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蜂

 齐一摄现美 2018-01-30

作者:传真法师



     自幼家境贫寒,大姐姐十六七岁就出嫁了,姐夫是个有点知识的异乡人,在另一个村的生产队做个会计,他还会理发与养蜂来补贴生活,相对来说,在当时要比一般人家好过得多。


     每每一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就跟着姐夫,随着花季采蜜时节的到来,不是东奔就是西跑,我们家住在淮河的北面,姐夫家住在寿县,属于淮河的东南面。花季也总是从淮河的南面最早开始,而后慢慢移向上淮河的北面。一般花开月余左右,然后开始北移。这时,我跟着大哥,二哥拿着扁担、绳子,首先来到姐夫放蜂处待着,快到深夜时分,蜜蜂基本都赶回蜂箱,小小的门口守卫着几只小蜜蜂,来回里外不停地爬动,姐夫每个箱子缝隙口,慢慢地用小木塞一个个堵塞好,然后每个人挑起六箱或八箱蜜蜂,轻轻地往前走,过了淮河,选好一个地方,搭起架子,再一箱箱整齐地排开,过一段时间,天快亮的时候,再把木塞一个一个移开,蜂子们,首先出来探视一下,飞出几只,在空中转了几下,而后再回来,俨然如电影中的侦察兵一般,它们飞回后,才会有其他蜜蜂成群结队的飞出。可能因为一夜的颠簸劳顿,蜂子们也感到境况发生了变化。于是警觉起来,……出来侦察一下,再通知大家出来工作!


       这年正是盛夏的季节,我也只有七、八岁的光景,最多也只穿个裤衩,光着脚丫,剃了个平头的,小朋友们有时干脆就裸奔了。那时候主要是穷,所以我们十岁左右,上小学的时候,有时还光着腚的。



       蜂箱是一溜排摆设,背后就是我们小朋友经常洗澡的池塘,姐夫分配给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拿着一个破草席,躲在蜂箱的侧面,帮助看蜂子。一者怕人偷,二者怕其他东西吃。人偷的事情,一般不会发生,因为绝大部分人不会养蜂,主要是其他东西会吃蜂子。夏天的季节,夜幕降临,蛙声如潮,这时最是紧张的,一只只青蛙,癞蛤蟆,小蛤蟆的,一叫还鼓着气泡的,纷纷爬上岸,向蜂箱进发……那些晚归的蜂子,累倒的蜂子,一个个就成了它们的美餐。我的任务就是拿着柳条枝拼命地驱赶……。后来这些蛤蟆们也变得聪明起来,正值中午人困马乏的时候,也是蜜蜂劳作最繁忙的时候,它们会悄悄地聚集在蜂箱下,等待时机;那蜜蜂正降低高度向蜂箱飞落时,就看一只癞蛤蟆,吐出舌头,一只蜂子就不见了。这时我带着困意与恼火逮住一只癞蛤蟆,就往水里扔去……。这些都是蜜蜂的天敌!蜜蜂的生活是勤劳的,也是危险的。还有的危险,就是外敌入侵。小小的门口,来回巡逻的士兵蜂不停地移动,而且十分机警。有时会有一只只大马蜂,体型是蜜蜂的数倍之大。我有时蹲在蜂箱旁,仔细观察这一切。一次突然来一只大黄蜂,落在蜂箱的小门前,接着数只蜜蜂飞过来,与这只大黄蜂撕咬起来!大黄蜂毕竟身大力不亏,还是有几只蜜蜂被它咬死,接着会有更多的蜜蜂加入战斗,像滚雪球一样死死叮着大黄蜂不放。这时大黄蜂就会拼命挣脱,不敢再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蜜蜂具有自觉的团队精神和拼命的奉献精神;它们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人类学习效仿!如果一下来了几只大马蜂,会钻进蜂箱,那可就危险了!这些大马蜂不仅吃小蜜蜂,喝蜂蜜,而且还会杀死蜂王,十分危险。这时只能由养蜂的人帮忙了。蜜蜂因劳作或战斗而死亡时,就会有好几只蜜蜂围过来,嘴和爪子不停地抚摸死去的英雄们,然后齐心协力地抬起遗体,把它们送到远方——这种对死者的敬意,甚至比人类还高尚!


       蜜蜂一般飞行都在三到五里路左右,最远处也只能飞到七里之外。它们为了采蜜,有的飞远了,就回不来了,有的半途就累死了,有的遇到狂风暴雨遇险而亡,但它们没有因此而惧怕,它们把蜜和花粉丢下后,又拼命地飞往远方!

