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铁道之旅 2018-01-31

车轮滚滚,列车飞驰。有火车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一定有故事。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宝成线观音山车站建站时,通过炸山的方式,清理出一块站址平地)

60年前,铁路人用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开山放炮、镐挖肩扛,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新中国第一条翻越秦岭山脉的铁路大通道——宝成铁路,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六十年的寒来暑往、烈日严霜,催白了多少红颜绿鬓,压弯了多少虎背熊腰。这条铁路,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与激情、喜悦与思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宝成铁路的建设场景)60年间,6063/4次秦岭小慢车在宝成铁路线上、在逶迤的秦岭山脉中蜿蜒而行,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温情的瞬间。而就在这趟绿皮车上,从一个列车长的故事里,我们就能触碰到时光留下的斑驳印记。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在6063/4次秦岭小慢车上担任车长的向宝林,今年53岁,1987年刚进铁路的第一份工作当列车员时,就在这条线路上。虽然中途被调整到其他线路担当乘务工作,但最终,他还是回来了,因为割舍不下与宝成铁路的特殊感情——“我父亲就是修建宝成铁路的!”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向宝林的父亲向光明是四川人,宝成铁路开工建设时他的父亲作为建设工人,随着宝成铁路线来到了陕西的茨坝,随后便定居于此,结婚生子。向宝林在茨坝出生后,湘渝铁路修建,他的父亲又被临时掉到大巴山隧道,担任“拨道”的工作。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向光明一直在宝成铁路沿线担任养路工等工作,兢兢业业地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宝成铁路。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讲起已经过世的老父亲向车长眼泛泪光,因为常年走车不能陪伴,至今都感到遗憾。)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老父亲是修建者,儿子却是守望者。向宝林的儿子向兆楠是宝鸡车站的一名值班员。因为工作的原因,时隔不久,父子俩就能在宝鸡车站的站台上碰面,父亲出乘前,儿子都会道一声平安,但更有意思的是向宝林退乘、站车交接工作时,父子俩绷着脸,一本正经的“按章办理”——“车长,有事儿没?”“没事儿!”然后各自回头返回工作岗位。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作为一名常年值乘在6063/4次秦岭小慢车上的老车长,向宝林和沿线的山民、通勤职工都非常熟悉,时间久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已然超脱了列车工作人员和旅客的范畴,更像是亲人一样,相互惦记着对方。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经常乘坐6063/4次列车的村民和通勤职工,遇有急事,需要向宝林他们车班帮忙给亲戚朋友带些衣物、食品等物件时,只要货物不违规,向车长不仅会帮其转接,很多时候还自己打电话联系对方接。有的误了接站,他们还得花上力气、时间,帮忙送到。他们的“顺风快递”也得到了沿线村民的信任,温暖了因为工作回不了家的通勤职工的心。

说起向宝林车长,沿线的人们但凡认识他的都会伸出大拇指,“向车长是个好人啊,每次见到我上车,看我不方便,都车上车下的帮我抬东西。”山民刘勇德因伤失去了一只手臂,靠担山货去集市上贩卖为生的他,常年乘坐6063/4次列车往返于家和乡镇之间。记者采访的时候,原本他计划上这趟车顺便给向车长捎带点自家做的糕点,不曾想碰上降温,家旁边的嘉陵江冰冻比较严重,没有渡船过河赶去火车站,只能用电话联系一直担心自己的向车长,相约改天再见。

秦岭小慢车(三):一趟车 三代人 载爱回家

向宝林车长对待每名旅客态度温和又热情,再加上个子高,很容易被经常见面的旅客记住。幽默的他,常常通过语言就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温暖人心。常年有铁路职工乘坐通勤车,冬季里常碰见秦岭“打冰人”,每当这时向车长都会上前和他们开开玩笑,在欢笑声中缓解他们的疲劳。

“我的家就在宝成铁路上。”向宝林车长说,“那些常年坐这趟秦岭小慢车的山民和通勤职工们,早已是我的兄弟姐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