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广西客家之五:和谐共处

 茶香飘万里 2018-01-30
北海风尚 北海风尚

翠竹香粉山水迎,苗寨客家一厢情。

朝勤暮挽欢声语,新人轿里响银铃。

   这里是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古都镇香粉乡,丛山翠绿,碧水环绕,景色非常秀丽,车行山间,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毛竹,彷如进入绿色的海洋。8月我们从融水县城驱车40多分钟来到了香粉乡香粉村,由于地处山区,水稻的生长期比较长,当其他地区已经收割完水稻的时候,这里却处处稻香阵阵,飘香四溢。

   香粉村不仅名字好听,风景也十分怡人,群山环抱之下,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村民李赤告诉我们这是贝江的一条支流,河水清澈见底,由于今年雨水偏少,河水不是很深,几乎可以蹚水过河。这边是苗寨,叫做解放队,有230多人,以姓贾的居多,还有梁、石、马等几个姓氏的;这边是客家寨,专门讲客家话的,叫做度敬囤。苗寨这边就是这些姓了。这边客家人,大部分姓李。

    当天恰巧是传统农历的7月14日,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起来,走进一户农家,一位老伯正在祭拜祖先,厅堂“河南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挂堂号是客家人最为普遍的一个传统。老伯肖文松告诉我们,他们祖上来自广东,当初是两兄弟结伴而来,如今发展有三四百人了。按照客家传统,七月十四是大节,杀鸡宰鸭。

   李志让今年78岁,曾经当过老师,做过村干部,对整个村的历史比较了解,本人也是客家人,据他介绍说这个村大部分都是客家人,李姓的居多,大多数是清朝中后期开始迁居此地的。当时太穷了,为了生活,所以来到这里来找生活。刚来那时候都是种点田、养鸡,拿竹子过来种,毛竹做纸。以前这里做的纸出国的,买去东南亚那边,那些纸是蛮好的。

      融水雨卜风雨桥

   融水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0多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19.71万人,占总人口40.81%,而客家人只有3万多人,主要是清朝后期来到这里的,他们人数虽少,但并没有受到少数民族的排挤,大家相处都比较和谐。李志让说我们与这些苗人相处得很好,没有冲突,所以才能住得下来,现在我们还是在平地住,说明我们客家人还是和本地人能团结很好的,很有人缘。

   客家人来到苗寨,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这里的粮食产量,更重要的是带动了这里的毛竹种植和造纸业。直到10年前造纸仍然是这里的一个重要产业,这些年由于受到环保的压力,才逐步停产。但是以毛竹和杉木为主的林业经济仍然是香粉乡乃至全县的支柱产业,在六甲河一带的雨卜、古都、香粉等地漫山遍野都是适于造纸的楠竹林。其中,香粉乡有丰产竹林3.3万亩,毛竹蓄量870多万根,居融水县各乡镇首位,年产毛竹40多万根,享有“毛竹之乡”的美称。

   原融水县科技局局长曾令达告诉我们这个毛竹砍下来以后,在我们山里面主要的用途可以做房子,上方面可以做盖的瓦,可以做农村建筑的脚手架。 还有把他劈下来,成那个篾子,可以编竹筐,撮箕,还有各种各样的竹制品。融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解放前一直是比较贫穷的蛮荒之地,如今在山林经济的带动下,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多民族杂居的偏远县城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

    贺州玉石林景区

  客家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是广西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贺州学院的韦祖庆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贺州位于桂、湘、粤三省交界,客家人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时贺州瑶族等少数民族世居地。

     贺州黄洞乡都江村

   我们跟随韦教授来到了贺州市黄洞瑶族自治乡的都江村,这里瑶族人口占70%,据韦教授介绍,早在南宋时期,贺州就是瑶族的主要居住地,在当时的核心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八步区,瑶族人口占了一半以上。然而到了明代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韦祖庆教授与当地村民交谈

韦祖庆:明朝政府对瑶族采取了镇压政策,所以瑶族的起义历经整个明朝,比如大藤峡起义等等。在明朝统治者的镇压政策下,瑶族逐渐避居山林这个时候客家人和瑶族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的,比如大家在称呼上,称这个是瑶家狗,那个是客家狗,称呼上一直有相斥。

     已故广西客家研究的创始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钟文典将客家人与本地人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相聚、相斗、相识。由于广西地广人稀,明期客家人与本地人的关系和谐,后来随着大批外地流民的涌入,土地矛盾开始激化,18世纪中期,广西人均耕地5亩,但是到了18世纪80年代,人均耕地面积减至1.5亩左右,到了19世纪50年代,减到不足1.2亩,低于全国人均1.78之数。

