老不能涉险远            亲老:亲人和老人

C、逵不答,桧            滋:更加

D除起居郎                寻:不久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侩以实对  ②能以家来乎 ③当以百金为助   ④以此知卿不附权贵  

⑤勿以微贱为间       ⑥尽公考阅,以革旧弊   ⑦逵以疾求外

A、①③⑤ B、②④ C、⑤⑦ D、③④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① 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攫第一。   ②逵单车赴阙。     ③逵唯唯而已。

④讽逵往谢,逵不答。    ⑤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赵逵读书能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和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深人探讨研究, 尊崇接近那些贤人。

B、 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被任命为朝官,赴朝廷时,征税者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他的行囊。

C、 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秦桧死后,赵逵受皇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使人敢言,后来他主管科举考试,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生,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等人才。

5、翻译下面句子

(1) 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但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亲老”应指“父母亲年老”)    

2C(①句中“以”是介词,按照;②句中的“以”是介词,把;③句中的“以”是介词用;④句中的“以”是介词,凭;⑤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⑥句中的“以”是连词,而;⑦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     3D 4B(“被罢免官职”不合文意,应是“罢免主管科举的王暇,任命赵逵为地方官员”) 5(1)秦桧的权势炙手可热,(众人中)不攀附他的人只有你一人。 (2) 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好佞,只是不和他们同流合污而己,然而用来侍奉宰相的礼节也不敢缺失。 3)虽然我的品行不值得称道,但很想自己能敬佩仿效他的为人(或“我虽然不贤,但自己也希望能仰慕仿效他。”) 

参考译文:赵逵宇庄叔,他的祖先是秦地人,在资州安家。赵逵读书一目数行,尤其喜欢收聚古书考察历代兴衰治乱的事迹,以及当代名人大贤立身进退的节操,深入探讨研究,尊祟接近那些贤人。绍兴二十年,他在分类的尚书省考试中入围得到提名,第二年参加对策考试,谈论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恳切,提拔为第一名。当时秦桧心中有别的人选,可是惟独赵逵适合皇帝的心意,秦桧不高兴。秦桧当即罢免了主管科举考试的王既,任命赵逵为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皇帝曾问秦桧:“赵逵在哪里?”秦桧按照实情回答。过了很久,皇帝又问赵逵在哪儿,这才任命赵逵为校书郎。赵逵只乘一辆车赴皇宫,征收关税的人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赵逵的旅行袋子,发现里边全是书籍,只有很少的金钱而已。赵逵就职以后,不曾私下拜见秦桧,秦桧更加怨恨。赵遣在皇帝写的《芝草诗》后面续写诗句,他的诗中有“皇心末敢宴安图”的句子,秦桧见到这诗句发怒说:“赵逵还认为不太平吗?”又对赵逵说:“你在馆阁中俸禄少能把家迁来吗?”赵逵说:“我的父母亲年老不能走又险又远的路。”秦桧缓了缓说:“我会用百两银子帮助你。”赵逵只是连声应答敷衍而已。过后秦桧又派他亲近的人重复先前的话,暗示赵逵去答谢秦桧,赵逵不答复,秦桧更加愤怒,想要陷害他,没有来得及做到就死了。皇帝参加了秦桧的丧礼回来,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代理礼部员外郎。皇帝去景灵宫,尚书省随宰相入见皇帝的只有赵逵一个人。皇帝多次注视赵逵,当天命令引见赵逵上殿,皇帝迎上去对他说:“你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提拔你。自从你中进士后,被大臣们阻止,我很久见不到你。秦桧每天推荐人,不曾有一句话提到你,我凭这个知道你不依附权贵,你真是天子的门生啊。”下令赵逵充任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进谏的途径很久不通了,请求你批准广开言路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微贱而构成障碍,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皇帝认为他说得好。绍兴二十六年,赵逵升任著作郎,不久被任命为起居郎。赵逵入宫答谢,皇帝又说:“秦桧势力很大,不依附他的只有你一个人。”赵逵说:“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好佞,只是不和他们同流合污而己,然而用来侍奉宰相的礼节也不敢缺失。”他又说,“接受陛下的官位和俸禄却奔走在权贵的门下,我不仅不敢这样做,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第二年赵逵与礼部长官一同主管科举考试,赵逵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品评,革除了旧时的弊端,于是选到了王十朋、阎安中……赵逵因为疾病请求调出朝廷,皇帝命令国医生继先给他看病,他的病己无法救治。终年四十一岁。皇帝因为他而拭泪叹息。赵逵曾经谈到自己说:“司马光不逾越礼义去接近女色,不接受不合道义的财物;虽然我的品行不值得称道,但很想自己能敬佩仿效他的为人。”

(四)

常衮,京兆人。性狷洁,不妄交游。由太子正字,为中书舍人。始,回纥有战功者,得留京师,虏性易骄,数出中渭桥,与军人格斗。衮建言:“今西蕃盘桓境上,数入寇,若相连结,以乘无备,其变不细,请早图之。”又天子诞日,诸道争以侈丽奉献。衮以为:“节度使、刺史非能男耕而女织者,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今军旅未宁,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赉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陛下若以易刍粟,减贫民之赋,天下之福岂有量哉!”代宗纳。迁礼部侍郎,时宦者刘忠翼权震中外,泾原节度使马璘为帝宠任,有所请,衮皆拒却。

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杨绾同执政。绾长厚通可,而衮苛细,以清俭自贤。帝内重绾而专任之,礼遇信爱,衮弗及也,每所恨忌。会绾卒,衮始当国。

    先是,百官俸寡狭,议增给之。时韩滉使度支,与衮皆任情轻重。滉恶国子司业张参,衮恶太子少詹事赵槊,皆少给之。太子文学为洗马副,衮姻家任文学者,其给乃在洗马上。其骋私崇怨此。故事,日出内厨食赐宰相家,可十人具,衮奏罢之。政事堂北门,异时宰相过舍人院咨逮政事,至衮乃塞之,以示尊大。卖官之路,然一切以公议格之,非文词者皆摈不用。

德宗即位,衮奏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帝怒,使与祐甫换秩,再贬潮州刺史。

建中初,杨炎辅政,起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卒于官,年五十五,赠尚书左仆射。                                           (节选自《新唐书·常衮传

臣光曰:“君子耻食浮于人;衮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诗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如衮者,亦未可以深讥也。”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

注: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一职。②政事堂:宰相处理政事之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中书舍人   :逐步升迁。        B出于民      :大多。

C有所       :干预。            D卖官之路    :杜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常衮“性狷洁”和“苛细”的一组是(    

4.下列对原文文意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衮起初为人正直,曾在皇上寿辰时,就各地官员竞送奢礼一事,直言不讳地劝谏皇上体恤百姓,受到皇上的称赞;升任礼部侍郎后,依然正直为官,不畏权贵;但升任宰相一职后,却对深受皇上器重的另一宰相杨绾嫉妒不已,表现出人格的另一面

B杨绾死后,常衮身为宰相,大权得以独揽,私欲逐渐暴露。他先是提议给百官增加俸禄,然在发放时伙同主管财政的韩滉对各自厌恶的官员打击报复,又私自增加其“姻家”的俸禄,又表现出心胸狭窄、自私的一面。

C.纵观常衮的一生,“狷洁”与“苛细”并存,公心与“骋私”皆具,“独断”与“才干”均有,作者以褒贬分明的史学家态度,选取常衮一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客观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士大夫形象。

D.司马光认为凡君子当存“廉耻”之心,他以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常衮虽贵为宰相却勇于“辞禄”的举动,并且引用《诗经》中的名言,讽刺批判了那些尸位素餐、鲜耻的士大夫官员,说明像常衮那样存“廉耻”的人,是“未可以深讥”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骋私崇怨此。

译文:                                                                  

2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

译文:                                                                 

3衮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

译文:                                                                  

答案:1C(干:请求,谋求 

2DA.介词,被;B.代词,这些;C.连词,并且;D.用来的东西/……的依靠,凭借)

3BA狷洁/忌妒;C.清廉/挟私报复;D.自高/挟私报复

4B给百官增加俸禄并非常衮提议,且其“对厌恶的官员打击报复,又私自增加其姻家的俸禄”当在为宰相之前,注意原文中的“先是”两字。

5.(1)他放纵自己的私情,计较个人的怨恨就像这种情况

2)因此当地风俗完全得以改变,每年选送到朝廷的人才与内陆各州一样多/相等

3衮推辞(皇上给的)俸禄,这说明他存有廉耻之心,这与那些占据着职位贪求俸禄的人相比,不还是胜过他们吗!

