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梦到明帝枕于他的膝盖上,并对他说:「看看我的脸。」司马懿俯视,发现这不像是平常曹叡的模样,心里有了不祥的预感;班师回程途中,魏明帝三天内共下了五道诏书叫司马懿回洛阳,原来曹叡病重,只怕见不到司马懿最后一面了。 司马懿连夜赶路,来到曹叡身旁,曹叡望着齐王曹芳,握住了司马懿的手,流泪说道:「我撑着一口气,就是为了等你,辅佐少主之事就交给你了⋯⋯死前能见到你,我已经没有遗憾了。」 先是曹操,再来是曹丕,现在,曹叡又将养子曹芳托付给了司马懿。 阴谋之说,众说纷纭,我认为司马懿对曹操、曹丕没有明显的不臣之心,但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仍说司马懿毫无异样念头,那也是说不过去的,曹叡早逝,这件事对司马懿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从前不敢多想的想法,渐渐在他心底膨胀成形。 239年,曹叡逝世,享年33岁,儿子皆早夭,年仅八岁的曹芳成为皇帝,种下了祸根。 这年司马懿60岁,与曹爽同为托孤重臣,共理朝政,曹爽是大将军曹真之子,虽不及曹真之深得人心,但他对司马懿以长辈之礼对待,初时相安无事。
240年,边境东倭、焉耆、危须、鲜卑都派使者进贡朝廷,小皇帝曹芳认为这是辅政大臣的功劳,又增加了司马懿的封邑;而司马懿远征辽东回来,发现仍有许多百姓处于劳役之苦,当初曹叡大修宫室、搜集玩物,司马懿停止这些事务、一切从简,于是百姓得以务农,民间都感到喜悦诚服。
241年,司马懿再次击退当年第一个拿来练级的对手东吴军,朱然、孙伦退兵,司马懿追击至三州口,斩首万余人,夺得许多舟船军资。 243年,司马懿攻打吴国皖城,才刚踏入舒县,诸葛恪看到大杀四方的司马懿,二话不说,自己放了一把火烧尽存粮,弃皖城而逃。司马懿突然发现,没有人敢与他一战,原来位于顶点竟是如此寂寞。对他来说,战争已经了无新意,于是,他开始发挥行政上的才能。 司马懿加强建设,拓宽淮阳渠与百尺渠,让水道灌溉范围更广,并整建颍水两岸诸坡万余顷田地;此后,从寿阳到洛阳,一路上都有农田与兵士屯田,不必再担忧粮食的问题。 那么,同一时间,另一位朝廷重臣曹爽在做什么呢? 244年,曹爽欲建立功名,在邓扬等人的拥护下,决定挥军伐蜀,无视司马懿的劝阻,结果曹爽数万大军败给了费祎,无功而返。 245年,曹爽擅自废除中垒中坚营,将兵马改由自己的弟弟中领军曹羲统带,司马懿认为不应擅自改动先帝旧制,曹爽不加理会,于是京城的兵权全部掌握在曹爽兄弟手中。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派有能力、有实绩,另一派无能弄权,高下立判。 而压死魏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于曹爽越来越畏惧司马懿,决定架空他的权力。
曹爽任用亲信,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时人曰「何邓丁,乱京城」──说书人看到这一段,忍不住想象,这谣言不会是司马懿放的吧?曹爽、何晏、邓扬、丁谧真的这么该死吗? 这段历史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对于曹爽的正面评价,他的党羽亦是如此,反观司马懿雄才大略、机变无双,自古以来,争权夺位之事皆是如此,能者得天下,不过还是提醒各位观众,别忘了思辨其他可能性,后文有许多描写曹爽无能的片段,请谨记,史书可能抹去其功绩、加强刻划失败者的形象,真实的曹爽未必如此低能,或许他只是普通低能罢了。 司马懿看着曹爽垄断朝政,索性装病不理政事。曹爽顾忌司马懿的威望,于是派遣李胜为荆州刺史,上任前先去向司马懿辞行,作为测试。
248年,司马懿69岁,他一边招呼李胜,一边喊渴,旁边的婢女上前喂粥,司马懿手不能动,病恹恹地张嘴,这粥只喝了半口,另外半口流了出来,沾湿了衣服。 「你、你这一路上去并州,可要多多小心啊⋯⋯」司马懿口中含着粥。 「我是要回去本州岛,不是并州。」李胜说。 「哦、哦!你说你刚去过并州?」司马懿胡诌。 「我是要回本州岛当官,我本籍是荆州。」 「哎呦!我差点连话都听不清了,原来你是要回家乡作官,好,很好!」 司马懿一口含粥、一口胡诌,在荆州、并州傻傻分不清楚的情况下,骗过了李胜;李胜回去跟曹爽说,司马懿确实病得严重,于是,曹爽就这样放下对司马懿的提防之心。 想当年,年轻的二公子便躺在床上饰演中风的角色,到了这把年纪,演技自然是炉火纯青,三国之中再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这一日,天有不祥之兆,高平陵之变──249年正月,小皇帝曹芳上高平陵拜谒魏明帝曹叡之墓,曹爽兄弟陪同,司马懿早就看准了这一刻,立刻跳下床、脱下戏服,前往禀奏太后,诉说曹爽罪状,在多位老臣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去了曹爽兄弟等人的一切职务。
