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新莽篡汉 “大泉五十”背“黄帝•陈”宫钱

 一葉一如来 2018-01-31



这枚王莽铸于居摄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币制改革时的面文“大泉五十”背“黄帝·陈”宫钱,是其利用钱币大肆进行“谶纬”活动,篡夺西汉皇帝宝座的重要见证物。该钱直径27.88mm,厚1.65mm,重7克,老坑熟旧包浆还带有泥土的芳香,形制、书风等与汤可可《中国钱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拓图吻合(图1),为钱币收藏者竞相追逐的猎物。2011年上海拍卖会上,中国民俗钱币学会会长陆昕力夺此宝,最后以4.4万元成交,创宫钱类拍卖历史记录。
所谓谶纬,是谶记和纬书的合称,即图谶、图符、征兆,充满荒诞、迷信的色彩,以骗取人们的信息。谶纬信息活动最早盛行于秦始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个叫卢生的燕人入海求仙后对秦始皇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便派蒙恬率兵三十万攻打北部的胡人,夺取河套等地。王莽也是个对谶纬活动十分重视的人,为了篡夺西汉皇帝的宝座,曾大肆在其铸造的钱币上去“劉”姓化做文章。王莽因对西汉“五铢钱”(图2)以及“三铢”钱 (图3)中的“金”字,有繁写“劉”之“卯”、“刀”、“金”的色彩,倍感不爽,便千方百计地将其废除。








他的《王莽传》说得明明白白:“今百姓咸言皇天格汉而立新,废劉则兴王。夫‘劉’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于是,他利用托古文字和钱币形制的办法,通过进行所谓的四次币制改革,大肆“去劉兴布泉”。首先,将“钱”字改为“泉”,以“大钱五十”作“大泉五十”。朱骏声《说文通训·乾部》:“古者货贝而龟宝,周太公立九国圜法,乃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而王莽却托古将秦始皇统一中国币制的“钱”又改过来作“泉”。如他第一次币制改革时所铸的“大泉五十”(图4),第二次币制改革的“小泉直一”,第三次币制改革的“幺泉一十”、“幼泉二十”(图5)、“中泉三十”(图6)、“壮泉四十”(图7);第四次币制改革的“货泉”(图8)。







其次,废除第一次币制改革新铸的大额刀币。尽管王莽在其钱币上已去了“劉”姓的金字并下令废除了“五铢钱”,但为了避免忌讳“刀币”之“金”名,又不惜将其第一次币制改革时所铸的“一刀平五千”错刀、“契刀”(图9)(图10)以及“国宝金匮直万”(图11),全部废除。我们从这枚由“契刀五百”改铸的除去刀身,但不久又被废除的“契刀“圆钱”(图12),便可看出其用心。最后,利用托古文字和形制铸造布币。如他第三次币制改革时仿先秦布币形制以及古文字铸造的“十布”、第四此币制改革仿楚国“殊布当釿”(13)形制铸造的“货布”(14),其用心就是要使人们彻底忘掉“五铢钱”。





















最让百姓头疼的是“十布”钱,细究起来还真叫人哭笑不得。按其大小顺序排列每枚布币第一个字之间的关系,就犹如绕口令:小布一百之“小”(图15),与“大”相对,就“大布黄千”(图16)而言它是最小的;而幺布二百之“幺”(17),是小和细的意思,比“小布”稍大一点;幼布三百之“幼”(图18)指年少、小孩,比“小”和“幼”更大一点;序布四百之“序”(图19),有隔开和次序两重意思,《荀子·君子》:“长幼有序”,就是指与上面的“小布、幺布、幼布”有区别,“序”则属长辈之列;差布五百之“差”(图20),《史记·礼书》:“长少有差”,就是指比被称作“长”的序布更长一辈;中布六百之“中”(图21),释为中间、当中,就是比“差布”大一点,比“壮布”小一点,处于中间的位置;壮布七百之“壮”(图22),即盛茂的中壮年;第布八百之“第”(图23)也作“次序”,又如前面的“序布”之意;次布九百之“次”(图24),应释为后者对前者之称,即由小到大。






























王莽的“六泉”尚易于辨别使用,而“十布”一级只重一铢,其“阿猫阿狗”之类的绕口令令百姓很难识别。“十布”的计数写法也是“托古”字,除“差布五百”之“五”、“大布黄千”之“千”为金文外,其余各布的数字均用古代筹算中的数码字书写。《汉书·食货志》下《中国历代食货志汇编简注》上册第127—128页中说,王莽以经学大师刘歆为国师公,“每有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王莽所做的一切背后,无非就是不断地玩弄愚弄老百姓、确立自己的统治权威的把戏。其五花八门的币制,严重地扰乱了民心,危害了社会安定加之与匈奴连年战争,增加政府的财政开支,导致经济危机,加速了新莽政权的覆亡。不过,单就莽钱的铸币艺术成就而言,还是值得一书的,特别是其钱币的迭铸法工艺,堪称一绝的悬针篆,被誉为古代铸钱第一高手,戴熙在《古泉丛话》中云:王莽、宋徽宗、金章宗三个朝代的钱为“铸钱三绝“。