参考译文:常衮是京城长安一带的人。性情清正,不乱交朋友。从太子正字一职,逐步升任为中书舍人。当初,有些有战功的回纥人,可以留在京城,但他们性情极易骄横,多次冲过中渭桥,与当地军人发生争斗。常衮向皇上提议说:“如今西蕃游荡在边境一带,多次入侵,如果他们互相勾结,趁我们没有防备而入,那事变可不小,请皇上及早考虑这件事。”又有一次,在天子诞辰那天,各路官员争相拿奢侈华丽之物敬献给天子。常衮却认为:“节度使、刺史不是能男耕女织的人,这些东西大多从百姓那里搜刮而来,这是聚集了百姓的怨恨来讨好皇上呀,请皇上将这些东西全部还给百姓。如今战争还没有完全停止,京城的住户人口十家里不到一家在,然而各地祠堂寺庙却写经文造佛像,焚烧钱币掩埋宝玉,朝廷用来赏赐给像和尚、道士、巫师之类人的钱财,每年高达用万来计算。陛下如果拿这些东西来换取粮食,减轻贫民的赋税,天下百姓的福运怎么能度量得尽呢!”唐代宗称赞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升任礼部侍郎,当时太监刘忠翼权势震动朝廷内外,泾原节度使马璘被皇帝宠爱信任,他们都对常衮有所请求,常衮全都加以拒绝。

    后来又官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杨绾一同执掌朝政。杨绾宽厚随和,然而常衮却苛刻而挑剔,常以清廉节俭自我标榜。皇帝心中器重杨绾并且特别委任他,对他的礼待信任爱护,常衮比不上,因此,他心中常常忌恨。后来逢杨绾死,常衮才得以执掌国政。

    在此之前,百官俸禄很少,朝廷商议准备加以增补。当时韩滉主管财政,他跟常衮全都凭自己的情感好恶来定增补的多少。韩滉厌恶国子司业张参,常衮恶太子少詹事赵槊,全都少给他们。太子文学师一职官衔为洗马副,而常衮亲家任文学师的人,他们得到的增补竟然在洗马之上。他放纵自己的私情,计较个人的怨恨大多像这种情况按朝廷惯例,每天要拿出宫内御食赏赐给宰相家,可供十人享有,常衮上奏请求撤除。政事堂有一北门,有时宰相会过此来到舍人院询问政事,到常衮掌权时却将它堵住,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常衮杜绝了卖官之路,然所有人事任用全都以朝廷公议为借口搁在一边,不擅长文词的人全都排斥不予录用。

    唐德宗即位后,常衮上奏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皇帝震怒,让他与崔祐甫调换官职,接着又贬他为潮州刺史。

    建中初年,杨炎辅佐皇帝执政,起用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当初,福建人未懂得学习,常衮到任后,给他们开设了乡校,让他们写作文章,并且亲自加以讲授教导,因此当地风俗完全得以改变,每年选送到朝廷的人才与内陆各州一样多。最终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为尚书左仆射。(节选自《新唐书·常衮传》)

微臣司马光认为:君子以饮食超过他人为耻;常衮推辞(皇上给的)俸禄,这说明他存有廉耻之心,这与那些占据着职位贪求俸禄的人相比,不还是胜过他们吗!《诗经》上说:那些大人老爷们,可不白吃饭啊!因此,像常衮这样的人,也是不可以多加讥责的。”(《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

(五)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①。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②亡已。面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及国中皆畏惮焉。

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③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

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今哀痛未尽,日与近臣饮食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所为悖道。古制宽,大臣有隐退,今去不得,阳狂恐知,身死为世戮,奈何?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

上以遂年老,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卷89;略有删改)

注:①王贺: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孙。②蹇蹇:忠直。③胶西王:刘卯。因参与叛乱被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面王过,王至掩耳起走     刺:指责
B、存亡之,不可不慎也       机:时机
C、今去不得,阳狂恐知         阳狂:刚强勇猛
D、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     谏争:上谏书争取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贺动作多不正       B、愿赐清闲竭愚

C、王说其谄谀         D、唯得所言,以至于是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至于颠覆,理故宜然

B、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尝寝处,唯得所言               蹇叔之子师,哭而送之

D、卒淫乱废                       物喜,不以己悲

4、下列对龚遂言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龚遂为人忠厚刚毅,具有宁折不弯的节操,对品行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多方规劝,对傅相严肃批评,激动时乃至于声泪俱下。 

B、安乐在昌邑王当上皇帝以后调任长乐卫尉,皇上哀痛未尽,他却每天和一班大臣在一起寻欢作乐;龚遂当面斥责他的所作所为违背正道。
C、龚遂不仅敢谏,而且善讽,他意识到侯得溜须拍马的严重后果,就用胶西王身亡的事例劝昌邑王疏远侯得,终于使昌邑王同意选贤侍坐。

D、龚遂知道仕途险恶,他曾经向往古人的隐退而慨叹今日难以辞官,也因为直言敢谏差一点掉脑袋,最终还是做了一辈子官,死在官任上。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国中皆畏惮焉。

译文:                                                                     

2)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

译文 :                                                                    

3)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

译文 :                                                                    

答案:1.A(机:关键,阳:通,谏争:规劝,争论)

2.C(行为举止;无人干扰之机;是介词,是代词)  

3.C (到了。的原因。和;参与。因为)

4.AB“皇上哀痛未尽不正确。C“劝昌邑王疏远侯得不正确。D“因为直言敢谏差一点掉脑袋不正确。5、(1)以至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到了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的地步。)2)(胶西)王的所作所为如同桀纣,而侯得却认为是尧舜。3)昌邑王的臣子们因犯下使君王陷于为恶不道的境地的罪行,都被处死。

参考译文:龚遂字少卿,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凭借明经做官,官至昌邑国王的郎中令,侍奉国王刘贺。刘贺行为举止大多不合正道,龚遂为人忠厚,刚毅有节操,在内向国王进谏,在外指责昌邑王的太傅与相,引经据义,痛陈祸福,以至于涕泣,正言直谏没有丝毫懈怠。当面指责国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掩耳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以至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

王曾经长期与驾车马的奴仆和炊事人员一起饮酒作乐,随意赏赐,没有节度,龚遂进去拜见昌邑王,哭泣着用膝盖爬行,左右侍从们见此情景都禁不住流下眼泪。昌邑王说:“郎中令为什么哭?”龚遂说:“我为社稷危亡而痛惜!希望给我机会诉说我的看法。” 昌邑王让手下人回避,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国王说:“不知道。”龚遂说:“我听说胶西王有个谀臣叫侯得,胶西王的所作所为与桀纣一样,而侯得却认为可以与尧舜相比。胶西王很喜欢他的谄谀之辞,曾经与他起居一处,只听侯得的话,以至于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如今大王亲近众小人,沾染上各种恶习,这是存亡的关键做在,您不可以不谨慎啊。请允许我选择一些通经术有品行的侍从郎官与您共处,平时起居多诵读《诗》《书》,熟悉礼仪,应该大有益处。”国王答应了。龚遂就选举郎中张安等十人侍奉国王起居。过了一段时间,昌邑王把张安等人全都赶走了。

后来赶上昭帝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昌邑王刘贺承嗣即位,他原先的官属都征召入京。原王相安乐升迁为长乐卫尉。龚遂拜见安乐,流着泪对安乐说:“大王即位为天子,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提意见他也不再听得进了。如今丧期还未完,每天与宠臣们饮食作乐,斗虎豹,驾着虎皮车,举着九旒旗,驰驱于道,所作所为不合礼法。古代官制比较宽容,大臣可以辞官隐退,而今天却不能辞去;如果假装疯狂又恐怕被知道,落个身死而被世人耻笑。我该怎么办啊?您是陛下原先的相国,理应极力劝谏。”

昌王邑即位二十七天,最终因淫乱而被废黜。原昌邑群臣因犯让大王陷于恶行不道之罪,都被处死,因这个而被杀掉的有二百余人,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

……皇上因龚遂年老,授予水衡都尉,皇上非常器重他。最后死在官任上。

(六)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②氍毹(qú  shū):一种毯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写:摹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             期:要求。