蒙山清代百年古排桥

这里是蒙山县夏朝村,以刘姓客家人为主,蒙山县人大副主任刘海寿我告诉我们,刘姓家族最早是清嘉庆6年迁居此地的,当时这里只有2、30人,姓姚的为主。后来随着刘姓人口的增多以及势力的增强,双方就开始产生摩擦。客家人非常勤恳,勤劳,开荒扩种就发达了,本地人看到就想赶走他们,禾苗要收割前,他就公开放牛来吃你的,当时关系还不是怎么好。

    蒙山夏朝村刘氏祠堂

  虽然由于土地矛盾在各地开始引发各种“土来争斗”,但是总体上,广西的客家人在与当地居民相处的过程中,没有发生类似粤西的恶性斗争,主要是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民国时期开始,客家人与本地人的关系慢慢趋于缓和,尤其是解放以后,随着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客家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婚。

  李金漫是贺州市八步区鹅塘镇的客家人,2008年在工作中结识了瑶族小伙子邓建国,两人一见钟情,2009年小李嫁到了大山里的瑶寨。如今两人已经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与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三代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同村的刘小如也是嫁到瑶寨的客家人,爱人赵成军是她的高中同学,回忆起当初按照瑶族风俗结婚的场景,那份新奇与激动依然。

刘小如:两个人必须穿瑶服,戴瑶帽,那时候头顶上还有头尖,戴着拜堂。瑶族的风俗是这样说的,拜堂必须要穿着瑶服,戴着瑶帽,才能承认是他们那里的人。像他们瑶族娶汉族的,就没必要办夜酒,要是瑶族娶瑶族的,就要办夜酒,晚上要拜堂,拜到天亮。

黄洞乡都江村委会主任谢振祥说:我们这里通婚现在都是很通常的,村里面有三种民族瑶族、壮族和汉族客家人,客家人跟起其他民族都可以通婚,很正常很普遍,在我们村,据我统计,客家人和瑶族通婚的就有30多对。

   历史上,瑶族不与汉族通婚,而今这种情况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韦祖庆解释说:这个基本表示两个基本的内涵,一个就是瑶族的生活水准提高了,所谓种得梧桐树招得凤凰来。第二个就是民族相斥正在解除,否则的话会遭到族群内部的反对,以前就有这种情况,客家人和本地人结婚是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的。

   关系和谐不仅表现在通婚与交往上,更直接的体现是在语言上,客家话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各地产生了“入乡随俗”的变化。广西客家研究所的刘村汉专门对此作了研究:比如说,现在是以梅州作为客家话的代表,老婆婆的,梅州呢,是婆,而到了容县,白话的影响,还有自己的,客家话普遍念的“ci”,而容县呢,念“sei”就跟白话一样了。另外抽屉,广西的客家一般讲“拖斗”,“托桶”、“拖箱”,那跟旁边白话是一样的,或者官话也是这么讲,梅州叫做“托格”格子的格,贺州芳林也叫托格,说明他是从梅州来的。

   客家人建立的古镇---黄姚古镇

  语言是沟通的基础,如今在广西各地,能同时操几种方言已经成为客家人共同的特点。上思县是壮族居住区,平福乡是仅有的两个有客家人居住的乡镇之一,在明旺屯村民们普遍都可以操三种语言。朱军就是祖上从广东迁居过来的客家人,爱人黄月秋是壮族的,一家人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生意红红火火。

    上思平福乡采访客家人

  经过多年的相聚、相生、相伴,在壮乡说壮话,客家人在苗族讲苗语,在桂东南讲粤语,在桂中、桂北讲桂柳话已经习以为常,而在客家人主要居住地,少数民族说客家话也是家常便饭,语言的相互学习,思想的相互交流,婚姻的联络,客家人与当地人已经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生活习俗和传统也开始相互交融。

  黄洞乡都江村主任谢振祥说像我们都江有个盘廊庙,盘廊庙按道理来讲应该是瑶族人过来,现在我们全村人到那个时候都去庙里祭拜,不分那个民族。在庙里打搅啊大家都是一起凑钱搞的,汉人的节日比如说是八月十五啊七月十四啊端午节他们同样过,还有冬至啊,还有过年大家都是同样的节日。

贺州博物馆馆长胡庆生说:贺州客家人结婚,父母会送给女儿一条带子,这条带子叫姐妹带,每个女儿都有一根的,给新娘捆被子用的,这带子就是瑶族系腰的腰带,其实是客家人来到这里以后,和瑶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就觉得瑶族的这个东西(腰带)特别漂亮,吸收成他的东西,是我们贺州客家人嫁女会有的这么一个东西。

  广西客家研究所熊守义教授认为广西的整个民族融合是比较好的,跟闽粤干不同,赣南的除了会客家话还会一点江西话,但是他不会讲广府话,闽西的客家人除了客家话还会一点闽南话,但他不会讲广府话,普通话讲的不大好,但就是广西客家人他这几种话都讲

    在广西,和谐已经成为了各民族、个民系长期交往的共识,大家在保留各自文化习俗与传统的同时,相互尊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为繁荣广西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