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又名石材题凑、题凑石墙,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起源于周秦,兴盛于西汉,是帝王、后妃和诸侯贵族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在传统土法葬式中等级最高。 黄肠题凑葬制乃厚葬之风所催动,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大型砖石墓的兴起,而趋于消弭。黄肠题凑墓葬重要的代表就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扬州的高邮天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以上三者最为宏大。 题凑葬法作为一种葬具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见诸许多文献记载。如《史记·滑稽列传》记楚人优孟说楚庄王: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撑,梗枫豫章为题凑,以葬王之爱马,并说这是人君之礼。黄肠题凑一词最早正式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中: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三国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中解释该词时说: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即就是黄肠是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柏木黄心), 题凑是指墓葬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皆内向)。 黄肠题凑不仅是一种礼制和等级体现,而且选材也是优良的黄心柏木,题凑这种结构更是极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土对棺椁的压力问题。柏木的长度和横断面积之大小不是区别墓主身份地位之尊卑的主要标志,用以体现尊卑关系的,当是用材总量和堆砌层次之多寡。 黄肠题凑这种高规格葬制的出现是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和反映,有着一种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政治考虑。周正义在《大葆台西汉墓及刘建其人》一文中曾认为黄肠题凑葬制是一种汉代统治者“霸王道杂之”的表现。黄肠题凑葬制的出现到兴盛,除了前期是诸侯心系“春秋天子之制”外,后期可以说很大程度是受这种政治策略的影响。 黄肠题凑墓葬现已在考古工作中被视为汉代诸侯王墓的特征之一,是考古断代的重要依据。黄肠题凑葬制在北方比较罕见,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目前已发掘的考古界认为是“黄肠题凑”葬制的墓葬有 14余座。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燕王旦和华容夫人合葬的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1979年发掘于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 第二,西汉中期以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兴起,木椁墓这种汉代墓葬的主流形式逐渐被取代。这些对最高统治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层贵族也开始倾向于石质的崖洞墓或石室墓。以此,黄肠题凑葬制开始式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