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翟峰:观《芳华》 懂“好人”

 翟峰360图书馆 2018-01-31

 观《芳华》 懂“好人”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硬骨绽花开,滴鲜血染红它……。”静坐凝视荧屏,一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即耳熟能详的《绒花》音乐旋律即刻融入心扉,仍感是那般地清新润肺……。

观《芳华》想到了《马男波杰克》

《芳华》的故事情节其实还是相对简单明了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部队文工团里,出身于工人家庭并号称文工团“活雷锋”的刘峰因乐于助人而既被人推崇又招人嫉损。说其“被人推崇”,即因他竭力帮助身边所有人而被大家热情地称之为“老实人”。而说其“招人嫉损”,即揭示的是“‘好人’未必招人喜欢”一面。刘峰因暗爱文工团一个叫林丁丁的女独唱演员而在一次“冲动”告白之后所酿成的并非蓄意的“触摸事件”,却成了他从此下放连队、参战致残、退伍还乡、生活潦倒之因果。于是在那特殊年代,“好人”刘峰以善良的“芳华刹那”,却留下了“‘好人’未必招人喜欢”之时代疑惑。

于是,笔者联想到了2014年8在美国首播,尔后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热播而受到不少观众和媒体广泛好评的动画幽默电视系列喜剧《马男波杰克》中那个被拟人化了的、热爱威士忌的马“波杰克”所说的“直到有一天,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发现大家都爱你,但没人喜欢你,那将是最孤单的感觉”的这句话。原来,“‘好人’未必招人喜欢”之疑惑,亦在《马男波杰克》中演绎过!

观《芳华》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和哈维尔

其实,《芳华》对现实中的当代人的启迪亦不小。例如,当有观众因被《芳华》主人公刘峰演绎的系列“好人”故事所打动而发出“一个那么好的人,为何最终没有好报”之疑问时,于是就有人站出来说:为何“好人”就一定要有好报?“好人”之所以选择做好人,不是为了回报,而因为那是对的事!好熟悉的回答呵!原来,“为何‘好人’就一定得有好报”之反诘,以及“我们选择做好人,不是为了回报,而因为那是对的事”之答案,不仅出自现代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好人”之“善”的深刻诠释,而且出自当代剧作家哈维尔被世人称为的“经典之语”。曾写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享誉世界文坛之代表作的19世纪中期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作品中说:如果“善”有原因,其即不可能再是善;如果“善”有其结果,那其亦不可称之为“善”。因为,“善”系超乎因果联系之东西。                           

而曾于1993年到2002年间担任捷克共和国首位民选总统的捷克剧作家哈维尔,在其任职期间,亦即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由于哈维尔的这句话非常生动地揭示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让自己得到分辨是否‘对’和是否充满‘正义感’的事情的智慧”这样的至理,所以他的这句话这些年来一直被世人称为“经典之语”。

观《芳华》想到了上帝不奖励好孩子”的故事

该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这天,一位叫Alice的美国六岁小女孩给一位主持儿童电台的心理学家打电话问“为何弟弟是个坏孩子却总能得到苹果,而我是个好孩子却老得不到苹果”这样一个问题。当该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蓦地被该问题问住时,即诚实地告诉Alice,自己此时并非知道该答案。若某天知道答案了,一定第一时间告之。一晃三年过去了,这位儿童心理学家去参加一场婚礼,当看到主持婚礼的神父为消除新郎因紧张而错将戒指戴在新娘左手之尴尬,即巧妙地用智慧之语为新郎解围的这件事,即深受启迪,于是迅速地通过电台呼喊Alice的名字,告诉她自己已找到三年前的答案了,这就是希望她不要再为坏孩子得到苹果而耿耿于怀。坏孩子虽得到了苹果,但你却得到了上帝说您“是个好孩子”这一最好的礼物。

该故事告诉我们:上帝给人们最好的礼物,就是希望人们皆成为“心中自有美好世界”的“好人”。因为,这不仅是“好人”一生的最大底气和福气,而且亦是上帝给“好人”的最大福报。

上述“三观”,即可谓是观《芳华》懂“好人”之至理

注:作者系四川省立法咨询专家,中国法学会会员,并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常多为国内有关报刊和网媒撰写法学和民主政治等类学术、理论文章的同时,亦不时为国内外有关报刊和网媒撰写弘扬“正能量”的时评、杂文、言论等类文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