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作为中国最神奇的一本书,其版本问题历代学者多有研究,这里不在多说,为了文章的需要,我们把主要的传承顺序列举如下: 1.古本《山海经》,已失落。西汉刘歆(即刘秀)在其《上山海经表》里说古本《山海经》共三十二篇,作者为禹、益等人,出于唐虞之际。 2.西汉刘歆版《山海经》,已失落。刘歆将古本《山海经》三十二篇校订为一十八篇。 3.东晋郭璞《山海经传》,已失落。郭璞以刘歆版《山海经》为母本为《山海经》做了注解,共二十二卷,包括《山海经传》(含注解)十八卷,《山海经图象赞》二卷,《山海经音》二卷。 4.南宋尤袤校《山海经》,三册十八卷,池阳郡斋刻本,简称池州本。该刻本刻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是目前所能见到最古的《山海经》版本。 5.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山海经》,比较著名的有明朝道藏收录的《山海经》、明朝杨慎著《山海经补注》,清代吴任臣著《山海经广注》、清代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当代袁珂的《山海经校注》。 需要说明的是,从南宋尤袤校的《山海经》开始,到我们现在看到各个版本,其母本都源自于郭璞的《山海经传》。 尤袤的《山海经传·跋》里提到了另外的两个版本,一个是京都旧书,印本三卷,颇疏略;一个是道藏本,南山东山经各为一卷,西山北山各分为上下两卷,中山为上中下三卷,别以中山东北为一卷,海外西南海外东北海内西南海内东北大荒东南大荒西大荒北海内经总为十八卷,虽编简号为均一,而篇目错乱不齐。 对《山海经》的传承过程有了大概的了解,我们就可以进行我们的分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