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主张应聘者不应该问公司的五险一金后,张雪峰在HR圈是火了,小汇也很佩服张老师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能力。 但张老师也不是只会胡说八道,比如在说学历的重要性的时候,我还是很认同的。 在《我是演说家》节目里,马丁说自己公司没有一个员工是重点大学的,没有一个是名校的,也发展得好好的。结果张雪峰一句话把马丁所有的话都噎回去了: “所以说你不是世界企业500强!” △怼人我只服张老师 那么问题来了,学历真的有张雪峰说得那么重要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一些企业的招聘实例。 中石化录用名单 不是清华就是北大 最近,中石化招聘网公布了招聘录用消息,中国石化总部机关2018年首度面向世界排名前30所高校招聘50位储备人才。说是全球排名前30的高校,其实除了清华,就是北大,而且学历全是硕士以上。 小汇截取了部分名单,各位感受一下这股学霸的气息: △中石化新员工录用名单 在你反复强调“学历无用、能力第一”的时候,人家牛逼的企业,你没学历就根本不会给你展示能力的机会。 前阵子网上流传的国泰君安校招资料,也反应了这个事实。国泰君安校招起点就是硕士学位,美国常青藤学校和英国牛津、剑桥,会优先录用,港大等香港名校都屈居第二档。 △图中有硬伤,大家来找茬 也许他们HR也会告诉你,能力最重要。但他们从来不会在二本及专科学校上花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学历也是能力 利于HR降低筛选成本 有些人因为自己学历不高,却对现状相对满意,很容易得出“学历无用”的结论。小汇可以抛弃情商地告诉你:你大概是没见过学历高的人牛逼的样子。 乌镇互联网大会的东兴饭局才过去不久,占据互联网半壁江山的这一桌大佬,比工作能力、比企业营收、比个人学历,全都不是吃素的。 可以说,学历高的人群里优秀人才的比例,远远比学历低的人群里优秀人才的比例高的多。虽然国内的教育形式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高考终究会筛选出一些学习能力强、对待事情认真的人出来。学历其实就是一种能力。 关于学历和能力,有人举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如果说“英语好”是能力,那“词汇量”就相当于学历。词汇量大不代表你英语好,但词汇量少英语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名企HR将学历作为筛选人才的标准,也就显得比较合适了。作为名企HR,他们从来不缺简历,所有人都可以面试时说自己能力出众,真假难辨,但唯独学历,可以将一个人过去十几年的学习生活“盖棺定论”。 以学历为标准进行筛选人才,HR其实奉行的就是“优中选优”的原则,大大降低招聘到错误的人才的风险。“我虽然没有学历,但能力很强”,这种话骗骗自己还行,想骗别人,还是省省吧。 低学历者的逆袭 让能力成为第二学历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了一份数据,这份数据估计让很多人失望了:学历与收入成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而且最高学历群体比低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高整整六倍。 △扎不扎心 那低学历群体是不是就“绝望”了? 当然不是。我们身边也不乏低学历的人活得比高学历的人好得多的例子。只是这样的例子比较少见,一旦出现,就容易被放大。 低学历者要逆袭,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让能力成为你的第二学历。 面试时,小汇最怕的一种人,就是反复强调自己什么都强,却没有任何案例佐证:说自己学习能力强,结果4级都没过;说自己工作能力强,一个像样的项目都没有…… “能力”不是判断题,而是证明题,你说“有”,那就得充分证明它。不然HR凭什么相信你? 首先,证明自己能力最好的方式,那就是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在这个行业打出自己的知名度。HRGO合作的有些讲师,学历也并不出众,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却一个个都能叫出名头,这样的人,学历已经不足以代表他了,能力才是他的个人符号。 其次,保持学习。学历的敲门砖已经没有了,还不懂得加快学习,我只能说你的职场估计也就这样了。 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永远是主动性。有的人主动学,有的人逼着学,几年之后的差距,宛若云泥。所以同样的起点,有的人会快速成长,有的人“十年如一日”。 学历的确只能代表过去,但你一定要能给别人看到你可预见的未来,这样机会才会垂青于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