司马懿对司徒高柔说道:「今后军政大事就托付给你了。」,以高柔为大将军,统领曹爽军队;又让太仆王观为中领军,统领曹羲部队;而司马懿与蒋济一同上洛水浮桥,等待与曹爽进行最后的对决。 高柔、王观、蒋济为朝廷中的元老重镇,司马懿和他们都是从曹操时期一路走到现在的魏臣,此次政变自然是出自司马懿的精心策画,但也能看出曹爽自身的问题,所有老臣都支持废掉曹爽兄弟的实权。 但这些重臣都支持司马懿上位吗? 答案应是否定的,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当然无条件支持,他们是真正知道全盘计划的人。而高柔、王观、蒋济只是反对曹爽专政,当事情的发展渐渐脱离控制,高柔和王观静观其变;但蒋济身受曹操、曹丕恩惠,他是个道地道地的魏臣,其下场便显得特别哀伤(事实上,往后数年亦有不少反抗司马家的叛乱,就连司马懿的三弟尚书令司马孚,都不曾支持他,司马孚贵为西晋高官,死前却仍说道:「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话说洛水浮桥上,司马懿上表给曹爽兄弟和皇帝,文中说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又说他以太监张当为都监,不成体统,列完长长的罪状之后,再说皇太后已经准了此奏,将曹爽兄弟的官职尽皆免去,只要曹爽兄弟护送陛下进城,得以侯爵的身分住在京城之中,若敢反抗,以军法处置。 曹爽脑中一片空白,想不到刚扫个墓回来,就得面对这么艰难的人生抉择。 曹爽身边唯一一个智力90以上的智囊,乃大司农桓范,他劝曹爽直接奉天子逃至许昌,并召集全国兵马,讨伐不义之徒司马懿──简直就是曹操起家的翻版。 此话言之成理,司马懿只是暂时掌握了中军,至于外军、各州郡兵不可能无条件支持司马懿,曹爽党羽仍有很大的机会与之对抗。 打还是不打? 我们无从得知,曹爽心中经过了什么样剧烈的思考斗争,但他做出了决断。
曹爽不听桓范之言,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回去探探司马懿的口风,司马懿说他可以指洛水为誓,此举只为了卸下曹爽兄弟的官位,绝无加害之意,于是曹爽完全相信了。
曹爽对桓范说:「他只是想要夺权罢了,我们回去还有侯爵可以做,还可以做富豪啊!」 桓范搥胸哀痛道:「还做富豪!我们都快被灭族了啊!」 曹爽兄弟投降,司马懿也遵守了几天的诺言,好生相待。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了一个大阴谋,先前曹爽任用的宦官张当,在严刑拷打之下,招出曹爽兄弟一伙人密谋造反的「事实」。
司马懿的哲学,始终如一:不该出手,绝不出手,一旦下手,不留活口 这次政变的终章,司马懿捏造罪名杀害了曹爽四兄弟、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共十个人的亲族,并非仅仅十人,而是他们父族、母族、妻族的男女老幼,尽皆屠杀。 如前文所言,蒋济身为曹家四朝元老,一心忠于魏国,希望能够留下曹真、曹爽一族的血脉,司马懿只当作没听见;当然,事已至此,蒋济早看清了司马懿的居心,只是他还奢望司马懿有一点良心,希望他还记得先前的诺言。 然而,狼,终究是狼。 司马懿骗了李胜,骗了曹爽,也骗了蒋济,用的还是老方法:精湛的演技,迅捷无情的攻击。 这次政变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太后,其实是在蒋济身上,他身为太尉,又在曹魏政权中担任超过十年的护军将军,是司马懿得以掌握中军的关键人物,但蒋济却害死了曹家一族,这叫他情何以堪啊! 蒋济在政变的几个月之后,郁郁而终,因为心病而过世。 另一方面,小皇帝历劫归来,心里明白谁才是朝廷的老大,任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不受,他一生没有篡位称帝,也没有当上丞相,其后皇帝加九锡、或赐予免于跪拜之礼,司马懿始终不受,至于是爱惜羽毛,或是不想被指为下一个曹操,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在说书人眼中,他实在比曹操无情得多──至于司马懿的死,反倒是增添了那么一点点人情味。 忠于魏国的兖州刺史令狐愚与太尉王凌,密谋迎曹操之子曹彪为帝,结果同样被司马懿一一诛杀,灭三族,楚王曹彪死了不打紧,司马懿更因此将曹家王公皆召回邺城软禁,派人监守,避免曹魏余党作乱。 王凌死前,途经贾逵庙,大呼曰:「贾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 贾逵,字梁道,军政全才,对曹魏贡献极大。曹操曾说:「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曹丕说:「逵真刺史矣。」可谓魏国忠臣的代表人物。 不过,曹魏之事,都已成为过去式。之后就是司马家的天下。
诸事已尽,该拿的都拿到手了,该放手的也得放手。 251年,司马懿73岁,身染重病,并且常常梦到魏国忠臣贾逵与王凌,不堪其扰,最后终于与世长辞,可以去地府与那些纵横三国的故人相见了。 在这个漫长而残酷的故事中,这大概是唯一带有浪漫色彩的地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