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智师说 | 张学智:《大学》致知之道

 清醒4321 2018-01-31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在被贬潮州的时候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其真正的目的就在于反对佛教,推崇以“四书”为代表的道统说。他认为《大学》等儒家经典才是拯救社会国家的法门。那么,韩愈所说的“除鄙事”是何事?《大学》里到底有何道?今天我们就一同跟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三智阳明研究院特聘导师张学智老师,一起解开谜团,学习《大学》致知之道。




《大学》原本是《礼记》里面的一篇,在唐以前它的地位没有特别突出出来。到了唐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韩愈特别地表彰了《大学》,韩愈表彰《大学》是因为他要推倒佛教。

自从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东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发展,佛教逐渐开始在中国思想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一般研究者认为在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学除了在国家大的典章制度、文物制度、爵位制度等最深层的道德层面占据主导地位以外,在士大夫的精神生活层面,佛教道教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士大夫与佛门中人及道门中人交往是一种“雅事”。同时佛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寺院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大的寺院有庄田、佃户、水磨等农业器械,在经济上都是独立的,寺院庄田不用交税,由此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到中唐以后一些有识之士都出来反对佛教,比如有名的韩愈。当时唐宪宗想要把舍利迎到宫中供养,韩愈上书反对,于是遭到唐宪宗的贬谪,将韩愈贬到潮州,因此韩愈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可见韩愈排佛的行动是非常激烈的,他提出“火其书,人其人,庐其居。”意思就是烧掉经书,拆毁佛寺改建民居,让僧侣还俗成为劳动者。可是韩愈的建议没有得到唐宪宗的采纳,反而被贬到潮州去了。韩愈之所以反对佛教是为了使儒学被遮蔽、被压制的东西回到思想的前台,所以韩愈为了反对佛教做了一篇文章《原道》,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说“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意思是说仁和义是一个确定的名称,比如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意为:仁就是广博的爱人,义就是选择正确的价值去施行。)道和德是一个概念、一个名称,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可以装到这个概念和名称里,道家有道家之道,佛家有佛家之道,儒家有儒家之道。韩愈就是要用儒家之道将佛教推下去,使儒学从新回到思想史的前台,所以韩愈要表彰《大学》。

韩愈认为《大学》全面地代表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修养方法。就是说,在儒学里面找一本既简明扼要,又内容丰富的书,韩愈认为《大学》是最合适的,因为《大学》讲到的“三纲领,八条目”,代表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修养方法以及儒家全部的思想内容。



《大学》《论语》在古代都是开蒙读物,过去小学生7岁入私塾就开始学的东西。但是在先秦时,《大学》学的比较晚。《大学》为什么叫“大学”?它是相对于“小学”来说。在先秦时,7岁小孩开始上小学,先学洒扫、应对、进退之学,再学识字和算术等课程,到14岁开始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学什么?学习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所以“大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于年龄来说;一个是从内容来说。学习《大学》首先要先学习朱熹的《大学章句序》。朱熹认为《大学》是“古人入德之门”。朱熹除了以终生力量为《四书》做注以外,还为读《四书》排了一个顺序,这个顺序可以说是《四书》的逻辑结构,这个逻辑是“先学《大学》定其规模,次读《论语》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见古人之微妙处。”意思是《大学》可以作为整个儒家的学术规模,规模就表示一套学问的范围和最重要的学说宗旨纲领。《大学》的核心内容是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是儒家学说的纲领,八条目是达到这三个纲领的八个步骤。《大学》浓缩地概括了儒家学术的主要内容。


