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现实人生境界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1-29

在兼容并蓄宇宙观的基础上,陈献章建构了自己富有岭南特色的人生哲学体 系。本章主要从“入世进取而又洒脱自如”的理想人格;“用则行,舍则藏”的处世 态度;以及其别具特色的“半醒半醉”、“半梦半觉”人生态度来表明陈献章的人生 哲学。
第一节洒脱自如
陈献章的理想人格,是一种不同于儒家、道家各自的理想人格。而合圣贤、 先知和诗人于一体的理想人格。他的理想人格主要突出的就是一个“自”字。“自”, 是自然,是自我,是自然与自我的“齐一”。也就是敢于确认自我,敢于进行自我 完善、敢于进行自我完美,敢于由“得道”、“会理”、“存诚”而达到“天地我立,万 化我出,宇宙在我”,由与天地齐一,到超然于万物之上,“我大而万物小”——入 世进取而又洒脱自如。
入世进取而又洒脱自如,构成陈献章理想人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必须 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品格。即独立的主体精神和独立的人格,敢想、敢说、敢喜、 敢怒。并主张“贵疑”,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以圣贤是非为是非,“孟子聪明 还孟子,而今且莫信人言”。@要能自信,即对自身价值与自我力量要大胆肯定, 这才能积极进取,而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追逐名利,洁身自好,敢作敢 为,敢于走自己的路并乐在其中。在理想人格中,陈献章还强调了“自重”,只有“自 重”才能自得。
另一方面,人的主体精神与独立人格,又是建立在“得道”、“会理”的基础之 上。“自得”即“以自然为宗”、“忘己”、“忘形”、“与道翱翔”,而达到“真人”境界。 故敬业但不那么执著,进取但又十分洒脱,一切“感而后应,不感则不应”,对世 间的富贵、贫贱、功利、得丧、屈信、予夺,都能随遇而安。故陈献章曰:
且如功业要做,固是美事,若心心念念只在功业上,则此心便不广大,便是有累之心。
陈献章理想人格的人是具有进取而洒脱的人,是完美的人,他有理想、有追 求、有社会责任感。“人不可无志”,®不论是否在位食禄,都应有“庇四海”的大丈之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建诸天地
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其分内也。©
不要因为自己不在官位就忘了要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贵任感, “四要”是人的“本分”,又是做人的最高理想。
陈献章又认为,实现理想的支柱是务实和践履的敬业精神。一个人既要有远 大的理想,又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实践。故陈献章教导学生务须做到“四要”:“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这“四要”,既是陈献章为学 之道,又是陈献章为人之道。
在陈献章的理想人格里,还有敢于追求自由、洒脱自如、自得自乐的一面, 其实他自己正体现着这种人格。
正像在陈献章学说把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天衣无缝的合为一体一样,懦家的 理想人格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陈献章身上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成为其所铸 造的理想人格的典范。
综上所述,陈献章的理想人格,明显包括了入世而洒脱、进取而自如两个方 面,他曾在《复江右藩宪诸公》中对其理想人格有完整的概括,
悠然得趣于山水之中,超然用意于薄书之外,旁求儒师,俾式多士,将以培植化原,辅相皇极,以无负于斯世斯民也。®
正是陈献章所铸造的这种理想人格,驱动着岭南在明清之际走出落后而领风 气之先;正是这种理想人格,又成为孕育岭南近代一代伟人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用则行,舍则藏”
陈献章“入世进取”的理想人格,却又向往和追求“洒脱自如”,要人顺乎自然, 随遇而安。基于这种特有的理想品格,从而决定了他的“用则行,舍则藏”。的处 世态度。之所以采取了这条道路,由他对“时”的看法就可明白。他认为当时的政 治是黑暗的:
登高停棹鳄洲山,独自忘机虎迹间。忠心于人真可仗,爪牙当道却须还。®
他感慨爪牙当道。这样的“时”,当然不是行道的时了。在当时他认为,人生 的道路是十分艰辛的,即是志在救世,没有条件,也只能“待时”:
岁云暮矣,冬雨凄凄。牛僵马危,商旅不归。号寒啼饥,穷民怨咨,采
