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平光:心理行业如何抓住国家政策红利 | 演讲实录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1-29

 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总干事

林平光先生


作为精神科的大夫,目前工作在精神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行业,我感觉有责任和义务与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讨一下当前心理学行业发展和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权当抛砖引玉,期待能够带出本次大会一环扣一环的精彩呈现。


我服务于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这个平台是全国心理社会工作者的最高行业组织,对于精神健康与心理服务工作者来说,委员会就是他们的娘家。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规范和增能。今天各位在一起探讨心理行业的发展和具体的运作,而不是纯心理学的研究。因此我更愿意将心理学行业称之为心理服务行业。应大会要求,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第一、挑战。


今天的心理服务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高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和低水平服务体系之间的矛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精神疾患病人包括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600万,而专业的精神卫生的机构不超过1600家。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准确的统计数字都没有。姑且不要研究美国的1000:1的心理服务人员比例的标准,精确从业人数数量无法统计服务机构的现状,这就说明我们国家这个行业尚处于低水平的无序状。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精神卫生提倡心理健康推进的同时,在心理治疗界定和限制等方面作出法律规定,这是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国家人社部2015年新版国家职业大典,首次将心理咨询师纳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范围。与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并列。然而有趣的是打开网络,在网上搜索心理咨询师乃至对新版职业大典的片段描述,并不能够看到这个明显的变化。这到底是一种陌生、无奈还是没有什么感觉。于是我要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机会来了。


这是以前心理工作者一个定位,它是技术技术人员大类上面第三个级别,大家看看没有心理咨询师什么事。这是现在,还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大的范围。它下面有一个分类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于是乎三兄弟出现了,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所说注册或者叫做持证社工师。第二是社会组织专业人员,比如在座各位协会、研究会的秘书长、主任这些工作人员。第三并列的是心理咨询师。


机会来临了,你准备好了没有?


什么是社工?


社工就是义工吗?


心理咨询师转变为社会工作者会不会掉价?


对于这个机遇来讲,用一句通俗的说法叫做你没有准备好,他也没有准备好,这个你就是指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我们这些伙伴们。他是是指政府,政府他也没有准备好。当你正在纠结于临床心理干预是否与精神卫生法相冲突的时候,一个全新的可以在民政部门注册、独立法人的临床社会工作专业向您招手,等待一个华丽转身。2015版的新版职业大典将几十万心理咨询师推向模式社会工作者的怀抱,让他们找到娘家。而同时社会工作行业的主管部门、民政部门却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去熟悉和研究这群孩子,才能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临床心理社会工作服务及人才标准,期待着同行热情的参与和大胆实践。通俗来讲我们应该学会抱团扎根,充分利用行业组织平台为自身谋取权益,争取福利。而不是鸵鸟政策和固步自封。


机会永远属于有眼光、有准备的人,我们中国社工联合会愿意做为大家的铺路人。


心理服务业的市场空间正在快速的从散乱、低端、人工型的服务模式向多元和集团化、数字化的先现代心理服务商业模式转变。强大技术后台,支持心理服务的移动终端落地事物相结合。多部门倡导分级诊疗,医养结合,灾害心理援助、青少年教育等等无一不在等待大家的全面参与。


第三、展望。


构建一个需求导向、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的健康的心理服务专业体系。首先是行有行规,心理服务体系相关标准出台越快越好。各类全国性的心理和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加上大专院校,是基础平台。其次就是推进政府向第三方购买心理社工服务,极大的丰富心理服务产品内容,让受众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最后展开双臂拥抱互联网,拥抱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也是我们的展望。非常欣慰看到这次大会纯粹的互联网血统还有高大上的虚拟现实技术等等用于心理学服务的大胆的探索。但这远远不够,什么时候大众心理精神问题都能够从个人数字化终端得到实际的专业指引和帮助,进而互助。什么时候我们的心理行业就进入一个与时代同步的新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