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神话的历史、特点和风格 ![]() 中国神话的历史 如果我们对神话的范围作广义的理解,除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之外,把历代文人所创作的有关神、鬼、怪的故事,即志怪小说,也包括在内,那么数量就非常之多,优秀的作品也颇不少。 志怪小说开始于魏晋。在这两代,受方土思想和道佛思想的影响,一部分文人编写鬼神志怪故事,其中不乏想像丰富,文字秀丽之作。比较突出的有干宝所作的《搜神记》等书。到南北朝时期,写志怪小说的风气并没有衰减。 唐中叶以来,很多名文人从事传奇的写作,这是中国小说的真正的开端。唐代传奇内容广泛,涉及人情世态、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形式上已不是三言两语的杂记笔录,而是结构完整,故事性强,长到几千字甚至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在这些传奇中,有不少精彩的神仙鬼怪的故事。 宋代的志怪传奇,大抵继承唐代的传统,虽有佳作,但总的说来没有唐代那种繁荣的局面。在小说方面,宋代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编成了一部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它收录了上自先秦、两汉,下到北宋初年的作品共约七千则,分编五百卷,总字数近三百万,共采录书籍三百四十余,其中不少有价值的书早已失传,幸亏有《太平广记》才得以保存一部分。七千则故事中有相当数量的关于神仙鬼怪的作品。 宋代已经有用白话文写成的故事,通称“话本”。元、明、清几代著名的小说是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搜罗在流传很广的“三言”和“二拍”的短篇小说也是白话文写的。 到了清初,又出现了一部用古文写的志怪小说集,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本书风行一时,受到普遍的赞扬。在此之后,又有主持《四库全书》编纂的纪昀所撰的《阅微草堂笔记》,其中有一些涉及神、狐、鬼、怪的传闻记载。纪昀之后,用古文写的神话或志怪小说虽然还有一些,影响很大的就不多了。 中国神话的特点 关于中国神话的特点,已有一些专家进行分析研究。以下几点是很明显的: ◎神话与历史难以分开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之历史,有部分根据传说,而传说和神话是交结在一起的。如伏羲、神农、黄帝、夏禹这些古代的英雄和领袖,既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也是神话中的重要角色。 ◎歌颂劳动创造 这一类的神话故事多得很,如燧人钻木取火,伏羲仿蜘蛛网而造打鱼捕兽的网、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夏禹治水等等。魏晋以后的志怪小说中也有一部分以能工巧匠为主角,对他们的智慧大加称赞。 ◎赞美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鲧和禹相继治水是个很典型的例子。鲧窃天帝的“息壤”以堙洪水,结果天帝派人把他杀了。可是鲧的肚子里生出禹来,继承他的治水大业。禹历尽千辛万苦,三十岁还没结婚,婚后四天便又去治水,终于治水成功。“愚公移山”故事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它歌颂平民百姓吃苦和坚毅的精神。 ◎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 “三王墓”是个例子。会铸剑的干将被楚王杀害,其子赤比立志报仇,为此自刎,好让别人持他的头去见楚王,乘机把楚王杀掉。 ◎赞美对真爱的追求 “牛郎织女”是最古老的恋爱故事。以文人所写的神话故事中,人神、人狐、或人鬼真诚相爱的情节很多。这类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人们对真正爱情的追求和响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