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代存在么?一起探秘夏文化(含视频)

 無情360 2016-10-28

夏朝,持续400余年,是中国最为久远朝代之一。它开创了中国后世近四千年世袭王位的先河。其后人以华夏子孙自称,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非凡意义的朝代,却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扑朔迷离,难寻真踪。


夏朝究竟是传说还是确实存在过的王朝?如果确实存在过,那么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哪里是它文明的起源地?依据现有考古学的研究,夏朝比较复杂,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上层,都可以根据地层学判断属于早商遗址,二里头更是出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大型宫殿遗址。所以,部分学者就认为二里头即为夏代遗址,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二里岗并不是夏代遗存,因为没有文字资料的证明。


当然,还有些人认为良渚文化后期才是夏代遗址,也有人认为龙山文化是夏代遗址,还有说陶寺文化后期是夏代遗址……


众说纷纭,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更为确切?他们是基于怎样的观点提出这样的看法?考古学上关于夏代文明的研究又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神秘发现?


10月22日(周六)下午3:00,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大河网支持的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大道中原”系列讲座第24讲特邀中国著名夏商周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先生做客河南博物院,带来《手铲释天书:夏代文明的考古探索与研究》的精彩讲座!



▲(中原国学讲坛第24讲嘉宾:刘绪)


▲(中原国学讲坛讲座现场)


夏文化,严格意义来说它属于考古学的命题;如果不叫夏文化,那它就是夏史。


在中国考古学没出现之前,夏代只能说是历史,且文献没太多记载的历史。较为详细的应该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就是大家读史记所看到的司马迁把从禹开始到桀,一代一代地简单地给记下来。


所以,在没有考古学之前,大家所知道的就是——有个夏王朝,这个王朝从夏禹开始,一代一代能传下来,传到最后一代,就是夏桀。


可是其它方面怎么样?夏王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发展到历史的哪一个阶段?社会性质又是怎样?


这些,只有考古学来回答。


中国考古学从什么时候开始?基本上大家认可的是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这也涉及到什么时候提出夏文化以及夏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同时也关联到夏文化的发展阶段。


夏文化发展阶段从1931年徐中舒一文发表到现在,其发展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有哪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十年代安阳殷墟发掘到1959年徐旭生先生豫西“夏墟”调查。(这一阶段开始把田野考古材料与文献相联系,提出一些推测性意见,这些意见对探讨夏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


继徐中舒提出仰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之后,1935年,丁山在《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一文中,认为山西夏县西阴村文化遗存为夏文化。


这与徐中舒说是一致的,西阴村也属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而且正好属于真正的“夏墟”之地。

       

仰韶文化为夏文化之说,在四十年代末以前没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虽然龙山文化早在1930年就被发现,1931年又在后岗找到仰韶——龙山——小屯三叠层。但当时人们对仰韶和龙山的关系还认识不清,多理解为东西同时并列关系,这与把黄河中下游分为两大集团的古史观恰相一致,也与把山东视为商人老家,龙山文化与殷墟商文化属传承关系的看法相合。

    

第二阶段:从1959年“夏墟”调查到1977年冬登封王城岗发掘现场会召开。


这一阶段不再限于被动地引用田野考古材料去推测,而是主动地应用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田野探寻。如果说第一阶段仅限于历史学界的猜想,那么本阶段已正式成为考古学界的探索对象。并为开展夏文化研究积累了大量实物资料,初步提出一些看法


差不多与翦伯赞仰韶说同时,范文澜第一次提出龙山文化(或称黑陶文化)为夏文化的假设。

       

上世纪50年代,除夏代是“黑陶文化时代”一说外。有人对龙山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分布在山东的龙山文化——黑陶文化不是夏文化,而分布在山西、河南的龙山文化——灰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或夏文化的前身。

       

也有认为三里桥龙山文化为夏之前身(赵光贤);还有人认为齐家文化可能是夏文化(吕振羽)。

       

正当部分学者推测龙山文化为夏文化的时候,於50年代前半,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编年迅速建立,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从仰韶文化到小屯晚商文化基本建立,为探讨夏文化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1959年考古研究所组织了“夏墟”调查,由徐旭生先生带领,在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因时间等原因,原计划的晋南调查未能实施)进行调查。这次调查是考古界主动探寻夏文化的开始。


第三阶段:从1977年冬登封会到现在。如果说第二阶段主要是田野探寻,那么本阶段除继续进行田野工作外,更主要的是开展了广泛的综合研究,使探讨更加深入,看法愈加接近。探讨渐渐以考古学家为主,历史学家退居次要位置,或者沦为旁观者。


从1977年到本世纪初,夏文化探讨经过20多年的激励论争,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基本被否定,取而代之的两大主流观点——郑亳说与偃师商城西亳说。


此二者对夏商文化分界的看法逐渐接近,到最后,分歧仅限于夏文化首尾两端的确定,尾端就是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属夏代,还是属商代的区别。


只有半期之别,已经相当接近了。


但是,随着C14测年结果的变化,遂使曾经一度流行后遭普遍否定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呈现出死灰复燃的苗头,成为目前夏商文化探讨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那么C14测年结果如何呢?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阶段性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简本)》)的矛盾,到此后发生的全面变化:年代普遍后移,变晚。


自此夏商周断代工程又面临什么难题?以下是刘绪先生讲座音频剪辑,建议WIFI收听!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