       蜜蜂的分工非常细,有看门守卫的,我就叫它们侍卫蜂;有专门采蜜的蜂,就叫它们为工蜂,也是工兵蜂,平时工作,一旦发生战役,它们又是斗士;比工兵蜂大一点的,我称它们为宫蜂或官蜂,它们不出蜂箱,数量占整箱蜂群的万分之三左右,它们的任务好像就是负责管理或与蜂王配种,数量不能多,一多姐夫就会主动掐死一部分,也就是不能让当官的太多,这也许是一种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吧!宫蜂多了,蜂蜜就会减少,它们因“贪腐”,会导致更多的工蜂负担加重,所以工兵蜂们也会饿死它们的。而整个蜂箱只有一只如小拇指大,比一般工蜂大三倍的,行动迟缓,整天挺着大肚子的,就是蜂王了。据说蜂王一昼夜产卵两千只左右,所以蜜蜂繁殖非常快,十天左右就下崽一个师的兵力。蜂王的丈夫很多,就是前面提到的宫蜂,其实就是雄蜂。


       工蜂的工作十分辛苦,而每个工蜂不知疲倦,拼命工作,花季盛临之时,就是它们拼命之时。这时候,姐夫就会找一只大的破柴油桶,切开一头,用木料和钢条架好,打成一个个格,而戴上防护网的帽子,再一个个打开蜂箱,取出一架架爬满蜜蜂的扁扁的,如一扇扇小窗型蜂巢架,抖掉所有的蜂子,放进油桶的架子里,用手柄摇动,反复360°的转动,就听到雨点般声音打在油桶壁上,等到几十箱摇完,油桶已大半桶蜂蜜了。每到这时,好奇的小朋友们也都会围拢来看看蜂箱的奇观。桶里面不时会飘着一点点白色的蛹,就是还未成蜂的幼虫。我开始由害怕,慢慢帮助姐夫拿这弄那的,有时干脆把如扇面型的蜂窝架,拿着直接小心翼翼地放入蜂箱,胆子也一天天变大,并且渐渐掌握了蜜蜂的习性。但手被叮咬的概率还是有的,有时不注意,脚还能被死去的蜜蜂咬上一口。据说蜂子咬在膝盖上还能医治关节炎,有些叔叔爷爷的,还专门跑来找蜜蜂咬。


       蜜蜂是最讲纪律,自觉工作的一个物种。而且分工明确,仔细。这种自然天性的自觉性,纪律性是人类无法可比的。它们的生命长短是因季节而定的,一般花季旺盛的时候,它们玩命地工作,主人尽情地收获,它们的生命也就40天左右,最短28天就死了。可以说它们的生命绝大多数都是累死的,最奇怪的,是心甘情愿地死去。就是到了深秋,它们在主人的安排下,也抢在霜雪来临前,干上最后一个时刻。冬季,是最无事的季节,蜂箱顶,盖上厚厚的稻草,再压上一层泥土;冬日里,一到阳光明媚的时候,姐夫都会在一块大板子上铺上一层油纸,撒下面粉和蜂蜜,让蜂子们跑来食点,维持生命。大部分蜜蜂还是躲在蜂箱里吃点仅剩的食物,静静冬眠,这时候,它们反而能活上三四个月……


       养蜂是一件耐心而精细的工作,看着一箱箱蜂子在增加,稍不注意,瘟疫一来,几天之内大批蜜蜂死去,有一次,三十几箱,只剩下一箱了。姐夫非常沮丧,但到现在我也没明白,这种病是什么病?为什么这么厉害!




       还有,就是时不时地打开蜂箱看一看,有时不注意,一个很大的蜂胎出现了,如不及时处理,两三天新的蜂王就出来了,一个蜂箱内就会出现两派,“发动政变”,弱的一方就会带着大量的蜜蜂飞离蜂箱,逃往别处,这样姐夫就慌了。一次因没有注意,一箱蜂跑了一半,当然是蜂王带着跑的,我们就会寻找,它在树上或在屋檐下很快筑巢,我们就会带着空箱子,弄一些蜜引诱它们下来,等到夜晚,按照蜜蜂的趋光性,先把蜂王想办法用网子弄下来,放进蜂箱,再引诱其他工蜂入箱。不管是人类还是自然界,都是如此,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能有二王一样,蜜蜂更是宿命中的宿命,是皇帝生下来就是皇帝,这是自然法则的选择。像蚂蚁一样,总是有蚁后跟其他蚂蚁不同。想想大自然早已把这种天地阴阳的因果法则定好了,是不能改变的规律!难怪有的人,生下来就具有帝王之相呢?


       还记得一次,姐夫和我正在忙着摇蜜,小朋友们从水里钻了上来,都光着屁股,我和姐夫一再警告不能靠近,可叔叔家的一个叫同宝的,与我同龄的兄弟,就是要靠近看个究竟,非用手拈一下桶边的蜂蜜舔上一口,这下可不得了,群蜂而围。姐夫大呼:“赶快跳进水里!”同宝一个猛子下去,再上来,看到还有蜂子趴在他身上,水面漂了一层蜜蜂,可见蜜蜂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多么强烈!最终,同宝的眼,屁股,还有小鸡鸡都被叮肿了,那种大哭、惨痛,实在没有办法形容。如今同宝的孙子都可能六、七岁了吧!这种教训早已忘记了吧?!


       蜜蜂,其实是一种温驯勤劳的生物,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只有人类或其他物种危及它们生命的时候,它们才会玩命抗争。它们虽然叮咬了人类,但只要叮咬了人后,它们必然是要牺牲的,它们的后半身体,基本留在了人们的肉体之上。


       人到中年,也已知天命的时候,在杭州桃源别墅区结识一好友韩连松居士,谈及童年往事,回忆养蜂之趣。故情从中来,写此文章,以忆童年。


      童年学过木匠,理发,养过蜂,还学过中医针灸,但独蜂的情意让人追怀。曾经学习这精神,那英雄的,如今才感到,蜜蜂的精神,才是人类最最要学习的!

 

                                2018年1月19日写于南京玄奘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