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家长】假期练琴,这几个陷阱要避开!

 typlr2d 2018-01-30

把孩子学琴的历程比喻成汽车行进,上课是打方向盘,练琴是踩油门。

只练琴不上课,相当于不看方向乱加速,不遵医嘱乱吃药,属于“思而不学则殆”;

只上课不练琴,相当于原地打方向盘,车子非但不走,还会磨损轮胎,属于“学而不思则罔”。

这两种错配,后者更多见些。假期是孩子练琴的密集期,也是闭门磨刀的“黑箱”期,更是开学后拉开差距的准备期。所以今天主要讨论些近期思考的练琴陷阱。



第一,练琴要讲收益、看效率。

无论每天三五小时还是一两小时,都是时间精力的投入;再加上爸妈监工陪练,这笔投入更要乘二乘三。对于一些举全家之力督着孩子学琴的家庭,如果练琴效率低下,无疑会很不愉快。所以效率是比时间总量更重要的一项参数。

如何提升效率呢?


第二,练琴的关键是【正确】遍数的积累。

——而非单纯的遍数积累。对于部分不懂音乐的家长,能做的也无非是“盯着孩子练xx遍”。这可能比完全放任要强一些,但试想:一个难点片段,练了十遍,其中六遍有错,两遍打磕巴,只有两遍是正确且流利的完成,那么有效练琴遍数恐怕至多能算作两遍;严格些看,甚至应该算作负数,因为在这十遍当中,积累强化了六遍错误印象。所以,从视谱第一遍就要非常小心谨慎,争取让每一遍都成为正向积累。一遍错误印象,可能需要三遍正确重复,才能“洗白”,效率非常低。

然而家长如果不懂音乐,如何保证每一遍都是正确的呢?


第三,树立价值观——追求正确,注定是跳出舒适区的自我折磨。

为确保正确,当然可以花钱请陪练,或发孩子练琴视频请老师纠正把关,但关键是让孩子实现发自内心的自我监督。对绝大多数比较乖的孩子,如果给规定练琴时长,可能能够完成,但其中大部分时间会不由自主地用在“练”已经拉得相对较好的片段。练字打引号,因为这其实不叫练琴,而是自我欣赏。回过头来,看看这首曲子的练习成果,坦途更加平坦,坑依然是坑。(题外话:练琴时自我欣赏,放松要求;上台演奏时自我折磨,噤若寒蝉——这又是一种常见的错配。)

这样练琴,未必全无效果,毕竟一遍遍刷,总能在难、易段落之间雨露均沾,都有所提升,但毕竟效率不高。请一定要告诉孩子:练琴,最优先要练最难、最磕巴、最恐惧的段落,而不是欺负那些熟练、自信、毫无挑战的段落。把这种自我挑战甚至自我折磨,打造成一种值得炫耀的荣誉,引导孩子在练琴上“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家长就能省很多事。


第四,正确与流利的优先级。

这点在《精确性与熟练度的先后问题》一文中重点谈过,此处不赘述。再次强调:我们当然希望正确与流利兼顾。但当难以兼得时,正确优先。先把事情做对


第五,孩子若用一个假期准备考级,意味着ta的水平尚不够这一级。

一个健康合理的考级动作应该这样完成:在一个悠闲慵懒的午后,家长突然福至心灵迸发了“这个假期让孩子考个五级吧”的想法,于是拿出考级用书(以中央音乐学院体系为例),翻开五级的目录,发现在三套曲目中,第一套(每套均包括音阶、练习曲、乐曲、奏鸣曲、协奏曲几个模块)都已经练过,第二套的奏鸣曲没学过,第三套的协奏曲二三乐章没学过。那么假期的主要任务是把几块空白填补上,并且用考级前两周的时间选定一套,复习熟练,水到渠成。走进考场,考官问你演奏哪一套曲目,孩子说都行您挑吧!

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琴童面临的情况是这样的:xx初中要求六年级时达到X级才能参加其特长生面试,掐指一算,还有四个假期,所以这个假期下行政命令,必须拿下x级,否则军法论处。于是举全家之力开动练琴机器,在鸡飞狗跳兵荒马乱中凑合对付下一套考级曲目,惴惴不安走进考场。

那么对于不以考学、考级为目标的琴童,假期应该如何练琴呢?


第六,演奏带来的快乐,要通过【较真】才能得到。

这是个常见的问题,解答起来也很容易,因为逻辑链条非常简单:

没有刚性需求的催逼,孩子为什么学琴?无非是为培养兴趣爱好。如何才能爱好?要自我欣赏。如何才能觉得自己拉琴好听?其实百分之七十的所谓“好听”,与艺术关系不大,与技术、规格紧密相关。说白了,把音按准、把节奏拉对,已经“好听”了一半;再严格做到谱面上标记的力度、弓法、表情要求,又“好听”了两三成。至于了解作曲家有几任伴侣、是不是抑郁、爱不爱喝酒,其实对于把曲子演奏好帮助没有那么大。甚至对于练琴不到十年的孩子来说,听音乐会、模仿大师录像,对于自己演奏优美度的提升,作用也没有那么大,归根结底还是认真严格的一个字。

外行人会说A比B拉琴好听。在不用特别内行的人看来,无非是A音准更苛刻,节奏更严格,力度表情对比更鲜明,音色变化更丰富合理。毫无玄机。

最后,练琴到底对学习有什么帮助。

无法辩驳地,练琴毋庸置疑会从物理上抢占学习的时间:这两个小时,孩子坐在琴凳上,就不能同时出现在书桌前。但如果能把这两个小时善加利用,锻炼孩子“浓缩时间”的能力,这就对学习以及诸多其他方面的成长大有益处了。

婆婆妈妈写了这许多,回头看,似乎更多是笔者心理活动的絮絮叨叨,而与“陷阱”关系不大。尽管内容是真诚的,但也摘不掉标题党的帽子。谨以此文献给“冬练三九”的琴童和家长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