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族际和谐】就业与融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资源整合与城市融入问题探析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

 無情360 2018-01-30

民族学与

人类学

Employment and integr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employment resources and urban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作者简介】马伟华,男(回族),南开大学副教授,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人类学、民族问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渤海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与城市融人研究”(15BMZ0 8 6 ) ;国家民委青年项目“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与就业资源整合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中,通过整合相关就业资源,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进而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三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资源整合与城市融入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这一重大发展战略,三省(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京津冀地区城市间合理流动,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促进就业资源的高效整合,便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资源;城市融入

    流动人口主要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区工作、居住、生活的人口。一般而言,判断流动人口的标准,以是否拥有居住地常住户口为标志。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2 0 1 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针对城市民族工作指出:“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人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引导流人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人城市。”可见,搞好城市少数民族的服务管理,处理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与城市融人问题,是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

    所谓就业资源整合,就是采取多种措施,从就业信息、需求、方式、渠道等诸多方面进行发掘,目的是保障充分就业和提升就业层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于疏解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经济发展潜力非常巨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而且在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生态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变化。在人力资源方面,将会促进三地区之间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流动人口通过自觉流动,可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获得更多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少数民族合理流动提供了新的契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会实现空间经济的转变,对于不同职业层次的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重要影响,促进各民族及其成员在本区域内部的合理流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少数民族及其成员在区域内合理流动提供了新的契机。

    1.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最能吸引外来流动人口的重点区域之一。由于经济实力、区域优势、交通条件等突出的积聚要素,京津冀地区在吸纳流动人口就业方面,在中国北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现象。流动状况日益体现出广泛性与民族多样性的结合,常态化与不可逆转性的特征更为明显。人口流动的方向,基本上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受到“推、拉”两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发达地区的吸引力,也有落后地区的推动力。

    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市、天津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两座城市,集聚资源的能量很大,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度很强。北京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为8 0 . 1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22. 8 万。天津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为3 3 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1.8万。河北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2 8 9 万,城市少数民族人口 6 0 万,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15. 5 万。在外向流动的各类人群中,少数民族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许多民族地区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一些人为了改变生存状况,不断向外流动,到当地省会城市或东部大城市谋生。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等地,基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特点,吸引了大量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流动人口。

    相关研究表明,从2 0 0 0 到2 0 1 3 年,京津冀地区年均人口增长1 3 4 万,增幅1. 3 9 % ,而京津两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足4 % ,河北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足7 % 。这十几年来,京津冀地区人口增长主要以流人为主,迁人人口约1000万。北京、天津两市吸引的外来人口不仅有周边河北省的一些人,还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河北省的几个重要城市,以吸引本省欠发达地区人口为主,而河北省的欠发达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冀西北、冀东北的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城市后,通过谋生改善生活现状,除了经济要素外,他们还希望在大城市里感受城市的发展魅力,不断改变自身观念。只有更好地适应城市中的各种环境,才能真正融人城市,实现来到大城市改变生活现状的目的。

    2 .少数民族人口在本区域内部流动成为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地区世居少数民族以回族、满族、蒙古族为主,回族一般居住在城市和平原地带,主要从事农业或商业,经济相对发达。满族、蒙古族多处在华北平原边缘或山区,传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北京市有5 个民族乡;天津市有2 个民族乡;河北省有6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5 4 个民族乡,主要以回族、满族、蒙古族为主,具体情况见表1。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之间,空间距离不远,交通网络发达,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口流动非常便捷。回族、蒙古族、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几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经济、文化开发潜力。例如,回族在长期发展中,牛、羊肉的屠宰、加工、销售一直是本民族的优势产业。在京津两大城市里,从事清真牛羊肉加工、销售的人,很多都是来自河北大厂、孟村两个回族自治县的回族人。在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里,世居回族也很多,由于回族的特定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他们在家政服务行业、殡葬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等方面,招人时更乐意选用本民族人,也成为推动河北各地回族向周边几大城市间流动的重要因素。

    3 .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了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关的诸多要素的合理调配。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布局而形成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区域内部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关的就业、人力资源等要素合理调配,并且在城市民族服务、管理工作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可以向全国部分地区推广。随着这一重大战略的深人实施,三省市将会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发生巨大变迁。对于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城市流动人口而言,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提高职业技能、扩大社会关系网络,不仅是社会适应的需要,更是融人所在城市的必由之路。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获取就业资源过程中,其受教育水平、生存技能都是他们的择业资本。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该找准自身的合理定位,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转移的机遇,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促进不同层次的产业在三省市之间合理配置,就业中的许多要素发生改变。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从事较低层次的加工与服务行业。在层次相对较高的职业选择中,他们表现得较为弱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转移中,已经在京津冀地区长期生活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该根据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从生活成本、户籍准人制度、就业机会、子女受教育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另外,京津冀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社会保障提供等方面采取更多有力措施,为三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觉流动解决后顾之忧。相关研究表明,在对流动人口的吸引要素中,为其子女提供教育资源的吸引力,胜过对其自身开展就业援助的吸引力。

