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张居正(50)挫败文官唇舌,赢取和平大计

 墨香笙樵 2018-01-30

关于给俺答封贡的争议,张居正在安抚了盟军王崇古之后,就该迎击“敌人”了。

面对满朝言情汹汹的指责,张居正秉承他一贯的堂堂正正风格,一一正面回击。

反对者认为,和蒙古人讲和开市,就如同汉朝的和亲、宋朝的进贡,丧权辱国。

话说张居正(50)挫败文官唇舌,赢取和平大计

张居正告诉他们,汉朝的和亲、宋朝的进贡,是因为敌强我弱,打不过而求和,主动权在于对方。如今我大明兵强马壮,并非打不过蒙古人。这封贡,是蒙古人向我们称臣,主动权在我们这边,根本不能和汉朝、宋朝时候相比。

反对者举出嘉靖年间奸臣仇鸾开马市的例子,认为得不到好处,反而引来了大麻烦。

张居正说,当年仇鸾的所谓“马市”,是仇鸾自个废物,打不过蒙古人,为了保住乌纱帽而想出的馊点子。名义上说是用马匹交换日用品,实际上蒙古人拿些劣马来卖高价,不给就抢,给了也抢,所以后来禁止了这种“市场”。如今我边境军威凛然,划出一块地方让两国老百姓来做生意,公平买卖,互通有无,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他们要捣乱,可以再把他们赶走嘛。

反对者提出,蒙古人今天进贡,明天又背叛怎么办?主张封贡开市的人,能保证边境一百年不出问题么?

张居正淡然一笑:当然不能保证。

反对者这下可得意了:既然不能保证,你还封什么贡?

张居正冷笑一声:大明帝国的边防,本来就一天也不能懈怠。怎么能指望封贡开市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再无戒备呢?又怎么能把大明的国防,寄托于蒙古人是否进贡上呢?就算是兄弟手足,也不能保证不生背叛之心,你又怎能要我保证蒙古人的百年忠心呢?

说到底,边境安危关键要看我们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蒙古人的忠诚。但另一方面,几十年来两国之间不断战争,难道又和“背叛”有啥关系么?今天如果能通过封贡开市,减少几年的战乱,就算日后他又背叛了,难道危害还能比一直打下去更大?利害关系如此清楚,还要絮絮叨叨,实在不可理喻!

话说张居正(50)挫败文官唇舌,赢取和平大计

一针见血抓住问题的本质,选择最优解,这是高手的眼光;拘泥于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则是普通人的执着。所以朝堂之上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当时的兵部尚书郭乾等人都在指摘王崇古。

赞成的这边力量更强,高拱作为主将,张居正担任军师。在他们的指挥下,王崇古再次上疏,指出如果朝廷答应俺答封贡,那么边境至少可以有几年的安宁,我们可以乘机操练兵马,修筑城堡。几年后即使俺答背盟,战火再起,那么我们准备了几年再打,也比眼下终日疲于奔命要好得多。而且先帝当年禁开马市,没有禁止蒙古人投降纳贡啊!想想过去俺答入侵的时候,京师每天都鸡飞狗跳,如今有些大臣却要我保证他百年不再入侵,这样公平吗?就算俺答自己,也没法保证他死后那些部族能够继续听话吧!我们堂堂天朝,接纳四方蛮夷的投顺,彰显华夏文明,流传万世,群臣到底担忧什么呢?

王崇古还提出了封贡开市的八个具体事项:(一)议封号(二)定贡额(三)议贡期(四)立互市(五)议抚赏(六)议归降(七)审经权(八)戒狡饰。

王崇古的奏章上来,隆庆皇帝拿不定主意,就召集大臣们开会商量,称为廷议。廷议上,赞成和反对的双方唇枪舌剑,争论不休。英国公张溶、户部尚书张守直等为首的反对派,辨舌滔滔,猛烈抨击王崇古的建议。高拱和张居正虽然据理力争,却也无法平息议论。

话说张居正(50)挫败文官唇舌,赢取和平大计

眼看会议陷入僵局,高拱微微一笑:“没关系,辩论不出结果,咱们投票好了。”

这么着,专制时代少见的民主表决在朝廷上展开了。首先是讨论封贡的问题。结果四十四票中,有二十七票赞成,十七票反对。王崇古的提议通过了。

接下来表决开市的问题。这一次,却有五个赞成封贡的大臣对开市投了反对票。票数二十二比二十二,再次进入僵局。

高拱不动声色,但心中乐开了花。因为这个结局是他早预料到的。大臣们投票平局,事情就该由皇帝决定。而隆庆皇帝是最懒的,他必然再跟内阁商量。内阁四个大学士中,高拱和张居正都是积极策动人,当然赞成;李春芳也赞同高拱和张居正的意见,反对的只有刚刚入阁不久的殷士儋。于是,内阁票数3:1,封贡和开市都通过了。

话说张居正(49)得寸进尺,勾引俺答用封贡

话说张居正(48)张居正下令哄抬物价,彻底把蒙古首领忽悠瘸了

话说张居正(47)西蒙古俺答汗恋上一位美人,却给明朝送了大礼

三国十大贤女(7)徐庶老母:自己笨死的就不要怪程昱了

最爱任盈盈的,其实是这个人

任盈盈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话说张居正(50)挫败文官唇舌,赢取和平大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