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汇''''母亲河''''~大治河,那一代南汇人的开挖往事

 昵称2736950 2018-01-30




在上海境内,有一条笔直的河流,横亘在版图之上,西起黄浦江东岸鲁汇(原闸港口),向东浩浩荡荡,汇入东海。这就是上海最大的一条人工河——大治河。


图中红色部分为大治河位置


简   介

大治河全长39.54公里,其中30.94公里在浦东新区境内,其余在闵行区境内,河面宽102米,经过13座大桥和6道水闸。被南汇地区的人们尊称为“母亲河”。


大治河航拍图


大治河工程的确定

1977年8月,在上海市举办的农田基本建设学习班上,大治河工程被正式确定下来。取名“大治河”,意为要将南汇从受“四人帮”破坏的“大乱”走向“大治”,也表明要自力更生、团结治水、彻底改变自然面貌的决心。


这一规划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基于南汇历史上的水系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当时南汇农业的进一步稳产高产。而实践证明,大治河开挖后形成了集引、供、排、蓄、灌、航、景为一体的合理化的水网格局。


自大治河工程确立后,南汇县委非常重视。常委作了认真研究,从组织机构的落实,到思想工作的动员,从拆迁工作的测算,到物质工作的筹备,一切都进入到了紧锣密鼓的备战之中。


大治河开河工程的实施


大治河整个开河工程分为三期,工期总数166天。


第一期工程从1977年12月1日至1978年1月26日,全长9.5公里,工期57天,地点在航头、新场两公社中部境内,穿境而过。


1977年12月5日,时任市委书记的彭冲同志在南汇大治河工地参加劳动

第二期工程从1978年2月20日至1978年4月24日,工期64天(有说至4月15日),地处老港公社,从五尺沟至胜利塘外(到新建出海闸闸区为止),全长3.5公里。

第三期工程从1978年11月25日至1979年1月18日,工期55天,全长17.943公里。工程西起宣桥公社长春大队,东至老港公社沈港大队。沿途经三墩、黄路、新港、老港等公社,全长17.94公里。

 

大治河开挖往事


在大治河工程即将开工之际,当时的县领导班子也曾经担心过:抽调大批劳力上塘,是否会影响田间管理?工程需要大量物资,除了市里下拨支持外,又怎样去解决?工期这么长,上塘的人员那么多,而且涉及动拆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事实证明: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


经过宣传发动,广大民工在上塘之前,“开河、冬管一肩挑”的指导思想就十分明确,为了确保大治河工程的高速度,首先坚持前一年的“三秋”高质量,做到70%田块畦畦开深沟,及时完成了收种任务,确保按时上塘。


图为1998年建成的郊区环线大治河桥


各社、队在领导力量上,前后方兼顾,合理分工,对冬管农活作了精心安排,加强责任制,青壮年劳力上塘后,老弱辅助劳力就挑起了7530间管理的担子,前方后方相互鼓励、相互支援。另外,还大搞冬季积肥,1977年冬车沟浜比前一年同期增加703万担,增加了三分之一。冬季积肥超历史,确保了夏熟作物需要的肥料。


大治河给周边带来了农业、渔业、运输业等各项综合效应。两岸是宽度为各1100公尺综合治理的丰产片10万亩和新型的农民新村。丰产片内遍植各色瓜果花卉,春花秋实,它流经之处景色四季迷人,荡舟河上,波光粼粼,犹如驶入画廊。


《大治河战报》是一份报道大治河工地消息的简报,这份报纸生动再现了开挖大治河过程中的一些动人事迹和感人场面,在此我们转载部分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父辈们在大治河上奋斗过的青春往事:

友谊新篇

彭镇团鼓三连施工地段由于地湿、泥烂又缺少跳板,民工每挑一担都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紧靠彭三连的泥城团远征、横港看到这种情况,主动抽掉自己的跳板,借给彭三连使用,还帮助彭三连送到河塘。为了使彭三连尽快排除积水,远征、横港的同志不声不响地把积水引向他们地段。保证了彭三连正常施工。

