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解释:司马懿的“不欲屈节”

 数字人生6688 2019-09-20

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

曹魏嘉平三年(251)八月戊寅(9 月7日),司马懿在京师洛阳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司马懿的死,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在加速发生变化,司马氏代魏已然明朗。这是题外话。
关于司马懿病逝,对于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高年染疾,并不是件意外的事。但是,司马懿的病,由来已久,从二十三岁为人所知,到六十九岁再次发作,直至病逝,确乎有些不同寻常之处。这还要从司马懿上演的一则故事说起。在这则故事中,司马懿全然一副病态。病着来,病着去,不知司马懿是有意如此设计自己的人生,还是造物弄人?
t01873812eb99175929.jpg?size=316x214
司马懿之所以会得病,其原委,现在大致还能看到五个版本。按照撰著者的年代,依次为:东晋王隐《晋书》、东晋孙盛《晋阳秋》、南齐臧荣绪《晋书》、唐代集体编修的《晋书·宣帝纪》(下简称《宣帝纪》)和《张皇后传》。诸书优劣不在本文讨论之中,略去不谈。综合五个版本的叙述,我们便可以看到一则鲜活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讲一讲。
故事发生的时间:东汉建安六年(201)七月七日(8月23日)。
故事中涉及的人物有五位,其中两位无名无姓,他们分别是:
曹操,东汉司空,时年四十七岁。曹操的亲信,司空令史。司马懿,河内郡上计掾,时年二十三岁。张春华,司马懿夫人,十四岁。司马懿家中婢女。
故事发生的地点:司马懿的家乡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故事的情节是:司空曹操命时任河内郡上计掾的司马懿到自己身边做事。司马懿称说自己得了风痹(孙盛《晋阳秋》作“风疾”),予以婉拒。曹操对司马懿是否得病表示怀疑,遂派出手下令史前往甄别。当这位令史微服行至司马懿家门前的树林中时,决议隐匿其间,窥伺院中动静。时值七夕,风俗中有“曝书”(或晒书)一事,司马懿也未免俗。不巧的是,突下暴雨,司马懿慌忙出来收书。要知道,得了风痹的病人, 行动受限,卧床不起才是正理。也就是这一本能的冲动,被两个不该看到的人看到了。一位是藏匿于树林中的令史。哈!司马懿,你在装病。遂返回禀报实情(孙盛《晋阳秋》和《宣帝纪》中则隐去了令史的行踪,以及树林、晒书、暴雨、收书等一系列场景,《晋阳秋》径言“魏武使人往,微刺之,以观信否”。
t0177f16525357cfe4f.jpg?size=387x214
《宣帝纪》则改为曹操派人夜入司马懿家中密刺真伪。《晋阳秋》和《宣帝纪》所看到的景象一致:司马懿“坚卧不动”);一位则是司马懿家中婢女。司马懿夫人张春华情急之下,怕婢女走漏风声,便杀人灭口。
故事的结局只有一个:司马懿就职。但从出现的时间上,却有早晚之分:早,立竿见影,是臧荣绪、王隐所记,令史回复之后,曹操再次下令,命司马懿前来任职,“若复不动,便可收之”,司马懿“惧而应命”;晚,是《宣帝纪》所记,既然司马懿“坚卧不动”,这事在当时也就不了了之。只不过,事隔七年之后,曹操已为汉丞相,才想起还有个司马懿,命其为文学掾,“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而就职”。
故事也就这样了。大家读此故事, 可能会惊讶于司马懿的城府,愕然于张春华的血腥,治史者则可各取所需,发现历史的鸿泥。但不可否认的是,故事中的疑点实在是太多,由不得我们不做一些清扫的工作。限于篇幅,在这里能做的工作只能限于一点,即司马懿为什么要拒绝曹操的好意?
t0136f798a47f8dffa8.jpg?size=427x214
关于这一点,不论是东晋南朝的史家,还是唐朝的编撰者,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那就是“汉祚将终(《宣帝纪》: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这个理由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不仅没有问题,而且从叙事的角度讲,还为日后司马氏代魏,埋下了伏笔。如考虑到当时局势及司马氏与曹氏的关系,这一理由却很难成立。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汉祚将终,这不是司马懿独有的判断和发现,而是当时乃至此前三四十年来的大势。二十三岁的司马懿,适逢群雄并起、列强当道的时代。那些大小列强们虽为汉官,却共同放弃了维护汉祚久远的义务,寻觅时机改朝换代。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处不再赘述。如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或有另途可供选择:一种选择脱离尘俗,做一岩穴之士,与山水相伴以终老;一种选择遗骨于域外,即可终生为汉之子民。不争、不隐、不遁,则只有与最强者为伍,成为缔造新政权的元勋,方才是“聪明多大略”(《宣帝纪》)的体现。那时的最强者是谁呢?在曹操决意任用司马懿的前一年,即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战中胜出,就已确定了曹操作为最强者的地位。并且,在建安四年,肇始者的雄才伟略自然要润色升华, 干宝言:“昔高祖宣皇帝,以经才硕量,应运而仕。”(《文选》卷四十九《晋纪总论》)实际真实的一面,不做斧斫笔削的事实,也只能存储于当事人的脑海中,或也只能口耳相传了,如过江之后, 东晋第二代皇帝晋明帝司马绍,一日与王导闲聊,问及前世得天下的往事。明帝想了解历史,是有励志的初衷的。而王导自司马懿创业讲起,一直讲到司马昭,这时的明帝已经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宣帝纪》)真实摧毁了想象,真实又岂能与外人道哉!
t0148042307393135a8.jpg?size=485x214
这是从史家笔法上,为司马懿“不欲屈节”做一个宽泛的解释,这“不欲屈节”很可能是史家有意为之的渲染。结合当时形势而言,还可以做如下的解释:
前面我们讲到,曹操命司马懿到府任职的时间是官渡之战发生后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出,确定了他作为当时最强者的地位。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在纵览历史进程之后,才能做出的判断, 是事后诸葛亮。对于当事人来说,司马懿能否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那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当时,根据能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推断:官渡之战虽然以曹胜袁败而告终,但曹操已
无力继续扩大战果,袁绍依然控制着河北。建安六年,曹军虽一度要渡河作战,却未能改变曹袁在战后的僵持状态。曹操遂将战略重心转移,率主力南下。曹操作为最强者的地位还有待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更何况,司马氏家族本就是军人世家,其姓氏的得来,就是其祖上以军功换来的。作为军人的后代,加之司马懿又是一个“聪明有大略”的人,这一点他不可能看不到。
而且,在司马懿得知自己被任命的那个时间段,或许还要更早些,司马氏家族已经贡献了一名成员,前往曹府任职,这名成员就是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关于司马朗的入仕,可参见拙作《〈三国志〉所记司马朗入仕年龄志疑》,《文献》2009年第4期)。归附曹操,为曹氏所用,通过司马朗已经明确表达。司马懿以病态示人,婉拒曹操, 留住乡里,这在时局不稳、关乎未来前途时,趋利避害,保全家族,都是司马氏的不二之选。“不欲屈节”的合理因素也就在此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