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之而已     颔:点头。

D.昶……同以文,同善画竹           名:名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为作画                B 明旦访其人赠之,贾客也

  庭中为篱,已为墙             岳阳楼之大观也  

C 昆山夏昶者……       D 然人多馈遗得之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不赂者赂者丧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           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能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译文:                                                         

  ②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译文:                                                                 

  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

  译文:                                                         

答案:1D(应为“闻名”。)2BA项①“才”;②“最初”。B项均表判断,相当于“是”或“就是”。C项①比;②在D项①“凭借”或“借助”;②“因为”。)3D(“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由此可推知应为D项。)4BA项对“工歌诗”和“能书”的解释有误;C项对“晟复以书来”的解释有误;D项中“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脱离了文意,原因应是“自谓不如”。)5.①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 ②王绂说:“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

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再写作赋了。

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约色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写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昆山人夏昶,也善于画竹石,(名声)低于王绂。他画一枝竹子,价值白银一锭 ,但是别人大多通过赠送给他礼物得到他的画。夏昶,字叫仲昭,永乐十三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官职到太常寺卿。夏昶和上元人张益,一起中的进士,都凭借文章而知名,又都善于画竹子。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再写作赋了。张益见到了夏昶所画的竹石,(自己也认为比不上,)也就不再画竹子了。

(七)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己。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于平王        媚:讨好

C.不能无怨                    望:盼望

D.粟五百石,爵执              赐: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①二子到,父子俱死      ②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C.①此剑直百金,与父        ②今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①既不得,掘楚平王墓       ②尔其无忘父之志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了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指责楚平王的过错,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最终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司马迁在文末启示后人,怨则生悲,无论身份贵贱,都不可使人产生怨毒之心,并强调隐忍以行,方可成就功名,伍子胥正因能“弃小义”,故而能“雪大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2)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3)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

                                                                            

答案:1C   2D   3C   4A

5.(1)如果你们来,我能让你们的父亲活下去,如果不来,现在就杀了伍奢。(2分)

2)大王为什么要因为谗佞狠毒的小人而疏远自己的骨肉至亲呢?(3分)

3)做君王的人尚且不能让臣下产生怨恨,何况是同等地位的人呢!(3分)

参考译文: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他的兄长叫伍尚。他的先祖叫伍举,因直言谏诤事奉楚庄王,很有名声,所以他的后代在楚国很有名。楚平王有位太子名叫建,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到秦国娶亲,这位秦国女子长得很美丽,无忌就骑马归,来报告平王说:“这位秦国女子相貌极美,大王可以自己娶她,另外再为太子娶亲。”平王于是自己娶了这位秦国女子,并对她极为宠爱,生个儿子叫轸。另外替太子娶了亲。无忌已经利用秦国女子向平王讨好,于是就在平王面前诽谤太子建。平王对太子建逐渐地越来越疏远,派他守卫城父,防备边疆。无忌又日夜不断地向平王说太子的坏话:“太子因为秦国女子的级故,不会没有怨恨,很快就会在国内发动叛乱。”平王于是召来太子建的太傅伍奢讯审问。伍奢说:“大王为什么要因为谗佞狠毒的小人而疏远自己的骨肉至亲呢?”平王大怒,囚禁了伍奢,而派城父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太子建就逃跑到宋国。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能,如果不杀他们,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害。”平王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如果你们来,我能让你们的父亲活下去,如果不来,现在就杀了伍奢。伍员说:“平王召我兄弟两人,并不是想让父亲活下去”而是怕有人逃脱,带来后患,我们两人一到,父子三人就都要处死。这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投奔他国,借他国之兵为父亲报仇雪耻。大家一起死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伍尚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了,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将回去与父亲一起死。”伍尚被擒后,伍子胥就逃走了。到了昭关,昭关的守吏想抓他。追兵紧跟他们身后,他们来到一条江边,江上有一位渔翁划着一条船,他看到伍子胥十分焦急,就把伍子胥渡过了江。伍子胥过了江,就解下身上的佩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就拿它送给你吧。”渔翁说:“根据楚国的法令,能抓获伍子胥的人赐粟五万石,赏赐执的爵位,岂只价值百金的一把剑呀!”不接受。到了吴国,正值吴王僚执政,公子光为将军。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对内有野心,他想杀掉吴王僚而自立为王,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五年后楚平王死,轸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昭王。公子光于是派专诸袭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成了一国之主,便召来伍子胥,官拜行人,并让他参与谋划国家大事。阖闾称王后第四年,吴国攻打楚国,伍子胥在豫章大破楚军,第九年,吴王阖闾出动全国的军队与唐、蔡两国一起攻打楚国,经过五次大的战役,就到了郢都。楚昭王外逃。伍子胥到处寻找楚昭王,始终找不到,于是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拉出平王的尸身,抽了三百鞭,才罢手。

太史公说:“怨恨之心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做君王的人尚且不能让臣下产生怨恨,何况是同等地位的人呢!当初如果让伍子胥与伍奢一起死了,跟蝼蚁之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伍子胥能放弃小义,洗雪大耻,终于名垂后世。所以能暗中忍受来成就功名,不是伟

烈的大丈夫谁能做得到呢?”

(八)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北齐书·孟业传》)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细微:细致周到。

  B.宁可损败清风            清风:清廉的风气。

  C.唯有孟业,宜铨举      铨举:选拔推荐。

  D.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自修:自我修养。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业家贫  ②寻病卒  ③韶戏业曰:“卿邀名人也。” ④后寻业断决之处,谓业曰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也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乃”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乃”也不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孟业为官清正廉谨的一组是

①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②唯正与直,愿君自勉。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⑤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③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之家,青年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谨,拒绝接受不义财物。元韶任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

  B.长史刘仁之非常信任孟业。刘仁之应征入朝做中书今,临行向元韶推荐孟业,并勉励孟业坚守正直。

  C.盂业的马死了,元韶想让州府官人吃马肉而付钱给家贫的孟业,盂业坚决不肯做这类有损清廉风气的事。他后来受到齐高祖的重视。

  D.刘仁之出任兖州长官,临别又向吏部长官崔暹推荐盂业。盂业后做司州长官高岳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后高岳很佩服孟业有断决之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答案:1、A   2、D   3、B   4、D

5、(1)我处在官府的外面,您在官府的里面,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可能)取得成功啊!

2)现在我离开,到都城,您就失去了帮助,我恐怕您在以后的时间,不能自我保全。

3)我禀性很愚直,只知道自我修养,没有别的长处。

参考译文:孟业字敬业,是巨鹿郡安国县人。他的家庭本来贫寒低微,年青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洁谨慎和他同做官吏的几个人侵占盗窃官府的绸绢,分三十匹给他,孟业拒绝而不接受。东魏彭城王元韶被任命为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我处在官府的外面,您在官府的里面,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不久刘仁之被征召入朝做中书今,临上路前向元韶陈述说:“殿下您身边可信任的人只有孟业,希望您专一任用他。其他的人不可信任。”刘仁之又与孟业告别,拉着手说:“现在我离开,到都城您就失去了帮助,我恐怕您在以后的时间,不能自我保全。只有坚守正直,希望您自我勉励。”孟业只有一匹马,马因瘦弱而死,元韶认为孟业家贫穷,让州府官人一同吃马肉,想要让他们多偿还钱给孟业,孟业坚决推辞不敢这样做。元韶于是戏笑着对孟业说:“您是求取声誉的人啊。”孟业回答说:“我凭低贱的身份侍奉您,既然不能做有用的事,怎么能损伤败坏清廉的风气呢!”后来齐高祖写给元韶的信上说:“典签姓孟的人极能用尽心力为官,为什么不安排他在你面前当官呢?”元韶是齐高祖的女婿。刘仁之后来治理衮州,临别时对吏部长官崔暹说:“您这个州的人,只有孟业,应该选拔推荐他,别的人不可信任。”崔暹问孟业说:“您先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绩,使刘西衮(用为官之地尊称刘仁之)如此钦敬赞叹?”孟业回答说:“我禀性很愚直,只知道自我修养,没有别的长处。”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长官,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又征召他做法曹之官。孟业身体形貌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高岳内心看不起他矮小,只是笑着不说话。后来找到孟业判决的案件,才对盂业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起到了超过身体容貌的作用。”孟业不久被提升为东郡大守,因政治宽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整个州郡的人认为这是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上天的结果。不久他因病去世。

