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土莽莽 山川壮丽

 zdjphoto 2018-01-31


/张越

 

中国大地的黄,

是黄土高原的黄,

也是黄河的黄,

黄土高原成就了“黄”河。

 

高原赭黄色的土地上,

高原三伏莽烈而粗野。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

亦为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的高原,

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它辽阔,浑朴,贫瘠,苍凉。

 


那起伏柔缓的曲线

有如母亲温暖博大的酮体,

面对这样一派莽莽垣原。

 

包括延安、榆林在内的陕北地区,

是黄土高原的腹心地带,

处于黄河流域中部。

 

在无限苍莽的群山和久旱无雨的土地中,

一条黄河空自流去。

谁都不能解释它的到来还有闪开身去的

广漠的荒野。

 

黄土高坡 李娜 信天游

 

一片被春风吹荡的白谷荻花,


一牧灰白的有着纵横交错的石头,


一垅绵延到天边的河堰,


一株地平线上的旱柳树,


一块有着黄涩突兀兀的山梁,


一股飘向天际的风筝......

 





这又使我们想到数千年历史的荒凉。

 

可就在这深沉贫瘠的大自然

和无数黄土色的皱褶中,

世代地生活繁衍千千万万的人。

 



攀上六盘山道,

看那道道山梁,

一层层梯田,

黄土地的自然美与人的功绩

天人合一,

呈现出五彩的旋律。


 



山塬之秋,四野中的作物已经收尽。

 

农家事节气时,长天辽远高爽。

秋日的麦场洋溢着喧闹和繁忙,

这正是农民的守望和期盼;

秋风、糜子

蓝天下的金山碧野,

到处可见赤脚裸膀的农人,

他们挥镰开割。

 


八月的艳阳浴着他们黧黑的脊梁……

 

一群高原的子孙,蘸着心血、汗滴,调配着丰秋最初的色彩……

 

偶尔,听到那高一声低一声的古老的信天游就顺着山洼飘过来: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

  受苦人盼望过好光景。

  打碗碗花就地开,

  我把你的白脸脸转过来。

 

      -陕北民歌《骑白马》

 


满怀的愁绪唱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民歌,

那歌声沙哑,悲壮,苍凉。

 

还有那窑洞两侧,

挂着一串串红辣椒,

黄烟叶。


门桩上,

晾着束束选作种子的谷穗、糜穗子。

明亮精细的窗户上,

贴着红艳艳的剪纸窗花。

 

在生子种地、

一年推着一年走的陜北农民当中,

剪纸是件很高雅、很艺术

而且很有意思的事情。

 


民族民间的文化积淀丰富了营养。

艺术的根基就在这金黄的高山厚土,

发掘黄土地无限的和自由的美,

奉献给宽厚的黄土地。

 



库淑兰的作品,

仍然保持了民间美术不追随模拟自然形象,

而以观念造型的方式,

形象稚拙而又鲜明,

构图繁实而又单纯明快,

色彩对比強烈而又协调适度。

整体感,节律感很強,

使人透过這些浪漫的,

乐观的,虚构的画面,

便可看到作者

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

 


陕北村舍院落,

一家一户都是土窑或石头、

砖箍起的窑洞,

窑檐一摆儿都用青石板压起,

牛棚猪圈鸡窝就搭在窑畔或院墙外边。

 


在这里,

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

深层的文化,

也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窑洞成为陕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

陕北农民的象征

陕北窑洞还是陕北黄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源远流长,

也是陕北人民群众的主要居住地。


 

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厚重的黄土高原起伏重叠

莽莽无际的壮美。

 

那些浑浊悠长的黄河,

朴实的农民,

娶亲的仪式,

挑水的村姑,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叼着烟袋蹲在窑洞前休憩的画面。

 

林少忠 摄影《中国摄影报》

2015年6月26日8版 



引用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开头的描写


--黄土地的敦厚和凝重

充斥在路遥的价值世界里。


 



但是实际上他创作的形象也有她自己的影子,黄土地出来的人无论怎么看他们的外形上总有一种凄美和精神上的无奈,它附着着民族的魂魄和苍茫,还有那深情的、辛酸的、寂寞的、火热的信天游在天地之间飘荡着,那何尝不是充斥在每个陕北人的价值世界里的表现。

 



