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再现】《阿Q正传》导读

 周00佐 2018-01-29

说不尽的阿Q

——《阿Q正传》导读


是不朽的!从诞生那天起,阿Q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国民的劣根性,也映射出你我身上的种种“小”来。

【作家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又取名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1921年,发表享有国际声誉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此外还翻译了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各10卷,《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各2卷,其著作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为传颂。

展开剩余81%

【小说梗概】

流浪雇农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以打短工为生。未庄人都知道他的精神胜利法,经常拿他开玩笑。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就连头上的癞疮疤,他忌讳之余却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如此等等。他看上了赵府佣人吴妈,在求爱挨了一顿打后被赶出赵府。走投无路之际,他跑到城里混了段时间,拣了些人家不要的东西回到未庄。开始大家都怀疑他的东西是偷来的,后来又以为他参加了革命党,从赵太爷开始,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可惜革命的风暴并没有吹到未庄,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投机参加了革命,阿Q误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反被“哭丧棒”赶出了门。赵家被抢,阿Q作为抢劫嫌疑犯被捕、被审,最后成了替死鬼被处决。临死前,阿Q还高喊着“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精彩回放】

“畜生!”阿Q怒目而视地说,嘴角上飞出唾沫来。

“我是虫豸,好么?……”小D说。

这谦逊反使阿Q更加愤怒起来,但他手里没有钢鞭,于是只得扑上去,伸手去拔小D的辫子。小D一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一手也来拔阿Q的辫子,阿Q便也将空着的一只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的,但他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于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然而他们都不听。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大约半点钟——未庄少有自鸣钟,所以很难说,或者二十分——他们的头发里便都冒烟,额上便都流汗,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

“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

“妈妈的,记着罢……”小D也回过头来说。

赏析:

这是用漫画笔调画出的一幅“龙虎斗”。阿Q思想觉悟低,认不清反抗的对象,只好找小D打架来泄气。

【经典解读】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样的。

在人物刻画上,鲁迅通过“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以白描、漫画、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重点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阿Q形态滑稽,言行荒唐,“精神胜利法”成了他的招牌,他的一言一行让人忍不住笑,却又不得不把泪水隐在笑声之后。鲁迅说:“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通读全篇后,读者会真切地感受到这部小说主题的严肃性和深刻性。简单点说,透过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通过阿Q在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直至最后被杀的悲惨遭遇,鲁迅痛击了国民性的种种弱点,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在语言风格上,鲁迅把杂文式笔法用于小说创作,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正话反说,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让语言在产生陌生化的同时别有张力。鲁迅还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神采,如“革这伙妈妈的命”,通过对“革命”一词的拆解,就写出了阿Q思想落后,对革命毫不理解;再如“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寥寥两句,就勾勒出赵太爷的骄横丑态。

在小说结构上,鲁迅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以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叙述,无意追求情节的出奇制胜,通过截取一系列的生活片段、场景及小的插曲,将各章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名家点评】

《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阿Q这个人,要在现实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著名作家)

《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

——艾德林(苏联汉学家)

原载于初中生必读2016年7-8期

来源:初中生必读 搜狐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