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人说中国的夏朝不存在,考古专家拿出夏朝证据打其脸

 林小霖 2018-01-31

夏文化,有人又称作夏代文化,是指夏族和夏建国以后夏王朝时期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它是属于我国考古学范畴的文化。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发掘为主的我国考古学产生以后,考古学家们为了寻找商朝以前的远古遗迹,就积累了一些田野考古资料。

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有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就开始了夏文化的探索。有的考古学家曾把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古文献中记载的夏后氏遗迹联系起来;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仰韶文化分布的地域及其文化特征,就是虞夏族的遗迹。这些探索夏文化的工作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末,有的历史学家根据1928年首先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龙山文化”的资料,提出了龙山文化就是“假设的夏朝遗迹”。因为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其特征主要是表面薄而有光亮的黑色,所以又称作“黑陶文化”。有的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夏代是黑陶文化时代。

由于1931年通过安阳“殷墟”后冈的发掘,发现了所谓“三层文化”的堆积,于是明确了龙山文化是早于“殷墟”小屯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考古序列。而龙山文化又普遍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分布的范围很广。在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特征。有的考古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龙山文化划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龙山文化,在许多地区都陆续发现,所以又有山西龙山文化、河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等等)。

通过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和三里桥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本身还有差别,明显地存在着早、晚两个发展阶段。从地层上看,早期是叠压在仰韶文化之上,而且与仰韶文化有密切承袭关系。说明在河南西部发现的龙山文化是在本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化。而这种类型的文化,在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其他地方都有发现,有的学者认为古文献中记载的夏族活动的主要地区就在这一带,有可能这就是夏文化。

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夏文化的探索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考古工作者以古文献中记载有关夏代人们活动的主要地区,即河南的洛阳平原以及登封、禹县一带和山西西南部汾水中下游一带,为其主要线索,在河南的登封、禹县、偃师、巩县、洛阳、郑州、三门峡等20多个县、市和山西的西南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重点试掘。结果在河南西部一带地区,发现了早于商代早期文化而又普遍存在的三种不同的文化遗存。也就是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洛达庙类型的文化。

仰韶文化时代较早,按社会性质来说,和古文献中所记载夏代的社会情况也不一样,不可能是夏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按其社会性质来说,已是父系氏族阶段,有了贫富分化现象,与夏代早期的社会情况较接近。洛达庙类型的文化早于商代早期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从年代上看,与夏代晚期是相合的。

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52年在郑州二里冈发现的商代早期文化。因首先在二里冈发现就定名为二里冈文化。1956年在郑州西郊洛达庙发掘,发现这里的文化面貌有它的独立性。这个遗址的下层比较接近河南龙山文化,上层比较接近商代早期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有可能就是夏文化。因首先在洛达庙发现,就定为洛达庙类型文化。

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填补了商代早期在考古学上的缺环,而洛达庙类型文化的发现,又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商代早期文化之间的缺环。由于洛达庙类型文化的发现,后来又通过调查,在河南西部一带普遍存在着这种类型的文化。经过对郑州上街、洛阳东干沟、三门峡七里铺和偃师二里头等地的发掘或试掘,证明这种洛达庙类型的文化既包含了商代早期文化的特点,又具有河南龙山文化的若干因素。如出土的陶器中,纹饰以细绳纹为最多,篮纹次之。器形有鼎、罐、盆、瓮、豆、爵和短颈大口尊等。其中以鼎为这种类型的典型器。在出土的各种器物中,引起人们重视的还有少量的青铜小刀,说明这时期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