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80)

 爱雅阁 2018-01-29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80
 (一0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窍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注],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犊鼻(kūn):形似犊鼻的短裤。古时之裤,无裆谓,有裆谓,统称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从者谢吉                    谢:拒绝

B.临邛令前奏琴曰                奏:弹奏

C.长卿第俱如临邛                 第:只要

D.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             更:轮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赀为郎

②敛资财以送其行

B.①因病免,客游梁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①慕蔺相如之为人

②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D.①心悦而好之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3.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特立独行个性的一组是(   )

①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②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 

③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④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⑤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⑥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相如在朝廷做武骑常侍期间,孝景帝不喜欢辞赋,批评他爱好文学,于是司马相如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梁国。

B.卓家的宴会司马相如本不愿去,后由于临邛县令的殷勤,不得已而勉强前往,而这次宴会恰恰促成了他和卓文君的爱情。

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卓王孙十分生气,不愿在经济上给以资助,后来两人买了一间酒店来维持生计,生活倒也平静。

D.卓王孙听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酒店谋生,感到耻辱,后由于兄弟及长者们的劝说,还是资助了他们,使女儿女婿成了富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译文:                                                                            

2)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译文: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1)你长期在外求官,如果不顺心的话,就来我这里看看吧。(2)买了一间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坐在垆前卖酒。

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学业完成后,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叫相如。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奉孝景帝,担任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梁孝王来京城朝见景帝,跟随梁孝王来的关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司马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梁国。梁孝王让他和众儒生住在一起,司马相如有机会与儒生们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正赶上梁孝王去世,司马相如只好返回成都,可是家境贫寒,没有可以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他平素与临邛县令王吉关系很好,王吉说:“你长期在外求官,如果不顺心的话,就来我这里看看吧。”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临邛县令假装恭敬,天天都去拜访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最初还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王吉愈加谨慎恭敬了。

临邛县里富人很多,像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几百人,二人就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了来。县令到来后,到卓家的客人已经过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托有病,不肯前往。临邛县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亲自前去迎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正浓时,临邛县令走上前去,送上琴说:“我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用它来自助娱乐。”司马相如推辞一番,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当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所以司马相如假装与县令相互敬重,而用琴声来挑逗她。司马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雍容闲雅,十分漂亮;待到在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并且喜欢上了他,又担心自己配不上他。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就叫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让侍者传达自己的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连夜逃出家门,与司马相如私奔,一起急忙逃回了成都。司马相如家里穷得空无一物,只有四面墙壁竖在那里。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儿太不成材了,我不忍心杀了她,但也不分给她一个钱。”有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卓文君感到不快乐,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还足够用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地步呢!”司马相如就同她一起来到临邛,卖掉了他们的全部车马,买了一间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卓文君坐在垆前卖酒。而司马相如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耻辱,因此闭门不出。兄弟们和长者交相劝说卓王孙说:“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你缺少的不是钱财。如今,文君已经成了司马长卿的妻子,长卿本来也已厌倦了离家奔波的生涯,虽然贫穷,但他确实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况且他又是县令的贵客,为什么偏偏这样轻视他呢!”卓王孙不得已,就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卓文君就和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的人家。

(一0一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愉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亻叔       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及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引诸生告之曰:“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明日谒城还养者二十辈,有三年不归侍者,斥之。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

1.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屑:把…磨成碎末

B.城固辞,使者委而去      委:舍弃,丢下

C.城置之未尝发               发:发放,发送

D.天下益惮之               惮:畏惧,害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寒而饮,何责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会里人邹亻叔 欲葬亲,贷于人无得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为人谦虚恭谨简单朴素,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都找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渴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象其他谏官那样勤心政事,但在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不怕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提倡修养孝道德行。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

  译文:

2)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译文:  

参考答案

1C(发,打开)

2CC:且,副词,快要,将要。A:连词,①表因果,②表并列。B:①介词,向,②介词,对于。D:①用,拿,②凭)

3D(②③⑤⑥均是,所以选D,①是说为人宽厚、善良,④是说做事认真,教学成果显著。)

4C(说阳城“不勤心政事”是不对的,他对政事已经逐渐很了解,只是不象别的谏官那样就繁杂琐屑的小事频繁进谏而已。)

5.(1)山东节度府听说了阳城的仁义,派使者赠送他五百匹绢,告戒使者不让(他)把绢拿回来。

2)阳城让刑吏坐在门口等候,自己请薛约吃完了饭,又步行把他送到城外才与他道别。(坐:让……坐;引,延请,请;)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处裁决。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谢罪,阳城说:“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荒年,阳城把榆钱磨碎了煮粥为食,依然坚持讲学。有人怜悯他饥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有德,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正遇到同乡人邹亻叔想要安葬亲人,向别人借贷无门,阳城知道了他的情况,就把绢全部送给了他。

李泌担任宰相,向德宗举荐阳城,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担任谏官之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死,天下的官员们就更加畏惧他。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们都就繁杂锁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而阳城虽然渐渐地了解并熟知了政事的所得所失,却还是不肯进谏。直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官员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于是就上奏章激烈的指斥裴延龄的罪状,意气激昂地依据大义,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听者都很恐惧,但阳城的态度更加严厉。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阳城因此罪名被贬官为国子司业。阳城把学生们找来说:“凡是求学的人,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懂得忠和孝,你们有长期没有回去探望亲人的吗?”第二天到阳城那申请回家奉养老人的有二十多人,有三年没有回家侍奉老人的,阳城就斥责他。阳城亲自教授经典,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们都能严守法度。

