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锦源:历史上的司马懿一生谨慎

 QDLF888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三国志》乃晋人陈寿所撰,《晋书》所据原始史籍亦多出于晋人手笔,实际上也是王夫之所谓 “司马氏之书 ”。晋代史家对司马氏篡魏一事都含糊其辞,显然本朝的来历不能写成龌龊故事。按史家记述,对曹爽下手,至少也是走了程序 —有太后首肯,然后表奏天子。这是说,司马懿的政变不是要改朝换代,是在体制内摧陷廓清。司马懿表文痛陈先帝顾命之念,“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 ”数语,直是忠心可鉴。又谓曹爽 “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 ”,控以 “有无君之心 ”,阴谋政变的屎盆子这就扣到对手头上了。当然,这是司马懿的表述,曹爽成了被司马懿表述的对象。《曹爽传》不嫌其烦引述司马氏表文,却未举出传主谋反的实际举动,至于黄门张当供称 “爽与晏等阴谋反逆 ”,很明显是刑讯逼供的结果。这里留了一大块空白。撰史者固有不敢轻易着墨之处,但有时不着文字或是有意为之。此般叙述犹如中国画之 “留白 ”,笔墨之外给人留下想象与思索的空间。

   天子在外,太后敕令大臣上表罢黜大将军,这程序是否合法,其实大可究诘。唐太宗李世民审视这段历史,自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又进而质问:“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宣帝纪》制曰)文帝曹丕之后,司马懿两度作为顾命大臣。前次与曹爽的老爸曹真共辅明帝曹叡,其间斩叛将孟达,拒诸葛亮北征,讨辽东公孙渊,可谓劬劳顾复,是李世民所谓 “前忠 ”之故事。这回的 “后乱 ”出手之狠,恨不得绝了曹氏的根脉,在后人眼里显然就是篡魏勾当。

   《三国演义》描述这一事件并未以 “后乱 ”之见诋諆和谴责司马懿,倒是全然采入史书记载。也许,出于 “尊刘抑曹 ”的叙述立场,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死掐只是反派角色狗咬狗,小说家的情感倾向在这里不由得变得模糊了。当然,事情的结果就是 “魏主政归司马氏”,小说和史书同样道出了这个事实。从根子上说,这是 “三国归晋”的第一步。身为宗室的曹爽手里握有兵权,是司马懿的主要障碍,这块绊脚石总归要搬开。

   本来,明帝曹叡死后,曹爽与司马懿同为辅政大臣,曹爽对司马懿还算尊重。然而,他身边何晏、邓飏、丁谧、桓范一班智囊人物亟欲拥主擅国,用加封太傅一招将司马懿挤出权力中枢。司马懿本是握有兵权的太尉,加为太傅,等于退居二线。年届七旬的司马懿干脆称病不出,尽量躲着曹爽,自是韬晦之计。大权独揽的曹爽这便有些忘乎所以,所以就胡作非为,本传列述其 “骄淫盈溢 ”、“作威如此 ”的一大堆事儿,《宣帝纪》又称曹爽与宫内宦官密谋 “图危社稷 ”。史书所述曹爽种种负面材料,自是司马懿出手的合法性所在。有意思的是,曹爽的花天酒地被史家含含糊糊地描述成觊觎天下的政治野心。本传称:“爽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 ……”这般吃喝玩乐搞腐败,一不小心搞成了 “僭越 ”,这麻烦就大了。当然,问题不在于这里有多少虚构成分,只是一说到僭越,在当日语境中自然就上纲上线了。

   翦除曹爽之后,魏主曹芳只得讨好司马懿,诏封丞相,加九锡。小说里写司马懿 “固辞不肯受 ”,颇让人纳闷。本来一步到位就完整复制了曹操篡汉的故事,装什么孙子呢?可史籍记载,司马懿上书辞让竟有十余次之多。事情都做到了这一步,还在继续表忠心。事实上,司马懿的辞让还不止这一次。《晋书 ·宣帝纪》有谓,嘉平三年,太尉王凌谋反,欲废天子立楚王彪,被司马懿一举粉碎。这时魏主曹芳又要给他一个相国头衔,并加封安平郡公,司马懿却 “固让相国,郡公不受 ”。本纪又谓,“帝(按,指司马懿)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 ”。

   司马懿的谨慎自有原因。他不像曹操、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张鲁那些牛人,一开始他没有自己的队伍。他虽然出身世族,却并非地方豪强,而是以掾佐起家。本纪谓,“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 ”。那年司马懿才二十二岁,想来是有一番抱负。可是,汉室已攥在曹操手里,曹操灭了吕布、袁术,很快又在官渡击溃袁绍,差不多快要统一北方了。群雄竞起的年代已经过去,似乎天下大势已定,只能按部就班在官场里混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