®陈献章著:《陈献章集》上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281页。 ■陈献章著:《陈献章集》上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135页。 *陈献章著:《陈献章集》上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135页。 +陈献章著:《陈献阜集》下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511贞。 s陈献章著:《陈献章集》下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611與。



芳何为?将以遗所思。所思在远道,天寒日短,谁为致之?不如待时。®
所以,虽然他概叹号寒啼饥的悲惨世界,但最后却表示出他无可奈何的心情。 他认为自己是不得志的。在《梦记(又)》中,叹息:“法好人莫传,衣好人莫穿。”® 同时,他又叹息在这个污浊的社会中,贤愚美恶是混淆不清的:
西子蒙不洁,掩鼻过者疾趋而争先。虽有恶人,斋戒沐浴,被服明鲜,
以祀上帝,执待周旋,与世骈肩。®
对于这样的一个社会,作为一个自我独立的人来说,又应该怎样呢?他认为, 应该按“用则行,舍则藏。”的处世态度。
“用”与“舍”、“行”与“藏”、“行”与“止”、“动”与“止”、“显”与“晦”,这是陈献 章人生哲学中关于处世态度所使用的几对范畴,也常常对举而用。这几对范畴的 内涵也基本相同,用在不同的地方,但都表述着一个基本相同的意思。即社会对 自己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则自己就采取两种相应的处世态度。
丈夫重出处,富贵如浮烟。行则为在田,止则为在渊。®
进以礼,退以义,不受变于时俗。®
用则行,舍则藏。......时乎显则显矣,时乎晦则晦矣。语默出处惟时,
岂苟哉!®
所谓“进”,也就是“用”、是“行”、是“显”,即出仕,是被社会或当权者所用, 这才能使个人的才华、抱负得到显露和施展;所谓“退”,也就是“舍”、是“晦”、 是“藏”,即退隐,是被社会或当权者所舍弃,这样个人的才华、抱负得不到施展。 陈献章以为,人处于世,有可能被重用,也可能不受重用,这取决于“时”。“时” 使你“显”(出仕),你便“显”;“时”让你“晦”(隐退),你只好“退”。是进还是退, 是行还是止,是显还是晦?惟有“时”所决定。一定的时机、时势是一种连陈献章 自己也说不清的来自外部的必然性。
具体而言,不管世俗如何,他人的态度如何,只要能“进”,受重用,便努力 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积极进取,去成就一番伟业;如果被“舍”,不受重用, 则藏舟南山,逍遥于山水间,去做自己该做、也可以做的事情,外界的种种可以 全然不顾。这便是陈献章的处世态度。
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要想实现个人的价值,大致有两种选择:一种 是出仕,即通过科举考试或其它选拔官吏的途径,成为朝廷的命官,从而实现自 己的政治抱负。“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执着的信条。“出



仕”,从通俗的意义上来说,可以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从高雅的意义上来说, 可以施展抱负,利济天下。
另一种是归隐,即拒绝朝廷的任命或辞官不仕甘愿过着一种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闲云野鹤般的平民生活,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能够通过“学优”而出 仕并在仕途中春风得意的人,毕竟是少数。中国古代有多少名儒学士在仕途上经 受挫折与失意以后,而不得不隐藏自己积极用世之初衷,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 路,过上了与官场告别的归隐生活。
陈献章的一生,几进几退。他不曾放过任何举业、出仕的机会,又能主动对 应,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他曾先后被劝和被荐进京,“时”向他扑面而来,他曾 呆住一次机会,在京人力部文选清吏司历事,随职位低微,每天手捧案牍与众官 立于厅下,这本是苦差,但他却勤于职守,表现出其特有的贤德,不负这“时”之 所予。后来,被彭韶荐于朝廷,更有出仕的机会,但鉴于当时的身体条件和家庭 情况,他即主动上疏乞归,自此隐居陈献章,乐于山水,但并非出世,因陈献章 认定,“六经仁义沛江河”。®故当他花甲之年回首往事时,很为S己能“攒眉”应世 事而欣慰,有诗曰:
白沙先生六十年,脚头到处是育天。几场世事攒眉应,千丈云根枕顶眠。®
陈献章是那样豁达、那样大度,随时进退、行止,不“滞在一处”。@他以为这 便是顺乎自然,“贤人屈伸在道”,®“时止时行道与偕,” ®“能进退以道”。®
陈献章的“用则行,舍则藏”,并非是一个宿命论的命题。他虽有时也讲“天命”, 说什么“禄位升天原有命”,但又曰“禄尽休言命,愁多不为亲”,“菊残尤可对,人 老不须嗟。”进退以道,顺应自然,但他又敢于与命运抗争,强调事在人为,“人 有善愿,天必从之”。®这显然同陶渊明所主张的“乐天安命”是有所不同。