薛约性格不羁又正直,因为进谏政事而获罪,被贬谪去连州。刑吏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阳城让刑吏坐在门口等候,自己请薛约吃完了饭,又步行把他送到城外才与他道别,皇帝不满阳城结党的罪过,将他贬出京城,出任道州刺史。到了道州,阳城就象治家一样治理民众,适合处置的就予以处罚,适合奖赏的就予以奖赏。每月的俸禄只取够用,余下的就上交官府了。

(一0一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臣抑而不闻        闻:听到              

B.复构以罪罢之        罢:罢免

C.时斗米直十三缗      直:通“值”      

D.昼抚膺痛苦          膺:胸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即散其家之所有         B.①遇饿者则赈之

②句读之不知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及到官,复祷于社坛      D.①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

②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②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三十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B.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谁敢追查。张养浩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敢于直谏,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谏阻,皇帝大怒,罢免了他的官职。

D.关中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

4.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1) 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

译文:                                                                                            

(2)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                                                                                            

(3)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

译文:                                                                                                                 

参考答案

1A(闻:使……听到,上报)

2D(连词,来)(A①的,也不可译②倒装标志;B①就②就是;C①在②比)

3C(“罢免了他的官职”错)

4(1)有人说供官吏居住的馆舍对人不吉利,张养浩竟然住在那里

   (2)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注意:“加之以刑”倒装,“目”活用,“是”译为“这”)

   (3)取道经华山时,他在岳祠求雨,他哭泣着跪拜在雨里,不能站起身来。

(一0一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蔷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奈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日:“郑生夸去,吾道东臭。”

玄自游学,十奈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乃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奈人俱被禁锢.递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敢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共冀州,遣使要玄,走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乡蔷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日夜寻诵                   寻:探究

B.乃延升上坐                   延:邀请

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阀;门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十余年乃归乡里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进为设几杖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国相孔融深敬于玄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A①遂造太学授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  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

译文: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译文: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译文:                                

                                                                      

参考答案

1C(赞:引荐)

2A(都是介词,经由,通过。B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然。C项,①介词,替给,②介词,向。D项,①介词,对;②介词,被)

3B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

4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5.(1)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

(重点词语——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

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重点词语——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

3)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

(重点词语—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同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避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恃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一0一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钱徽,字蔚章。徽中进士第,居谷城。谷城令王郢善接侨士游客,以财贷馈,坐是得罪。观察使樊泽视其簿,独徽无有,乃表署掌书记。蔡贼方炽,泽多募武士于军。泽卒,士颇希赏,周澈主留事,重擅发军,不敢给。时大雨雪,士寒冻,徽先冬颁衣絮,士乃大悦。又辟宣歙崔衍府。王师讨蔡,檄遣采石兵会战,戍还,颇骄蹇。会衍病亟,徽请召池州刺史李逊署副使,逊至而衍死,一军赖以安。梁守谦为院使,见徽批监军表语简约,叹曰:“一字不可益邪!”衔之。入拜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学士李绅以周汉宾并诿徽求致第籍。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杨殷士、苏巢。巢者李宗闵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与徽厚。文昌怒,方帅剑南西川,入辞,即奏徽取士以私。访绅及元稹,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有诏王起、白居易覆试,而黜者过半,遂贬江州刺史。汝士等劝徽出文昌、绅私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邪?”敕子弟焚书。初,州有盗劫贡船,捕吏取滨江恶少年二百人系讯,徽按其枉,悉纵去。数日,舒州得真盗。州有牛田钱百万,刺史以给宴饮赠饷者,徽曰:“此农耕之备,可他用哉!”命代贫民租入。徽与薛正伦、魏弘简善,二人前死,徽抚其孤至婚嫁成立。任庶子时,韩公武以赂结公卿,遗徽钱二十万,不纳。或言非当路可无让,徽曰:“取之在义不在官。”时称有公望。文宗立,召拜尚书左丞。群臣在廷,方大寒,稍稍引避,徽素恭谨,不去位,久而仆。因上疏告老,不许。俄以吏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字不可益邪                    益:有益

B.诿徽求致第籍                    致:取得

C.取滨江恶少年二百人系讯           讯:审问

D,方大寒,稍稍引避                引:退出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钱徽廉洁公正的一组是(   )

①以财贷馈,坐是得罪                

②观察使樊泽视其簿,独徽无有 

③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杨殷士、苏巢  

④徽按其枉,悉纵去   

⑤遗徽钱二十万,不纳                  

⑥徽素恭谨,不去位,久而仆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师戍还,士兵骄蹇,主帅病重,军中潜伏着危机;钱徽奏请召李逊为副使,因奏请及时。崔衍死去之后,全军仍能保持安定局面。

B.宰相段文昌上奏说钱徽取士以私,有人劝钱徽拿出文昌、绅私书以自直;钱徽只求无愧于心,不作辩解,令子弟焚毁有关私信。

C.刺史欲将州里的牛田钱给宴饮赠饷者,钱徽认为,这是应该用于农耕的款项,不可挪作他用;于是下令用其代替贫苦农民的租税收入。

D.钱徽在自己的两个朋友去世后,对他们的儿子,尽其抚养之责,一直到他们各自成立家庭。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注重情义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大雨雪,士寒冻,徽先冬颁衣絮,士乃大悦                                                                               

          

2)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                                                                               

    

3)访绅及元稹,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

   

参考答案

1A 益:增加)

2C(①获罪是误解;③不能明确说明他的公正;⑥说明他做事“恭谨”,不擅离职守,)

3D(“婚嫁成立”是指让男孩成婚,女孩出嫁,各自成长自立。)

4(1)当时天下大雪,士兵遭受寒冻,钱徽抢先发下衣服棉被,士兵于是非常高兴。(雨,动词,下;寒冻,遭受寒冻(或“挨冻”);颁,发;絮,棉被)