他们对着黎空,对着远处的同伴,孤独着,呼唤着,抒发着,宣泄着。歌声翻过沟沟梁梁,山山水水,在空旷寂静的沟壑间,飞向远方,飞到情人的心窝窝。

 


也一会可以是

一袋烟土吞吐着千年风雨,

一会又印证着地老天荒。

 

“厮守黄土”作为一种信念

是黄土人始终如一,

是魂牵梦萦之所在。

 


黄土地是质朴的,历经风蚀、水冲,千沟万壑,像无数的枝丫和老树根,铺展开来,从山顶伸向沟底,绵延数里,目不能穷。毕竟陕北黄土本身就是“华帝文化”的中心。

 

 


我们翻过崇山峻岭、

走遍峡谷沟壑来到这里。


面对着莽莽的黄土高原,

我们的心情并没有像贫瘠的高原

一片的荒芜。

它的自由的身姿和安详的底蕴,

使我们想到我们的民族的形象

——充满了力量,

却又是那样沉沉的戚戚的。

 


黄土风情、陕北老乡……

黄土高原那独具的魅力

-----荒山、荒草和荒芜的生活...

 


如果我坐在窑洞里一定是

正吃着一筛子红枣,

一簸箕南瓜子,

还是那种大口吃的,

而且还一定要吃得

有股粗余厚实劲才行。



365


黄土茫茫 山川壮丽

 




365米山水长卷《江山一统》

作者:张弟德、张越

长卷完成时间:1999年9月

 

山水长卷《江山一统》长365.7米,内容涵盖中国名山大川、佳景胜境。山水长卷由众多当代书画家题跋、钤章,画面气势磅礴、惊心动魄,是一幅展现中国大好河山、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力作。该长卷1999年曾在上海展出,2006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巡展新闻发布会,接受央视《鉴宝》、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采访。2000年上海书画出版社为其出版《江山一统》通景画集。

 

张弟德

字斗,三远堂主。1943年生,四川内江人。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宝山画院副院长、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黄浦画院画师、

香港国际画院常务理事中国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他自幼酷爱绘画,并擅长版画,长期钻研中国山水画技艺而推陈出新,

是中国少有的长卷山水画家。

 

张越 

女,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博大开阔、

深沉而又舒展的莽莽黄土,

满眼的苍凉与悲壮。

 

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非为西北偏也。西北之地极高,水源之所出,以冈陇拥肿之所埋,故其地厚,其水深,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


-《林泉高致》“山水训”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

 

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生命的一部分。面对巍峨的高山,会产生一种敬仰之情;面对涓涓的细流,会产生一种怜爱之情。

 

那么面对西北之山地会产生什么?山川莽莽,大自然的雄伟、辽阔,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人格标志。通过对自然的关照,醒悟自身,探寻哲理...

 

塬上崖畔,脚下是深渊,头顶一线蓝天,几孔土窑,依崖而凿,对于创作对象的气息,现场传递的感受是主要的。

 

不少人认为,现代元素难以入中国山水画,似乎山水画只适合表现悬崖峭壁、溪山流水、茅屋小园等,那么当代山水画创作,应该立足于哪里呢?

 

我们说,如果看不到陕北的地貌,万千气象也不会有这片热土孕育的红。如果没有到过黄土地,也不会直接关注生命存在的本身。

 

绘画创作是美的创造,艺术家的描绘是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发现和挖掘。古人对于山水画创作都还能以格调高境界品势物象,他们对于山水风景的描述已经很全面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文化境界的高远也是许多宋元画家们艺术成就独步古今的重要因素。

 

于是要表现出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需要大色块和色觉强烈的表现,就像陕北人喝烧酒,气氛热烈而又别具一格。

 

这里居住着世代山民,太阳晒黑了脸,风雨磨粗了皮,依然安居乐业。

 

气势恢宏的沟壑,那蜿蜒迂回的曲线,敦厚凝重的色块,胸中油然荡起粗犷高亢的“山花儿”,这足以使人陶醉。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特色。

作者的画笔下没有犹豫,所以内容更要沉寂与厚实。在长卷黄土选段时就不忘初心,用一种从容不迫的精神内敛和情感充实描绘了时代的璀璨华章,那是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也是作者的人格表现!

 



编辑|整理:三远堂

三远堂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