无可否认,正是“用则行,舍则藏”的处世态度,诱发一批“失宠”的知识分子 走向“采菊东篱下”的隐居。隐居可使人消极、沉论,由万念俱灭而成为隐士;隐 居,又可使人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从而去创立自己的学说。在“退”、“舍”之 时,陈献章还是继续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开拓前所未有的事 业,创立一个能跨越岭南的岭南学派——江门学派。
“学而优则仕”,举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是因它可使人一夜间由布衣成 为高官,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事实上多数人在为举业而“十年寒窗”,甚至“数 十年寒窗苦读”,结果是一事无成。举业使多数人葬送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枉废了
®陈献章著:《陈献章集》F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471页。 ·■陈献章著:《陈献章集》F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432页。 1陈献章著:《陈献章集》上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1()2页。 ®陈献章著:《陈献章集》上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249页。 >陈献章著:《陈献章集》下卷,巾华书局,1987年,第643與。 '陈献章著:《陈献阜集》上卷,巾华书局,1987年,第158贞。 ®陈献草著:《陈献章集》上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277贞。



自己的一生,更有甚者则是为举业而至疯、至死。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陈献章 的“用则行,舍则藏”的处世态度,对于热衷于举业的士人来说,是一服清醒剂, 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也便在于此。
陈献章这种知己难觅、风雨须避、“用则行,舍则藏”、孤芳自赏、冷眼看世 界的态度,既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护身符”,又不能不说带 有一定的消极性,它使知识分子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作为一个阶层,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不得不依附于统治阶级,其本人的学识, 才华、抱负能否施展,完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选择。现在,陈献章时代己经过去, 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同时社会也给知识分子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希望知识分子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为社 会做贡献。
第三节半醒半醉、半梦半觉
人生态度是同整个宇宙观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同样,人生态度是陈献章 全部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和核心。陈献章的人生态度,是同其道不离物、虚实相 参的宇宙观相伴而生的价值体系,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半醒半醉、半梦半觉”的人 生态度。
陈献章在《喜黄在登科》诗中戏称黄在是“半醉半醒一儒巾”,®其实此语道破 了他自己的人生态度——“半醉半醒”,这是一种与一般儒生积极进取、十分入世 不一样的人生态。
他的一生喜爱“杯中物”即“洒”,“对雨一樽须强饮”,®“夜来极饮花神喜”。@他 爱“饮”,尤爱“强饮”、“极饮”,尽情地饮,开怀地饮,故其诗中常言“醉”,但他 没有“全醉”,也不真醉,而是“半醉半醒”。正如其诗《次韵张廷实东所寄兴见寄》 中所说:
放倒琼林半醉间,半流醒处著江山。病来只有冠裳在,不带朱门一事还。
这“半醉半醒”的人生态度,关键是个“半”字。他认为,人不能活得太过于现 实,故不能不醉;但人又不能不清醒地面对现实,故不能全醉,半醒半醉才是人 生的最佳状态。在陈献章看来,人生即梦,梦即人生,“人世万缘都大梦”,®梦是 真实存在,“梦亦是真真亦梦梦失形躯梦即真”,®也就是说,当人们进入忘形的梦境时,梦亦非梦、非虚幻而为真,故又说“当说梦时都是梦,未逢真处更求 真”。