   (2) 杨浑之是杨凭的儿子,送了很多古帖密画给段文昌,都是人们所认为的宝物。(“浑之者凭子也”判断句;纳,送;宝,动词,认为是宝物)

  3)拜访李绅和元稹,当时李绅与宗闵有矛盾,趁这个机会一起来构陷他的错误(或“罪名”)。(隙,矛盾;因,趁机;挤,排斥、陷害)

(一0一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简堂集序

归庄①

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 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③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 ④ ,终不能致于康庄。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⑤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虽退之、子瞻、子固⑥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

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归庄:明清换代间人。本文作于明末。②太仆府君: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③浦江、乌伤:指宋濂(浦江人)、王 (乌伤人)。④披榛翦 :榛,丛生的灌木; ,杂草。⑤拘墟者:拘学浅陋者。⑥退之、子瞻、子固: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    衍:传布。

B.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          趋:趋向、爱好。

C.一以署名之非已也,而谩为之    谩:谩骂、辱骂。

D.因应之请之不置                置:放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达归庄为《简堂集》作序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    

②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

③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

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

⑤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 

⑥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其文得作者先曾祖的家传,其人与作者的父、兄都有交游。

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

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

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

 

⑵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

 

⑶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

 

参考答案

1.C(谩:轻慢,随意。)

2.D(①说的是宋濂、王祎的文章。③是说先生文章的特点。⑥作者对先生不遇于世的惋惜。)

3C (“入幽溪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是说万历年间那些号称文章家的人的文章。

4.

1)马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应之拿出先生的文集,请我作一篇序言。(殁:去世;出是集:拿出先生的文集;属:请)

2)读宋、王两公的文章,体会到文章是不可随便作的。(原:体会;苟:随便;为:写作。)

3)可是达官贵族不一定会作文章,或者能作却没有时间,于是就找人代作来应付。(文:写作;暇:空隙时间;倩:找;应:应付。)

【参考译文】

我去世的曾任南京太仆寺丞的曾祖父(归有光),以前住在安亭,这是昆山、嘉定的交界地带,距离嘉定较近。当时手执经书向曾祖父请教学问的人,嘉定人居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位先生讲授传播曾祖父的学识。娄子柔的高足弟子叫马巽甫,《简堂集》就是他所著的。马先生与我父兄都有交往,我曾经屡次见面向他请教,仍然很少读到他的文章。去年我到嘉定,马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应之拿出先生的文集,请我作一篇序言;我得到集子后认真阅读,知道了先生学问的来龙去脉。如果追根溯源,从我曾祖父那里得到的居多。本朝文章,自宋濂、王开一代风气,往上(可以)和唐宋诸大家匹敌。读宋、王两公的文章,体会到文章是不可随便作的。可是后来的学者,情趣好尚不同,只是凭借盛名奔走于天下。到了嘉靖中世,几乎不再知有宋、王两公的了。我的先曾祖一个人奋起而要振兴唐宋古文。万历末年的时候,号称文章家的那些人,与嘉靖时期的许多人虽然趋向不同,但文章都是走入了偏道,(即使)砍去丛生的草木,到底不能走上文章的正统大道。然而人之常情喜欢新,都追求、归附到那边去了。只有马先生坚守师学不变,难道他不正是人们所说的“不被世俗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信仰”的人吗?先生的文章,大都详尽整齐博雅而有精细的构思,至于其中的起承转合的变化,不是那些拘学浅陋的人所能理解的。

还有使我更有感触的:古时请别人写文章,只论那人文章好坏(而不看他的地位);假如他的文章能够传给后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的。而善写文章的人,也要看请他写文章的那个人的事迹值不值得流传,而不轻易给人作文章。现在一般的人求人写文章,只看对方是否地位尊贵,而不看他的文章如何。平常没有名声的人,往往买达官贵族的文章,然后刻在钟鼎石碑上面,或写在屏风幛子上面,以此为荣耀。可是达官贵族不一定会作文章,或者能作却没有时间,于是就找人代作来应付。一方面达官贵族因为有人代作,就轻率答应别人;另一方面代人提笔者又因为不是署自己的名,也就随便去写:于是天下的文章一天天多起来。我看《简堂集》中代有名官员写的文章占十分之六七,我既笑世俗之人的鄙陋,又感叹先生的不得意。即使是韩愈、苏轼、曾巩的文集中代人所作而能流传至今的文章,到底不多见。并且依先生的才能和孤问,如果文章都是自由而为,不必为瞻前顾后而拘谨,一定能自吐胸中的奇气,应当不止于这种水平。我曾经为曾祖父叹息,凭借如此出众的文才,到老才考中一个进士,又处在下位,不能参加编修国史,记述元老大臣的事迹,不能尽他自己的才能,这是非常遗憾的下情。更何况马先生终老于一介书生呢!将来的人看到先生写的文章,欣赏之余,应当不胜感慨的了。

我学问浅陋,本不够格为马先生的文集作序,因为马应之坚持请求,不肯放弃,又因为先生的文章得到我家先曾祖的家传,所以不能推辞,就写了这篇序。

(一0一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父子,试知制诰,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时景命内臣车延规、傅宏营屯田于常、楚州,处事苛细,人不堪命,致盗贼群起。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景死,事其子煜为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时煜将朱令将兵十余万自上江来援,煜以铉既行,欲止令勿令东下。铉曰:“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煜曰:“方求和解而复决战,岂利于汝乎?”铉曰:“要以社稷为计,岂顾一介之使,置之度外可也。”煜泣而遣之。及至,虽不能缓兵,而入见辞归,礼遇皆与常时同。及随煜入觐,太祖责之,声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太祖叹曰:“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命为太子率更令。太平兴国初,李独直翰林,铉直学士院。从征太原,军中书诏填委,铉援笔无滞,辞理精当,时论能之。师还,加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书讫而卒,年七十六。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