(九)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命东下者斧断其缆,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宋史 · 列传一O四》)

[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易束,故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吏如束湿,抚民如                     伤:伤口。

B京师者护以出                           趣:去、往。

C、若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贷:宽恕。

D、何为只若是行                           遣:遣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纲舟无得宿境内                          无得:不能。

B、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                    谠论:正直的言论。

C、辄逞异意,睥睨万乘                      睥睨:窥探。

D、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不然:不这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 B命东下者斧断其缆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蔡卞所陷 D、趣京师者护

吾属今之虏矣 余与四人拥火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伯雨年少时就已经能文能武,表现出与众不同。主持雍丘县期间,政绩突出,尤其表现在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境这件事情上。

B、任伯雨在徽宗即位不久,敢于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他在做谏官的半年时间里,上疏108份,表现了刚直不阿、敢于斗争的精神。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而担忧,密谕让他少谏或不谏,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却因为党事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因直谏遭致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仲子申先下狱,但他置这一切于不顾,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最终得以昭雪被重新起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2分)

译文:                                              

2)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3分)

译文:                                              

答案:1D(贬谪)    2C(看不起)3B(连词,表顺承,就,便。连词,表假设。  A代词,其中  C介词,表被动    D连词,表修饰。)4A(“年少时就已经能文能武”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任伯雨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5、(1)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实行,将在什么地方安置陛下与皇太后!(2)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对朝廷有罪,也合当从此诀别

参考译文: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管理下级如同捆扎湿物(那样急切严厉),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周到细心)。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雍丘因盗贼多而困窘,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奔京城的船只,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听用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章惇长久窃取朝廷大权,欺骗朝廷,流毒百官,趁先帝变故的仓促之机,就表现出篡位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实行,将在什么地方安置陛下与皇太后!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我听北方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进食,听到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连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也无不以为该杀的。”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疏108份。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里告诫他把少说或不说当作是主要的。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章弹劾曾布。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任度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后来)崇宁年间官员结党的事发生了,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送通州。又被蔡卞陷害,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还不甘心,用匿信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申先,将他下狱,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刚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一齐送到。伯雨对这两件事跟平常一样,他说:“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对朝廷有罪,也合当从此诀别。如果不这样,上天难道会枉杀无罪之人吗?”

绍兴初年,高宗颁诏追赠(已故的)伯雨为龙图阁,又加赠谏议大夫,采纳他的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确了被诬陷的宣仁事件来告知天下。淳熙年中,赐谥号忠敏。

(十)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山西,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书李链劾之,有诏复往。最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征。从之。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①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于缘河树札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世宗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皆以直谏得罪。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举朝愕不敢言。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日辩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明年,勋以罪死。朝用诈伪觉,亦伏诛。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明史·列传九十七》

注:①白圭(.1419--1474),字宗玉,南宫人。明朝正统七年考取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浙江右布政使、兵部右侍郎,累官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悯:同情,怜恤

B.专敕大臣加修内河,旧堤为外障    培:给堤坝垒土

C.请罢浙东贡,诏悉以银充    币:金钱

D.明年,勋以罪    瘐;在狱中病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最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B.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        诸君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C.以所炼白金器百余郭勋以进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云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非挟太山超北海之类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最忠直敢为的一组是(    ) 

①不俟奏报辄返  ②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  ③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       ④累迁贵州按察使,人为太仆卿  ⑤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狮举者  ⑥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杨最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后来被人检举,才不得不再次奉诏前往山西。

B.杨最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当时明世宗提出了上、中、下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杨最和大家都认为中策最好。

C.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正直的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死后,世宗令太子监国的想法没有实行,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都得到了惩罚,隆庆元年,杨最受到了朝廷的追封。

答案:1.C(币:指财物。)2.C(A前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B前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一个“而一是连词,表假设关系。C两个“因”都是介词,凭着,靠着。D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3.A(②表现杨最的治水才能,④介绍杨最的升迁情况,⑥杨最死后事情的结果。)

4.B(这三条治水的对策不是明世宗提出的,而是杨最提的。)

参考译文:杨最,字殿之。是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的主事。到山西督促交纳拖欠的租税,对老百姓的贫困非常同情。没有奏请皇上就返回了。尚书李链弹劾他,皇上诏令他再去。杨最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力陈奏年成不好老百姓的贫困情况,请求延缓征收。皇上应允了他的请求。历任郎中。曾治理淮河和扬子江水患。正赶上明世宗即位,向皇上进言说: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低。,船只要从湖中行三十多里。东北的堤岸高出水面不过三尺,到了雨大风急的时候,就会决口,影响船只运输,监城、兴化、通州、泰州等地的良田都会遭受灾害。应该像当年白圭修筑高邮的康济湖大堤一样,专门任命大臣修筑内河,加高旧堤作为外层的屏障,可以确保一百年没有水患,这是上等的对策。其次是在沿河边栽多重木桩,能对风波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增加旧堤厚度,不要过于低矮,也可以支撑多年。如果只是堵塞缝隙和缺口,希望暂时无事,一旦遇到大雨。积成大潮,这就没有对策了。工部分析研究后,决定采纳他的第二条建议。后来出任宁波知府。请示皇上允许浙东的老百姓停止交纳财物.下令全部以银子来代替,老百姓觉得非常方便。多次升迁后,被任命为贵州按察使,后来入朝做了太仆卿。明世宗喜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正巧有个叫段朝用的方士,把自己炼造的白金器具百余件靠着郭勋向皇上进献,说用这盛饮食物品,供奉祭品,就可以请来神仙。皇上立即召来与他交谈,十分高兴。段朝用说:皇上住在深宫里不要与外人接触。就会炼成黄金,得到长生不老的药。皇上更加高兴,下令朝内的大臣让太子监理朝政,我暂时退隐一两年,然后和当初一样管理朝政。整个朝廷上下都十分惊愕,不敢说话。杨最向皇上直言进谏说:陛下正值壮年j却下诏谈到这件事,只不过见到一个方土,就想服药成为神仙。神仙是住在山中修炼的人所做的,哪里有居住在豪华的宫殿里,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却能在白天飞上天的呢?我即使十分愚蠢,也不敢照旨行事。皇上大怒,立即下诏将杨最关进监狱,重施杖刑,杖刑还没有结束,杨最就死了。

    杨最死后,太子监国的提议也没有实行。第二年,郭勋因罪在狱中病死,段朝用的骗术也被识破,后被处死。隆庆元年,封杨最为右副都御史,谥号忠节。

(十一)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熲(jiǒng)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重,马骏者远驰。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止。初,威父(绰)在西魏,以国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绰)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谓朝臣曰:“苏威不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大者                 任:承担

B.以国不足,为征税之法     用:资财

C.苏威不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上令朝臣改旧法           厘:逐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②岂一璧之故欺秦耶

B.①“……无辞多务也。”威止。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谓朝臣日                     ②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威深得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

①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②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③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④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⑤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⑥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占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了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厘:订正,改正)2.A(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可译为“因为”;B项:前一个“乃”为副词,可译为“才”,后一个“乃”为副词,可译为“竟”。C项:前一“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后一“其”为副词,表示测度语气。D项:前一个“因”连词,可译为“于是,就”,后一个“因”,介词,可译为“依靠,凭借”。)3.C(⑤表示其有文才,善为法令。⑥表示皇上怀疑其有朋党事。)4.D(“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应为“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得罪,获罪。现代汉语意为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5.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决不是治平天下的法令制度。(苏威)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⑶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

参考译文:苏威字无畏,京兆府武功县人。高熲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任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情辞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苏绰)在西魏,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绰)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决不是治平天下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到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皇宫中用白银制作的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都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刚直地上奏章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用什么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考虑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的被看重。隋朝接续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错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式样,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相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十二)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衰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或①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④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③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南皮,冀州平。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苟攸等曰:“诸君能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中华书局版)

注:①苟或:曹操的谋士。  ②太祖: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封其为魏太祖。  ③古时候称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候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智者审于量主    量主:估量主人

B.多端寡要    寡要:抓不住要害

C.必死于匹夫之手    匹夫:才智一般的人

D.不使孤至此    至此:到这里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袁公徒欲效周公下士          月出于东山      

B. 于是遂去之                    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待其变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     

D.又从攻谭南皮                得双石潭上,扣而聆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嘉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②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③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④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⑤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⑥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社会政治大动荡的时代,郭嘉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察选择自己的“主公”。他先是北见袁绍,后来又投靠曹操,表现了郭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择主原则。