事实上,陈献章更多的是以梦来寄托他的理想与追求,把现实生活中难以实 现的一切,寄托于梦中。他曾记述:
八月八夜忽梦玉宇无瑕,碧云灿烂,南斗下大书八字,云:生生生德俊
逸超全,下有四人面西而行,或隐或见,觉后纪以绝句。
梦是幻,也是真,亦幻亦真。玉宇无瑕,人心不邪,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在当时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明代社会,无疑是他本人的一种梦幻,但却也是他 的真实的理想追求。
可见,陈献章的人生态度是有其积极进取的一面,不仅在醒时,即使在梦中, 也是时有所反映,他的《梦作洗心诗》中,同样有理想境界的追求。其诗曰:
—洗天地长,政教还先王。再洗日月光,长令照四方。洗之又日新,百世终堂堂。
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是无法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 更是无力改变现实周围的一切,故使他不得不寄希望于借助一种异己力量,使人 人洗心——由去掉自身的物欲,到去清除世间的一切污秽,使玉宇澄清、日月生 辉、天长地久、社会安宁。
陈献章的梦,确实达到了忘形这一境界,犹如庄周梦蝶那样竟然到了分不清 是“梦”还是“非梦”,分不清是庄周还是蝴蝶的境界。
陈献章半梦半醒的人生态度,产生于他对当时黑暗与腐败社会的反抗。一方 面是他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一方面却是社会不为他提供施展才华 与报效社会的良机,在这双重的压力下,陈献章只好选择一种半入世而半出世的 轻松的活法,以此来化解自我压力,又不违其伟人的宗旨。但是应该肯定的是陈 献章半梦半醒的人生态度,其主流还是积极的,当然不排除其中存在消极的因素。
此外,半梦半醒的人生态度,还与陈献章生死观紧密相连。陈献章十分坦然 的谈论生死问题,曰:
人生若浮烟,为君语如是。@
人生如朝露,死亦同蜕蝉。®
人生如逝水,花发见南枝。®
在陈献章看来,人生既如梦,又如东去的流水,如瞬间即逝的“浮烟”和“朝露
人有生必有死,死了不过像秋蝉蜕壳,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外乎道物的一场变化, 任何人都是在所难免。
晚年的陈献章,由原来的“半醉半醒”,'而变得“有酒终日醉”。他那颗“赤子 之心”,经过几十年的磨难,变得十分脆弱,他伤感,他惆怅,在他晚年写的诗句 中表露无疑:
昔曾寄住长安寺,潦倒沧溟梦不回。何处思君还有梦,青山斜日两徘徊。® 中秋悲迹扫,秋思忽依依。......大块终同尔,谁能驻落晖?®
他甚至开始厌世起来,曰:“烟霞脚底真曾到,岁月人间颇厌多。” ®他甚至 对人生全然绝望,曰:
生既绝望于我矣,我更望于何人?惟日孜孜,毙而后已。生与我皆然,复何道哉?
是生活上的一系列变故,使得陈献章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其一是贫。年少时,陈献章凭借着祖荫,家境还算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免坐吃山空,并且而陈献章日常潜心学问,对生活之事并不在意,“居常只谩过, 即事始知贫”®有时甚至要靠打柴和借贷来维持生计了。
其二是病。他自小就体弱多病,曾自称“无岁不病,至于九岁,以乳代哺”。® 后来为了寻求“自得”,筑春阳台,彻夜不寝,穴壁馈飧,几致心病。加上会试多 次落第的打击,致使陈献章第三次从北京南归的数年中,经常与病为伴,“百病交 攻”,“偏身自汗”,“数月不止”。这也令陈献章十分苦恼,随着年岁的增加,经济 的拮据,使得陈献章愈显老态,“齿发都耗,精力浸衰”。®
其三是母亲的去世。使陈献章悲痛欲绝,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还多次提及 母亲去世后,自己悲伤的心情。《与贺克恭黄门十则》说:“今年春二月十六曰, 老母倾背。毁瘠不能自制,与死为邻。”®过度的悲伤,使本来身体就十分虚弱的 陈献章雪上加霜,果不然,当年七月,不幸中风,“左手足不仁”,“寸步不能自致”。 这种贫病交加的生活,一方面是能磨练人的意志,另一方面也难免使人多愁善感, 从而变得消极厌世。
可以说,晚年的陈献章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现实的生活己把他折磨到了“无以 內遣”的地步,他也坦然地向他人诉说:
近苦忧病相持,无以自遣,寻思只有虚寂一路,又恐名教由我坏,佛老安能为我谋也?付之一叹而已。
综上所述,陈献章的人生哲学是多元的、矛盾的,其中不免积极向上的方面, 是值得后人发掘和学习,但我们也应敢于正视其中的消极方面。因为,陈献章毕 竟是一个人,是一个古人而不是神不是现代人。其生死观和人生态度,是不可能 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其中的不足和局限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后人我们不必去苛 求,也不必为之难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