(节选自《宋史·徐铉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       游:游玩,游览

B.通署中书省事               署:代理

C.辞理精当,时论能之         能:认为……有才能

D.见被毛褐者辄哂之           被:披,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檄乃汤悦所作         令人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B.煜以铉既行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方求和解而复决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礼遇皆与常时同       失其所与,不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铉十岁时便能写文章,在南唐为官时因与宰相宋齐丘关系不好,又批评汤悦所写文书援引不当,遭两人诬陷而被贬谪。

B.徐铉奉李景之命巡察,到楚州时,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畏罪潜逃,徐铉追捕很急,令权贵对他刮目相看。

C.徐铉为解金陵之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后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受到斥责时刚正不阿,宋太祖赞之为忠臣,并希望他忠于大宋。

D.徐铉跟随军队出征太原时,军中需要撰写的诏书很多,但徐铉执笔写来,言辞十分流畅,内容精当,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

 

(2) 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

 

(3) 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

 

参考答案

1A 应为“交往,来往”。

2C 表转折(A前为“是”,后为“才”;B前为“因为”,后为“凭”;D前为介词,“和、跟”,后为动词,“结交”。)

3B “侧目”应理解为“畏惧”。

4(1)徐铉不等朝廷批复就(当即)斩杀(“就当即斩杀而不等朝廷批复”亦可),因犯专擅生杀之罪被流放到舒州。

(2)这次前往不一定能够保证解救危难,江南所依靠的是援兵,为什么要让他停止呢?

(3) 一天,徐铉早晨起身,正装束打扮(戴帽子束腰带),突然急着要来纸笔,亲笔写下(遗言),交代后事。

(一0一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游摄山栖霞寺记

[明]王世贞

余以三月朔赴留都①,从京口陆行且百里,始及龙潭驿。大雨,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与江相胶带而行,如是者凡二十里。雨益甚,江山之胜顾益奇,秀色在眉睫间,应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屦之淋漉也。抵驿,与儿子骐及张生元春小饮。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谓:“径险而受雨则泞,可无往也。”余兴发,不可遏。

质明起,遂取所向道。时晓色熹微,与霁色接,溪流暴涨,不绝声。然所过诸岭多童,至中凹处,忽得苍松古柏之属,是为摄山。趋驰道数百步,得寺曰栖霞。右方有穹碑,唐高宗所撰,碑阴“栖霞”二大字,雄丽飞动,疑即唐人笔也。稍东,拾级而上曰山门,一碑卧于地,拂而读之。后拾级复上,与元春、儿骐由殿后启左窦而出,探所谓千佛岩者。其阳为石塔,塔不甚高,而壁金刚力士像于四周,颇巧致。塔左圆池,一泉泓然满其中,石莲花蹙沸而起,僧咸资汲焉,曰品外泉。兹泉陆羽②所未品也。

循千佛岩沿涧而进,迤逦不可穷,时旭日渐融,草树被之,葱茏有光泽。涧水受雨,争道下迸,势如散珠,声若戛玉。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已,由中峰涧过岭,其直如截者曰天开岩。中仅通一线径,虽不甚高,而孤险啮足可畏。将自此问绝顶,而力不胜矣。其西则层叠浪岭,直下乱石错之,若海波汹涌。儿子兴未已,复呼元春登绝顶。返则日下矣。欲骄余以所不及见,余谓:“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二子不能对,乃就寝。

今天下名山大刹,处处有之,然不能两相得。而其最著而最古者,独兹寺与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而已。灵岩于三十年前一游之,忽忽若梦境耳。今者垂暮,而复与观栖霞之胜。

(选自王世贞《州山人续稿》卷六十三,有删节)[注]①留都:指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旧都南京为留都。②陆羽:唐朝人,精于茶道,遍品名茶和名泉,著有《茶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       址:山脚

B.然所过诸岭多童         童:光秃

C.其阳为石塔           阳:外面

D.僧咸资汲焉。          资:依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江相胶带而行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石莲花蹙沸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兹泉陆羽所未品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欲骄余以所不及见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写赴留都路上冒雨依山沿江而行,得见奇伟秀丽的江山美景,喜悦自得,忘却了衣履尽湿,为下文写对摄山栖霞的游兴作铺垫。

B.文章写观寺,依次写观寺院、石碑,及千佛岩、石塔和品外泉。写游山,所见有雨后初霁,草树润泽,涧水奔流;有山岩孤险,群峰层叠。

C.作者慨叹,三十年前游济南灵岩,仅得见古寺;但不如栖霞寺这样既著名又古老,而且名山与古寺两者相得益彰就更为难得。

D.文章叙事写景中,穿插了对寺院碑刻的书法艺术的考察和评价,简略介绍了品外泉得名的由来,体现了作者的见解和学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

译文: 

2)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

译文:  

3)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C(山南)

2B(连词,表示修饰。A.介词,相当于“跟”、“同”;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同”。 C.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 “所……的事物”;“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D.介词,可译为“用”“拿”;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

3C(作者认为,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与摄山栖霞寺同为“最著与最古”的寺庙)

4.(1)我叫来了驿站的主管官吏,向他探问前往摄山的道路,他认为路很难行。 

2)和尚带着酒和茶跟随我们,我们游兴极浓时就饮酒,走路疲倦了就品茶。 

3)你们所看到的不就是长江吗?我在龙潭驿时就已经饱览长江风光了。

参考译文:

我于三月初一前往南京,从京口出发由陆路行走,走了将近一百里路,才到达龙潭驿。天下着大雨,我在山峰高耸、崖壁陡峭的山脚下穿行,紧贴着长江向前行进。在这样的道路上一共走了二十里。雨越下越大,长江和山峰的美景看起来就更觉得奇秀,美丽的景色不断呈现在眼前,让人应接不暇。喜悦自得,竟然忘却了衣衫鞋袜全被雨浸湿,水直往下滴。到达驿站时,同我的儿子王骐以及一个叫张元春的书生一起饮了一会儿酒。我叫来了驿站的主管官吏,向他探问前往摄山的道路,他认为路很难行,说:“道路艰险,而且下雨之后变得泥泞,还是不要去了吧。”但我的游兴大发,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我。

    天亮时我们就起来,顺着昨天打听到的路径行走。这时,天刚破晓,天色微明,同雨过天晴后清新的山色相连,山间的小溪一夜之间水流暴涨,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但是所经过的山岭大多是光秃秃的,来到中间的山凹里,忽然发现许多苍松古柏之类的树木,这里就是摄山。沿大道走了几百步远,发现一座名叫栖霞的佛寺。寺院的右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是唐高宗撰写的,石碑的背面镌刻着“栖霞”两个大字,笔法雄健清丽,笔力飞动,想来是唐朝人的手笔。稍稍向东,踏着石阶一级一级向上走,就到了寺院的山门,一块石碑躺倒在地上,拂去了碑上的灰尘读了读碑文。再踏着石阶向上,同元春、骐儿一道,从大殿的后面打开左边的门走了出去,去探寻人们所说的千佛岩。千佛岩的南面是一座石塔,塔不太高,但四壁上所雕刻的金刚力士像,颇为精巧别致。石塔的左边是一个圆形的池子,一股泉水溢满池中,像一朵石莲花一样喷涌出来,寺院里的和尚都依靠这个泉池取水饮用,泉名叫品外泉。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泉水是陆羽不曾品评过的。

    顺着千佛岩,沿着一条山涧向前走,山路蜿蜒曲折没有尽头,这时太阳已经升起,山间雾气渐渐消散,野草树木在阳光下显得苍翠葱茏、光亮润泽;大雨过后涧水猛涨,争抢着水道向下奔泻,那形状如同散乱的珍珠,那声音就像敲击玉石铿锵悦耳。寺院里的和尚带着酒和茶跟随我们,我们游兴极浓时就饮酒,走路疲倦了就品茶。不久,从中峰涧越过一座山岭,那两边的山崖陡直如同用刀截开的切口,叫做天开岩。两崖之间仅仅只一线宽,路虽然不算很高,但陡峭危险,站不住脚,十分可怕。本想要从这里登上顶峰,但再也没有力气了。天开岩的西侧,重重叠叠的山岭像起伏的浪涛直冲而下,散乱的山石交错地杂陈于其间,看上去就像大海波涛汹涌澎湃。我的儿子游兴还很浓,又拉着张元春一道去攀登栖霞山的顶峰。他们回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他们想要用我未能到山顶亲眼目睹的景致在我面前引为骄傲。我对他们说:“你们所看到的不就是长江吗?我在龙潭驿时,就已经饱览长江风光了。”两个年轻人无言以对,只好去睡了。

    如今普天下名山和宏大的寺庙,到处都有,但是名山和寺庙两者不能相得益彰。而其中最著名又最古老的,只有这座栖霞寺和济南的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荆州的玉泉寺而已。灵岩寺我在三十年前就去游览过一次,现在还像在梦境之中。如今我已到了垂暮之年,却又得以观赏了栖霞寺的胜景。

(一0一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先大夫集后序

 

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民之得失。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始公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过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地,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世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①,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毕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学科网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②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公卒乃赠谏议大夫。姓曾氏,讳某,南丰人。序其书者,公之孙巩也。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注:①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称符应。②逋负:拖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当事者不忠                   疾:痛恨

B.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       望;希望

C.绌奸臣,修人事                      绌:通“黜”,罢黜

D.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 难言:责难当世的言论,难nàn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

B.始公尤见奇于太宗

   益以材见知

C.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

   谓天命不可专任

D.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所烦碎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克寄托者

3下列六句话,分别遍为四组,全都说明曾公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

②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世尤切 

③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  

④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⑤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

⑥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和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勇于谏诤,颇受两代国君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势力上一段“主圣臣直”的佳话。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建宫观,曾公极力谏诤,表现了敢于与潮流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功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②故卒以龃龉终

 

③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

 

参考答案

1B  2D  3C  4

5

①虽然多次因意见不合而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

②所以(因此),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

③当政者喜欢他的少,史书就果真可信吗?