B.郭嘉是由于苟或的推荐才得到曹操的赏识的,他擅长于分析时局形势以及各个政治军事集团内在的矛盾,有利于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决策,从而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C.“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后对是否乘胜追讨谭、尚作出的分析,这个看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了郭嘉料事的准    确,最终使得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D.曹操在郭嘉去世后南下荆州,结果“于巴丘遇疾疫,烧船”,惨败后的曹操想起了这位年轻而又诡奇的谋士,也令人对郭嘉能够一瞥之下看出他人肺腑的惊世才能产生无限遐    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霄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到这个地步)2.A(上句的“之”用在主谓之间j下句的“之”属结构助词“的”)

3.C(①是对袁绍的评价⑤是曹操对郭嘉的评价  ⑥是郭嘉死后的事情)4.D(“令人对郭嘉能够一瞥之下看出他人肺腑的惊世才能产生无限遐想”这一句不是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5.(1)孙策刚刚吞并江东,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是些能得人死力的人。但是孙策轻敌而无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与单身在田野中行走没有什么不同。(2)各位年纪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最年轻。本想天下平定后,要把身后的事情委托(交付)给他,可是他中年去世。这是命啊!

参考译文: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起初,往北求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聪明人慎重地估量主人,因此每有建议,必收全功,从而建立功名。袁绍只是想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而不知用人的关键所在。事情头绪多的时候很难抓住要害,喜欢谋划但是没有决断,想与他拯救天下大难,成就霸王的基业.难啊!于是就离开了他。荀或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议论天下的事情。曹操说:使我成就大功业的,必定是郭嘉啊。郭嘉出来,也高兴地说:曹公真是我的主人啊。

    曹操征战吕布,三战三胜,吕布入城固守。当时曹操的士卒疲倦不堪,曹操想率领军队退还,郭嘉劝说曹操对吕布发起急攻,于是活捉了吕布。孙策辗转征战,行程千里,终于完全占领江东,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准备渡江向北袭击许昌。曹操的部下听了都害怕,郭嘉判断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是些能得人死力的人。但是孙策轻敌而无戒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与单身在田野中行走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埋伏的刺客一跃而起,一个人就可以与孙策匹敌了。以我看,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孙策兵临长江,尚未北渡,果然被许贡的门客杀死。郭嘉随从曹操打败袁绍,袁绍死后,又跟从曹操在黎阳击讨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连续作战,多次取胜。诸将想乘胜追击,郭嘉说:袁绍爱这两个儿子,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现在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他们必定内讧,不久就会分崩离析。急攻,他们就会相互支持;缓攻,他们便会争权夺利,不如南向荆州装做征讨刘表,以待其变;事变发生后再进攻他们,可一举而定。曹操说:好。于是南征。军队到达西平的时候,袁谭、衰尚果然争夺冀州。袁谭被袁尚的军队打败,逃到平原据守,派辛毗向曹操投降。曹操回军救援袁谭,郭嘉又跟从曹操平定了邺。后来又跟从曹操到南皮攻打袁谭,冀州平定了。曹操说:只有郭奉孝最能领会我的意图。郭嘉三十八岁时,病得很重,曹操派去探视的人往来不绝。到郭嘉死后,曹操亲往吊丧,哀伤得很,他对苟攸等人说:各位年纪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最年轻。本想天下平定后,要把身后的事情委托给他,可是他中年去世,这是命啊!后来曹操南征讨荆州,在巴丘遇到疾疫,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伤叹说:郭奉孝若还在的话,就不会让我到这个地步了。

(十三)

徐文长传   袁宏道

谓,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屡试辄。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放浪麴櫱,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妇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有删节)

[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

③永陵:指明世宗嘉靖皇帝。宋、元、明三代皆以陵名称谓已故皇帝。

④麴櫱(qū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指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试辄 蹶:挫折,失败。

B.会得白鹿,文长作表 属:通“嘱”,嘱托,吩咐。

C.虽其体格时有卑者 体格:身体健康状况

D.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牢骚:抑郁不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文长“数奇”的一组是(    

①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  ②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  ③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  ④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⑤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⑥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蕙认为徐文长有奇才,胡宗宪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所作表文受到皇帝青睐;喜好谋划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

B.徐文长广博的阅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胸中又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作诗歌匠心独出,文章见解独到,文气深沉去度严整;所画花鸟苍劲中透出姿媚,超逸有致。

C.徐文长傲视官场和权贵,官场中不拘礼节,葛衣乌巾,高谈阔论;权贵登门,有的拒不接纳;佯狂自虐,抱愤而死。

D.作者对徐文长的才华和人格大为赞赏,认为“无之而不奇”;对其不幸命运深表同情,说“斯无之而不奇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译文:                                                                 

                                                                         

2)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译文:                                                                 

                                                                         

答案:1C.“体格”指体裁、格式。2D.均为介词“比”。A项中,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或:“由于”);后一个“以”是动词“认为”。B项中前一个“乃”是副词“就”;后一个“乃”是代词“你的”。C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并列,后一个表转折。3C.①⑥表明人奇;③表明诗奇。4B.该项中,苍劲中透出姿媚指的是书法而不是绘画。5.(1)这时,胡宗宪统领多方军队,威震东南,(在他面前)军队将士,跪着说话匍匐前行,不敢抬头,而徐文长凭着部下一个诸生的身份傲视他。(2)先生命运一直不好,于是装疯,装疯不止,于是身陷监狱。

参考译文:徐渭,字文长,是山阴诸生(明清已入学的生员),名声很大。薛蕙主持越

中考试,认为他是奇才,把他看作国士(旧称一国中的杰出人才)。可是命运不好,屡

次应试都失败。中丞胡宗宪听说了,延请他为幕府宾客。徐文长拜见时,常常穿粗布

衣服,戴黑色头巾,纵谈天下大事,胡宗宪非常高兴。这时,胡宗宪统领多方军队,

威震东南,(在他面前)军队将士,跪着说话匍匐前行,不敢抬头,而徐文长凭着

一个诸生的身份傲视他,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和杜甫。适逢(胡宗宪)得到白鹿,

吩咐他作表文。表文送上,嘉靖皇帝很高兴。胡宗宪更加欣赏他的才能,(此后)一切

奏疏表记,都出自他手。徐文长以才略自负,喜好谋划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认

为是当世国士,无与伦比。可是没有机遇。

徐文长已经不被考官赏识,就放浪饮酒,纵情山水,奔走于齐、鲁、燕、赵之地,尽览北方沙漠。他所看到的山崩海啸,沙起云飞,风鸣树倒,深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的行状,都一一用诗抒写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不可磨灭的豪气,英雄无路、寄身无门的悲伤,所以他作诗,如怒,如笑,如水鸣峡谷,如种子出土,如寡妇夜哭,旅人寒起。虽然他的诗作体式时常有低下的,可是匠心独出,有王者气度,不是那些像女人一样伺候人的人所能企及的。文章有卓识,文气沉郁而法度严整,不因为模拟而损失才华,不因为议论而伤格调,是韩愈、曾巩一类的人物。徐文长既然高雅不与流行风气相合,当世所谓文坛主盟的人,徐文长都大声呵斥,视为奴婢,所以他的名气没有超出越地。可悲啊!(他)喜欢写书法,笔意奔放,风格和他的诗作一样,苍劲中跳跃出姿媚,正是欧阳修所说的“妖韶女老自有余态”。(书法作品)留有空白,旁边点缀花鸟,都超脱放纵有致。

最终因为疑忌,杀了自己的继室,关押到监狱被判死刑。太史张元汴极力解救,才得以出狱。晚年悲愤更深,装疯更甚。显贵登门,有的拒不接纳;时常带钱到酒店,招呼差役和(他)同饮;有时自己拿斧子打破头,血流覆面,头骨都折断,揉骨折处有声音;有时用锋利的锥子扎自己两耳,深入一寸多,竟然不能死去。可是徐文长最终因为在当时社会不得志,抱愤而死。

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于是装疯,装疯不止,于是身陷监狱。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像先生那样的。虽然如此,胡宗宪,是一世豪杰;嘉靖皇帝,是英明君主。幕府中(给他)与身份不相称的礼节,这表明胡宗宪赏识先生;《献白鹿表》呈上,皇帝高兴,这表明皇帝赏识先生。唯独自身未能显贵罢了。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的风气,百年之后,自有定论。为什么怀才不遇啊!梅客生曾经寄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老友,怨恨比人奇特,人比诗奇特。’我认为徐文长无处不奇特。无处不奇特,这就无处不命运坎坷,可悲啊!”