3月13日晚上,曾在第一期工程中多次帮助兄弟连的惠南团城南连的一百多位民工在连干部老周同志带领下,来到周浦团吴桥连帮助挑泥,他们个个担子装得满,步子跑得快,坚持把泥送到最远的地方。当吴桥连的同志送去点心时,城南连的同志却一口也不吃。

泥城横港连与鼓镇营房连相邻,两个连并肩战斗,团结治水,真像一对亲兄弟。3月12日,营房连出动一百二十个民工,帮助潢港连战斗一整天。

——摘自《大治河战报》第33期,1978.3.17

无名英雄

在祝桥团华星大队的地段上,只见一位小伙子担子装得满,步子跑得快,浑身上下热汗直冒,大家被他这种大干的劲头深受鼓舞,可大家发现这位青年很陌生,不像是本大队的。当连干部上前询问时,这青年笑笑讲,我是大治河工地的民工。

华星大队夜班停工了,只见他又投入了三八大队的夜战行列大干起来。三八大队民工也不认识他,当民工询问他是啥单位时,他同样笑了笑回答说是大治河工地的民工,他一直与三八大队的民工共同战斗到晚上9点多。这个人到底是谁呢?华星、三八两个连的民工决心要弄个明白。经过多方了解,原来他是东海公社先进大队的拖拉机手赵文昌同志,他在自己公社、本大队完成任务后,看到相邻的祝桥团任务重,就主动参加战斗。

——摘自《大治河战报》第34期 1978.3.20

英姿飒爽战河场

在新港团的工地上,有一支妇女战斗队,她是由四灶连七排的九个妇女组成的。她们在排长孙小妹带领下,英姿飒爽战斗在河场上,有些人讲:女同志是豆腐肩膀糯米腰,黄米饭兴个头,最后还是要靠男同志的。但是战斗队的同志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大”的教导,坚决地表示,不怕困难大,宁愿多流汗,苦练铁肩膀,一肩挑起整个塘。并向男同志挑战:谁是英雄谁好汉,开河围塘比比看。她们说到做到,力气小,就起早带夜,别人中间休息,她们不休息,别人停工了她们不停工,雨天别人不出工,她们坚持出工,汗水湿透了衣裳,肩膀磨破了,她们咬咬牙坚持干。削塘不会怎么办?她们就认真、虚心地向人家学习。就这样,她们争分夺秒抢时间,终于赶上和超过了男同志。目前,她们正以百倍的干劲,决心创出新成绩,高速度完成围塘任务。

——摘自《大治河战报》第34期,1978.3.20

不知疲倦的人

三月廿日,下了一天大雨,给正常施工带来了困难。深夜11点雨虽然停止了,可是,周西公社地段的水线却被雨水冲下的大量流沙阻塞了,秀龙二队民兵排长吴基弟同志闻讯后马上参加了团部组织的突击队,奔赴工地抢修水线,一直战斗到第二天凌晨。突然,他发现有一个高墩泥土挡住了出水。他想,为了保证施工正常进行,必须把它搬掉,于是,他赶紧回去拿来了工具,一个人在工地上干开了,道路泥泞,细雨茫茫,他也毫不在乎。团部同志劝他回去休息但他说:这个土墩不挑掉,就会影响明天的战斗,我困不着,他坚持不回去休息。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挑掉了二方多土的泥墩,保证了第二天的正常施工。

——摘自《大治河战报》第35期,1978.3.26



距离大治河的开挖已过去了四十个春秋,而今的大治河正在发挥着引水、供水、排水、蓄水、灌溉、航运、景观等各项效应,它恩泽和滋润下的地域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开挖大治河的过程中人们团结协作、战天斗地、群策群力、甘于奉献的大治河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