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学和文学

 hercules028 2018-01-31


韩少功先生的《马桥词典》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小说,它更像乡土文化散文,而不是小说。随便翻一页,就可以读下去,而且,还经常涉及我比较感兴趣的东西:乡土语音。

网上介绍这部书,有这么说的:(本书)巧妙地糅合了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

不过说真的,这部小说在记录乡土语音方面,有较大缺陷,至少降低了它的品味。因为——这么说有点难为情,毕竟是我喜欢的书——作者缺乏基本的语言学修养,基本缺乏。

光空口白说不行,是吧,得举出证据。嗯,下面就罗列。

比如作者在某页写道:“我怀疑罗江边上的长乐镇,就是当年的罗城。'乐’与'罗’大体谐音,可算一个线索。”好像蛮有道理,但是稍微懂点语音学,至少会去查一查资料,“乐”和“罗”怎么会谐音呢?无论上古音、中古音还是现代音,都不相同(有两种湖南方言韵母相同,但声调有异)。而且”长乐“是两个字,”罗“是一个字,前者能省略成后者吗?有这个先例吗?古代的”长沙“,常常省略为”长“,但从不省略成”沙“。好在作者说“大体谐音”,说明他自己也信心不足,这条也就不深究了。

作者在某页又写道:“我初到马桥时,在地上干活,蛮人们除了谈女人,最喜欢谈的就是吃。说到'吃’字,总是用最强度的发音,用上古的qia(恰)音,而不用中古的qi(契),不用近代以来的chi(吃)。.这个qia 作去声……”说到这个“吃”,我倒是很亲切,因为我们南昌人也读“恰”,不过,这并不是上古音,上古的“吃”,声母应该是喉音k之类(本来应该用国际音标,但为了通俗,权且如此),至于中古,也不是q,还是k,粤语近古,不信找广州人读来试试。

大约在书的中段,作者又写道:“浆,发音gang,指稀粥。马桥是个缺粮的穷山村,'吃浆’是个经常用到的词……(浆)从来就是专属于穷人的食饮之物。初到马桥的知青。容易把吃gang听成'吃干’,误解成相反的意思。其实,这里凡j 的发音总是用g 代替。”

以上这段几乎处处皆错,首先,不管古音、今音还是各地方言音,“浆”的声母都不可能是g。其次,在很多方言中,今天普通话j 的发音读g,但没有哪个方言“总是”读g,因为今天普通话的j,有一部分是从z变过去的。第三,湖南人如果把稀粥读为“干”音,很可能是是古书上写的“飦”。“飦”是“饘”的异体,《孟子》里说:“饘粥之食。”普通话读为zhan1,但从异体“飦”以“干”为声符来看,古音和方言音有可能有gan1的读法。总之,绝不可能是古代的“浆”。

其他还有一些,就不一一罗列了。当然就整本书来说,这都是些小问题,但想到记录乡音是此书一大特色,而且很多文化内涵都靠此阐发,就觉得也不是可以忽略的问题。想到英国作家托尔金为了写《指环王》,还专门煞费苦心创造一种语言,我们的作家在这种认真度上面,还需要好好追赶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