然而,王莽虽然在其铸造的钱币上去了“劉”姓忌讳,但其篡汉的正当性仍倍受质疑。于是,他又苦心地炮制了该“大泉五十”背“黄帝·陈”宫钱。所谓“黄帝”,是王莽的自号,其潜台词是,西汉刘家自号“赤帝”,我号“黄帝”(古时‘黄’与‘皇’通假,黄帝与皇帝暗合),既然我是黄帝之后,则天下本是我家所有。据《汉书·王莽传》载,王莽自称是黄帝二十五子之一——洛南(今陕西东南部)伯王的后裔,为黄帝“三十九世之后,肇命于新都,受瑞于黄友”,因而篡汉后立国号为“新”,帝号“黄”,称为“太一皇帝”,所以又说汉朝“火德消尽,土德当代,皇天当然,去汉与新”(刘大有:《浅说大布黄千》,《舟山钱币》1989年第2期)。秦汉方士“五行”说“黄帝属土”,“土”是五行中的第五位,即“土德”,所以莽钱中也以“五”为纪数。其“宝货”以五物计,即金、银、铜、龟、贝五种质地的币材;“泉货”有五品大泉,均按“五”的倍数纪值,即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货泉”,重5铢,值重二十五铢货布;“布泉”十品,也是“五”的倍数等差;契刀,值500钱,金错刀,值5000钱。这枚面带钩“货泉”,背铸“三星、四星、五星、七星”(图25),包含了天地、阴阳、五行的象征意义,便是王莽利用“五行”之说的证明。 



那么,该宫钱上王莽自号“黄帝”,其“陈”字又是什么意思,而“陈”与他王莽又有何干系呢?我们从王莽的《自本》中找到了他的自圆其说:“黄帝姓姚,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恒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二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王莽这前三代后五代,七大姑、八大嫂的绕口令,不说时下的老百姓听不懂,就连文人也会被弄得晕头转向。笔者经过反复查阅史料才搞明白,按现代时髦的话说是将王莽自己与黄帝“远程连接”,这也太远程了:黄帝的后人、尧帝伊放勋的女婿姚重华(舜帝),曾居妫汭(今山西永济县南),其后人以妫为姓。周初时,武王封舜的后人为胡公,名满于陈国,即陈胡公满。春秋齐恒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陈国厉公之子完,即陈完,因陈国内乱,他逃到齐国,被恒公任为掌管百工之官“工正”,赐陈姓以为田姓,即田敬仲。其后代逐渐强大,传至田和。齐简公时,传到田敬仲的后人田乞,田乞死后传到田常,田常杀掉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齐相。后来田姓家族族长田和,通过贿赂周王国国王姬骄封其为齐国之君,姜姓齐国灭亡,史称“田氏代陈”。至此,王莽又怎么扯到了自己的“王”姓呢?他的《自本》中接着说,田和之后的田地时,秦王嬴稷欲与田氏齐国瓜分东西世界,让田地当东方的大帝。为了不刺激其他国家,田地取消了帝号,仍称“王”,但后来还是为秦国所灭。秦朝末年项羽建立西楚霸王后,封其部将田安为济北王,封国博阳(今山东长清县),后齐人因此称田家为“王”姓。这就是王莽称其为黄帝之后的由来,真是可笑至极。

此外,王莽还围绕该“大泉五十”背“黄帝·陈”宫钱的主旨,为其篡汉的正当性大肆造势,组织文人墨客,为其歌功颂德。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王莽时任校书天禄阁大夫,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说,杨雄在不得已的环境下,用隐晦的笔法写了《剧秦美新》,文中所称王莽圣配五帝,名比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开天辟地等等,但他却没有写王莽是真命天子,去称颂王莽拯救汉室的功德,实际上是直言戏虐王莽,后来以事受到株连,投阁自杀。可见杨雄的《剧秦美新》一文,是对王莽“大泉五十”背“黄帝·陈”宫钱的莫大讽刺,也是王莽利用一系列谶纬信息篡汉闹剧的不耻收场。



参考数目:

1、李如森:《中国古代铸币》,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2、夏龙等:《贝海漫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3、柏扬:《中国人史纲》,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白话文)之“士为知己者死”,白连仲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


来源:《钱币》报,集币在线版权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