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丁香园论坛曾经有这样一条帖子,「一个医生的心里话——发自肺腑!刚刚在中国人论坛上看到一篇帖子,写出了广大医生的心声,如果大家觉得好就顶一下」。 可是直到在七八年后的现在,这些话仍然在以不同的版本流传,甚至当中的某一些话,你可能在临床工作中也说过。 但是,这可能是现在医患矛盾的来源之一。 23 句「肺腑之言」和我的修正
到医院看病请相信并配合医生,这对您的病情好转有好处。
医生无法保证每次都能治愈您的疾病。但是我们会保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和您一起对抗疾病并争取最好的结果。但是请明白:得个感冒都可能会死人,比如禽流感就是感冒的一种。
当医生建议您住院的时候,那是您的病情需要。千万不要认为医生是为了小病大治挣钱,您看看病房那么多的人就知道我们没有必要。
各种检查都是为了帮助您确诊或者寻找病因,确实有些病就算使用了现在所有得检查手段也未必能确诊,有很多疑难杂症确实我们无能为力。
您当然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只要签字确认您的要求就可以了,我们不会阻止您。但是相信我们如果我们不建议您出院,那是为了您的健康着想。
我们知道对您来说看病的经济负担很重,我们也会尽量为您节省花费。但是请明白生命是最宝贵的,现代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确实需要经济支撑,药品和检查的价钱是物价部门经过仔细审核后确定的。
看病花费高和医生是否有钱没有关系,钱都花在昂贵的检查检验设备和药品成本上了,医生的知识和体力反倒是物价定价时最不值钱的。
我们希望和您互相信任,请相信我们。相互的不信任只会令我们把给您看病的心思分出一部分来提防您的不信任。
任何药物都会有副作用,但是它更重要的是治病的药理作用。医生会综合考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您不是专业人员,也无法考虑。
医生不会做不必要的检查,用不必要的药物,我们会把检查和用药的必要性在之前向您解释清楚。
现在确实检查比以前看病要多了,但是就是因为这些增加的检查才提高了诊断正确率并大大降低了以前因为误诊而致的死亡率。
请在我们向您解释病情的时候认真听,或者让您授权的家属认真听,有问题也在当时问清楚,之后自己向其他家属解释。医生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向您的每一个家属详细解释一遍,反复的询问只能让医生敷衍了事。
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就是医院。现在的医疗手段还不能保证治愈每一个患者,那样这个世界上早就人口爆炸了。
我们也不希望出现对您来说「人财两空」的情况,虽然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所以我们会向您解释清楚,必要时也会建议您放弃治疗。不过这最终还是看您的决定。
您的邻居朋友的治疗经验我们会参考。但是请明白任何一个疾病都不是您所看到的那种表象反映出来的那么简单。如果你咨询了其他医院某位教授的意见,我们会参考。但是请明白,疾病是发展变化的,最了解您病情的是我们。如果您希望别的专家给您诊治,建议您转院到他那儿去,那样他才能动态观察您的病情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正确处理。
对于每个病人我们都会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您完全没有必要再通过别人来找我们,直接和我们交流对您更合适。
如果有必要的话不用您说我们都会为您尽早安排检查和治疗,但是请明白其他病人同样需要检查和治疗,我们只能根据病情需要安排。
在我们眼里只有疾病,每个患者都会得到我们最尽心的治疗,身份尊贵与否不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医生每天有很多工作安排,所以请在查房时间务必在病房。
医生也要生活和休息,所以不可能 24 小时工作,您有问题尽可能在我们上班时间和我们沟通。虽然周末只有 1 个值班医生,不过我们还是会保证我们的医疗水平的。
医疗有医疗的处理原则,谁处理都一样。需要上级医师的时候我们会随时请示的。所以不要什么事都等主任来才决定,那只是让你心里觉得好过一点,实际上只是在延误治疗。
我们每个医生每年要看大量的病人,不可能记得您的具体病情。所以复诊的时候请带上上次住院的资料,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判断您的病情。
出院后请随时和我们保持联系,这是我们的联系方式:单位电话号码。 多说两句 这就是现在医患矛盾的来源之一:说的都是正确的话,却用非常错误的方式说出来,结果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给自己添了更多的麻烦。 我所写的只是针对原文的每条改的,临床上如果是我,我不会说这么多。和患者说的每句话都要用这种方式说出来:「为了您……(如何更好),我们希望您……,请您决定……。」 事实,不仅仅是一件事儿的真实的一面,而应是这件事情不同时间维度下的各个方面的全面描述。 前面那个「就医声明」是对事实的阐述,后面我的版本也是对同一事实的阐述,不同的阐述不同的结果。 比如前些时候的儿科医生荒。在医务人员朋友圈流传甚广的「没有站出来制止医闹是你孩子没有儿科医生看病的原因」是事实的一个方面,儿科医生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收入却相对低下是没有说出来的事实的更多方面,片面阐述事实引导观点其实和撒谎没有什么区别。 七八年了,医患关系并没有任何好转迹象。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更理性的考虑一下,我们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做?对抗、冲突,还是反思、引导? 几百万医务工作者到底是应该站在十几亿群众对面,还是站在群众队伍里一起来推动政策制度的改变? 退一步说,仅仅为了自身利益考虑,您是用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方式阐述事实? 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答案。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责任编辑:刘冬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