(一0一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尚节亭记>> 刘基)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备:很充分    

B.故让国,大节也          让:辞让

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鲜:很少          

D.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比:比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岂徒为玩好而已               而又与吾徒游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佩以玉,环以象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②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⑤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      

⑥故让国,大节也     

⑦好植竹,取其节也         

⑧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A.①⑦⑧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④⑤⑧

4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不仅仅是好玩,所以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B.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会稽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

C.泰伯、子思能守大节,而同样的事,季子、曾子却不能做到适宜,所以节操对人来说是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要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

D.《礼记·中庸》认为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刘基这些人交游,恰好说明,为人在世在做事前预先计划的必要性。

5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译文:                                                                        

②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D(比拟)

2BA、副词,只,仅仅/代词,这些人  B、连词,却  C、连词,就/ D、介词,用/目的连词,来)

3C(①②③⑧中“节”取实义, ④⑤⑥中“节”取虚义,⑦二者兼而有之)

4D(是《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的,不是“《礼记·中庸》认为”的)

5、①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 

②《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 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

(一0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防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防尝谓人日:“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何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①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砺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目:“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日:“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

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日:“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之?”是夕,令公署撤关,竞亦无事。

    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c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日:“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日:“房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②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

注:①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②扈从:随从护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必将名世                      名:闻名

B.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             直:通“值”,报酬

C.桢壮其言,改谢之                  谢:道歉

D.令公署撤关,竞亦无事               竞:竟然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胡砺性刚直无所屈的一组是(   )

①砺操笔立成   

②砺日:“当官而行,亦何所避。"

③砺知其弊,悉罢去。   

④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

⑤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   

⑥令公署撤关,竞亦无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砺从小就喜爱学习,后来得到韩防的帮助,同韩唠的儿子在一起接受教育,进步很快,天会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

B.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在漕运官署设宴,斥责胡砺就坐不懂礼法,胡砺认为自己是政府官员,同时又是今天宴会的宾客,理当就坐。

C.胡砺任深州军州事期间,将各县按例设置的弓箭手全部免除不用,每年为老百姓减轻钱币五千余万的经济负担。

D.刑部侍郎白彦恭的官职虽然比胡砺低,但因为他过去的功劳,被任命为宋国岁元使,胡砺做他的副手。

4把第l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唠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

                                                                            

②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

                                                                            

 

③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

                                                                           

参考答案

1 D(竟:最终)

2 C1是表现胡励的文才;3是胡励革除深州辖县的弊端;6显示胡励对所面临形势的正确估计)

3B(“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在漕运官署赴宴”错,是到漕运官署赴宴。”另外,“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的大意是今天不是在官府,而是在宴会上,大家只行宾主之礼就可以了)

4.(1)韩口遇见他认为他是一个奇才,让他写诗来显示他的志向,胡励提笔一挥而就。

2)胡励经常用做人的礼教使他折服,郡守感到惭愧而心服,把郡俯的公务完全托付给胡励。

3)盗贼贪图的不过是钱财罢了,我这样穷,还防备什么?

参考译文

    胡砺,字元化,磷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少年时期非常好学。天会年问,金军攻占黄河以北地区,胡砺为金其所掠,行至燕地时,逃跑藏到香山寺,与寺中雇_工混腾在一起。韩口遇见他认为他是一个奇才,让他:弓涛来湿示他的志向,胡砺提笔…一挥而就,情致清静温和,胡砺十分高兴,于是收于门下与他的儿一起接受教育,从此学业一天天进步。韩口曾经对人说:“胡砺才学进步很快,将来一定名显天下。”天会十年,考中状元,授予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过了很长时间,改任定州观察判官。定州的学校是河朔地区最好的,聚居到那里的读书人常常数以百计,胡砺督学不倦,经他指点的学生,均成为多校骨,时人称胡砺考试示范文章为“元化格”。

皇统初年,胡砺侄河:化西路转运都勾判官。他刚正不畏权势,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前往汴京,路过:真定府,到漕运官署赴宴。胡砺即将就座时,高桢却斥责他不懂礼法。胡砺道:“高公在公府,礼节当在百官之上,今日的酒宴自宾主之礼。“高桢很不高兴,说:”你他日当省史,又该怎样?“胡砺答道:“在官行事,有什么可怕的。”高桢对他的话极为赞赏。马上向他道歉。

    胡砺改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兼任朝奉大夫。深州郡守残暴凶狠,蔑视下属同僚,胡砺经常刚做人的礼教使他折服,郡守感到惭愧而心服,把郡府的公务完全托付给胡砺。深州辖有五县,各县按惯例都没置了弓箭手,多者百余人,少者也有六七十人,每年向百姓征收钱币五千余万作为雇佣弓箭手的报酬。,这些弓箭手大都是市井的无赖,以偷盗抢掠闻稻。胡砺得知后,全部免除不用。随即就有流言传来:“某月某日,将杀胡砺。”有人让胡砺早做准备,以防不测。胡砺神情从容,说道:“盗贼需要的不过是钱财,我这里…一贫如洗,还准备什么?”力-且在夜间尽撤关卡哨兵,官署最终平安无事。

    第二次补任翰林修撰,提升为礼部郎中,当时朝廷典礼大多由他裁决定夺。海陵王被晋升为平章政事,百官在朝廷上向他祝贺,纷纷行跪拜大礼,只有胡砺不跪。海陵王讯问其中的原因,胡砺以朝廷的有关法令回答他,并且说:“穿着朝服跪拜,这是拜见图君的礼节。"海陵王听罢,不由得心服口服。从此,他对胡砺更加器重。天德初年,第二次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因为母亲去世辞官守丧,服丧结束又任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向彦恭为正使,海陵王对胡砺说:“彦恭的官职比你低,因为他过去的功劳,所以让你做他的副手。”后来升为翰林学士,改任刑部尚书。伴驾到开封得病,海陵王多次派人前去慰问,终病逝,海陵王为他深深哀悼惋惜。享年五十五岁。

(一0二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卓茂字予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日:“子亡马几何时?”对日:“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日:“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日:“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遭之乎?”人日:“往遗之耳。”茂日:“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日:“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秉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阃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日:“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日:“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后汉书·卓茂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后以儒术举为侍郎       举:推举

C.茂辟左右问之曰         辟:躲避

D.岁时遗之,礼也         遗:馈赠

2全部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    )

①举为侍郎,给事黄门。        ②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

⑤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 ⑥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遗之而受,何故言邪?

