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军丛中击杀华雄,正史威名远胜关羽,演义却把他功劳记关羽头上

 快乐老年435 2018-01-29

三国演义中,18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故事,来源于东汉末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三国演义》里也精心描绘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这场战役里,逐鹿中原的群雄军阀也纷纷亮相,同时也拉开了日后数十年的军阀混战的序幕。

我们先来看一下正史中,讨伐董卓故事的前因后果,笔者先简单的跟大家说一下简要经过。

万军丛中击杀华雄,正史威名远胜关羽,演义却把他功劳记关羽头上

公元189年,昏庸的汉灵帝去世,汉灵帝去世不久,朝廷内部就爆发了一次政局大变革,外戚跟宦官集团(人称十常侍)争夺政权,皇太后的哥哥何进大将军被杀,宦官集团也被袁绍等人率兵全部清剿,东汉末年的朝廷,一时出现权力真空现象。

这个时候,凉州军阀董卓率兵进入洛阳,控制了京城,董卓废了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这个时候的朝廷军政大权,全部被董卓一人独揽,董卓生性残暴嗜杀。

并且纵容自己的手下,在京城,奸淫掳掠大肆抢夺钱财,就连一些贵戚大臣也无法幸免,整座洛阳城被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围绕着,人人自危,并且董卓还表露出取代刘氏的意图。

万军丛中击杀华雄,正史威名远胜关羽,演义却把他功劳记关羽头上

这个时候,东郡太守桥瑁,借三公名义,这里的三公是当时身份最尊贵的三位大臣,分别是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的名义,发出了一篇董卓的罪恶公告,希望有义兵,解京城之困。这个时候,关东的十几个州郡的地方长官纷纷响应桥瑁,起兵讨伐董卓。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讨伐董卓的故事。

当时被推举的联军,盟主是袁绍,但是真正举兵攻打讨伐董卓的仅仅只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曹操的部队,另外一只就是孙坚的部队。其他人每天高会喝酒,就连“壁上观”都谈不上。

万军丛中击杀华雄,正史威名远胜关羽,演义却把他功劳记关羽头上

董卓迫于联军的声势浩大,迁都于长安,自己留在洛阳对抗联军,关东联军第一次跟董卓交锋,是曹操的本部军队和陈留太守张邈派遣的一支军队,抵达荥阳西南的汴水,被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流矢,率军返回酸枣。

第二年,孙坚在梁县以东遭到徐荣围攻,大败,孙坚拼死搏杀率领十几骑突出重围,后收拢残余兵卒,到今河南临汝以西,遭到吕布,胡轸的围攻,孙坚利用吕布和胡轸不和,一举击败董军。

万军丛中击杀华雄,正史威名远胜关羽,演义却把他功劳记关羽头上

并且在万军丛中击杀都督华雄,后乘胜追击,击败吕布后进入洛阳,聊到这里,很多人会说,华雄不是关羽斩杀的吗?正史中并没有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个桥段,杀华雄的是孙坚,演义中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资治通鉴》中记载:当时讨伐董卓的只有13路大军,其中多出来的五支军队,分别是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北海太守孔融,上党太守张杨,徐州刺史陶谦。

万军丛中击杀华雄,正史威名远胜关羽,演义却把他功劳记关羽头上

这五支在三国中也是赫赫有名的,但都未参与讨伐董卓,在这五支队伍中,加入了公孙瓒,就是为了让张飞,关羽,刘备一起参与联军,在联军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作者更倾向“拥刘备”,也是为了这个需要,作者移花接木,将劳苦功高的孙坚第一次吃败仗大做文章,仅仅只是为了增加关张刘三人的光辉,和后面演义中孙坚充当先锋吃败仗以后,被华雄偷袭杀得大败而逃,演义中如此渲染孙坚的惨败,就是为了给关羽登场做铺垫。

万军丛中击杀华雄,正史威名远胜关羽,演义却把他功劳记关羽头上

演义中华雄在汜水关打败孙坚以后,耀武扬威连杀联军几位大将,诸侯众皆失色,这个时候,关羽主动请缨,上去就把华雄给斩杀了,也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温酒斩华雄桥段,不仅如此,华雄死后,作者还虚构了虎牢关之战,作者大肆吹鼓了一下吕布的英勇战绩,然后就是张飞,关羽,刘备纷纷登场,营造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三英战吕布的场景。

万军丛中击杀华雄,正史威名远胜关羽,演义却把他功劳记关羽头上

这个功劳原本是孙坚的,当时的孙坚威名远胜关羽,孙坚的英魂估计在九泉之下也无法平复了,在讨伐董卓的大战中,真正的英雄曹操和孙坚反而成了陪衬,而未必参与讨伐董卓的张飞关羽刘备三人却占尽了风头。作者花那么多笔墨来大肆吹嘘刘备,可能是南宋以来遵崇刘氏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