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这样的国画才称得上佳作!

 风清乐幽 2018-01-29

我们请人鉴赏字画,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给一位画家看,他回答还不错,但再把这幅画给另外一位画家看,却说没什么技术含量。他们都是专业人士,并且都不认识作者,可看法却截然不同。

一幅画价值到底该如何判定?怎样的标准才算真正有权威的、公正的评判?这确实是个难题。

引古论今,巧解国画四品

唐朝画论家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里将国画定为“神、妙、能、逸”四大品,前三品又有“上、中、下”三等。

元末明初画家夏文彦《图绘宝鉴·六法三品》中“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三句对“神、妙、能”作了详细解释。之后直到清代,画家恽寿平《南田画跋》中补充了“逸”的解释,“纯是天真,非拟议可到,乃为逸品。”

单从释义上解析,“四品”中除“能品”外都可称为佳作,但古人阐述较笼统,不易具体操作到每幅画上。以现代语言解读,可分为四点,一要构思立意新颖,二要布局合理,三要有技法过硬,四要题款自然。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唐代诗人王维有“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之论,可见立意是一幅作品的开端,是统领整幅作品的旗帜,但立意也有高低深浅之分。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有“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立意和用笔。中国画历史悠久,想在立意上有所突破很困难。当今画坛模仿复制之风盛行,立意陈旧,千篇一律,但要创作出构思立意新颖的作品,没一定的学养是做不到的。

方薰《山静居画论》有“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强调一幅画要处理好画面关系,切忌僵硬,画景要有主有次,避免喧宾夺主,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对比有序。如果虚实不齐,则层次混乱,画面沉闷,给人一种压抑感,也就不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学精神。

用笔之妙,气韵自生

无论立意还是布局,都要通过技法来体现,立意再好,技法不行也是本末倒置。中国画技法之妙在用笔、用墨、用色,无色料高低之分,有功力深浅之别。

用笔应包含感情,或苍劲,或潇洒,或奔放,或俊秀,整幅画都会富有生机。用墨要灵动多变,不凝滞,不呆板。高超的画技与深厚的学养相结合,才能气韵自然而生,有“不求气韵而气韵自至,不求成法而法在其中”之妙。

题款也是画作一部分,不能忽视。可现在一些画家因为毛笔字不过关,想不出好画名,就不题款。但好的题款,是画作内涵的补充和升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一个画家毛笔字差,又无文学修养,画技再好也难创佳作。

古代画家生活在农耕社会,现代画家生活在工业文明中,当代画家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能“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但文化、人品的修养,也要和现实相贴合,反映时代主题。只有“内外双修”,才能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