译文:                                                              

②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译文:                                                               

③以律治汝,何所措手足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 避:使……回避。

2 ①表明卓茂的履历,表现其谙儒术。④表现“言亭长受人米肉之人”对“吏”的看法。⑥这是一种假设,“今’’相当于“如果”。

3.①送给的礼物他接受了,有什么理由来告发他?

②是因为人有仁爱精神,懂得互相尊敬和来往的事理。

③如果  按照法律来惩治你,你将怎么来对待呢?

 [参考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本性宽厚仁爱恭顺。起初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办事,孔光称他为长者。卓茂有一次外出,有人把他的马误为是自己的。卓茂问道:“你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那人答道:“丢失一个多月了。”卓茂的马跟随自己已好几年了。卓茂心里知道那人认错了,却坦然解下马来给了那人,自己拉着车回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这匹马不是您丢失的,希望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马主在别的地方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就把卓茂的马送丞相府归还卓茂,并叩头谢罪。

后来,卓茂因为通晓儒术被推举为侍郎,供职于黄门,升迁为密县县令。其间,他操劳尽职,谆谆恳切,对待百姓,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拿善政来教人,口里没有半句恶言,官吏百姓都对他相亲相爱而不忍心欺骗他。有人曾对卓茂说,下面有位亭长曾接受他米肉的馈赠。卓茂使手下的人避开问他道:“亭长是向你索取的呢,还是因为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收受的呢,还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那人说:“是我自己前往送他的。”卓茂说:“你送给他礼物,他接受了你的礼物,有什么理由来告发他?”那人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不索取别人的财物。我现在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已经接受了我的馈赠,所以我才来告发的。”卓茂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啊。大凡人比禽兽高贵的原因,是因为人有仁爱精神,懂得互相尊敬和来往的事理。现在邻里年长的人尚且互相赠送食物,这是人道用来互相亲善的做法,何况是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应当凭自己的威势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人生在世,群居杂处;所以有经纪礼义而互相交接往来。你难道不想修好人际关系,宁可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向来是个好官,一年到头送点东西给他,是合乎礼仪的。”那人说:“如果这样的话,法律上为什么要禁止官吏接受贿赂呢?”卓茂笑道:“法律设置的是大法,札顺的是人情。现在我拿礼来教你,你一定没有抱怨我的恶意,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怎么来对待呢?一门律条之内,从小的方面看,可以判罪,从大的方面看,可以杀头啊。你暂且回去想想吧!”于是百姓接受他的教诲,官吏们记着他的恩德。

(一0二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①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②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勋虽在外,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数加赏赐,甚见亲信。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时,河南尹朱俊为卓陈军事。卓斥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后汉书·盖勋传》有删节)

注①句(gōu)就:羌别种也。②蹇硕: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           案:报案

B. 促来杀我                    促:赶快

C. 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       厚:厚道

D. 而欲杜人之口乎               杜:杜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B.甚见亲信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       D.污我刀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出,火且尽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盖勋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②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  

③具以事闻,并连党父 

④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⑤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  

⑥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

A. ①③⑤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 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勋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畏惧权贵,想借机会杀害苏正和,便询问盖勋。盖勋没有乘人之危,使苏正和得以免罪。

B.盖勋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率兵救助,却被羌人精锐部队夹击,身受三处刀伤,仍然坚持不动。叛将深受感动,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他,但遭到拒绝。

C.盖勋刚直不阿,将长安令杨党贪赃枉法的事实全部上报,皇上下诏要将案件追查到底。后来,盖勋还断然拒绝了他人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D.盖勋只对董卓行一般礼节,而当时公卿以下的百官都不敢这样做。因此,盖勋虽然聪明,刚直不屈,但被董卓厌恶,在朝廷不能得志。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

 

②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

 

参考答案

1. B  A.案情;C.厚待;D.封堵。)

2A   (其: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第三人称代词,译为“那些”。B.见:表被动,“被”。C.因:介词,译为“通过”。D.且:副词,译为“将要”)

3. D  (①说明盖勋秉性耿直;②说明盖勋视死如归;③说明盖勋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4. B  (以战马相赠的是句就种羌滇吾,不是叛将。)

5. (1)断句

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2)

①盖勋身上三(多)处受伤,坚立不动,指着旁边的木标(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放在这里。”(着眼“创、表、尸”)

②当时人民遭受饥荒,互相掠夺食物,盖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着眼“渔、调、禀”)

(一0二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陆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十四年,授江南嘉定知县。嘉定大县,赋多俗侈。陇其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或父讼子,泣而谕之,子掖父归而善事焉;弟讼兄,察导讼者杖之,兄弟皆感悔。恶少以其徒为暴,校於衢,视其悔而释之。豪家仆夺负薪者妻,发吏捕治之,豪折节为善人。讼不以吏胥逮民,有宗族争者以族长,有乡里争者以里老;又或使两造相要俱至,谓之自追。

十五年,以军兴徵饷。陇其下令,户予一名刺劝谕之,不匝月,输至十万。会行间架税,陇其谓当止於市肆,令毋及村舍。江宁巡抚慕天颜请行州县繁简更调法,因言嘉定政繁多逋赋,陇其操守称绝一尘,才乃非肆应,宜调简县。疏下部议,坐才力不及降调。县民道为盗所杀而讼其仇,陇其获盗定谳。部议初报不言盗,坐讳盗夺官。

十七年,举博学鸿儒,未及试,丁父忧归。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应诏举清廉官,疏荐陇其洁己爱民,去官日,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民爱之比於父母,命服阕以知县用。