    可见,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推动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首要因素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为这些就业人员搭建良好的就业发展平台,给他们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使他们在融人城市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资源整合产生重要影响

    就业资源的提供与获取,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人的首要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三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流动人口在就业信息提供、就业资源获取、就业方式转变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1.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信息的影响。就业信息主要是指提供获得就业机会的各种信息。就业信息的产生,既与政府的政策制定有关,还与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求职者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京津冀一体化对于三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信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三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促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地区发展的途径更加畅通。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中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工作、生活条件将会更加便捷。例如,从2 0 1 5 年8 月1 日起,京津冀三地之间取消了区域内部长途话费,意味着三地之间通话成为了“市话”。区域内部交通条件也大为改善,2 0 1 7 年,三省(市)公共交通将实现一卡通;京津冀地区以前形成的多条“断头路”、“瓶颈路”将被打通;北京市区通往燕郊、香河、固安等地的公交线路会更多,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行更为便利;连接北京、天津各区以及河北一些市县的多条高速铁路也将逐渐建成。随着一些企业、学校、商铺的外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就业岗位,包括就业信息在内的信息资源,将会随着网络、通讯、交通等条件的改善,在三地之间表现得更为畅通。京津冀三省市中,河北省承德、张家口、唐山、廊坊、沧州等地,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回族、满族、蒙古族,到京津两大城市打工的机会更多,职业选择更为多元。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各自的就业需求差异较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信息也需要进行深度整合,通过快速获取就业信息,寻求最佳择业方式。

    2.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需求的影响。就业需求是指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流动人口工作需求的具体状况。《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是产业转移和不同产业资源在城市间重新配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些产业结构较低、能耗较大的产业将要从一部分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在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天津和河北要承接一些从北京分流出来的产业。那些向外转移的产业,相对比较粗放,对劳动者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生存技能相对较低,在获得就业需求时,可以在就业地点的选择方面,由以往以北京为主向天津、河北等地转移。事实上,由于北京市生活成本过高,即使能够为更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但是,很多人顾及过高的生活成本,在生活压力驱动下,也愿意向生活成本更低的地区流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长期在北京、天津,尤其在北京发展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可以考虑向河北的唐山、秦皇岛、保定、石家庄、承德等地区转移。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减少城市准人限制以及就业风险,降低城市定居门槛[4]。使得从北京、天津等地分流出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在河北的一些城市落地生根。

    3.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方式的影响。对于大多数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他们的就业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自己创业、打工、经商等。受到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选择的职业往往是知识、技能含量相对较低,而以体力为主的职业选择相对更多。因此,他们的就业类型大体呈现出低学历、低技术、重体力、个体经营等特点。他们参与流人城市主流经济活动的比例较低,难以从经济上融人所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偏好也不太一样。例如,从甘、青、宁等西北地区出来的回族人,喜欢从事以经营拉面为主的清真餐饮业;从新疆出来的维吾尔族人,喜欢从事维吾尔族特色清真餐饮业;从四川、云南等地出来的藏族人,喜欢在城市的街头销售藏族民间工艺品;从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出来的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人,喜欢在珠三角地区的工厂从事操作、加工等职业。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方式的转变而言,能够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将会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的工作机会、工作方式,都将在京津冀地区不同层级的城市里充分显现出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来看,随着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逐步疏解,其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更高,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高,科技型、知识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而从事低层次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择业更难,生存压力会更大。就是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他们中的体力型劳动人员,将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分化,为了获得工作机会,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就业方式也必然进行调整,以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资源整合与城市融入之间的联系

    就业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需要解决的最为紧要的问题,也是他们融人城市的根本所在,良好的社会融人反过来又会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就业资源,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里获得更多发展空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加快融人城市的速度。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资源整合是促进其城市融入的积极要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人,是他们融人到城市的公共生活体系之中,由外来人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要发生改变。在所有生活要素中,就业问题最为关键。当就业问题解决之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才能具备生存的资本,可以更加开心地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城市发展对他们的吸引力。京津冀地区对于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流动人口的吸引能力、吸纳能力,从目前状况来看,尽管在中国北方占据突出地位,但不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这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结构具有一定联系。京津冀地区城市群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如另外两大地区发展迅猛。这就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合理配置,以及各个城市的快速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活力会进一步释放。当这些要素真正集聚之后,京津冀地区对于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度和吸纳能力就会更大。这也能避免北京独大,天津热度不强,河北吸引力不揾不火的局面。区域内部城市群不断扩大,民营经济日益发达,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是今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当这些目标实现之后,京津冀地区能够为各类流动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资源得到整合之后,他们的城市融人才能更为顺畅。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能够反作用于就业资源整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人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三地的就业资源整合,旨在说明城市融人的好坏,间接反映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经济等层面的指标逐渐和城市相关指标接近,也表明了他们在社会文化多个层面发展日益成熟。当城市融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会在诸多层面与城市居民拥有相等的权利与权益,他们的就业资源整合自然就会形成。当他们真正融人城市之后,生活观念、文化素质,甚至价值观念、工作技能都会与城市原有居民逐渐接近,在择业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就会减少或者消除。例如,原本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偏见与歧视现象,将会逐渐消失。随着他们融人城市的程度不断加深,他们会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在城市谋生过程中就会游刃有余,不像刚刚进人城市时那样迷茫、焦躁不安。就业和生活密切相关,城市融人的好坏直接反应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当这些要素实现质的飞跃后,他们的就业资源整合则会实现最大的发展。

