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儒家大成的荀子

 老刘tdrhg 2018-01-31

集儒家大成的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今山东省临淄县北)学宫的祭酒,晚年到楚国,楚相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东)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废,死于兰陵。

荀子思维的特点,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作了总结,他说荀子“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思维方式的多维性,根据社会的特点做综合分析而出以己意,是荀子在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集儒家大成的荀子

荀子的哲学思想,具有可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因素。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无关。同时,他又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主张利用大自然来为人类社会服务,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在认识论上,他否定“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不断学习,后人就可以超过前人,取得进步。他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他还认识到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意义:“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劝学》)集儒家大成的荀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在政治思想上,“原先王”、“法后王”并提,“隆礼”、“刑政”兼顾,利用多维思想,吸收一切成果,为地主阶级开辟新的政治局面作理论探索。集儒家大成的荀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荀子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

荀子的散文谨严细密,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不尚空谈,是先秦时代学术性较强的议论文。如《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具体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行文富于节奏感、音乐美。集儒家大成的荀子

荀子除理论文章外,还有诗和赋。他晚年写的《成相篇》,就是吸取了民间歌谣的特点而写成的杂言诗。诗中概括地表现了荀子治国的政治主张,也抒发了他废居兰陵后的忧愤心情。如其中的三章:“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爱下民。主诚听之,天下为一海内宾。/臣谨修,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

《成相篇》共五十六章,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用“请成相”的套语开头。据王先谦《荀子集解》说,所谓“成相”原是民间歌谣,始于古代劳动人民“邪许”劝力之歌,演变而为具有特定曲调的歌曲。它每章句法相同,都是三、三、七、四、七的句式。荀子能创造性地吸取民间文学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观点,运用人们易于接受的新形式来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是值得称赞的。集儒家大成的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赋篇》,现存《礼》《知》《云》《蚕》《箴》五篇,以赋作为篇名,是从荀子开始的。这五篇短赋,多用四言,用韵,也间用散文形式,具有独特风格。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赋”的出现是文学史上的创造。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集儒家大成的荀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