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命进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发展过程,同样,人类的价值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发展过程。从整体上讲,人类的价值进化集中表现为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不断分化,生产性价值与消费性价值的不断升华。
一、食物类价值的形成
食物类价值是所有生物最基础的价值形式,人类各种高级形式的价值都是在食物类价值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食物类价值是极低等的动物所拥有的价值,它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即有序化能量),这种极低等动物的价值转化过程,集中表现为“以能量代谢主,以物质代谢为辅”的新陈代谢过程,体现了生物对于生物化学能的驾驶能力。此时,极低等动物的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且是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也是同时停顿或同时消失的。

二、生理性价值的形成
生理性价值是在食物类价值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价值,它体现了人对于各种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生理性价值促使动物的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相对分离与相对独立,而且还使消费过程分化为代谢性消费过程与生理性消费过程两个部分,还使生产过程也分化为代谢性生产过程与生理性生产过程两个部分。
生理性价值分为生理性消费价值与生理性生产价值两大类型。其中,生理性消费价值就是“温饱类价值”,它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失效率(即生理性失效率),从而节约生物化学能;生理性生产价值就是动物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借助的外界资源或外界力量(主要是父母的资源与力量),它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加强和扩展生理潜能的作用,使生理潜能在生理性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价值放大效应。
生理性消费价值与生理性生产价值之间的关系:生理性消费价值为生理性生产价值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生理性生产价值为生理性消费价值提供准确的发展方向;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个体性价值的形成
个体性价值是在生理性价值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价值,它体现了人对于自然物质和自然力量的驾驶能力。个体性价值促使动物的消费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代谢性消费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与个体性消费过程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促使动物的生产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代谢性生产过程、生理性生产过程与个体性生产过程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工具、技术与科学是个体性生产价值的典型代表。
个体性价值分为个体性消费价值与个体性生产价值两大类型。其中,个体性消费价值就是“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它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生理潜能转化为劳动潜能的失效率(即个体性失效率),从而节约生理潜能;个体性生产价值就是人类或动物所借助的自然物质或自然力量,它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加强和扩展劳动潜能的作用,使劳动潜能在个体性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价值放大效应。
个体性消费价值与个体性生产价值之间的关系:个体性消费价值为个体性生产价值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个体性生产价值为个体性消费价值提供准确的发展方向;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四、社会性价值的形成
社会性价值是在个体性价值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价值,它体现了人对于社会事物和社会力量的驾驶能力。社会性价值促使人类的消费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代谢性消费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和社会性消费过程等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促使人类的生产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代谢性生产过程、生理性生产过程、个体性生产过程与社会性生产过程等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经济、政治与文化是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典型代表。
社会性价值分为社会性消费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两大类型。其中,社会性消费价值就是“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它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失效率(即社会性失效率),从而节约劳动潜;社会性生产价值就是人类或动物所借助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力量,它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加强和扩展劳动价值的作用,使劳动价值在社会性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价值放大效应。
社会性消费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之间的关系:社会性消费价值为社会性生产价值提供必要的精神基础,社会性生产价值为社会性消费价值提供准确的发展方向;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五、几点说明:
1、人类的生命过程分为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两大类。其中,消费过程分解为代谢性消费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与社会性消费过程等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生产过程分解为代谢性生产过程、生理性生产过程、个体性生产过程等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2、人类的一切价值分为消费性价值与生产性价值两大类。消费性价值分为温饱类价值(食物类价值划归于此类)、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三个基本层次,它们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各种过渡性价值在转化过程中的失效率(生理性失效率、个体性失效率和社会性失效率),以达到节约价值的目的;生产性价值分为生理性生产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三个基本层次,它们的客观目的分别在于替代、加强和扩展各种过渡性价值(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和劳动价值)的作用,使其在生理性、个体性和社会性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价值放大效应。
3、人类的生命过程就是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的循环转化过程。其中,代谢性消费过程就是食物类价值向生物化学能的转化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就是温饱类价值向生理潜能的转化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就是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向劳动潜能的转化过程,社会性消费过程就是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向劳动价值的转化过程;生理性生产过程就是生理潜能向劳动潜能的转化过程,个体性生产过程就是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的转化过程,社会性生产过程就是劳动价值向产品价值的转化过程。
4、个体性价值分为个体性消费价值与个体性生产价值。其中,个体性消费价值就是“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就是人类所利用的各种生产资料价值,它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管理与生产意识三个层次。生产资料是一种特殊的、间接的消费资料,生产管理是关于生产资料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生产意识是关于生产管理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规范化的生产资料就是“工具”,规范化的生产管理就是“技术”,规范化的生产意识就是“科学”。
5、社会性价值分为社会性消费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其中,社会性消费价值就是“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就是人类在社会分工与合作过程所利用的各种社会性价值,它分为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三个基本层次。社会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分工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其在于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就是“经济”,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规范化的社会意识就是“文化”。
6、所有消费性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生活资料价值可分为温饱类价值(食物类价值划归于此类)、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等三个基本层次,而每一个较高层次的价值都是为了确保较低层次价值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任何较高层次的价值都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较低层次的价值。“标准化食物能量”是一种标准的、基本的温饱类价值,所有形式的消费性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
7、所有生产性价值都可以折算成对应形式的消费性价值。生理性生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扩展和加强动物的生理潜能,即替代、扩展和加强温饱类价值,因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扩展和加强动物的劳动潜能,即替代、扩展和加强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因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扩展和加强动物的劳动价值,即替代、扩展和加强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因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由于所有生产性价值都可以折算成对应形式的消费性价值,而所有消费性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因此所有生产性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
8、价值进化的具体表现。一是消费过程的分化:消费过程的不断分化为代谢性消费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和社会性消费过程;二是生产过程的分化:生产过程的不断分化为生理性生产过程、个体性生产过程和社会性生产过程;三是消费性价值的分化:消费性价值不断分解为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三个基本层次;四是生产性价值的分化:生产性价值不断分解为生理性生产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三个基本层次。
9、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信息是价值产生增值的唯一动力,如果没有信息(即消费信息或生产信息)的注入,人类的价值循环转化过程就是一个等值重复的循环转化过程,即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四者之间的等值转化过程;如果出现信息(即消费信息或生产信息)的消失或负信息的增长,则人类的价值循环转化过程就是一个价值不断衰减的循环转化过程;如果出现信息(即消费信息或生产信息)的不断增长或负信息的不断减少,则人类的价值循环转化过程就是一个价值不断发展的循环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