(十四)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神农、虞、夏②忽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①木主:灵牌。②虞、夏:虞舜、夏朝。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道无亲,常善人:帮助

B、糟糠不而卒早夭:厌恶

C、余甚焉:疑惑

D、于嗟兮,命之衰矣:通“殂”,死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伯夷、叔齐叩马谏曰

则群聚笑之

      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

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吴之民方痛心

及饿死

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继帝位互让,不食周粟,崇尚神农、虞、夏都是“义”的思想表现。

B、作者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赞扬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C、作者以“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作类比,为伯夷、叔齐持义而饿死鸣不平。

D、本文“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竟以寿终”,与《窦娥冤》中“却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对“跖”的态度一致。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译: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通“餍”,饱)2.A、表修饰。B、代词,代指武王伐纣,“以暴易暴”的行为;表祈使语气。C、词尾,“……的样子”。D,副词,将要;连词,就连。3.D  ②是伯夷、叔齐仰慕西伯昌仁爱;③写武王的“不义”行为。4.B  反证“天道不公”,未“与”善人。

5.(1)伯夷、叔齐认为很耻辱,持大义不食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隐居。(2)孔子(曾)说:“思想主张不同的人,不能同他谋事。”(3)(2分)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首位),把个人仇怨放在后面(次要地位)。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王车载着灵牌,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依这样看来,伯夷、叔齐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是常常帮助好人。”而像伯夷、叔齐可以称得上是好人了!难道不是吗?这样地聚积仁德、修养品行,竟然饿死了!再说七十二位贤人里,孔子特别赞美颜回好学。可是颜回常常闹穷,连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饱,而最后早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怎么是如此的呢?盗跖常常杀死无辜的人,烤人肉来吃,放纵暴戾,聚集朋党几千人横行天下,反而能够长寿以终。这又是依循何种德行的啊!这些都是很显明的例子了。像到了近代,行为不循法度,专作犯法坏事的,却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丰厚,几代不断。而有的人居住都要选择地方,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不走歪门邪道,不是公正的事不奋发去做,然而遭遇灾祸的,简直数也数不清。我实在觉得很迷惑,倘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呢,还是错的呢?

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同谋划。”也只好各自遵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了。

(十五)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国赋                       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                       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秦间                     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               故以羊易之

B.又召乐乘问焉                     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将军必厚集其阵待之               而蔺相如徒口舌为老

D.先据北山上                     古之学必有师

3.从文言句式看,下面句子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奢以法治之                B.平原君以为贤

C.秦军军武安西              D.间以报秦将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④军国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译文:                                                              

2)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译文:                                                              

3)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译文:                                                              

答案:1D(遣:遣送,打发)2.D(A.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陈述;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以:连词,而/介词,凭)3.A(非省略句。B“以”后省略宾语“之”;C“武安”前省略介词“于”,D“以”后省略宾语“之”) 4.C(②句是说赵奢善于理财,已见成效,④句是写赵奢严肃军纪、果断行事,⑥句是写赵奢采纳建议后立即行动,均未能直接表现题干所说的“胆识谋略不凡”) 5.B(赵奢依法行事,对平原君并未构成“恶”、“怨”;相反,平原君器重赵奢,也正是因为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6.(1)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注意“于”、“今”、“削”的翻译)2)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领骁勇的得胜。(注意“险狭”、“犹”、“将勇者”的翻译)3)(他或赵奢)派一批善射的弓箭手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注意“去”、“军”的翻译)

参考译文: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要在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廉颇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领骁勇的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迅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他”或“赵奢”)派一批善射的弓箭手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瘀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

(十六)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馀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为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暹佐琛知后事      知:主持         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属:托付 

C.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殷勤:热情周到     D.两人掣裾而入       掣:牵,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崔暹被高欢父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

①辟为开府谘议  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 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4.下面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因为弟弟高琛无

暇处理事务而委之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推荐的邢邵在世宗面前诋毁他,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因此,他更加受到世宗的器重。

C.崔暹敢于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但没有责备崔暹,反而在给邺下诸位权贵的信中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们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对世宗的过错常严肃而无保留地指出,世宗也因此改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殷勤:古今异义词,此处作“情意深厚”解) 2B(给 / 和;A.均表期望语气,相当于“一定”。 C.均为介词,替;D.均为介词,把) 3D(①“辟为开府谘议”是赵郡公高琛的做法;③“觞再行,便辞退”是崔暹的举动) 4A(“无暇处理事务”理解错误,原文“未闲事宜”是“不熟悉处理事务”,“闲”通“娴”,娴熟) 5.(1)您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门说您的缺点,您真是个痴人啊。(2)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敬了两遍酒,便告辞退出。(3)以前朝廷难道没有法官,可是天下人贪婪,没有谁肯去纠正弹劾。

参考译文: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很欣赏他,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我的弟弟年轻,处理事情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您了。”和崔暹情意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崔暹越来越被信任厚待,他喜欢推荐人才。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世宗就征召了邢邵,很被亲近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诋毁崔暹。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您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门说您的缺点,您真是个痴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我的缺点,我说子才的长处,都是事实,我不会为此对他产生仇怨。”世宗想提高崔暹的威势,有一次诸公在坐,世宗让崔暹眼睛向上看慢步走来,两个人替他拽着衣裾。世宗和崔暹分庭抗礼。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敬了两遍酒,崔暹便告辞退出。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位权贵写信说:“崔暹当初在我弟弟做定州刺史任上办事,后来又做了我儿子的开府谘议,到升任左丞、吏部郎,我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如今刚居宪台,就能如此纠正弹劾。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作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救,你们众人一定要小心谨慎。”高祖到京城去,众官到紫陌去迎接。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难道没有法官,可是天下人贪婪,没有谁肯去纠正弹劾。中尉尽心为国,不怕豪强,就使远近肃清,大臣们奉公守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要严谨,如今才见到。我高欢父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高祖赏赐给崔暹好马,让他骑上跟着走,边走边说话。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 

  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重任。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杀无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严肃而毫无保留地指出,世宗也因此改正。

(十七)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乾兴初,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胡则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称       对称:回答符合         B.为羡余             籍:没收

C.丁谓党     坐:犯…罪             D.再迁兵部侍郎致仕     致仕:退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深入,粮有继乎          B.   太宗问以边策

存者偷生                        振声激扬,伺者此觉知

C.  急难投我                 D.   得吏匿铜数万斤

因为长句,歌赠之                 渔人一一为具言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    )

已而果为则所料。②籍为羡余,不之罪。③谓贵显,故则骤进用。④则命贷钱三百万。⑤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则果敢有材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凭借其回答而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进了中书省

B.胡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效仿西汉名将马援,对于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C.胡则担任广西路转运使时,对落难求助的外国商人,不顾手下官吏的反对,借给了他们三百万钱,表现出了急人之困的品格

D.胡则为官有才干,屡受重用,但“喜交结,尚风义”的性格也曾使他犯了不少错误,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子几败我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籍:登记] 2.(D)[A将/暂且;B趁机,顺便/根据,;C因为/连词,表目的,来;D…的] 3.(C)[①表现其料事如神,③表现丁谓知恩图报,⑤表现胡则正直敢言。] 4.(B)[“并没有加以追查”有误,应该为“追查却不定罪”。5.①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②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③如今因为胡则罪名除去而突然间给予他一个好职位,那么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