《大学》比较短,按照朱熹的说法前面是“经”共200多字,后面是“传”共1500多字,一共1700多字,但是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领。意思是:大学的全部要点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步是“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发挥的意思;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光明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发挥光明的德行,在这里儒家确定人都有一个光明的德行。而道家和法家不这么认为,老子讲:“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草扎的狗,加以装饰后,用于祭祀。就是说祭祀的时候它显得很尊贵,祭祀完后它的使命完成了,就被扔在地下任人践踏变成很轻贱的东西。按照老子的说法,天地并没有仁德,它对待万物都是普遍的爱心,就像刍狗一样,万物都没有价值,因为“天道自然”,所以并不特别偏爱,也不特别憎恶。在儒家眼里圣人有最大的爱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但爱人还普爱万物,对天地间的一切充满爱心;而在道家眼里圣人就是和自然为一的人,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这就是老子一句有名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儒家看来人是血肉之躯,是由“气”构成的,中国古代的物质构成论就是“气”的学说,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多是由“气”构成的,人也不例外,由于“气”有好战、有好争夺的性质,反映在人性上使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才有了:“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到《大学》这里朱熹解释明明德,首先他承认孟子的学说:人都有一个光明的德行。另外他也承认人因为有欲望而遮盖蒙蔽了人本有的德行,人后天的全部努力就是将遮盖住的光明德性发挥出来。所以儒家都主张复性说,而复性说在儒家是比较广泛地被人接受的。

第二步是“亲民”。后世在究竟是“亲”民还是“新”民的问题上还存在争论,例如二程认为是新民,因为后面引用《诗经》的话都贴近“新”字。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是亲民,讲亲民是因为不能自己明明德,要到百姓当中通过做具体的事来明德,所以要亲民,亲民就是亲近百姓,王阳明就持这个观点。究竟是亲民还是新民,学者们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讲新民是注重教化百姓,讲亲民是注重亲近百姓。

第三步“止于至善”,止是停止的意思,至善就是儒家认同的最高价值标准,意思是说:儒家式的君子要进行自我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不达你所能达到的高点就不能停止。何谓最高的德行人无法规定,因此它只是指明一个方向——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进步,以求达到最高点,这就是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就是知道了止于至善你就确定了方向,你就以至善的目标去追求。“定而后能静”就是你确定了方向,你的心就安静下来了。“静而后能安”意思是你的心里安静下来了,你才能安然地去做,不会疑惑彷徨。“安而后能虑”意思是只有你安然了才能正确的思考。“虑而后能得”就是只有你正确的去思虑以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大学》在这里讲人要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接下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本:重要、根本的方面,末:次要的反方面,枝节的方面)。任何事情都是一个发展过程,既然是发展过程就有始有终,研究一个事物要抓住它的根本,就离道不远了(道乃《大学》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格致在格物。”

意思是说:古代那些想要发挥自己光明德行的人,要先治理好一个诸侯国;要想治理好一个诸侯国,就要先处理好自己家族的事情(家指家族,在古代课税和徭役都是以家族进行的,同时处理好家族的冠婚丧嫁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古人认为在家里做事,就是对外出做官的实习);要想将家族的事情治理得井井有条,首先就要修好自身;要想先修好身,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要想获得知识就要先广博地研究事物的道理(格指比量一个事物,格物就是广泛地研究事物得到相应的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不同,古人是把知识和修身联系在一起,修身第一,知识第二。而现代教育则是知识第一,修身第二,因此古人要更加注重德育。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已经完成了格物就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以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以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以后才能修身品性;修身品性之后才能将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条;将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治理好诸侯国;治理好诸侯国,天下才能太平。这里从古时候就有一个疑问:“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诚意、正心”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而“治国、平天下”都是世袭的天子和诸侯王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学?朱熹对此有一个回答:学习治国平、天下的人虽然没有机会做天子或是诸侯王,但是必须懂得治国平天下的这套知识,因为治国、平天下是大家的事。即使没有机会做诸侯王或者天子,也要懂这套知识。因此朱熹认为,《大学》不仅仅是天子或是诸侯王要学,作为公卿、大夫、后备军的天下读书人也要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意思是说: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所有人都以修身为根本。若根本没有修好,则枝节的事情要做好是没有可能的。如果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把本应忽略的事情却加以重视。以此想要达到目的,这也是从来没有的事。

朱熹在《大学》完了之后做了一个总结:以上十章讲的是治国平天下,前四章讲的是纲领,后六章讲的是条目,其第五章是明善之要,第六章是成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急进而忽之也。

(内容根据张学智教授为三智道商企业家国学高研班九期班讲课录音整理后的节选,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