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地产设计(下篇)

 小白不识丁 2018-01-31



引 言

上期给大家带来了《闲话地产设计(上篇)》(详情可点击历史),对“学做生意人”、“了解市场,顺应市场”、“以需求为导向”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做了简单的探讨。这期内容继续探讨如何服务好地产项目?



四、全局观念与全程把控

建筑师是设计龙头,关系一个项目好坏,责任自始至终。因此必须具备全局观念,能够全程把控。


1. 清楚项目流程

这个流程包括项目运作程序、设计程序与审批程序,建筑师不仅要了解这些程序的衔接关系,还得熟悉其中具体内容,目的是为了明确建筑师在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掌握管理要求,控制节点计划,避免无序、无效设计影响项目推进。


2.  围绕定位设计

项目定位是一个项目的出发点,也是回归点,它涉及客户群、业态、价格、招商、产品等诸多方面,做设计不能脱离这个框框,无论规划、功能、风格、设计标准、经济指标都要与之紧密关联,符合定位逻辑。


3. 协调各个线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建筑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线条,不光有设计的各专业,还有开发、营销、成本、计划、工程、审批等各部门,而且各有工作标准。当出现问题时,建筑师应积极沟通,综合考量,不能强调建筑专业而牺牲其他线条,应分清主次、比较轻重,以项目整体平衡为目标。


4.丰富实践经验

地产设计不是挂在墙上的画作,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的建筑。做设计最怕那种深居闺房的建筑师,信手涂鸦之后,施工困难复杂,成本不断超出,空间关系失调,有的可能连装修材料的材质、色彩、性能、搭配都掌握不好。


建筑师要善于走出去,研究成功建筑作品,体会真实空间细部,熟悉工地营造做法,汲取现场种种教训,了解后期使用情况,听听他人评价喜恶,通过多看多学多问多总结,来掌握丰富的设计及建造经验。


5. 考虑后期运营

一切不计后果的设计都是耍流氓。


地产设计中,建筑师经常忽略后期运营,由于设计的不足而引起物业管理不便、费用增加、投诉纠纷不断、甚至影响使用。比如:


有的项目供电设施设在地下室最底层,雨洪天气造成全楼设施设备瘫痪;有的项目公共管道、管井设于用户家,检修不便,影响用户正常生活;有的项目不考虑非机动车位、垃圾桶,建时美如画,用时脏乱差;有的项目在住宅中心区设置大广场,为广场舞提供空间,带来人民内部矛盾;有的项目娱乐与普通商业未分区设计,由于营业时间不同,增加管理负担……


类似问题还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建筑师对物业、运营及生活常识的缺乏,好的建筑师不光要对建筑负责,还应对在其中生活或工作的人负责。






五、艺术与商业

众所周知,建筑是一门艺术,因此,建筑师往往会把艺术性作为设计的追求目标。但对开发商而言,建筑只是一种商品,是其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媒介或手段。不同态度,不同价值观,建筑师如果不搞清楚状况,很容易把自己玩死。


所谓艺术,是指个人情感或精神与技艺结合的产物,具有自我性、主观性、精神性的特点,商业则是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表现为市场性、客观性、世俗性。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建筑师服务于开发商,就应在尊重地产项目商业属性的基础上去创作,平衡好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不能固执己见,也不能随波逐流。


其实,虽说建筑是艺术,但真正能达到艺术高度的建筑很少,因为艺术讲究独创性、精神性。如果按论文30%相似度为抄袭的话,那么如今大多数建筑的借鉴复制度均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尤其许多高周转住宅项目,由于要快速开发,成熟开发商一般都有相应的产品线、配套标准、户型及立面等。针对类似项目,设计成为纯技术工作,就无从多谈艺术了。所以,建筑师的艺术情怀是要分场合、分类型、分项目的。


辨证地看,艺术与商业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商业与艺术都是人的一种需求,如果说商业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而艺术则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生活的一种提炼与升华,当人们对地产建筑有更高层次需求时,艺术便要站出来说话。