参考译文: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办事果断坚决有才干。凭进士踏入仕途,先是补任为许田县的县尉。当时朝廷正对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胡则一部运送粮草,给他一个月筹办。胡则说道:“给一百天准备,尚且恐怕不够,怎么就给一个月呢?” 索湘害怕没有什么可用来供给,就派胡则入朝上奏。宋太宗顺便拿安边之策询问他,他的回答很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太宗看着左右的侍从说:“州县中怎么会缺乏人才呢?”于是命侍从把胡则的名字记录在中书省。后来李继隆讨伐叛贼,很长时间未能取胜,索湘就对胡则说:“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一日,李继隆发文到转运司说:“军队将要向前深入,粮草还有后续的吗?”胡则告诉索湘曰:“他的军队长时间在外想要回来,只不过想拿粮草缺乏为借口罢了,我们姑且拿粮草有余回复他。”不久果然被胡则料中。后来胡则被授任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查获了当时官吏私自藏起来的数万斤铜,官吏们害怕得要死,胡则说:“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没有给他们定罪。后来胡则又改任为江、淮制置发运使,逐步至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当初,丁谓考取进士后,曾经客居许田县,胡则十分优待他,(后来)丁谓显贵为宰相,所以胡则一下子受到了提拔重用。到如今,丁谓被罢去参知政事(即宰相)一职,朝廷就将胡则调出京城担任京西转运使,后又升至礼部郎中。……调任广西路转运使。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去。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百万钱,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胡则曰:“他们因为以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任职期间,胡则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

    乾兴初年,由于牵连到丁谓党一案,胡则被降职担任信州知府,后调任福州……又升任太常少卿、任池州知府。没有前往,又升任谏议大夫,调任河北都转运使。当初,胡则在河北任职时,殿中侍御史王沿曾经到胡则处借官船贩盐,又以他儿子为名义请求买酒场。到如今,张宗诲检举揭发了这些事情,朝廷查究属实,就把他调去任陈州知府。一个月后,授任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大臣刘随上疏说道:“胡则奸邪贪滥名闻天下,最近命他任池州知府,不肯前去,如今因为罪名除去而突然间给予他一个好职位,那么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后调任到杭州,再升任至兵部侍郎直到退休而死。

    胡则没有廉洁的名声,他喜欢交结朋友,崇尚侠义。在福州时,前任太守陈绛曾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经》,两人从中谋利十万钱。陈绛犯罪暴露后,于是龙昌期就从成都被押送到福州。胡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破,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

(十八)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子寿。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督邮舍王宫外,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禁。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寿虽威严,推诚下史,皆愿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复征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宪征匈奴,海内供其役费,而宪及其弟笃、景并起第宅,骄奢非法,百姓苦之。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伏见尚书仆射郅寿坐于台上,与诸尚书论击匈奴,言议过差,及上书请买公田,遂系狱考劾大不敬。臣愚以为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私邪?又台阁平事,分争可否,唐虞之隆,三代之盛,犹谓谔谔以昌,不以诽谤为罪。请买公田,人情细过,可裁隐忍。"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                                    节选自《后汉书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放纵,不检节          :皆

B.举孝廉,稍冀州刺史       :升官

C.又督邮舍王宫外            :迁移

D.宪尝使门生书诣寿          :把……作为见面的礼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是时大将军窦宪外戚之宠                以安宗庙,岂私邪?

A                                      B

诸侯公子贤,多客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唐虞之隆……不以诽谤为罪              寿虽威严,推诚下吏

C.                                     D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郅寿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寿案察之,无所容贷。②视事三年,冀土肃清。③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

④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⑤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

⑥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郅寿孝廉出身,以廉能见称,执法严明,其智策颇为皇帝赞赏。从冀州刺史断续作官到尚书仆射,名望较高。

B.郅寿多次向皇上报告窦宪的骄恣行为,并把他同王莽相比较,可惜最终没能惩治窦宪,反被判当诛,在何敞的帮助下,才得以流放合浦。

C.侍御史何敞认为,郅寿找机会讽刺窦宪的不法行为,也可算是份内的事。如果他不说,才不对呢o

D.郅寿在冀州管束诸王时,严于执法,不仅令藩国害怕,就是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各自收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赍:以物送人) 2.C (C虽:即使;A分别为"凭借""因为"之意;B分别为"他的""大概"之意;D分别为"""接着"之意) 3.B (第②句是治理的效果,第③句是以前执法严明的影响,第⑤句与执法无关。这三句不能"直接"说明"执法严厉",故有②③⑤项的皆不选) 4.D ("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是在郅寿任京兆尹时) 5.(1)及时派骑驿驰报皇上,举报诸王的罪行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 (2)郅寿借国库资财空虚,战争不断的话题,趁朝会时讽刺窦宪一帮人。

参考译文:郅郓字君章,是汝南西平人。 儿子郅寿。郅寿字伯考,擅长著述文章,以廉洁、有才干著称。被椎举为孝廉,不久升任冀州刺史。当时,冀州境内有很多的封国和亲王,他们的门客目无法纪,行为不检点,屡犯国法。郅寿按章处置,从不宽恕。他又委派官吏住在各封国内,同时把督邮馆舍迁移设置在封国的王宫外,以察看亲王们的得失,并及时驰报皇上,举报亲王的过失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这样,各封国亲王都十分畏惧,只得遵纪守法。 郅寿任职三年,冀州上下太平。后升调尚书令。每当朝廷对国家大事发生争论,郅寿总是独自晋见皇上,陈述己见。章帝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提升他为京兆尹。当时,京城地区有很多豪门大姓,他们仗势欺人,屡犯官禁。(郅寿上任后),豪门大姓听说郅寿在冀州的事迹,都心怀畏惧,互相告诫,不再肆意妄为。郅寿尽管威严,却能礼贤下士,因而他的部下都愿意为他效死力,从不欺骗他。后来郅寿因为公事被免职。

后来又被征召为尚书仆射。这时,大将军窦宪依仗皇后的影响和势力,独揽大权。窦宪曾经派人给郅寿送去礼物和书信,请他帮助办一些私事。郅寿把这些礼物和书信一并送到官府(予以追究)。他多次上书揭露窦宪仗势骄横的事实,并引用王莽从专权到篡位最后灭亡的事实,希望国家引以为戒。这时,窦宪正率兵征讨匈奴,举国上下为他筹措军费,但窦宪和他的两个弟弟窦笃、窦景一同(用这笔钱)修建住宅,骄奢淫逸,老百姓都十分痛恨。郅寿在百官朝见皇帝的朝会上,大谈国库空虚,连年征战的话题,借以讽刺窦家兄弟。他的脸色严肃,言辞激烈。窦宪大怒,于是诬告郅寿私买公田、诽谤朝政,应当下狱,处以死罪。侍御史何敞于是上书章帝,为郅寿辩护说:"我看见尚书仆射郅寿坐在尚书府中,与各位尚书讨论征讨匈奴的事情,他们各持己见,因而发生争论。窦宪上书说郅寿私买公田,于是将他抓入牢房,已大不敬的罪名治罪。我认为郅寿是朝廷重臣,忠言直谏是他最基本的职责。如果他对什么都随声附和,默默不敢说实话,那倒是罪该处死。现在他却能力排众议,把安定国家和宗庙作为他的天职,这难道说他有什么私心吗?况且尚书府本是议论政策、权衡得失、献替可否的地方,即使在舜帝以及迭代繁荣那样的盛世,也提倡忠言直谏,并不曾以诽谤治罪。至于他私买公田,这是他在人情方面的一点小小的过失,可以告诫他要隐忍自律。"上书呈给皇上后,郅寿才得免死罪,判决流放到合浦县。

(十九)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不及姑,徐之,一妇每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丧会,窃而逃           券:契据    

B. 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候  

C. 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                 

D. 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2、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果盗,则长今二寸         一妇每己馔馈姑

师不必贤弟子             勇气闻于诸侯

或饷其妇不及姑           出券示之

非能水也,绝江河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

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译文:                                                                        

 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译文:                                                                        

 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译文:                                                                        

答案:1. B(伺:侦候,探察) 2.B(A于:介比较 B以:把/因为 C而,表转折,却 D因,连词,于是、就)  3.C(③④⑤:表明留刘宰机智办案 ①:表明他果断禁绝妖术 ②表明他对自己要求甚严 ⑥表明他尽心为民众服务) 4.C(捕获租牛人、制裁恶婆婆,文中没有这些信息)5. ①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