二十二年,授直隶灵寿知县。灵寿土瘠民贫,役繁而俗薄。陇其请行乡约,察保甲,多为文告,反覆晓譬,务去斗很轻生之习。

二十三年,直隶巡抚格尔古德以陇其与州知府张鹏翮同举清廉官。二十九年,诏九卿举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陇其复被荐,得旨行取。陇其在灵寿七年,去官日,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授四川道监察御史。

三十年,师征噶尔丹,行捐纳事例①。御史陈菁请罢捐免保举,而增捐应升先用。陇其疏言:“捐纳非上所欲行,若许捐免保举,则与正途无异。又言:“捐纳贤愚错杂,惟恃保举以防其弊。若并此而可捐纳,此辈有不捐纳者乎?词益激切。菁与九卿复持异议。户部以捐生观望,迟误军需,请夺陇其官,发奉天安置。上曰:“陇其居官未久,不察事情,诚宜处分,但言官可贷。”会顺天府尹卫既齐巡畿辅,还奏民心皇皇,恐陇其远谪,遂得免。

寻命巡视北城。试俸满,部议调外,因假归。

三十一年,卒。乾隆元年,特谥清献,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为县崇实政,嘉定民颂陇其,迄清季未已。灵寿邻县阜平为置冢,民陆氏世守焉,自号陇其子孙。

(《清史稿》卷二六五)

 [注释①捐纳事例:清政府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言嘉定政繁多逋赋      逋:懈怠

B.不匝月,输至十方        输:缴纳

C.坐才力不及降调          坐:因为

D.迄清季未已              迄:直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才干乃非肆应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役繁而俗薄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军兴征饷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D.若许捐免保举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陆陇其爱民的一组是

①去官日,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

②讼不以吏胥逮民

③陇其谓当止于市肆,令毋及村舍

④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

⑤多为文告,反复晓譬,务去斗狠轻生之习

⑥灵寿邻县阜平为置冢,民陆氏世守焉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陇其做嘉定县知县时反对铺张浪费,致力于以德教化百姓,因而受到百姓爱戴。

B.陆陇其爱民如子,在征房屋建筑税时只征收市中店铺的税,没有涉及乡村百姓,但后来吏部却以才干不足的理由将他降职调离。

C.陆陇其因才学优、品行高而调任京官,但他因极力反对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而险些被处分。

D.陆陇其治县崇尚实政,在任时受到百姓的爱戴,死后受到皇帝的追封和百姓的纪念。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父讼子,泣而谕之,子掖父归而善事焉。

 

(2)督民浚卫河,其始颇有怨言,谓开无水之河以病民。

 

(3)陇其居官未久,不察事情,诚宜处分,但言官可贷。

 

参考答案

1A(逋:拖欠

2C(C因为,介词;A却/是;B并列/因果;D如果/)

3D(①表现廉洁④侧面表现⑥侧面表现)

4C(不是因反对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而险些被处分,而是反对停止捐款人必须经过保举才能升官的做法)

5(1)有时(遇到)父亲告儿子,便含着泪进行劝说,以至儿子搀扶着父亲回去,很好地侍奉父亲。

(2)(陆陇其)督促百姓疏通卫河,百姓开始很有怨言,认为开挖无水之河而使百姓疲惫不堪。

(3)陆陇其任官时间不长,不了解情况,的确应该受到处罚,但是作为言官可以原谅。

(一0二四)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列题目 

 [越调]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思

白朴                         马致远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以单个曲子为特征,是元代散曲的主要形式,这里的“越调”是                      ,“天净沙”是                

2.两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曲开头写落日晚霞映照下的孤村,炊烟轻飘,老树上栖息着一只天寒归林的乌鸦,给人萧瑟、清冷之感。

B.马曲“夕阳西下”一句的出现,使前面三句所描写的景象有了一个背景,给画面增添了一层光泽,使整首曲的色彩鲜明,表现了人物开朗、乐观的心理。

C.白曲结句变远景为近景,变朦胧为清晰,色彩变灰暗为亮丽,表现了作者积极而健康的情感状态。

D.马曲的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点明了主题。

3.请对“一点飞鸿影下”句作鉴赏。(任选一个角度)  

参考答案

1曲调   曲牌 

2C  

3.“一点飞鸿影下”句,是此曲最特殊、也最关键的句子。(1)其他句子都是名词词组的罗列,表现的是静态美,而此句则有了明显的动作,展现了动态美,使全曲不再单调或呆板。(2)这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作者的视线通过飞鸿的引导,才有了下文的青山绿水……若非如此,前两句与后两句,两派风格不同的诸般景物,很难相互“沟通”。强行拼在一起,必显突兀。而有了此句,则点活了全篇,化沉寂为清疏于无形中了。

(一0二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楚庄王赐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①,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②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也。”遂败晋军,楚得以强。                                                                        

——《说苑· 复恩〈灭烛绝缨〉》

注释①:冠缨:古人头顶的装饰,如现代学士帽的穗带。

②湔jiān:洒落之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  (2)美人援绝其冠缨   (     )

(3)敌,卒得胜之    (     )  (4)王隐忍不暴而诛也 (     ) 

2.下列句中与“臣乃夜绝缨者也”的“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卒尽欢而罢                                     

 

4. 臣“出死不疑如是”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5.对楚庄王的做法,你怎么看?                (简要陈述理由)   

                                                                          

参考答案

1(1)牵、拉  (2)  断绝  (3)打退、使……退却  (4)  暴露    

2D  

3(1) 怎么能因为想彰显妇人贞节而羞辱了士臣呢?

 (2) 最终尽情欢乐直至结束。

4. 王隐忍不暴而诛,王有荫蔽之德。

5.可赞同也否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