现实中也的确如此,随着地产业的成熟,开发商如今亦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创造性,追求地产艺术化,通过文化、传统以及表现力的植入,去提升楼盘的品质与品位,以吸引人们的关注与兴趣,使项目产生溢价。





六 、专业与专长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来说去,建筑师还是要靠专业说话。


建筑学是一个很奇怪的专业,谁都可以说几句,谁都可以画两笔。这是因为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太过密切,涉及领域比较宽泛,诸如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生态等方方面面,大家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视角去评判,这也充分说明了建筑的复杂性。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需要庞杂的知识体系支撑,至少针对设计,建筑师要比那些七嘴八舌的评论者更能忽悠,并能展现自己的独特专业思考能力。


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的,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在无限专业面前,永远只是沧海一粟。而且知识这东西最怕贪多嚼不烂,要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内立足,如果只是一个什么都懂点的万金油,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这样的专业性会很让人质疑。你能想到的别人想得更远,你可做到的别人做得更好,当一个建筑师可以随意被取代时,说明其价值并不大。而要成为一个不易被代替的建筑师,就必须在专业里还要有所专长,做到“术业有专攻”。


看看那些在行业里出类拔萃的建筑师或公司,扎哈的流动空间、盖里的解构主义、莱特的有机建筑、安藤的清水混凝土、SOM的超高层、凯里森的商业……只要是在行业里叫得上名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明显的标签,每当人们做起类似项目,就会想起他们,而这种标签也就是他们的专长。


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现在的开发商都很精明,选择建筑师时,必看类似项目的经验值;判断一个建筑师是否合格,就看他是否有成熟的设计思维以及长期实践形成的专长领域。所以,建筑师只有结合自己的特点,在专业里找到一个长期职业目标,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有前途,这与每个现代企业要发展都必须有清晰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道理。





七 、匠人与匠心

专业专长是说专业的发展方向,匠人匠心则指专业态度与精神,两者相辅相成。


1. 七种层次

古人曾以奴、徒、工、匠、师、家、圣来表达人生层次,套用在建筑师身上,其实也是七种专业层次。


——缺乏独立思想,非自愿工作,需要被监督

——技能或知识不足,但自愿工作、学习

——能够按规矩做成某件事情

——擅长某种技能,能够独立做好某件事情

——具有一定领域内的知识、技能,并能掌握规律传授他人

——自成一派,自成体系,能积极广泛影响社会

——融通天地,由此及彼,见微知著


七种层次之间没有捷径,必须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与感悟,逐级打怪通关。


建筑师虽有个“”,但仅为专业泛称,严格来讲,只有那些具备独立开业能力的执业建筑师可称为“”。建筑大师则为“”,如建筑家安藤忠雄。为“”者很少,一个行业可能才那么一个,如木圣、武圣、商圣、画圣、赌圣什么的。


在七种层次中,如果师、家、圣算是专业境界的话,匠指的便是一种基本专业能力,是建筑师在行业里立足的根本,即使更高层次者也是在此基础上升华的,如果鲁班不是一个好的木匠也不可能成木圣。


2. 工匠精神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报告,也是在国家层面发出的一个信号:市场进入转型期,只有把产品做到精益求精,才具备市场竞争力。


经历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地产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不再人傻钱多有房就上,转而更关注个人品味与建筑品质。这就要求建筑师在产品上更多专注与用心。


3.匠人匠心

匠人是指有手艺的人,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专业人士。


匠心指的是细致精巧的心思。在我国有不少关于匠心的成语,如别具匠心、匠心独运、匠心独妙等,这些都是评价很高的褒义词。但有时,我们对一个作品评价为“匠气”太重,指的是设计过于雕凿、堆砌,缺乏灵气与特色,虽非完全贬义,但也不是什么好话,说明专业素养与投入心思不足。


评判一个建筑师是否具有专业精神,是否对工作尽职尽责,可以用匠心作为衡量标准,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

2. 态度严谨,不投机取巧,不哗众取宠;

3. 耐心专注,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能力与业务水平;

4. 专业敬业,讲究职业道德。



注: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远洋设计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