参考译文: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考取进士,调任江宁县尉。江宁地方巫术之风盛行,刘宰下令同一保伍的乡亲邻里互相检举监督,那些巫祝大都改行务农。如有人再用妖术惑众,他一律坚决地取缔禁止。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他写下这样的座右铭:“不轻易地发布文告,不轻易地动用刑罚。”因事出城,他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喝一样的水。离职时,箱子里只有与主簿赵师秀的酬唱诗而已。他担任泰兴县令,邻县有人在本县边境租牛,租用者对牛主人来说,是姻亲,趁着办丧事,窃取租牛契据逃跑了。过了一段时间,牛主人的儿子去讨要租金,租牛者就说,那条牛已经被卖很久了。牛主人的儿子连续多年向官府告状,却没有契据能作证,官府又因为是邻县的事而搁置不查办。他向刘宰提出诉讼,刘宰于是就找来两个乞丐,给他们吃饱了,告诉他们事情缘由,假托其他事把他们关进牢房。审讯他们,乞丐谎称自己偷牛出卖,(刘宰派人)带着他们去那户人家指认查看。那租牛者说:“这牛是我通过某人租的。”乞丐竭力坚持自己的说法,于是那人出示契据,一起拿着到官府,偷契据的租牛人十分沮丧,只得归还牛和租金。一户有钱人家丢了金钗,(当时)只有两个女仆在家。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刘宰让她们各手持一根芦草,说:“没偷金钗的,明天早晨芦草自然还像原来一样;真的偷了金钗的,那么芦草会比今天长出两寸。”第二天早晨再看,一根芦草像原来一样,另一根则短了两寸。随即审问,罪犯果真服罪。有个婆婆状告两个媳妇都不赡养她,刘宰找来那两个媳妇,让她们与婆婆共处一室,有人送食物给媳妇却不给婆婆,再悄悄地观察,(发现)一个媳妇每次都把自己的食物给婆婆,婆婆还喝斥她,另一个则相反。像这样连续观察多日,就了解了实情。刘宰方正刚直,明智敏锐,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施以恩惠,做了许多实事。设置了义仓,创建了义役,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有人无田可耕,有人无屋可居,有人子女成年而没能婚嫁,他都心情急切,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就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责。(遇到)桥梁损坏,道路不畅,即使工程量很大,他也必定率先捐出资财,倡导修缮,并督察工程进展。凡是有利于父老乡亲的事,他没有不做的。

(二十)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  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大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

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

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盂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盂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无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衣,迁徙无常,皆趟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姿仪瑰秀,有器识    器:才能。B.既谢,帝逮问政事    逮:趁机。

C.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昧:愚昧。

D.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    部分:部署,分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如期而至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②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C.①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①或上言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这些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许他登城,元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地化解厂二人的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面 对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平定·厂叛乱。

5.把文言文阅渎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厂翻泽成现代汉语。

(1)史白“不可”,答曰:“吾以衍待人,人岂我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及此,乃宗社无坝之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订.人服其打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昧:冒着。昧死:冒死,古时臣下上书多用此语,以表示敬畏的意思) 2.A(两句中的“而”均是连词,第一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第二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  B项两句中的“以”均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广以便”  C项两句中的“虽”均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即使”  D项两句中的“或”都是不定代词,“有人”、“有的人”) 3.D(①④⑥均与“正直无私”无关。②③⑤句均能表现他“正直无私”,结合分组情况,答案选D) 4.C(“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的不是吕元膺,而是朝廷,吕元膺只是反对朝廷这种无原则的做法) 5.(1)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难道)会背叛(欺骗)我呢(吗)?” (2)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  (3)(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

参考译文: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县人。形貌瑰伟,姿容秀丽,有才能有见识。历任右司员外郎。外调为蕲州刺史,曾审问囚犯,囚犯中有人告诉他说:“父母在堂,明天是大年初一却不能探望,以此为遗憾。”说完伤心落泪,元膺也很伤心,全部打开了刑具放他们回家,并且告诉了他们归还的日期。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会欺骗我呢?”囚犯们果然如期返回。从此强盗们受到感动,深感愧疚,都离开了蕲州。

元和年间,经多次升迁做了给事中。不久又外放为同州刺史。辞行的时候,皇帝趁机询问政事,他的回答详细明畅。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元膺一身正气,敢说真话,应该留在我身边,为什么外放他呢?”李藩、裴i9谢罪说:“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臣等冒死请求留下元膺在身边侍奉皇帝。”不久,兼任皇太子侍读,进封御史中丞。被授予鄂岳观察使。曾经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不许他登城。他身边的人说:“这是中丞大人。”守城人答道:“夜间辩认不清。”元膺就回去了。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调到京城做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关系不和,朝廷就调孟阳任散骑常侍,王遂任邓州刺史,诏书中并没有指出谁是谁非。元膺呈上那道诏书,请求指明是非曲直,来显示朝廷惩恶扬善。

江西观察使裴堪审查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一案,没经审讯就将李将顺降职。元膺说:“观察使弹劾部刺史,不加审讯,即使他的罪行当诛,也不能成为天下执法的典范。”请求朝廷派御史审查,宰相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见。

吕元膺被选拜东都留守。按照惯例,留守将被赐给旗甲仪仗,轮到元膺做了东都留守,却免了这一规矩。有人上书说:“朝廷正用兵讨伐淮西,东都邻近惟西,减少他的仪仗就会有损他的威望,请求和华州、汝州、寿州的仪仗一样。”皇帝不许,连同三州的仪仗也一同免除了。留守不赐给旗甲仪仗,从这时开始。东都有李师道留下的官邸,邸兵和山棚人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元膺擒获了他们。当初,叛乱发生时,东都人人恐慌,守兵势弱不足仰仗,元膺坐在城门指挥分派,神态安闲自若,人们赖以安定下来。东畿西南通邓州、虢州,川深谷旷,多麋鹿,人们以射猎为业却不从事生产,迁徙不定,都矫健勇悍善于格jL号称“山棚”。权德舆任东都留守时,想笼络他们,没能实现,至此元膺招募他们为山河子弟,让他们保卫宫城,皇上下诏许可。

    改任河中节度使。当时方镇多无原则地纵容,只有元膺坚持正道严格自律,监军和来往办事的宦官,无不敬畏。进京做吏部侍郎。(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因病改任太子宾客。为官始终没有过

失。死时七十二岁,追赠吏部尚书。

(二十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1)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以是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2)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3)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

参考译文: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二十二)

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答: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答:                                                                     

答案:(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2)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二十三)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安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著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如实论之,安得福佑乎?

                                                 《论衡·福虚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译文:社会上都说行善的人就能得到福,为恶的人就会招来灾。福祸的报应,全由天执行,人做了之后,天就给予相应的回报。公开施予的恩惠,君主来奖赏他;暗中做的好事,天地报答他。世人不论贵贱贤愚,没有不认为这样的。只见到前人的行事及其果报有文字记载流传,又看见善人恰好遇到福,因此就相信福祸报应的说法,认为确实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或者是当时的圣贤想劝人行善,记载了必然会有这种结果的事,以宣扬行善必得好报;或者是恰好遇到福佑者认为是这样。如果实事求是地说,哪里会得到天的福佑呢?

 

 

 

 

 

(二十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群传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也。祖父实,父纪。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刘备临豫州,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不用群言。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胜,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为陛下虑之。”

初,刘廙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复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别驾  辟:征召     B.备不用群言  恨:埋怨

 C.太祖以群  谢:道歉、谢罪  D. 弟与魏讽谋反  坐:因为、由于

2.下列各级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纪友,后与群交  去时里正裏头

B.太祖谢群  不物喜,不以己悲

C.有水旱之患  不者,属皆且为所

D.复位  今其智返不能及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群“知人”的一组

 ①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 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 臣惧百姓遂困 群言之太祖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

 A①②⑥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群出身名门,少年时就被人们所推崇,连才高气傲的孔融,也因与陈群交往,而把过去视为同辈的朋友陈纪尊为长辈。

B.陈群因为“识人”而受到太祖的敬重,后来又让同僚佩服。

C.陈群能审时度势,忧国忧民,敢于持公道讲实话,难能可贵。

D.陈群知人善任,对贤才力谏,对庸君力谏对无德者力阻,对蒙冤者力辩,这些都出于公心。

附答案

1.B(“恨”应解释为“后悔、悔恨”)2.B(A项中,两个“与”均为介词,前一个可解释为“跟”,后一个可解释为“给”“替”;B项中两个“以”字均为介词,均可解释为“因为”、“由于”。C项中的前一个“若”为连词,可解释为“如果”,后一个“若”为代词,可解释为“你们”;D项中的前一个“乃”为连词,可解释为“于是”,后一个“乃”为副词,可解释为“竟”。)3.B(③句是表现陈群体察民情,⑤句表现的是“文帝”,⑥句表现的是陈群的“公心”)4.D(该项错误的二:一是陈群“知人”,而非“善任;二是“庸君”之说在文中没有根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