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这“五处”,人际相处不再难

 老刘tdrhg 2018-01-29


人们常感叹“做人难”,也有很多人为此苦恼不堪。即将融入新团体的人不知所措,身在其中的人似乎深陷泥沼,仿佛与人交往是一件万分痛苦的事,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像林黛玉进贾府那样处处小心、时时留意,但还是动辄得咎。“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只要自己心存美好,稍加调整,就会发现其实哪里都有风景,与人相处不太难。


始终着眼高处。亚里士多德说过:“喜欢孤独的人如果不是野兽那么就是神灵。”我们不是神,也绝非兽,向往孤独,只因怕受到伤害。但是不要忘了非洲有句谚语:“独行,可以走得快;结伴,才能走得远。”关闭了与人交往的大门,也就是关闭了合作之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与人相处则可取长补短、同舟共济,与人相处的能力越强,发展空间就会越大。并且,与人交往的融洽程度,体现一个人的胸襟开阔度、心理包容性与协调沟通力。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人相处是修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与人相处都不会,谈何其他?如果站在这个高度看待与人相处,我们就不会回避相处,就不再会将与人交往当成一种负担。孔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他认为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遭人讨厌,这个人一辈子都完了。所以,要趁早调整心态,作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多看他人长处。君子尊贤而容众”。“尊贤”易,“容众”难,要做到这点要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铭记在心,不要总想着自己的优点,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不要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很厉害”,而别人“Just so so”,那样我们难免落落寡合、郁郁寡欢,看别人会越来越不顺眼,自尊沦为自恋,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迷恋自己水中的影子憔悴而死。


要珍惜与人相处的机会,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发现别人的长处,然后“见贤思齐”,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学习,力争将别人的长处学到手、学上身。这样与人交往就会常常有发现的惊喜和进步的快乐。



常想别人好处。当然,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风和日丽,和人意见有所龃龉,言语有所冲突,甚至肢体有所冲撞,很难绝对避免,这时我们要多想对方的好处,记起对方的某次援手,想起他的某次安慰、开解、劝诫,回忆他曾经的慷慨解囊、古道热肠,将别人的恩惠刻在石头上,把别人的鲁莽划在泥沙上,这样才能避免将矛盾升级。“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时刻将别人的好处记在心间,才会更多地宽恕别人的冒犯,自己也才会把这段不愉快“放下”。



承认自己错处。有时,不愉快并不是来自对方的挑衅与差池,而是自己的错误,这时自己就要敢于迅速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越早越彻底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愈快地获得对方的谅解,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修补双方的关系,否则芥蒂会膨胀成“毒瘤”,纤芥之疾会酿成心腹大患。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体现豁达与坦荡,更是对错误与过去的终结,可以宣告关系的重启和未来的新生。



坚持落到实处。“巧伪不如拙诚”,与人交往,不在于勾心斗角,不在于甜言蜜语,而是重在常怀善意,重在一言一行。平时多栽花,少种刺,才能收获满园春色、满眼硕果。


俗话说“与人交往三件宝:微笑、‘谢谢’和‘你好’”,在日常举止中,要礼貌诚恳待人,见人多打招呼,多问候,不要视而不见或者掉头不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别人遇到难处,要急人所急,能帮忙就帮忙,不要嫌麻烦,即使不能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等帮助,口头的慰藉也不可少,“好言一句三冬暖”,不要对别人的苦楚视若无睹。自己的经验与教训要及时与人分享,不要“藏私”,这样可以让别人少走弯路,不走歧路。


佛家认为一个人即使不能施舍财物或斋食,不能重塑佛祖金身,但若做到颜施(用微笑接人待物)、言施(多说鼓励赞美的话)、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眼施(以善意的眼神抚慰他人)、身施(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也一样是修行,这些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对于与人愉快交往更是大有裨益。



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应;以诈御人者,人亦以诈应。”人生苦短,让我们少点机巧之心、诈伪之行,多点诚朴,添点纯真,增点率直,参考上述五条,尝试以简驭繁、返璞归真,记住:“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