    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城市融入、就业资源整合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很多来到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以及相关救助方面处于边缘状态。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自偏远农村,持有农业户口,现有的城市救助体系一般无法覆盖到他们,又因为他们已进人城市,原住地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也无法在他们身上显现。中国的二元社会格局及流动人口的高流动性,使他们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参保率低,对其生活的稳定、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其城市融人的深度、广度。因此,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过程中,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对他们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进行必要的支持是非常急需的。社会适应、城市融人、社会支持等,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流动人口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里的融人过程,绝不是简单的个人奋斗,政府、社会、民间机构都应该发挥相关作用。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人是徒劳的;没有本地居民的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人要付出更大代价。他们融人城市生活的过程,其实也是多元文化之间的不断相互调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具有较强导向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人城市的结果就是在互动、调适中成为城市的一员。这样的过程,随着他们进人城市之后就要开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本区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资源整合,社会适应、城市融人等提供了一个重大契机。对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当做好相应准备,主动迎接、适应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城市融人的目标。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资源整合与城市融入之间良性互动的措施

    1.京津冀三地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与就业资源整合联系起来,通过就业资源整合,促进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在此重大战略深人实施过程中,京津冀三省(市)必须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定位,打破政府间“一亩三分地”的狭隘思维,充分发挥三省(市)政府部门的作用,使得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需要从文化习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度调适,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适应。他们来到城市的重要目的就是利用城市里的各种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就业资源整合要求将就业过程中的多种要素密切调动起来,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里通过相关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京津冀三地的人才服务机构,也应该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使得人才资源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促进三地区之间劳动力资源高效流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到目前才实施3 年时间,当前在产业转移等方面已经制定了很多比较超前的政策。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陆续出台涉及三省(市)上亿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各项政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他们的就业资源整合与城市融人,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京津冀地区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积极可行的政策,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三省(市)不同城市之间良性流动,促进就业资源的高效整合。在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良性流动过程中,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是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些从事个体经营或临时性工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工作的性质,使得他们与城镇职工在日常待遇、奖金、休假、培训、晋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不仅待遇较低,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在找工作时,还常遭遇就业歧视的现象,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非常无助。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长远发展缺乏必要规划,使得他们在社会保障缺失的背景下,择业困难或失业时都会陷人极度的生存困境。对于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流动人口的社会权益保障工作,很多地方的社保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容易忽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到目前还属于起步阶段,真正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在今后的深化发展中,需要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改革。在扶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政策,以及信息联系制度建设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困境。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政策的支持,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与待遇。

    3. 京津冀地区的民族工作部门,应该统一协调起来,发挥各自不同的职责与优势,使城市民族工作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三省(市)的民委应该协同其他分管职能部门,将地方民族工作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例如,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要比河北省强,然而,北京和天津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以及民族文化资源不如河北省多。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发挥三地各自优势,通过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措施,减少自身的发展短板极为必要。北京和天津需要从河北的少数民族资源中获益,河北也要做好包括少数民族人力资源输出在内的各项工作。例如,京津地区清真牛羊肉的加工、销售,与河北一些地区的回族分不开。河北省可以充分利用离京津两大直辖市很近这样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农业资源、村落资料、古镇资源等,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吸引更多京津地区的游客前来消费,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民族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三省市的民族宗教部门,应该为当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迫切关注的问题。只有这样去做,才能使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城市民族工作真正到位,并发挥出应有作用。

五、结语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人,除了具有已经适应城市生活的要素外,还特指他们已经在社会文化方面沉淀于城市生活之中,成为新的市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汉族流动人口融人城市的程度不尽相同,假如汉族流动人口基本上完全融人城市生活之中的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则是部分的融人城市生活,他们在职业、社会关系网络、语言、习俗、观念、心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人城市的过程中,影响因素要比汉族流动人口复杂得多。相对特殊的文化习俗、宗教、心理,不仅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人城市的困难之处,也是他们进行文化适应的核心所在。这些要素的转变与调适,都离不开在城市里获取更多、更好的就业资源,通过就业、谋生,获得立足城市的生存之本。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资源获取与社会适应、城市融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三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发展,应该积极进行社会文化适应,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获取更多就业资源,在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早日融人城市生活之中。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原文和图片归原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释从略。

编       辑:毕跃光  吴鹏 贾淑凤

编辑助理:张智林  李宗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